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了什么定律呢?

自由落体定律。是说同样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落地时间是一样的。
肖振2023-07-05 06:48:535

两铁球同时落地是否违反物理定律?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是自由落体定律。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将获得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实验得出大小两球同时落地的结果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体现在“自由”二字上,其含意为:1、物体开始下落时是静止的即初速度V=0。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不为0,就算是竖直下落,也不能算是自由落体。2、物体下落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外界的作用力(包括空气阻力)或外力的合力为0。3、任何物体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时间相同。扩展资料1、自由落体运动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摒弃那种因受日常经验影响而形成的“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错误认识。2、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等于动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匀变速运动的推论对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3、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只受重力的运动。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则物体的下落运动也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体下落快,轻物体下落慢的论断。2、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假说。3、由于当时实验条件下测量短时间有困难,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由落体定律
可桃可挑2023-07-05 06:48:501

初二物理:一列火车匀速行驶,速度为120km/h,坐在窗口的旅客,看到迎面驶来的一列210m长的火车通过...

252是这辆车的速度之和,减掉120就得出了另一列火车的速度了。
肖振2023-07-05 06:47:044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______,写成公式就是v=stv=st.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写成公式为:v=st;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速度;v=st;匀速直线.
大鱼炖火锅2023-07-05 06:46:121

物理学中用______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计算公式为v=stv=st,其中各符号的单位是:v--______,s--______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计算公式为v=st,速度v的单位是:m/s,路程s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故答案为:速度;v=st;m/s;m;s.
陶小凡2023-07-05 06:46:061

物理stv分别表示什么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svt即是速度运输公式。其计算公式为v=st ,速度v的单位是:m/s,路程s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因此速度v=st;m/s;m;s速度的计算公式:v= st;s表示物体的路程,单位是m;t表示物体的运动时间,单位是s;v表示速度,单位是m/s或km/h;故答案为:v= s t ;m/s或km/h。在物理中,“T”代表:1、表示温度的符号,或者时间的符号。2、物理学中表示周期的符号。3、拉力或磁感应强度特斯拉的单位。T,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钟摆的周期。
拌三丝2023-07-05 06:45:591

硫酸使纸张碳化,是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是碳化,脱水。。。
拌三丝2023-07-04 07:15:243

大学物理简答题 经典力学的三大守恒定律

三大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动能和势能的总量守恒而能量守恒包括了所有的能量包括热能等所以能量守恒的范围比机械能守恒的范围更加大机械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的表现,机械能守恒也就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形式.能量守恒的使用范围比机械能守恒的使用范围大,但有时解决具体问题是使用具体的机械能可能表达比较简单.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做一个类比可能比较好:动量守恒应该还是挺清楚的吧?那么对于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合外力的话就动量守恒了。那么对于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合力矩的话就角动量守恒了。角动量守恒就是在转动中的"动量守恒",对于星云收缩的话,个人认为是不能单靠角动量守恒来解释的。(不过对于星云来说,万有引力对于他们的力矩是零,所以角动量守恒。)有用
Jm-R2023-07-04 07:14:111

大学物理,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锁定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三大基本守恒定律。最初它们是牛顿定律的推论, 但后来发现它们的适用范围远远广于牛顿定律,是比牛顿定律更基础的物理规律, 是时空性质的反映。其中,动量守恒定律由空间平移不变性推出,能量守恒定律由时间平移不变性推出,而角动量守恒定律则由空间的旋转对称性推出。定律说明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是一个实验规律,也可用牛顿第三定律结合动量定理推导出来。2.相互间有作用力的物体系称为系统,系统内的物体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需要和求解问题的方便程度,合理地选择系统。[1] 定律特点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定律的方程是一个矢量方程。通常规定正方向后,能确定方向的物理量一律将方向表示为“+”或“-”,物理量中只代入大小:不能确定方向的物理量可以用字母表示,若计算结果为“+”,则说明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计算结果为“-”,则说明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瞬时性动量是一个瞬时量,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系统任一瞬间的动量和恒定。因此,列出的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m1v1+m2v2+…=m1v1ˊ+m2v2ˊ+…,其中v1,v2…都是作用前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1ˊ,v2ˊ都是作用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只要系统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在相互作用过程的任何一个瞬间,系统的总动量都守恒。在具体问题中,可根据任何两个瞬间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列出动量守恒表达式。相对性物体的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取地面为参考系,因此,作用前后的速度都必须相对于地面。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适用性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也适用与微观物体的高速运动。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宇宙天体,无论内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动量守恒定律总是适用的。适用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2.系统所受合外力虽然不为零,但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时,如碰撞、爆炸等现象中,系统的动量可看成近似守恒;3.系统总的来看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任意一条,则系统的总动量不守恒。但是若系统在某一方向上符合以上条件的任意一条,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2] 注意:(1)区分内力和外力碰撞时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有相互作用力,属于一个系统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叫做内力;系统以外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做外力。(2)在总动量一定的情况下,每个物体的动量可以发生很大变化例如:静止的两辆小车用细线相连,中间有一个压缩的弹簧。烧断细线后,由于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两辆小车分别向左右运动,它们都获得了动量,但动量的矢量和为零。(3)动量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动量定理:p=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为矢量方程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空间的累积效应,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为标量方程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数学表达式(1)p=p′即系统相互作用开始时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结束时(或某一中间状态时)的总动量。(2)Δp=0即系统的总动量的变化为零.若所研究的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则可表述为:(等式两边均为矢量和)。(3)Δp1=-Δp2即若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则两个物体的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此处要注意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在两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两物体的动量都增大,也可能都减小,但其矢量和不变。[1] 数学推导两球碰撞示意图以两球碰撞为例: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是m1和m2的小球,分别以速度v1和v2(v1>v2)做匀速直线运动。当m1追上m2时,两小球发生碰撞,设碰后二者的速度分别为v1ˊ,v2ˊ。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它们在发生相互作用(碰撞)前的总动量:p=p1+p2=m1v1+m2v2,在发生相互作用后两球的总动量:pˊ=p1ˊ+p2ˊ=m1v1ˊ+m2v2ˊ。设碰撞过程中两球相互作用力分别是F1和F2,力的作用时间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1=-F2所以:m1a1=-m2a2碰撞时两球之间力的作用时间很短,用表示,这样加速度与碰撞前后速度的关系就是:,代入上式,整理后可得:或写成:即:这表明两球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是相等的。[2] 实验验证稳定的重核吸收中子后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的中子会转变成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β粒子,这种现象称为β衰变。在历史上,对β衰变机理的探索导致了中微子的发现。当时,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是:β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从何而来。人们已确认原子核里面不可能存在电子,因此只能认为β衰变所放出的电子是临时产生的,即一个核内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并转变为一个质子。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想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明显地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一般而言,放射性原子核所发射出的粒子都要带走大量的能量,由E=mc2知,这是由于原子核有一小部分质量转换成了能量。换句话说,在发射粒子的过程中,原子核总是会损失一小部分质量。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通常在β衰变过程中发射出的β粒子(电子)所携带的能量不够大,并不与粒子所损失的质量相适应,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电子的能量都一样,发射出的电子的能量有一个很宽的范围——即有一个很宽的能谱,其中最大的能量(只有少数电子具有这样大的能量)才等于放射过程中母核与子核的能量差(即蜕变能)。对于β衰变过程中的绝大数电子来说,其能量并不等于这一最大能量。这也就是说,在前面所设想的β衰变过程不能使得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失踪”了的能量跑到哪儿去了呢?尽管人们曾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方案,但是这些设想又为进一步的实验所否定。因此,人们不得不承认前面设想的β衰变过程不符合实际。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验证能量守恒定律,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00—1958)在1930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认为在β衰变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未被查觉的未知粒子的话,那么上面所列举的矛盾都可立即获得解决。亦就是说,如果β衰变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话,那么在衰变过程中应当还有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荷的粒子存在,泡利是在1930年12月给迈特纳和盖革的信中首先提出这个假设的。泡利的假设提出后不久,1933年费米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β衰变理论,并把泡利预言的这样一种不带电的、质量极小的粒子命名为:“中微子”(即中性的小家伙),以区别中子,并用n表示.他认为根据中微子假设,β衰变实际上是中子转变为质子、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后来人们知道,费米所说的中微子其实是“反中微子”。中微子的假设非常成功,但是要观察它的存在却非常困难,由于它质量既小又不带电荷,与其它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因而它总是顽固地不愿意表露自己。(据说平均地讲,一个中微子要穿透1000光年厚的固体铁“板”才与其它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地球而不发生变化。这一性能已被人们用来研究穿透地球的“中微子通讯”的可能性。)显然,中微子的这种个性使得确认它的存在成了一件极困难的事情。195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的物理学爱莱因斯和柯万领导的物理学小组着手进行这种几乎不可能成功的探测。他们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所属的佐治亚洲萨凡纳河的一个大裂变反应堆进行探测。终于到1956年,也就是泡利提出这种粒子假设整整四分之一世纪以后,探测到反中微子,1962年又发现了另一种反中微子,中微子的发现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在微观领域里也是完全适用的。[3] 碰撞守恒碰撞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极短,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在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一般远大于外力,故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按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是否在一条直线区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学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按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情况区分,碰撞可分为三种:弹性碰撞弹性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正碰情况满足:;(动量守恒);(动能守恒)两式联立可得:;当时,;,此时:若,这时;,碰后实现了动量和动能的全部交换。若,这时;,碰后的速度几乎未变,仍按照原方向运动,质量小的物体以两倍的速度向前运动。若,这时;,碰后按原来的速度弹回,几乎不动。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碰撞的动能介于前两者碰撞之间。[1] 碰撞中动能不守恒,只满足动量守恒,两物体的碰撞一般都是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该碰撞中动能的损失最大,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爆炸与碰撞的比较:(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为变力,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在爆炸后可能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的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反冲系统在内力作用下,当一部分向某一方向的动量发生变化时,剩余部分沿相反方向的动量发生同样大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且相互作用前总动量为零。一般为物体分离则有, M是火箭箭体质量,m是燃气改变量。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应用了反冲的原理,它们都是靠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巨大速度的。现代的喷气式飞机,靠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气体,飞行速度能够超过l000m/s。质量为m的人在远离任何星体的太空中,与他旁边的飞船相对静止。由于没有力的作用,他与飞船总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火箭原来的动量为零,喷气后火箭与燃气的总动量仍然应该是零,即mΔv+Δmu=0 解出Δv= -Δmμ/m(1)(1)式表明,火箭喷出的燃气的速度越大、火箭喷出物质的质量与火箭本身质量之比越大,火箭获得的速度越大。火箭喷气的速度在2000~4000 m/s已很难再大幅度提高,因此要在减轻火箭本身质量上面下功夫。火箭起飞时的质量与火箭除燃料外的箭体质量之比叫做火箭的质量比,这个参数一般小于10,否则火箭结构的强度就成了问题。但是,这样的火箭还是达不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7.9 km/s的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多级火箭的概念。把火箭一级一级地接在一起,第一级燃料用完之后就把箭体抛弃,减轻负担,然后第二级开始工作,这样一级一级地连起来,理论上火箭的速度可以提得很高。但是实际应用中一般不会超过四级,因为级数太多时,连接机构和控制机构的质量会增加得很多,工作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定律影响一个质点系的内力不能改变质心的运动状态。这个讨论包含三层含义:(1)若一个质点系的质点原来是不动的,那么在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这个质心的位置不变。(2)若一个质点系的质心原来是运动的,那么在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这个质点系的质心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3)若一个质点在某一外力作用下做某种运动,那么内力不改变质心的这种运动,比如原某以物体做抛体运动时,突然炸成两块,那么这两块物体的质心仍然继续做原来的抛体运动。系统内力只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有外力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所以,系统不受或所受外力为0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动量守恒定律是空间平移不变性的表现。在狭义相对论中,动量和能量结合在一起成为动量-能量四维矢量,动量守恒定律也与能量守恒定律一起结合为四维动量守恒定律。
肖振2023-07-04 07:14:111

