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薪止沸简介
抽薪止沸的意思
解释:
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
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语法:
抽薪止沸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示例: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北齐 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成语造句
- 1.要提高粮食的总产量,抽薪止沸的办法应该是注重提高亩产。
- 2.这是一个抽薪止沸的好办法。
- 3.要彻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必须抽薪止沸,从教学改革入手。
- 4.抽薪止沸,贯穿始终的离不开一个“严”字。
- 5.没错,嗯,奴家想起来了,这叫抽薪止沸,抽薪止沸,哈哈哈哈。
- 6.这,与刨树刨根、抽薪止沸是同一个道理。
英语翻译
- 英语:
stop the boiling by taking out the fire < take drastic measures to stop something>
抽薪止沸相关词语
- 1 抽梁换柱
- 比喻暗中捣鬼;以假代真。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我不会说笑话,只好行个抽梁换柱小令。”语法:抽梁换柱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同偷梁换柱。示例:他居然把别人的作品拿来,抽梁换柱,变成自己的了。
- 2 抽简禄马
- 抽简:抽竹简占卦;禄马:禄存与天马。指算命占卦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3回:“因为能与人抽简禄马,川中起他一个混名叫做‘杨抽马’。”语法:抽简禄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算命等。
- 3 中道而止
-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语法:中道而止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4 纵风止燎
-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出处:隋 王通《中说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语法:纵风止燎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幽平而后,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自诸侯,而《雅》《颂》未可知也。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宋 欧阳修《王国风解》
- 5 一噎止餐
- 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语法:一噎止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6 隳胆抽肠
- 犹言披肝沥胆。表示真心诚意。出处: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语法:隳胆抽肠作谓语;指人真心实意。
- 7 负薪之言
-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贞索隐:“《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语法:负薪之言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
- 8 绝薪止火
-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语法:绝薪止火作谓语;指从根本上解决。
- 9 止渴望梅
- 见“止渴思梅”。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诚吾党大不幸了!”语法:止渴望梅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0 卧薪尝胆
-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语法:卧薪尝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 11 救焚益薪
- 焚:火灾;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出处:清 刘坤一《复李少荃制军》:“所派之营务处何道台,则人更阴狡,以之自辅,是犹救焚而益薪。”语法:救焚益薪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12 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 沸:开水;釜:古代炊具;巢:窝。鱼在开水锅里游,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出处:清·南荃外史《叹老》:“傀儡儿一场热闹,依旧的鱼游沸釜,燕处危巢。”语法:鱼游沸釜,燕处危巢作宾语、定语;指处境非常危险。
- 13 救火扬沸
- 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语法:救火扬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14 抱火厝薪
-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出处: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语法: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资治通鉴·世祖武皇帝泰始三年》示例: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资治通鉴·世祖武皇帝泰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