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景伤情简介
睹景伤情的意思
解释:
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出处:
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语法:
睹景伤情作谓语、定语;用于见物伤感。
示例:
请不要在这儿睹景伤情了
睹景伤情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触景伤情
成语造句
- 1.李渊许是睹景伤情、许是心有余悸,当然不肯入住。
- 2.睹景伤情之余,心想,连禽儿俱能生死同穴,而我和冰清竟是雁杳鱼沉,再无相期。
- 3.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
- 4.可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想哭,有点睹景伤情。
- 5.所有人中,只有她与夏日之宫有极深的渊源,睹景伤情,如今免不了有兔死狐悲之感。
英语翻译
- 英语:
see a familiar scene that fills one with infinite melancholy <the article left by the departed reminds one of its owner>
睹景伤情相关词语
- 1 怀乡之情
- 怀念故乡的情感。出处:汉·班彪《王命论》
- 2 阿旨顺情
- 阿:曲从;旨:圣旨。曲意逢迎出处:唐 吴兢《贞观政要 政体》:“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语法:阿旨顺情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 3 笔下留情
-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出处: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语法:笔下留情作谓语、宾语;用于作文等。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2回:“一笔退一人,则是一家哭矣,请公笔下留情。”
- 4 情不自胜
- 胜:承受。无法忍受自己的感情出处:南朝·宋·宋明帝《罪始王休仁诏》:“官寻悲痛,情不自胜。”语法:情不自胜作谓语、状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
- 5 景入桑榆
- 比喻垂老之年。
- 6 情逾骨肉
- 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感情极其深厚。出处:明 汤显祖《寄李季宣》:“弟于兄交虽道义,情逾骨肉、废弃十余年,始得一通问,可谓有人心乎?”语法:情逾骨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这是“情逾骨肉”的,在当年国民党反动派要将我们斩尽杀绝的险境中的最真挚而伟大的“天下父母心”啊!
- 7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指男女相爱的感情多,胸怀大局的气概少。比喻文艺作品中男欢女爱多,社会斗争题材少出处:南朝 梁 钟嵘《诗品 晋司空张华》:“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语法: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清 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
- 8 黯然神伤
- 心情沮丧;心神忧伤。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语法:黯然神伤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或忧愁。示例:这个满脸胡须的中年人,扫头看见了船尾妇妇,黯然神伤的目光突然发亮了。从维煕《遗落在海滩上的脚印》
- 9 水火无情
-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出处: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语法:水火无情主谓式;作主语、补语、分句;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示例:柏叶《金苹果》第四场:“水火无情多可怕,为旁人去操心真是傻瓜。”
- 10 情文并茂
-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出处: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二汤》:“桐邑杨米人曾为二姬作《双珠记传奇》,情文并茂。惜尚秘之枕函,余未得而读之。”语法:情文并茂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示例:季羡林《悼念沈从文先生》:“自诧为倚马可待,情文并茂。”
- 11 秀才人情半张纸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谊。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出处:明·玩花主人《妆楼记·考试》:“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聊备一杯水酒,和你作别。”语法:秀才人情半张纸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12 矢人惟恐不伤人
- 矢人:造箭的人。造箭的人就怕他造的箭不能伤人。比喻人的立场决定他对待事物的态度。出处:《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 13 有伤风化
-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出处: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语法:有伤风化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多指男女关系方面。示例: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教育当局因为公共娱乐场中常常发生有伤风化情事,所以令行各校,禁止女学生往游艺场和公园。”
- 14 桑榆晚景
-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出处: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语法:桑榆晚景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五回:“为桑榆晚景着想,大致再不会申斥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