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而尽简介
一览而尽的意思
解释:
一看就全都看到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语法:
一览而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清·周清原《西湖二集》:“自南渡以来,建宫殿于凤凰山,左江右湖,曲尽湖山之美,沿江数十里,风帆沙鸟,烟霭霏微,一览而尽。”
成语造句
- 1.呵呵……,很好,面绝学而不一览而尽,意志着实可嘉!不过,如今你已窥阅我宫镇派绝学,尚不拜师,更待何时!
- 2.三人行走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并没因为眼前道路一览而尽放松警惕,前进的速度异常的缓慢。
- 3.若是站在城主府之巅,只要是有一定实力的强者,便足以把整个夜天城的情况一览而尽。
- 4.身后的五爪金龙的龙目扫过,一些人还躲藏在暗处的势力全被一览而尽,他知道此次夺取轮回圣体的势力全都在此处。
- 5.那血红颜色的液体,那肉体被燃烧后的味道,那人们凄凉无助的惨叫声被一个少女一览而尽。
- 6.昨天下班之前,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办公室内装潢豪华,实木的地板,硕大的落地窗将底下风景一览而尽。
一览而尽相关词语
- 1 脱口而出
-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出处: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语法:脱口而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加思索地说话。示例:大作家的作品,言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
- 2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出处:宋 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语法: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3 一钱太守
- 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出处: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语法:一钱太守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清官。示例:他为官清廉,被人们称赞为一钱太守
- 4 用晦而明
- 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
- 5 日慎一日
- 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出处:《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语法:日慎一日作谓语、状语;用于为人。示例:八年于兹,业业兢兢,日慎一日。《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
- 6 乐而不荒
- 同“乐而不淫”。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杜预注:“节之以礼。”语法:乐而不荒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夫乐而不荒,忧而不困,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颐养精神,致之无疆。”
- 7 秤薪而爨
-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出处:《淮南子 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语法: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示例: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秤薪而爨。(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 8 一家眷属
-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出处:清·康有为《广艺双楫·本汉》:“《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语法:一家眷属作宾语、定语;比喻出于同一流派。示例:《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清 康有为《广艺双楫 本汉》)
- 9 陶然而醉
- 形容酣畅淋漓地醉饮出处:《九日登望仙台》
- 10 一帆风顺
- 船满帆;一路顺风行驶。比喻境遇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挫折。出处: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语法:一帆风顺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 李渔《怜香伴 蹴居》)
- 11 一纸空文
- 一张没有用处的空头公文;指没有用处不能兑现的文件。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语法:一纸空文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活佛喇嘛毫无见识,一任外人播弄,徒凭袁总统一纸空文,岂即肯拱手听命,就此安静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 12 高人一着
- 着:下棋时走一步。指比其他人高明一点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这两人会托外国人递条子,他的见解已经高人一着。”语法:高人一着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7回:“梁公卓见,的是高人一着。”
- 13 一知半解
-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语法:一知半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示例:我也只得一知半解,不懂什么。(清 颐琐《黄绣球》第八回)
- 14 一客不烦两家
- 谓一人全部承担或始终成全其事,不必另托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