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有刺简介
话里有刺的意思
解释: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语法:
话里有刺作谓语、宾语;指讥讽。
示例:
艾芜《百炼成钢》第15章:“每回讲话,不是碰钉子,就是话里有刺。”
成语造句
- 1.三锤子总是被冲动变成魔鬼,一听太保话里有刺就急了你他娘的是谁老子,今天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还真不知道谁是东三省下手最恨的。
- 2.镰灞自然明白对方话里有刺,心中恼怒,可是青道夫说的话也是事实,珍宝阁确实理亏在先,因此也只能冷哼一声。
- 3.荀副局长虽然话里有刺,可是宋黎明听得出来,荀副局长似乎并不反感自己,甚至多少有一些欣赏。
- 4.虽然心里挺不高兴他们来抢食,但是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得罪韩秘书等人,他也知道什么人自己得罪不起,所以话里有刺却又似乎是开着玩笑。
- 5.明显感觉到了穆雅话里有刺,诺转移开了话题。
- 6.玉飞的话里有刺,而且是根大大的刺。
英语翻译
- 英语:
hidden barbs in one's words
话里有刺相关词语
- 1 有滋有味
- 指十分有味道,生动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8卷:“有许多话头做作,哄动这些血气未定的少年,其实有枝有叶,有滋有味。”语法:有滋有味作宾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老舍《我这一辈子》:“顺口搭音就把我们在哪儿有岗位,夜里有几趟巡逻,都说得详详细细,有滋有味。”
- 2 臂有四肘
- 比喻不凡的相貌。出处:《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 3 逢人且说三分话
-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语法:逢人且说三分话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谢觉哉《交心》:“资产阶级的心,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是不可以告人的,‘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他们是心隔心。”
- 4 有生以来
- 从出生到现在。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4回:“题目是‘藤文公为世子四章’,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做过这样长的题目。”语法:有生以来作状语;指出生以来。示例: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苦
- 5 肚里泪下
- 眼泪往肚里流。形容有苦说不出。出处: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流。”语法:肚里泪下作谓语、宾语;指有苦说不出。示例:他只好在家肚里泪下,忍气吞声了
- 6 有百害而无一利
- 百害:泛指许多坏处。有许多坏处,没有一点好处语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示例:吸毒有百害而无一利
- 7 互为表里
-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语法:互为表里动宾式;作谓语;主语必须是两个以上。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1回:“重荣遂阴相结托,互为表里。”
- 8 瓮里酰鸡
- 酒瓮中生的一种小虫。《庄子·田子方》:“ 孔子 出,以告颜回 曰:‘ 丘 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郭象 注:“醯雞者甕中之蠛蠓。”后以“甕裏醯雞”喻见识浅陋的人。《幼学琼林·鸟兽》:“怡堂燕雀,不知後災;甕裏醯雞,安有廣見。”
- 9 三生有幸
-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极为幸运或难得的好境遇。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语法:三生有幸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1)能和您一起学习,真是三生有幸。(2)久仰大名,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 10 民有菜色
-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出处:《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语法:民有菜色作定语;指营养不良的样子。
- 11 有一无二
- 指事物独特,极难得。出处:明 姚子翼《遍地锦 劝主》:“似这等才调,也算得有一无二的了。”语法:有一无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难得。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便知我这内娣的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
- 12 轴轳千里
- 形容船多,首尾相连出处:《晋书·陆机传》:“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语法:轴轳千里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指看人说话与处事。形容人善于说话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语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无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要想他帮忙,就得先跟他做生意。”
- 14 尺之木必有节目
- 一尺长的木头也有节疤。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出处:《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