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逆而送简介
目逆而送的意思
解释: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语法:
目逆而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3章:“五日,学生五千余人身背包袱出发,沿途市民泪眼模糊地目逆而送……”
目逆而送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目逆而送相关词语
- 1 目眦尽裂
- 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2 送故迎新
-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嘉传》:“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语法:送故迎新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新旧交替。示例:你与我逞精神送故迎新。(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
- 3 逆施倒行
- 见“逆行倒施”。出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逆施倒行,以迄于今。”语法:逆施倒行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违背情理。
- 4 终日而思
- 整天思考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语法:终日而思作谓语;用于处事。
- 5 目治手营
- 亲眼观察,亲手试验。出处: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语法:目治手营作谓语、定语;指亲为。
- 6 鲜艳夺目
-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语法:鲜艳夺目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引人注目。示例:顾八奶由右门出,她穿戴仍然鲜艳夺目,气势汹汹地走进来。曹禺《日出》第四幕
- 7 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出处:《汉书·枚乘传》:“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后汉书·张皓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语法:赫然而怒作谓语;用于人发怒。示例:他赫然而怒,拂袖而去
- 8 触目伤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语法:触目伤心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平日这灯下,便是我们的天堂;今日却成了地狱了,没有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不是使我触目伤心的。冰心《集外·庄鸿的姊姊》
- 9 贼臣逆子
- 见“贼臣乱子”。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贼臣逆子设阴谋,虑恐国破人消灭。”语法:贼臣逆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且闻之,自古代有屯剥,贼臣逆子,无世无之。唐·魏徵寿《隋书·炀三子传》
- 10 似是而非
-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出处:先秦 孔子《孟子 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语法:似是而非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于是,在他讲演的时候,他就用他的一口似是而非的北京话,在讲坛上大谈起来。
- 11 一概而论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语法:一概而论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示例: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
- 12 耳闻目览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出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语法:耳闻目览作宾语、定语;指所见所闻。
- 13 疮痍满目
- 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出处: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语法:疮痍满目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战后或灾后严重破坏的景象。示例: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鹤》)
- 14 虚一而静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解薮》:“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语法:虚一而静作宾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