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冒三丈简介
火冒三丈的意思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语法:
火冒三丈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愤怒到极点。
示例:
你太爱发脾气,动不动火冒三丈,这样怎么能搞好同志关系,干好社会工作?
成语造句
- 1.怒是生气的。每一个人遇到令自己生气的事,都会怒气冲天,火冒三丈。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听到有几个同学在说我坏话,我生气极了。回到家里,我走进房间,在里面生闷气,妈妈走过来,叫我不要生气,生气会缩短生命的,要笑才行。听了妈妈的话,我脸上没有了生气的表情,但我心里还是很生气,真想把他们揍一顿。
- 2.哥哥犯了错误,妈妈很生气,经弟弟添油加醋一形容,妈妈更是火冒三丈。
- 3.你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别人是不会跟你合作的!
- 4.听到这句话,他不禁火冒三丈,恨恨地骂了一句。
- 5.爸爸很生气。爸爸气得火冒三丈。
- 6.听说儿子又在外面闯了祸,他气得火冒三丈。
英语翻译
- 英语:
very tempered <fly into a rage>
火冒三丈相关词语
- 1 钻燧取火
- 燧:火石。钻打火石取火。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语法:钻燧取火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李四光《人类的出现》:“象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躁’,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
- 2 救民水火
-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语法:救民水火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灾难深重。示例:谡如此来,是要救民水火,不想无民可救,只有贼可杀呢。清·魏秀仁《花月痕》
- 3 八难三灾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出处: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语法:八难三灾作宾语、定语;指多灾多难。示例:人总免不了八难三灾的
- 4 骄阳如火
- 形容太阳很强烈,天气很好.
- 5 三回五次
- 多次。出处: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语法:三回五次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
- 6 判若水火
-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出处:清 钱泳《履园丛话 谭诗 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语法:判若水火作谓语、定语;指水火不容。示例:若各存意见,则依附之小人,遂至妄为揣摩,群相附和,渐至判若水火。《清朝野史大观》卷三
- 7 水深火热
-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语法:水深火热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示例: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梁斌《红旗谱》四二)
- 8 着三不着两
-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语法:着三不着两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 9 三清四白
- 谓非常清白。
- 10 救火投薪
- 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语法:救火投薪作定语、宾语;指方法不对。
- 11 不避汤火
- 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语法:不避汤火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示例: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6回:“臣既食天之禄,理宜不避汤火。”
- 12 水火无交
-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出处:《隋书 循吏传 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语法:水火无交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囊底寄·警敏》:“本院与吏属水火无交,贵县言作郡难,有说乎?”
- 13 三句话不离本行
-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语法:三句话不离本行作谓语、宾语,分句;指谈论职业内的事。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23回:“看看你,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行,也得罚酒。”
- 14 三复斯言
-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语法:三复斯言作谓语;形容对它极为重视。示例:愿天下有心人三复斯言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