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忾同仇简介
敌忾同仇的意思
解释: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
《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语法:
敌忾同仇联合式;作谓语;指一致痛恨敌人。
示例:
郭沫若《南京印象》十四:“十年抗战,共赋《天衣》,敌忾同仇,卒致胜利,而今却成为追忆了。”
敌忾同仇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同仇敌忾
成语造句
- 1.此等奇耻大辱,同人等非凉血动物,亦抱有五分钟热度,敌忾同仇。
- 2.但是,十大家族均属于皇族的力量,若有想歼灭十大家族任何一族时,十大家族的其余九族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这就是一种莫明的敌忾同仇。
- 3.也就是在谈到你的时候,我们有些共同语言,简直是敌忾同仇。
- 4.故而,他无形中,对那位以寡敌众的青年,生出了敌忾同仇之心。
- 5.最近朝廷很想力图振作,通常他们振作的方法,便是设法找个外敌,激起大家敌忾同仇的民族心,来达至万众一心、尊王攘夷、一统江山。
- 6.诸同中正愿与众将誓同生死,尽我天职,特本血诚,先行电告,务各淬砺奋发,敌忾同仇,勿作虚浮之豪气,保持牺牲之精神,枕戈待命,以救危亡!
英语翻译
- 英语:
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 <be unanimous in their hatred against the enemy>
敌忾同仇相关词语
- 1 同谘合谋
- 共同商量谋划。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 2 情同手足
- 情:交谊;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亲兄弟一样。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1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语法:情同手足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名虽各姓,情同手足。(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一回)
- 3 深仇重怨
- 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在邻近闹攘一下当然不会成什么深仇重怨。”语法:深仇重怨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等。示例:在邻近闹攘一下当然不会成什么深仇重怨。(鲁迅《且介亭杂文 阿金》)
- 4 道合志同
-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出处: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语法:道合志同作谓语、定语;指志趣相投的人。示例:我们需要道合志同的朋友
- 5 恩同再生
-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语法:恩同再生作补语、宾语;指再造之恩。
- 6 通同一气
- 串通在一起。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的。”语法:通同一气作谓语;指串通一气。示例: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二回:“这彭大、赵均用,本是著名盗魁,与李二通同一气。”
- 7 名同实异
-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实异者也。”语法:名同实异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事物。示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元稹所说均田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名同实异。”
- 8 同声同气
- 见“同声共气”。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语法:同声同气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9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
- 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语法: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0 同恶相助
- 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语法:同恶相助作谓语、宾语;指坏人。
- 11 同命运共呼吸
- ◎ 同命运共呼吸tóng mìngyùn gòng hūxī[share weal and woe;share the same fate and breathe the same air;identify oneself heart and soul with]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我们都是同命运共呼吸的人,难道还不能互相信任
- 12 迥乎不同
- 见“迥然不同”。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语法:迥乎不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示例: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翦伯赞《内蒙访古》
- 13 近不逼同
- 近:亲善;同:同僚。旧指自己受到君王的宠幸,但不以此去欺侮、要挟同僚。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逼同。”
- 14 赤虎仪同
- 见“ 赤彪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