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野战简介
攻城野战的意思
解释: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出处:
《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语法:
攻城野战作谓语、定语;指四处打仗。
示例:
《元史·忙哥撒几传》:“伐山通道,攻城野战,功多于诸将。”
成语造句
- 1.攻城野战的未必比能忽悠的吃香,和平的时候如此,打仗的时候也是如此。
- 2.跟从孙坚四处征伐,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
- 3.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危苦甚矣。
- 4.廉颇将军因此而不服,他认为自己为赵国第一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一介书生,只靠耍耍嘴皮子,却位居自己之上。
-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攻城野战相关词语
- 1 胆战心寒
-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语法:胆战心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示例: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 2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
- 被:同“披”。口头上谈论军事的人多,而真正披甲上阵的人少。比喻只注重理论,而不善于实践。出处:《韩非子·五蠹》:“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 3 漫山塞野
- 同“漫山遍野”。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动三军,漫山塞野,尽至新野下寨。”语法:漫山塞野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或动植物。示例: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2回:“刀枪旗帜,漫山塞野,离城止隔咫尺矣。”
- 4 画野分疆
- 指划分疆域而治。出处:《周书 杜杲传》:“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语法:画野分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愚以为当今之要,莫如量其远近,分置王国,均其产邑,强弱相济,画野分疆,不得过大。《通典 职官十三》
- 5 金城千里
- 谓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唐·王勃《上刘右相书》:“虽复舳舻沸海,旌旗触天,铁山四面,金城千里,亦不能为敌人计矣。”语法:金城千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秦地最胜,无如咸阳,被山带河,金城千里。《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
- 6 仓卒应战
- 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语法:仓卒应战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7 惯战能征
- 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语法:惯战能征作谓语、定语;指善于作战。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31回:“他自恃斧精力勇,惯战能征,眼底无人,藐视天下没有好汉。”
- 8 国之干城
-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出处:《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语法:国之干城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野居穴处
- 穴:山洞;处:居住。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出处:汉·陆贾《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家室。”语法:野居穴处作谓语、定语;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 10 攻玉以石
- 攻:加工,制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长,治自己之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法:攻玉以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且攻玉以石,洗金以盐……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 11 战战栗栗
- 见“战战栗栗”。出处:《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语法:战战栗栗作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场合。示例: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 12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出处: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语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畜精锐,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边人之仇报,奔北之耻雪矣。《后汉书 庞参传》
- 13 忘战者危
-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语法:忘战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14 下帷攻读
- 帷:帷幕;下帷:放下帷幕。比喻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语法:下帷攻读作谓语、定语;用于读书。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但请下帷攻读,勿问盈歉,或当不殍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