大学物理实验牛顿环的思考题,求大神帮忙

物理
九万里风9 2023-07-04 07:14:102

高中物理什么时候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什么时候两者

高中物理什么时候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内力只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有外力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所以,系统不受或所受外力为0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爆炸与碰撞的比较(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为变力,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在爆炸后可能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的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4 07:14:101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不会勿答

1、疏密程度是由单色光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越密,反之越粗2、都不能观察到,干涉有个条件是最大光程差和频率相近3、牛顿环是单光束自身(偏正情况一样)发生干涉,迈克尔逊是分光后两束光束(偏正情况不一样)发生干涉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4 07:14:081

求大学物理单摆实验思考题答案:测量周期时有人认为,摆动小球通过平

1.夹层内折射率不是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在透镜凸表面和玻璃 的接触点上,空气层厚度为0,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λ/2,因此反射光方向上牛顿环中心为暗点。透射光方向与反射光条纹相反,因此透射光牛顿环中心是一亮点。 如果夹层内折射率正好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反射光牛顿环中心为亮点,透射光牛顿环为暗点。2.当然有影响啦.旋的长度应该是比直径来的小的,你这样之后暗环的面积啊,周长什么的,只要跟直径有关的数据计算出来之后都将变小3.因为靠近中心光程差的变化率大,所以变化一个波长的光程差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距离要小,也就是密集,因为密集所以细。我也是搜的。。。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4 07:14:071

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思考题!!!!

1.夹层内折射率不是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在透镜凸表面和玻璃的接触点上,空气层厚度为0,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λ/2,因此反射光方向上牛顿环中心为暗点。透射光方向与反射光条纹相反,因此透射光牛顿环中心是一亮点。如果夹层内折射率正好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反射光牛顿环中心为亮点,透射光牛顿环为暗点。2.当然有影响啦.旋的长度应该是比直径来的小的,你这样之后暗环的面积啊,周长什么的,只要跟直径有关的数据计算出来之后都将变小3.因为靠近中心光程差的变化率大,所以变化一个波长的光程差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距离要小,也就是密集,因为密集所以细。我也是搜的。。。
大鱼炖火锅2023-07-04 07:14:071

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光的干涉实验思考题!!!!

1.夹层内折射率不是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在透镜凸表面和玻璃 的接触点上,空气层厚度为0,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λ/2,因此反射光方向上牛顿环中心为暗点。透射光方向与反射光条纹相反,因此透射光牛顿环中心是一亮点。 如果夹层内折射率正好介于透镜和玻璃板折射率之间,反射光牛顿环中心为亮点,透射光牛顿环为暗点。2.当然有影响啦.旋的长度应该是比直径来的小的,你这样之后暗环的面积啊,周长什么的,只要跟直径有关的数据计算出来之后都将变小3.因为靠近中心光程差的变化率大,所以变化一个波长的光程差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距离要小,也就是密集,因为密集所以细。我也是搜的。。。
kikcik2023-07-04 07:14:071

