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暴安良简介
除暴安良的意思
解释:
暴:暴徒;泛指给人民带来危害的人;安:安顺、安抚;良:善良的人;良民。除掉为非作歹的坏人;安抚善良的百姓。也作“安良除暴”。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0回:“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
语法:
除暴安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维持好的社会风尚。
示例:
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成语造句
- 1.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除暴安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 2.李自成的义军每到一处,都除暴安良,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
- 3.抗洪抢险需要你,扑灭山火辛苦你,扶弱济困也有你,除暴安良还是你,守疆戌边只有你,保家卫国不能没有你,家中老母念着你,心中情人想着你,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
- 4.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就除暴安良,稳定人心,因此,深得人民爱戴。
- 5.勇敢是警察手中的枪,除暴安良。
- 6.他们练拳结社,扶携相助,除暴安良,觉得民心[除暴安良造句]。
英语翻译
- 英语:
eliminate the evil and give peace to the good people
- 日语:
暴れ者を除(のぞ)き良民を安ずる
除暴安良相关词语
- 1 以暴易乱
-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出处:南朝·宋·范晔《宦者传论》:“虽袁绍龚行,芟夷余,然以暴易乱,亦何云及。”语法:以暴易乱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 2 止暴禁非
-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出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语法:止暴禁非作谓语、定语;指制止种种坏事。
- 3 迩安远至
-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语法:迩安远至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示例:命我天王建京金陵,一时迩安远至。太平天国周际嗆《建天京于金陵论》
- 4 脸红筋暴
-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
- 5 除残去暴
- 残:残暴。暴:残暴,比喻恶势力。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
- 6 安生乐业
- 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出处:《汉书 严助传》:“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使之无穷。”语法:安生乐业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工作生活都很好。示例:以是黎民感德,皆安生乐业,实有太平之象。明·张居正《谢召见疏》
- 7 忐忑不安
-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出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语法:忐忑不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 8 禁乱除暴
- 禁:制止;乱:混乱;暴:强暴。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出处:清·汪琬《复仇或问》:“诸凡国法所不及加,与有司所不得而执者,不许其复仇,则无以禁乱除暴也,”语法:禁乱除暴作谓语、宾语;指打击犯罪。
- 9 安分守拙
- 规矩老实,宁按照愚拙的想法行事,也不取巧。出处:清·顾炎武《复智栗书》:“贤侄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学不倦,安分守拙,以为保家之计。”
- 10 鸮鸣鼠暴
- 鸮鸟鸣叫,老鼠肆暴。比喻恶人气焰嚣张。出处:明·夏完淳《周公论》:“鸮鸣鼠暴,竟为酷祸,所谓犹豫之失也。”语法:鸮鸣鼠暴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1 三尸暴跳
-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 12 惶惶不安
-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语法:惶惶不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示例: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 13 惊恐不安
- 是很惊慌的意思。
- 14 居安虑危
- 同“居安思危”。出处:《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语法:居安虑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0回:“得宠思辱,居安虑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