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言咽理简介
吞言咽理的意思
解释: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出处:
《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语法:
吞言咽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吞言咽理相关词语
- 1 一言而定
-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国。”语法:一言而定作谓语、分句;指说话算数。
- 2 秘而不言
- 见“秘而不露”。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骋益忧惧,秘而不言。”语法:秘而不言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 3 人言藉藉
- 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出处:《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语法:妾亦闻外面~,归怨相公。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示例:妾亦闻外面人言藉藉,归怨相公。(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
- 4 尽在不言中
- 尽: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语法:尽在不言中作谓语;指不要用言语表达。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刘不才不提王有龄,真所谓‘尽在不言中’。”
- 5 河汉斯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语法:河汉斯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如我将来,亦出一辙,性情同者,当不河汉斯言。”
- 6 智小言大
-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出处:《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语法:智小言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顺理成章
-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语法:顺理成章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事情这样做顺理成章,既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群众的拥护。
- 8 慎言慎行
- 言行都十分小心注意语法:慎言慎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她是一个慎言慎行的人,不会乱来的
- 9 言之无文
-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示例:有些小说,思想性还是不错的,但是艺术性太差,真可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的社会效益就大大地削弱了。
- 10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移:改变。话说出了口,就是用黄金白玉也不能更改。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语法:一言既出,金玉不移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说话算数。
- 11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语法: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束杖理民
-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语法:束杖理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上圣自从隋炀帝封为嘉州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
- 13 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出处: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语法:危言正色作定语、状语;指忠言。示例:宋·曾巩《序》:“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 14 诡言浮说
- 虚假不实的话。出处:《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语法:诡言浮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