物理上的动量守恒是怎么回事

一、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说明:(1)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它是一个实验规律,也可用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出来.(2)相互间有作用力的物体系称为系统,系统内的物体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需要和求解问题的方便程度,合理地选择系统.2.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或内力远大于外力.3.动量守恒的数学表述形式:(1)p=p′即系统相互作用开始时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结束时(或某一中间状态时)的总动量.(2)δp=0即系统的总动量的变化为零.若所研究的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则可表述为:m1v1+m2v2=m1v1′+m2v2′(等式两边均为矢量和)(3)δp1=-δp2即若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则两个物体的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此处要注意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在两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两物体的动量都增大,也可能都减小,但其矢量和不变.二、碰撞1.碰撞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极短,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在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一般远大于外力,故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按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是否在一条直线区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学物理只研究正碰(正碰即两物体质心的连线与碰撞前后的速度都在同一直线上).2.按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情况区分,碰撞可分为二种:a.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m1v1+m2v2=m1v1′+m2v2′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动能守恒)两式联立可得:v1′=[(m1-m2)v1+2m2v2]/(m1+m2)=(m1-m2)v1/(m1+m2)v2′=[(m2-m1)v2+2m1v1]/(m1+m2)=2m1v1/(m1+m2)·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大得多这时m1-m2≈m1,m1+m2≈m1.则有v1"=-v1v2"=0·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小得多这时m1-m2≈-m2,2m1/(m1+m2)≈0.则有v1"=-v1v2"=0b.完全非弹性碰撞,该碰撞中动能的损失最大,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m1v1+m2v2=(m1+m2)vc.非弹性碰撞,碰撞的动能介于前两者碰撞之间.
NerveM 2023-07-04 07:14:001

关于物理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u投在线2023-07-04 07:13:551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全部公式

Ntou1232023-07-04 07:13:551

高中物理 动量和动能在什么时候守恒

动量:在系统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守恒动能:在外力不做功的情况下守恒这些东西老师会总结的阿!
bikbok2023-07-04 07:13:542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动量守恒定律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    知识点概述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通适用的规律,既适用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大到宇宙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小到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解决爆炸、碰撞、反冲及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类问题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总结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推导过程、适用条件;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只限于一维的情况。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知道反冲运动;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关系处理简单的碰撞和反冲运动问题。只限于一维碰撞的相关问题。   1.动量:动量是状态量,因为v是状态量,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动量的变化Δ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求解方法:求解动量的变化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动量守恒定律   ⑴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⑵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通适用的规律,既适用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大到宇宙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小到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解决爆炸、碰撞、反冲及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类问题的基本规律。   ⑶动量守恒的条件为:①充分且必要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② 近似守恒:虽然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系统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此时外力可以忽略不计。如:碰撞和爆炸。   ③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虽然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系统在某一方向上的外力之和为零,则该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4.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1) p=p/意义: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从守恒的角度列式).   (2)p =p/-p=0意义:系统总动量的增量等于零(从增量角度列式).   (3)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①p1+p2=p1/ +p2/ 或者m1v1 +m2v2=m1v1/+m2v2/意义:两个物体作用前的动量的矢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②p1/-p1=一(p2/-p2)或者p1=一p2或者p1+p2=0   意义:两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形变完全恢复的叫弹性碰撞;形变完全不恢复的叫完全非弹性碰撞;而一般的碰撞其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机械能不损失的叫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多的叫完全非弹性碰撞;而一般的碰撞其机械能有所损失。   6.碰撞过程遵守的规律——应同时遵守三个原则    常见考点考法   各种题型都可以出现。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时还与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做简单结合命题。常考查碰撞问题、人船问题、子弹打木块问题等实际过程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核反应是本考点考查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但都不复杂。    常见误区提醒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四性”   1.矢量性:对于作用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都在同一直线上的问题,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凡是与选取正方向相同的动量为正,相反为负.若方向未知,可设为与正方向相同列动量守恒方程,通过解得结果的正负判定未知量的方向.   2.同时性:动量是一个瞬时量,动量守恒指的是系统任一瞬时的动量守恒,列方程m1v1+m2v2=m1v1′+m2v2′时,等号左侧是作用前(或某一时刻)各物体的动量和,等号右侧的是作用后(或另一时刻)各物体的动量和,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3.相对性:由于动量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因此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4.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两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hi投2023-07-04 07:13:501

物理化学纯水的电导率可达到什么程度

一般反渗透膜处理过的纯净水的电导率可以在700μs/cm左右。
u投在线2023-07-04 07:12:411

物理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快还是在水中快?

固体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4 07:11:104

如何测量水中的声速(大学物理实验)?

电子计时器、水下喇叭、水下麦克、音频发生器等。喇叭发声,计时器启动,麦克接收到声音,停止电子表。喇叭和麦克分别安装在50米游泳池两端。搞一个总控开关(或按键),设备都加好电,一开开关,喇叭发声、表启动计时,声波到达麦克,停止计时。声音在50米空气的传播时间约0.147秒,水中会更快一些。
康康map2023-07-04 07:11:072

水中测量声速物理实验那个理论声速怎么求

5HZ的频率不确定度给声速测定带来的影响-->Δf=5Hz,f=30000Hz,v=λf-->Δv/v=Δf/f=5/30000=1/60000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 (2) 表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和传播时间t,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和为压电晶体换能器,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当和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 (3)时,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处差(n=1,2 ……),因此形成共振。因为接收器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说是波腹。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2. 相位比较法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沿波传播方向的任何两点同相位时,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的整数倍。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精确的测量波长。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再次与发射器的位相相同时,一国的距离等于与声波的波长。同样也可以利用李萨如图形来判断位相差。实验中输入示波器的是来自同一信号源的信号,它们的频率严格一致,所以李萨如图是椭圆,椭圆的倾斜与两信号的位相差有关,当两信号之间的位相差为0或时,椭圆变成倾斜的直线。3. 时差法 用时差法测量声速的实验装置仍采用上述仪器。由信号源提供一个脉冲信号经发出一个脉冲波,经过一段距离的传播后,该脉冲信号被接收,再将该信号返回信号源,经信号源内部线路分析、比较处理后输出脉冲信号在、之间的传播时间t,传播距离L可以从游标卡尺上读出,采用公式(2)即可计算出声速。 4. 逐差法处理数据 在本实验中,若用游标卡尺测出个极大值的位置,并依次算出每经过个的距离为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如测不到20个极大值,则可少测几个(一定是偶数),用类似方法计算即可。
善士六合2023-07-04 07:11:001

如何测量水中的声速(大学物理实验)?

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呵呵,你就随便看看吧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准备一根100m长的水管,里面可以流水的,一个发声器(最好能定时发声),一个声音接收器,一个计时器(秒表、手机什么的基本就可以了)发声器在水管的一面发声,接收器在另一面接收,如果接收不到,将水管改短的也行发声规律,没隔1s发一次(为了排除干扰,可将时间间隔适当延长),大概发声30次,因为收到的声音应该是由空气,水管,水中,三种介质中传播过来的,而速度应该是空气>水管>水,所有前两个声音不要,从第三个声音开始计时,到最后一个声音计时结束,这时声音通过的全路程应该是100mX30次=3000m,时间应该为记录的时间-30次中间的间隔时间,根据声速在海水中的传播数度大概为每秒1500m左右,所有得到的时间大概应该大于2s左右吧,如果能得到这样的一个时间,我想你的实验应该基本上算是成功了,如果得到的时间和这个时间偏差太大,那这个实验就失败了。呵呵祝你好运!
Ntou1232023-07-04 07:10:591

铜绿有何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铜绿又名碱式碳酸铜,是一种铜的氧化物化学式为Cu2(OH)2CO3 先说物理性质:绿色,不溶于水,绿色晶体。 化学性质:碱式盐、可以和酸、盐反应。 以上是楼主需要的铜绿【碱式碳酸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楼至采纳!!!以上全部是我亲笔回答并非粘贴,正好我刚做完这样的题,很高兴为你解答.
凡尘2023-07-04 07:10:283

