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两歉简介
三好两歉的意思
解释:
同“三好两歹”。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语法:
三好两歉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示例:
文虚自奚囊落水,常是三好两歉,只可在家照看门户。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三好两歉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三好两歹
三好两歉相关词语
- 1 三日入厨
- 古代风俗,新娘结婚三日后到厨房做饭。借指初入社会或刚任职。出处:唐·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2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语法: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示例: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握发吐哺以求才。”
- 3 行好积德
- 行:从事,做。做好事,积功德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我虽错了,姑娘们吩咐了,以后改过,姑娘们那不是行好积德。”语法:行好积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4 三曹对案
- 指审问对质。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语法:三曹对案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示例:艾煊《大江风雷》第四部:“那我要把孙连超叫来跟你三曹对案哩。”
- 5 擘两分星
-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出处: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只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语法:擘两分星作谓语、定语;指分得很清。
- 6 三日新妇
-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出处:《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语法:三日新妇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 7 两心相悦
- 两心:双方的心意。 形容两相爱悦。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小过》:“两心相悦,共其柔筋。”
- 8 铢两悉称
-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等;优劣相当(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据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出处:明 周晖《金陵琐事》:“梁同考坐吏书之左,去官三百余员,铢两悉称,士林服之,士林荣之,此皆破格之异命也。”语法:铢两悉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倘要保存上文,则将末两句改为“警察队空枪亦一齐发声,乡民始后退”,这才铢两悉称,和军警都毫无关系。(鲁迅《伪自由书 不通两种》
- 9 三折肱,为良医
-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出处:《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10 上好下甚
-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语法:上好下甚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11 五荤三厌
- 为中国古代的“斋戒”饮食的禁忌,最早为道家、儒家所推崇,后被外来宗教引用。五荤: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三厌:道教忌食的三种肉:即雁、狗、乌龟。
- 12 一身两头
-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出处:汉 焦延寿《易林》卷八:“一身两头,近适二家,乱不可治。”语法:一身两头作谓语、定语;指人犹豫不决。
- 13 二心三意
-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出处: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 14 轻才好施
- 〖释义〗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出处:《三国志 吴志 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示例: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才好施也。(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