无耻之尤简介
无耻之尤的意思
解释:
尤:特别突出的。无耻之中最无耻的。
出处:
清 王士禛《分甘余话》:“二子可谓失其本心,无耻之尤者也。”
语法:
无耻之尤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至于替魏忠贤建立生祠,更被人们认为是“无耻之尤”(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成语造句
- 1.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简直是无耻之尤。
- 2.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说得出来,真是无耻之尤。
- 3.这班人可以算是无耻之尤了,要叫我听了,怒还来不及呢,有甚么可笑。
- 4.你这个无耻之尤,今天我一定要替天行道!
- 5.无耻之尤,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做这种伤天害理之事。
- 6.这小子真是犯贱,我昨日那般对他,他还对我一脸笑嘻嘻的,真是无耻之尤。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brazen in the extreme <be utterly shameless; Of all the gall!>
- 其他:
<德>bar jeder Scham <Gipfel der Unverschǎmtheit>
无耻之尤相关词语
- 1 壕无人性
- 特指花很多很多钱去入手办、模型、抱枕、画册、CD、游戏、蓝光碟等宅物,然后拍照挂到网上日西的行为,是“亮瞎狗眼”的近义词,但使用范围更加精确。
- 2 一诺无辞
-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语法:一诺无辞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我想女人的心肠软,请孙小姐去走一躺,也许有点门路,这当然是不得已的下策。’孙小姐一诺无辞道:‘我这时候就去。’钱仲书《围城》五
- 3 割臂之盟
-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语法:割臂之盟作宾语;指男女秘订婚约。示例:如昭公讳孟子之姓,庄公强割臂之盟,是婚姻之礼废了,那淫僻之乱莫不从此而生。(清 李汝珍清《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 4 无师自通
-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出处:唐 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语法:无师自通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孙犁《我的经部书》:“我是一直想补上这一课,而终于不能无师自通,没能补上。”
- 5 有意无意
- 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语法:有意无意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意识。示例: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 6 趋之若鹜
-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语法:趋之若鹜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示例:(1)个体摊贩的收入较多,许多人趋之若鹜,弃工经商。(2)上海龙华一带,旧有桃树极盛,每逢春光好时,游人趋之若鹜。
- 7 风木之悲
-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出处: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语法:风木之悲作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示例:风木之悲何及!清·顾炎武《与李湘北书》
- 8 聚而歼之
- 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语法:聚而歼之作谓语;用于战争。
- 9 单复之术
- 术:手段、策略。指军事上的正规作战及出奇制胜的战术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臣知无古人单复之术,加卒奉大略。”语法:单复之术作宾语;用于战争。
- 10 无所不谈
- 没有什么不谈论的出处:叶圣陶《微波》:“他们无所不谈,谈主义,谈问题。”语法:无所不谈作谓语、定语;用于交际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席间谈笑风生,跟俞武成无所不谈,散了席又喝茶。”
- 11 风树之感
- 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语法:风树之感作主语、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示例:《南齐书·虞玩之传》:“特以丁运孤贫,养礼多阙,风树之感,夙自缠心。”
- 12 高世之主
- 世上最好的君主出处:《晋书·江统传》
- 13 归之若水
-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语法:归之若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没齿无怨
- 比喻永无怨言。出处:《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语法:没齿无怨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永无怨言。示例:鲁迅《致许寿裳》:“固非不当,受命之日,没齿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