铜绿化学式及物理性质

  铜绿化学式是什么样的?正在备考的考生可以来看看,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铜绿化学式及物理性质”,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铜绿化学式及物理性质   铜绿化学式是Cuu2082(OH)u2082COu2083。分子量:221.076;外观:孔雀绿色细小无定型粉末。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颜色翠绿。   铜绿化学性质   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又名孔雀石,是一种名贵的矿物宝石。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铜绿)。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铜绿(铜锈)也是碱式碳酸铜。铜在空气中与O2,CO2,H2O反应生锈产生铜绿Cu2(OH)2CO3。加热可生成CuO,CO2,H2O。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CuO+CO2↑+H2O。   物理性质   铜绿是一种草绿色的单斜系结晶纤维状的团状物,或深绿色的粉状物。由溶液中所得沉淀物初显绿色,放置后在溶液中变成暗绿色,它不溶于水,溶于酸。也溶于氰化物、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而形成铜的络合物。;Cu(OH)2CO3:深天蓝色很亮的单斜系晶体,或紧密的结晶团状物。它不溶于水,溶于氨水和热而浓的碳酸氢钠溶液而成蓝色。
墨然殇2023-07-04 07:10:261

铜绿有哪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http://baike.baidu.com/view/41676.htm百度百科,很详细 ^_^
余辉2023-07-04 07:10:231

地球的半径是多少用物理知识解决

用视差算的
tt白2023-07-04 07:08:482

物理中什么叫虚像?举例说明

楼上两位的答案都有些不妥之处。一、“比如你照镜子,你是实像,镜子中的你就是虚像”中的“你”不是实像,而是实物!像和物是两种概念,物是实体存在的,像是光线形成的。二、“虚像是倒立的”中的倒立不准确,放大镜中看到的像就是正立的啊。物理中的虚像是指不能够由光屏接到的像。实像:是由光线直接汇聚产生,可以由光屏接受到(也就是可以在光屏上成像)。虚像:不是由光线直接汇聚而成,它是由折(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所以它是不能够被光屏接到的。也就是说,把光屏放在实像的位置,光屏上可以看到像,而光屏放到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是看不到像的。
余辉2023-07-04 07:08:461

物理中的像是什么?实像和虚像是什么

、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学器件后所形成的光学现象,不论实像或虚像,都是光线传播所形成的。2、实像:物体上某点发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经过面镜、透镜的反射,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我们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实像点。与物体上各物点相对应的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就是实像。(2)虚像:由面镜成透镜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就是虚像点.所有虚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简单的总结就是,实像可以呈现在屏幕上(或者用屏幕接收),虚像不能。
墨然殇2023-07-04 07:08:423

物理中什么叫虚像?举例说明

比如你照镜子,你是实像,镜子中的你就是虚像。这个好像是初中的物理内容。我现在大二,忘得差不多了
苏州马小云2023-07-04 07:08:413

物理学中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在物理学

实像就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可以用屏幕接收。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汇聚点,可以用眼睛看,无法用屏幕接收。
此后故乡只2023-07-04 07:08:413

物理虚像 实像 到底是什么

最简单的判断标准:由实际的光线汇聚成的像是实像 由虚拟的光线汇聚成的像是虚像实际的光线是说光线是实在的在光屏上被接收或者实在的被眼睛接收;虚拟的光线是人眼错觉造成的,人眼睛总是认为光线是直线传播来的.比如看镜子的时候,实际的一条光线是从物体上一点出发碰到镜子,被镜子反射,再折回被你的眼睛接收,这是实际的光线路径,这条光线在你的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实像;但是这个信息在经过的你的大脑处理后,就会让你有个认为,认为这个点的光线是从镜子后面传过来的,所以,你大脑里的经过处理的这个像就会被定位在镜子的后面,但实际这个点是不存在的,这个像是抽象的,是虚像.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虚像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的.
ardim2023-07-04 07:08:401

物理中什么叫虚像?举例说明

楼上两位的答案都有些不妥之处。一、“比如你照镜子,你是实像,镜子中的你就是虚像”中的“你”不是实像,而是实物!像和物是两种概念,物是实体存在的,像是光线形成的。二、“虚像是倒立的”中的倒立不准确,放大镜中看到的像就是正立的啊。物理中的虚像是指不能够由光屏接到的像。实像:是由光线直接汇聚产生,可以由光屏接受到(也就是可以在光屏上成像)。虚像:不是由光线直接汇聚而成,它是由折(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所以它是不能够被光屏接到的。也就是说,把光屏放在实像的位置,光屏上可以看到像,而光屏放到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是看不到像的。
阿啵呲嘚2023-07-04 07:08:371

物理,到底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啊

实像是由光线相交而成。得到的实像,在别的方向也可以看到。如,坐在电影院里看电景时,无论你坐在哪里,都能看到了,虚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高延长线相交而成。得到的虚像,必须在特一的方向才能看到。如凸透镜所的虚像,即使你是“通过透镜看物体”了,也不是任何方向都能看得到的。不信?你试试看。
ardim2023-07-04 07:08:372

物理光学中,实像和虚像是怎么区别的

像是由物体射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反射或折射(也可以是直线传播)后所形成的,分为实像和虚像两种。(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2)承接方式不同: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或用照相机拍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实像既可以显示在光屏上,视网膜上,也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人看虚像或用照相机拍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仪器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的眼睛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照相机也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拍照的。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3)成像位置不同:实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同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异侧;虚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异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同侧。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tt白2023-07-04 07:08:372

物理中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物理中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有:1、成像原理: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在凸透镜成像中,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2、承接方式: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接受;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人看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们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3、成像位置:实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同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异侧;虚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异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同侧。
北有云溪2023-07-04 07:08:339

我想知道氧化锆、碳化硅和氧化铝 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越详细越好

氧化锆(ZrO2) 自然界的氧化锆矿物原料,主要有斜锆石和锆英石.锆英石系火成岩深层矿物,颜色有淡黄、棕黄、黄绿等,比重4.6—4.7,硬度7.5,具有强烈的金属光泽,可为陶瓷釉用原料. 白色重质无定形粉末或单斜结晶.无臭.无味.在1100℃以上形成四方晶体,在1900℃以上形成立方晶体.一般常含有少量二氧化铪,与碳酸钠共熔生成锆酸钠,锆酸钠遇水能水解成氢氧化钠和几乎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锆.溶于2份硫酸和1份水的混合液中,微溶于盐酸和硝酸,慢溶于氢氟酸,几乎不溶于水.相对密度5.85.熔点2680℃.沸点4300℃.折光率2.2.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37mg/kg.有刺激性. 碳化硅 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碳化硅又称碳硅石.在当代C、N、B等非氧化物高技术耐火原料中,碳化硅为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种.可以称为金钢砂或耐火砂.碳化硅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在电阻炉内经高温冶炼而成.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色碳化硅和绿色碳化硅两种,均为六方晶体,比重为3.20~3.25,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 分子式为SiC,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可作为磨料和其他某些工业材料使用.工业用碳化硅于1891年研制成功,是最早的人造磨料.在陨石和地壳中虽有少量碳化硅存在,但迄今尚未找到可供开采的矿源.   纯碳化硅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工业碳化硅因所含杂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呈浅黄、绿、蓝乃至黑色,透明度随其纯度不同而异.碳化硅晶体结构分为六方或菱面体的 α-SiC和立方体的β-SiC(称立方碳化硅).α-SiC由于其晶体结构中碳和硅原子的堆垛序列不同而构成许多不同变体,已发现70余种.β-SiC于2100℃以上时转变为α-SiC.碳化硅的工业制法是用优质石英砂和石油焦在电阻炉内炼制.炼得的碳化硅块,经破碎、酸碱洗、磁选和筛分或水选而制成各种粒度的产品.   碳化硅有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两个常用的基本品种,都属α-SiC.①黑碳化硅含SiC约95%,其韧性高于绿碳化硅,大多用于加工抗张强度低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石材、耐火材料、铸铁和有色金属等.②绿碳化硅含SiC约97%以上,自锐性好,大多用于加工硬质合金、钛合金和光学玻璃,也用于珩磨汽缸套和精磨高速钢刀具.此外还有立方碳化硅,它是以特殊工艺制取的黄绿色晶体,用以制作的磨具适于轴承的超精加工,可使表面粗糙度从Ra32~0.16微米一次加工到Ra0.04~0.02微米.   碳化硅由于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除作磨料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以特殊工艺把碳化硅粉末涂布于水轮机叶轮或汽缸体的内壁,可提高其耐磨性而延长使用寿命1~2倍;用以制成的高级耐火材料,耐热震、体积小、重量轻而强度高,节能效果好.低品级碳化硅(含SiC约85%)是极好的脱氧剂,用它可加快炼钢速度,并便于控制化学成分,提高钢的质量.此外,碳化硅还大量用于制作电热元件硅碳棒.   碳化硅的硬度很大,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是一种半导体,高温时能抗氧化. 氧化铝 又称三氧化二铝,分子量102,通常称为“铝氧”,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粉状物,俗称矾土.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质极硬.易吸潮而不潮解.溶于浓硫酸,缓慢溶于碱液中形成氢氧化物,几乎不溶于水及非极性有机溶剂.相对密度(d204)4.0.熔点约2000℃. 式量 101.96 amu 熔点 2303 K   沸点 3250 K   真密度 3.97 g/cm3   松装密度:0.85g/mL(325目~0)0.9g/mL(120目~325目)   晶体结构 三方晶系 (hex)   导电性 常温状态下不导电   热化学属性   ΔfH0liquid 1620.57 kJ/mol   ΔfH0solid 1675.69 kJ/mol   S0liquid,1 bar 67.24 J/mol·K   S0solid 50.9 J/mol·K 电解氧化铝   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电解铝的主要工艺过程是一个熔盐电化学过程,用简单的化学式可表示如下:   熔盐电解   主反应:Al2O3+2C ——————→ 2Al+CO2↑+CO↑ (1)   阳极 960~990℃ 阴极   副反应:AlF3+C→Al+CF3 (2)   Na3AlF3+C →Al+NaF+CF4+F2 (3)   NaF+C → Na+CF4 (4)
大鱼炖火锅2023-07-04 07:05:041

我想知道氧化锆、碳化硅和氧化铝 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越详细越好

ZrO2 成斜锆石型的是黄色或棕色单色斜晶体,密度5.89。熔点约2700℃。不溶于水、盐酸和稀硫酸,溶于热浓氢氟酸、硝酸和硫酸。与碱共熔生成锆酸盐。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用于制高级陶瓷、搪瓷、耐火材料。可由锆英石与纯碱共熔,用水浸出锆酸钠,与盐酸作用成二氯氧化锆,再煅烧而制得。碳化硅俗名金刚砂,化学式SiC,无色晶体,含杂质时呈蓝黑色。结构与金刚石相似,每个硅原子被4个碳原子包围,每个碳原子被4个硅原子包围,形成“巨型分子”。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密度为3.217克/厘米3,熔点约为2700℃(分解升华)。化学性质稳定,高温时也不与氯、氧、硫、强酸反应,但能与碱反应。化学性质稳定的碳化硅一般不能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SiC+2NaOH+H2O==Na2SiO3+C+2H2 氧化铝化学式Al2O3,具有不同晶型,常见的是α-Al2O3和γ-Al2O3。自然界中的刚玉为α-Al2O3,六方紧密堆积晶体,α-Al2O3的熔点2015±15℃,密度3.965g/cm3,硬度8.8,不溶于水、酸或碱。γ-Al2O3属立方紧密堆积晶体,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和碱,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kikcik2023-07-04 07:04:463

二氧化硅和碳化硅的物理性质具体数据比较

二氧化碳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 44.01 【密度】 1.977g/L(相对密度1.53(以空气的平均密度(1.29g/L)为基准) 【熔点(℃)】 -56.6(5270帕) 【沸点(℃)】 -78.48(升华) 【形状】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情况】 溶于水(体积比1:1),部分生成碳酸。为微溶于水,注意:不是易溶,可溶。碳化硅金刚砂,SiC,又名碳化硅。纯的是无色晶体。密度3.06~3.20。硬度很大,大约是莫氏9.5度。一般的是无色粉状颗粒。磨碎以后,可以作研磨粉,可制擦光纸,又可制磨轮和砥石的摩擦表面。由砂和适量的碳放在电炉中加强热制得。
北有云溪2023-07-04 07:04:412

碳化硅材料的物理性质

工业用碳化硅为人工碳化硅,SiC含量为95%~99.5%,常含少量的游离碳,以及Fe2O3、Si和SiO2等杂质。碳化硅按结晶类型可分为六方晶系(α-SiC)和立方晶系(β-SiC),六方晶系又因其结晶排列的周期性不同有六方晶胞的晶型(2H、4H、6H……等)和菱形晶胞的晶型(15R、21R、27R……等),碳化硅的同质多晶结构有100多种。工业碳化硅为α-SiC和β-SiC的混合物,色彩有黑色和绿色两种。纯洁的碳化硅为无色通明,含杂质时呈黑色、绿色、蓝色及黄色。六方和立方晶系,晶体为板状,复三方柱状。具有玻璃光泽,密度为3.17~3.47g/cm3,莫氏硬度9.2,显微硬度30380~33320MPa;熔点:在大气中2050℃开端分化,在复原气氛下2600℃开端分化;弹性模量为466、480MPa;抗拉强度为171.5MPa;耐压强度为1029MPa;线膨胀系数为(25~1000℃)5.0×10-6/℃;热导率(20℃)为59W/(m·K)。化学性质安稳,在HCl、H2SO4和HF中煮沸也不受浸蚀,但在浓H3PO4中于230℃开端分化。
瑞瑞爱吃桃2023-07-04 07:04:394

如何用物理的方法分离碳,二氧化硅,碳化硅

二氧化硅熔点1670℃,沸点2230℃碳化硅,碳化硅熔点>2700℃,沸点高于3500℃,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硬度比二氧化硅大。。。
LuckySXyd2023-07-04 07:04:381

渗透压是代表什么的物理量

渗透压:水分子经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而溶质(这是蔗糖)不会透过半透膜。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有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数量。水分子总是从水多的地方到水少的地方,即从浓度低的溶液到浓度高的溶液。因此产生静水压力,如果在溶液的上方施加一个压力,其大小恰好阻止水分子的净渗入,这个压力数值就是该溶液在该浓度下的渗透压(osmoticpressure),用符号π表示,单位:atm。
ardim2023-07-04 07:04:021

氢氧化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mg(oh)2是白色絮状沉淀,能与强酸反应,还可以是无机添加型阻燃剂,它不仅用于阻燃也用于消烟和减少材料燃烧进腐蚀性气体的生成量,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常与其它阻燃剂并用。
韦斯特兰2023-07-04 07:03:532

如何把物理知识融入主题班会里面?

初二物理入门,先给他们展示生活中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他们用已经学过的一些知识解释生活中比较简单一些小现象,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再告诉他们万物皆有理!这就是物理
gitcloud2023-07-04 06:58:512

物理中绝对零度

液体的(以液氦为例)1.液氦有爬壁性质将空的烧杯部分地浸于HeⅡ中时,烧杯外的液氦将沿烧杯外壁爬上杯口,并进入杯内,直至杯内和杯外液面持平。反之,将盛有液氦的烧杯提出液氦面时,杯内液氦将沿器壁不断转移到杯外并滴下。液氦的这种转移的速率与液面高度差、路程长短和障壁高度无关。这种现象叫做“超流动性”,具有“超流动性”的氦Ⅱ叫做超流体。 2.粘滞度的变化超流动性普通液体的粘滞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增高,与此不同,HeⅠ的粘滞度在温度下降到2.6K左右时,几乎与温度无关,其数值约为3×10-6帕秒,比普通液体的粘滞度小得多。在2.6K以下,HeⅠ的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下降。HeⅡ的粘滞度在λ点以下的温度时立刻降至非常小的值(<10-12帕秒),这种几乎没有粘滞性的特性称为超流动性。用粗细不同的毛细管做实验时,发现流管愈细,超流动性就愈明显,在直径小于10-5厘米的流管中,流速与压强差和流管长度几乎无关,而仅取决于温度,流动时不损耗动能。3.导热率的变化热传导HeⅠ具有普通流体的导热率,因而当减小压强时,液氦出现激烈的沸腾现象。HeⅡ的导热率要比HeⅠ高出106倍,比铜高出104倍。当温度越过λ点,HeⅠ转变为HeⅡ时,液氦从很坏的热导体突然变为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热导体。由于HeⅡ的导热率异乎寻常地高,其内部不可能出现温差,因而内部不可能汽化,即不能沸腾。当利用抽气方法减低蒸气压时,开始阶段出现激烈的沸腾,温度降低至λ点以下时,HeⅠ转变为HeⅡ,沸腾突然停止,液面平静如镜,汽化只发生在液面。正常流体的导热率与温度梯度无关,纯粹是反映物质性质的量,但HeⅡ的导热率却与温度梯度甚至容器的几何形状有关。4.??对于一般液体来说,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逐渐增加。卡美林·奥涅斯使液态氦的温度下降,果然,液氦的密度增大了。但是,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71摄氏度的时候,怪事出现了,液态氦突然停止起泡,变成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潭死水,而密度突然又减小了。 这是另一种液态氦。卡美林·奥涅斯把前一种冒泡的液态氦叫做氦Ⅰ,而把后一种静止的液态氦做氦Ⅱ。 5.喷泉 后来,许多科学家研究了这种怪现象,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1938年阿兰等人发现的氦刀喷泉。 在一根玻璃管里,装着很细的金刚砂,上端接出来一根细的喷嘴。将这玻璃管浸到氦Ⅱ中,用光照玻璃管粗的下部,细喷嘴就会喷出氦Ⅱ的喷泉,光越强喷得越高,可以高达数厘米。 关于金属7.各种物质放在液态氦里,情况就更奇妙了。 看!在液氦的温度下,一个铅环,环上有一个铅球。铅球好像失去了重量,会飘浮在环上,与环保持一定距离。 再看!在液氦的温度下,一个金属盘子,把细链子系着磁铁,慢慢放到盘子里去。当磁铁快要碰到盘子的时候,链子松了,磁铁浮在盘子上,怎样也不肯落下去。 真像是到了魔术世界!这一切,只能在液态氦的温度下发生。温度一升高,魔术就不灵了,铅球落在铅环上,磁铁也落在金属盘子里了。 8.超导现象原来,有些金属,在液态氦的温度下,电阻会消失;在金属环和金属盘中,电流会不停地流动而产生磁场。这时候,磁场的斥力托住了铅球和磁铁,使它们浮在半空中。 在低温下,出现了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许多重要的物理实验,都要在低温下进行。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还在研究液态氦,希望通过液态氦达到更低的温度,研究各种物质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会有什么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性质。这就产生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低温物理学。 物理学家不仅仅得到了液态氦,还得到了固态氦,他们正在向绝对零度进军(物理学把零下273.16摄氏度叫做绝对零度。这个温度标叫做绝对温标,用K表示。OK就是-273.16℃,而273.16K就是0℃)。从理论上讲,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但是可以不断接近它。液态氢的沸点是绝对温标20.2度,液态氦的沸点是绝对温标4.2度。在绝对温标2.19度的时候,氦Ⅰ变为氦Ⅱ。1935年,利用“绝热去磁”法,使液态氦冷到绝对温标0.0034度;1957年,达到绝对温标0.00002度;目前已达到跟绝对零度只相差0.000001度了。 你说的“绝对零度下物质有些什么特性”是错误的,不是“绝对零度下”,而是极低温度下。
meira2023-07-04 06:58:515

请问谁有初中物理(苏科版)的说课资料,跪求~~~

D
九万里风9 2023-07-04 06:58:465

我需要八年级的下册的物理的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第二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三节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1. 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洗衣机 电灯 热水器 电扇 电视 音响 电话 电能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 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第三章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左迁2023-07-04 06:58:442

初中插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外,还编入了大量的彩页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初中插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欢迎大家观阅。  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物理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怎么学都难学好。   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是空白的。新考材自始至终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把物理知识融入令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新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中的插图:“看一看,图中的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猜一猜,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烧瓶的颈部,小金鱼会怎样?”学生在课前翻看教材时,一定会被其中的情景所吸引。而课上教师演示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一定有所不同,而这必然使他们兴奋与惊奇。学生的求知欲望,正是在这种反差中,一下子被激发了。新教材的四册书中还有许多现代前沿科技图片,如八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世界是运动的》中:a照相胶片显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路径;b.彗星飞临地球;c.“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升空。学生一定会被现代科技所震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用物理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   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实验完美地表现出来,实验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实验:观察摆球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验中,实验现象很直观,但给学生的思维时间比较短。而后面的几幅插图,如:a.游乐场的过山车;b.撑竿跳高中的运动员;c.皮球落地后又弹起的闪光照片。   这些图片很清晰地给出了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弥补了实验的不足。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新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演示实验图片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通过插图给出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完善实验过程。   运用物理插图学生对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通过不同信道的知识的吸收比率是大不相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因而可以说,大脑中储存着的知识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绝对比例,物理知识更是如此。如九年级上第十一章《滑轮》一节中,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动、定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股数。   像这样在分析问题时穿插一些物理情景、受力分析图,在充分激发新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协调地利用图像和图景,可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灵活地分析物理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熟练掌握典型的物理情景及其模型,有利于思维的多向发散和聚合,升华为简洁、直观地思考问题,产生不同一般的思维解决方式,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猜你喜欢: 1.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3篇 2. 初中英语教材中插图如何使用 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与插图的关系 4. 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的作用及运用 5. 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插图使用的认识
陶小凡2023-07-04 06:58:421

浅谈初学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排除方法

浅谈初学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排除方法 摘 要:物理学以其奇妙的物理现象和有趣的物理实验吸引着学生,许多初学者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物理。但是,当这种兴趣很快被学习过程中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所取代时,随即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初学者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着的思维障碍和观念偏差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其障碍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指导学生学好物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障碍 偏差 排除方法  人的认知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要研究学生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把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首先,学生的物理学习受自身的心理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其次,还要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程度的制约。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时若不能把握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物理概念不清、乱套公式等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思维障碍作以下分析: 一、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和物理观念偏差形成的思维障碍 学生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一些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将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形成学习障碍。主要表现有两点: 一是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之前,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使许多学生都认为静止的物体要有力推动它才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力越大,运动越快。这时,生活经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结论是错误的,受这种错误经验的干扰,学生运用概念和思维判断被阻碍,不能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排除这种错误观念,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通过“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在不同的表面上滑行的距离不同”这一实验,和学生分析推想得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不受阻力,保持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这一科学结论,从而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二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阻碍知识和生活的联系,造成知识和应用脱节。如学生在学习液化这一节时,把“雾”认为是气体,认为“雾”为汽化现象,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雾”不是气体而是小水珠,讲解汽化和液化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明白“雾”和“白气”形成的原因,形成正确的“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而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思想。 物理观念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物理的不正确认识等造成的。比如一些学生认为:数学基础差,学习物理也一定差;女生学习物理一定比男生学习物理差等。这种观念偏差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这种观念偏差不及时加以消除,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刚进行物理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多鼓励这部分学生,应主动与这部分学生谈心,列举前几届女学生学好物理的例子,及时地消除这种观念,把这种观念偏差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相近物理概念形成的障碍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学生如不能正确理解其物理意义,容易将它们的关系简单化。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蒸发、沸腾和汽化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不清楚。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典型的具体的例子,使概念深化;二是用沸腾的学生实验加深沸腾现象的特征和蒸发的课堂演示的仔细观察来加以区别。 三、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是指在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但类比不是一种严密的推理,其结果是否正确,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橡皮绕绳运动与月亮绕地球运动作类比引入引力,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把无形的引力类比有形的拉力,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对引力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有时类比不当,反而会造成学习知识的思维障碍。如声音的传播特点不能与光的传播特点作类比和联想,因为它们之间不具备类比的条件,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克服这种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抓住不同问题间的突出差别,找出类比具备(或不具备)的前提条件和类比(或不可类比的)部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类比思维方法。 四、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简单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教学中往往还发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而乱套公式,如用欧姆定律得出求电阻的公式R=U/I,学生往往由公式而得出R与U成正比或R与I成反比的错误结论,关键在于没弄清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这一物理事实。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措施,一是正确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二是明确公式的来历,体验物理实验总结出公式的经过,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 五、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分清概念的外延是理解概念、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运用压强定义式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问题时,往往用液体压强解决一些不规则固体问题,有可能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对压强公式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造成的。为了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使用范围,要求学生明确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配合典型的练习加强运用,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余辉2023-07-04 06:58:411

初中物理

这个问题太笼统~~~不好切题
wpBeta2023-07-04 06:58:405

今天的作文要把花(植物)和物理联系起来,我最好写什么花?怎么写?

含羞草
tt白2023-07-04 06:58:403

物理中绝对零度绝对零度下物质有些什么特性?希望具体一些,?

液体的(以液氦为例) 1.液氦有爬壁性质 将空的烧杯部分地浸于HeⅡ中时,烧杯外的液氦将沿烧杯外壁爬上杯口,并进入杯内,直至杯内和杯外液面持平.反之,将盛有液氦的烧杯提出液氦面时,杯内液氦将沿器壁不断转移到杯外并滴下.液氦的这种转移的速率与液面高度差、路程长短和障壁高度无关.这种现象叫做“超流动性”,具有“超流动性”的氦Ⅱ叫做超流体. 2.粘滞度的变化 超流动性普通液体的粘滞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增高,与此不同,HeⅠ的粘滞度在温度下降到2.6K左右时,几乎与温度无关,其数值约为3×10-6帕秒,比普通液体的粘滞度小得多.在2.6K以下,HeⅠ的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下降.HeⅡ的粘滞度在λ点以下的温度时立刻降至非常小的值(<10-12帕秒),这种几乎没有粘滞性的特性称为超流动性.用粗细不同的毛细管做实验时,发现流管愈细,超流动性就愈明显,在直径小于10-5厘米的流管中,流速与压强差和流管长度几乎无关,而仅取决于温度,流动时不损耗动能. 3.导热率的变化 热传导HeⅠ具有普通流体的导热率,因而当减小压强时,液氦出现激烈的沸腾现象.HeⅡ的导热率要比HeⅠ高出106倍,比铜高出104倍.当温度越过λ点,HeⅠ转变为HeⅡ时,液氦从很坏的热导体突然变为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热导体.由于HeⅡ的导热率异乎寻常地高,其内部不可能出现温差,因而内部不可能汽化,即不能沸腾.当利用抽气方法减低蒸气压时,开始阶段出现激烈的沸腾,温度降低至λ点以下时,HeⅠ转变为HeⅡ,沸腾突然停止,液面平静如镜,汽化只发生在液面.正常流体的导热率与温度梯度无关,纯粹是反映物质性质的量,但HeⅡ的导热率却与温度梯度甚至容器的几何形状有关. 4.? 对于一般液体来说,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逐渐增加.卡美林·奥涅斯使液态氦的温度下降,果然,液氦的密度增大了.但是,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71摄氏度的时候,怪事出现了,液态氦突然停止起泡,变成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潭死水,而密度突然又减小了. 这是另一种液态氦.卡美林·奥涅斯把前一种冒泡的液态氦叫做氦Ⅰ,而把后一种静止的液态氦做氦Ⅱ. 5.喷泉 后来,许多科学家研究了这种怪现象,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1938年阿兰等人发现的氦刀喷泉. 在一根玻璃管里,装着很细的金刚砂,上端接出来一根细的喷嘴.将这玻璃管浸到氦Ⅱ中,用光照玻璃管粗的下部,细喷嘴就会喷出氦Ⅱ的喷泉,光越强喷得越高,可以高达数厘米. 关于金属 7.各种物质放在液态氦里,情况就更奇妙了. 看!在液氦的温度下,一个铅环,环上有一个铅球.铅球好像失去了重量,会飘浮在环上,与环保持一定距离. 再看!在液氦的温度下,一个金属盘子,把细链子系着磁铁,慢慢放到盘子里去.当磁铁快要碰到盘子的时候,链子松了,磁铁浮在盘子上,怎样也不肯落下去. 真像是到了魔术世界!这一切,只能在液态氦的温度下发生.温度一升高,魔术就不灵了,铅球落在铅环上,磁铁也落在金属盘子里了. 8.超导现象 原来,有些金属,在液态氦的温度下,电阻会消失;在金属环和金属盘中,电流会不停地流动而产生磁场.这时候,磁场的斥力托住了铅球和磁铁,使它们浮在半空中. 在低温下,出现了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许多重要的物理实验,都要在低温下进行.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还在研究液态氦,希望通过液态氦达到更低的温度,研究各种物质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会有什么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性质.这就产生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低温物理学. 物理学家不仅仅得到了液态氦,还得到了固态氦,他们正在向绝对零度进军(物理学把零下273.16摄氏度叫做绝对零度.这个温度标叫做绝对温标,用K表示.OK就是-273.16℃,而273.16K就是0℃).从理论上讲,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但是可以不断接近它.液态氢的沸点是绝对温标20.2度,液态氦的沸点是绝对温标4.2度.在绝对温标2.19度的时候,氦Ⅰ变为氦Ⅱ.1935年,利用“绝热去磁”法,使液态氦冷到绝对温标0.0034度;1957年,达到绝对温标0.00002度;目前已达到跟绝对零度只相差0.000001度了. 你说的“绝对零度下物质有些什么特性”是错误的,不是“绝对零度下”,而是 极低温度下.,1,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04 06:58:391

观看物理实验的观后感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踏进实验室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排列整齐的实验设备,让从小对实验感兴趣的我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并带我们参观了整个实验室,演示了很多实验,还请了同学协助,过程有趣极了。进入教室,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闪闪发光的球体。用指尖触及玻璃球外壳,便见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十分漂亮,十分奇特。经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它叫做辉光球。有趣的是鱼洗,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像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最刺激的当属高压带电作业了,实验室里有高压电线的模型,这可不仅仅是像而已,它是真的带电的。当老师打开电源,用带柄铁钩去触碰电线,当场放出耀眼的电火花,并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响。而老师却敢脱下鞋子站在一个木板上,然后用手触摸电线。这可吓了同学们一跳。老师解释说,这是与大地绝缘了,人与高压电线处于同一个等势面,就不会被电击了。可即使当老师关闭电源后,也没有人敢去触摸电线。老师也戏说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上课,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回转仪,它被用于飞机航空地平仪,船舶的稳定器和回转罗盘等。所谓回转仪,就是绕几何对称轴高速旋转的边缘厚重的物体,保持自转轴方向恒定的特性,回转仪的转动轴可以相对支架的方位充分自由的选择,而回转仪仅受轴承与空气阻力距的作用,由于轴承光滑,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阻力的冲量距和回转仪的角动量比是很小的,可以近似认为角动量守恒,矢量方向不变表现为转轴方向不变,大小不变表现为回转仪的恒定角速率转动。雅各布天梯。打开电源开关便可看到高压放点电弧沿着“天梯”向上“爬”,同时听到放电声,直到上移的电弧消失,天梯底部将再次电弧放电上升。还有很多的演示实验我没有写出,通过这次试验让我明白了很多实验原理,扩大了我的知识背景,增进对现代技术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多了解科学技术,这样才能担起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才能把我国建设的更富强,更美好。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04 06:58:393

20篇物理视频观后感100字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踏进实验室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排列整齐的实验设备,让从小对实验感兴趣的我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并带我们参观了整个实验室,演示了很多实验,还请了同学协助,过程有趣极了。进入教室,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闪闪发光的球体。用指尖触及玻璃球外壳,便见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十分漂亮,十分奇特。经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它叫做辉光球。有趣的是鱼洗,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像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
豆豆staR2023-07-04 06:58:391

初二的奇妙的物理现象蜡烛实验那支蜡烛先灭,为什么?

你的问题看不懂,什么蜡烛先灭啊???????
善士六合2023-07-04 06:58:387

初二上物理奇妙的物理现象 第四题

硬币会漂浮起来,也就是跳起来,只有短暂的一小会儿
北营2023-07-04 06:58:382

奇妙的物理现象

要是水平就不会,可能你做实验的时候,手抖动之类很多因素会使铅笔会向伸出手指较长的一侧倾斜。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4 06:58:381

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 准备了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动能与势能   1、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3、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初中物理说课稿:《奇妙的物理现象》   开场白: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节课题的设计思路。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情感目标(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二、说教法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八上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 进行新课   (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 课外作业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做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内,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 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 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 动手做一做
苏萦2023-07-04 06:58:381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书(苏教版)知识点

引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二、体验科学探究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二、声音的特征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四、人儿听不见的声音 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二、汽化和液化 三、熔化和凝固 四、升华和凝华 五、水循环 第三章 光现象 一、光的色彩 颜色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 三、光的直线传播 四、平面镜 五、光的反射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二、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粘箱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五、望远镜与显微镜 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速度 三、直线运动 四、世界是运动的 附录: 常用物理单位 物理学名词中英文对照 后记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4 06:58:382

奇妙的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提问、用于动手、善于探究、善于合作才能解开物理之

解答:答:发现的问题:树叶落入水中,会漂在水面,而砖头儿落入水中,却沉入水底.提出的问题:不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是否决定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猜想与假设: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决定于物质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设计的实验方案:将密度小于水的物体:木块、泡沫、塑料尺浸入水中,观察浮沉情况;将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石块、铁块浸入水中,观察浮沉情况;自制一密度等于水的物体(向一汽球内注满水,用一小段铁丝系住口,做成密度等于水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浮沉情况.探究后的结论: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会下沉;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会悬浮;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会上浮,最终漂浮.经历后的收获:自己亲自动手探究、实验,印象深刻,有成就感.
九万里风9 2023-07-04 06:58:371

奇妙的物理现象

会此乃光的折射现象
韦斯特兰2023-07-04 06:58:375

急寻一些身边奇妙的物理现象及相关原理。。。。。

陀螺,旋转的向心力。
wpBeta2023-07-04 06:58:372

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自己在家试一下不就OK咯~
NerveM 2023-07-04 06:58:372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
u投在线2023-07-04 06:58:362

苏教版初二物理引言中奇妙的物理现象

1短的先灭,因为CO2比较重,下面的氧气会先消失。
北营2023-07-04 06:58:368

浮力的公式物理

浮力的公式物理如下: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g表示常数,g=9.8N/kg;V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密度、运动状态、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无关。在水中,虽然比水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比如石头、铁块;比水密度小的物体会上升,比如塑料、木头,但是它们本身的浮力不变。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实物分析产生浮力的原因,可用浸没在液体内的正立方体的物体来分析。该物体系全浸之物体,受到四面八方液体的压力,而且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所以这个正立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都受到液体的压力。因为作用在左右两个侧面上的力由于两侧面相对应,而且面积大小相等,又处于液体中相同的深度,所以两侧面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力彼此平衡。同理,作用在前后两个侧面上的压力也彼此平衡。但是上下两个面因为在液体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压强也不相等。上面的压强小,下面受到的压强大,下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液体对物体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这个力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墨然殇2023-07-04 06:56:191

有没有人会这道物理题,要过程。第24题。

容易
肖振2023-07-03 11:23:121

【初中物理题】电动自行车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交通工具,下表是小明家买的一辆某型号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1.1/8 2.1250j 3.1250/80%
可桃可挑2023-07-03 11:23:073

初三物理题,求过程

分析与解:⑴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时:  F=f=0.02G=0.02×(m车+m人)g=0.02×(40kg+60kg)×10N/kg=20N  10min自行车行驶的路程:s=vt=6m/s×10×60s=3600m  电动机对自行车做的功:W有=Fs=20N×3600m=7.2×104J  ⑵行驶10min电动自行车消耗的电能:  通过电动机线圈的电流:  ⑶电动自行车百公里耗电的费用为:2×0.6kwh×0.52元/度=0.624元  摩托车百公里耗油的费用为:2.5元×4.65元/L=11.625元  比较可知百公里行程,电动自行车比摩托车的费用低得多,所以使用电动自行车更经济
NerveM 2023-07-03 11:23:032

初三物理题!!!在线等!!!急嗷嗷嗷!!!

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等于60m阻力等于0.02乘以总重力1000N等于20N有用功等于20N*60m=1200J总功=1200J除以75%=1600JP=FV=20N*6m/s=120w=UI=36V*I 所以I=3.3A
bikbok2023-07-03 11:23:034

找几类的初中物理的计算题

大小学习网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3 11:22:553

求初中物理题 急!!谢谢各位了

各年一模二模中考题钻研透了就够了。
bikbok2023-07-03 11:22:502

溶解性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但说溶解是物理性质溶于酸碱是化学性质
左迁2023-07-03 11:22:501

初三物理 急急急

主要使审题时注意(对)自行车做的功,对字说明不算电机发热。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3 11:22:494

初中物理的力学压轴大题

?
wpBeta2023-07-03 11:22:464

电动自行车是倍受人们青睐的一种交通工具,其中蕴含不少物理知识.(1)同燃油的摩托车相比,电动自行车

(1)从环保的角度,电动车与摩托车相比,电动自行车的优点是:无尾气、噪音小、污染少. (2)关闭电源开关后,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当摇动车轮时,在原来的电动机部分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原来的电动机相当于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指示灯中有电流通过,所以亮起来.(3)∵W电=4.5×107J,η=80%,∴获得的机械能为:W=W电η=4.5×107J×80%=3.6×107J,而S=60km=60000m,∴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F=WS=3.6×107J60000m=600N.答:(1)同燃油的摩托车相比,电动自行车的优点是:无尾气、噪音小、污染少.(2)当摇动车轮时,组成电动机的转子由于摇动切割了磁场产生也感应电流,将电动机变为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指示灯中有电流通过,所以亮起来.(3)该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600N.
黑桃花2023-07-03 11:22:441

物理处理纸带一般用哪些公式

1.平均速度 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 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 Vs/22=(Vo2+Vt2)/2 6.位移 S=V平t=Vo t+at2/2=Vt/2 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 = 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九万里风9 2023-07-03 11:10:361

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纸带问题。 如打四个记数点时纸带的速度怎么求?加速度呢?瞬时速度呢? 反正就是

简单。
左迁2023-07-03 11:10:343
 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