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原文_翻译及赏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 , 写雨 , 写人 , 行路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著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著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像,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像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06 10:45:261
王维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赏析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赏析mlhxueli 2023-08-06 10:45:263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原文_翻译及赏析
桃红复含春雨,柳绿更带潮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唐代·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百度知道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原文_翻译及赏析查看全部1个回答学海语言教育TA获得超过2065个赞关注成为第523位粉丝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唐代·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译文及注释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赏析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著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著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著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8-06 10:45:132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原文_翻译及赏析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唐代·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赏析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著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著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著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创作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墨然殇2023-08-06 10:44:471
李白《王右军》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右军原文: 右军本 *** ,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王右军注释 1、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2、右军:即晋朝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将军,故称「王右军」。本:原来,本来。 *** :纯洁质朴。潇洒:洒脱,毫无拘束。出:一本作「在」,超脱。风尘:这里指污浊、纷扰的仕宦生活。3、山阴即今浙江绍兴。遇:一本作「过」,不期而会。羽客:亦称「羽士」。羽,含有「飞升」的意思。旧时因道士多求成仙飞升,故称道士为「羽士」。要:通「邀」,中途相邀。一本作「爱」。好:喜爱。鹅宾:鹅的宾客。这里指王羲之。4、扫素:素,白绢。意为在白绢上飞快地书写。道经:即「道德经」,「史记,老子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5、笔精:笔的精魂,喻精通笔法。这里指王羲之精湛的书法艺术。入神:达到神妙的境界。南朝梁武帝说:「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古今书人优劣评」)唐张怀瓘在「书断」中称王羲之的书法为「神品」。6、罢:终。笼鹅:把鹅装进笼里。去:离开。主人:指上句的羽客山 *** 士。 王右军简析 本诗典出南朝宋虞和「论书表」:「羲之性好鹅。山阴昙禳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示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诗人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把上述故事诗化了,便于人们朗诵、歌唱。 从这首诗中,进一步说明了书法在晋代已成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品。王羲之在当时已有很大的名气,墨迹已相当值钱。这与诗人在「草书行歌」中说王羲之为「古来几许浪得名」是相矛盾的。由此,「草书行歌」是否确系李白所写也可作为一个怀疑的佐证。 诗词作品: 王右军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写人】拌三丝2023-08-06 10:42:27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燮《竹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题画 , 咏物 , 竹子 , 励志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郑燮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颛2023-08-06 10:36:151
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 全诗解释及赏析
1、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是:长安一片月。 2、全诗解释及赏析如下: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Jm-R2023-08-05 17:47:061
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 全诗解释及赏析
1、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是:长安一片月。 2、全诗解释及赏析如下: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u投在线2023-08-05 17:47:05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文翻译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著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著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铁血嘟嘟2023-08-05 17:47:01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文翻译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著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著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可桃可挑2023-08-05 17:47:01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原文_翻译及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诗三百首 , 乐府 , 秋天 , 月亮 , 妇女 , 闺怨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著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著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墨然殇2023-08-05 17:46:461
谁会写《迢迢牵牛星》的赏析啊?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⑵。 《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⑶。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陶小凡2023-08-05 17:40:121
迢迢牵牛星的感悟和赏析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盛赞其“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但在初读之下,可能多数人都会觉得本诗并没有前人赞誉的那么好。 要领会到前人为何作出这样高的评价,让我们从文本开始,也就是从诗句本身出发。 在简约的50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了牵牛、织女双星遥望,不能相聚,而又侧重于织女,写她终日劳作,却无心织布,零泪如雨,表现了一个与情人相望而不得相守的幽怨女子。 诗作是诗人写出来的,那么作者是身处什么样的境况,受到何种触动,想到了牵牛织女而写下这些诗句的呢?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民流离无依。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诗人妻离子散,关山阻隔,查无音信,夜不能寐,仰望星空,触动相思,而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到银河双星身上。 而我们是读者,相隔千年的读者,我们有没有身处乱世?有没有漂泊流离?有没有夫妻离散,情侣分飞?没的话,那这首诗如何能触动我们?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有没有某一时刻,突然想起自己的父亲母亲?突然想起一个久别的朋友?甚至于偶然想到一张从未再见的脸,就在某个街角,绽开令人心醉的笑颜?甚至于那只是一张模糊的脸,同千万个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只留下一串笑声,一丝发香,刻在记忆深处? 在我们单调的生命中,在没有一个隐秘的愿望?它遥不可及,甚至可笑得很,我们知道它永不会实现,甚至根本不会去追寻,只能借歌声来表达,“我和我追逐的梦,一再错过,永远都不能重逢” 。 在我们枯索的情感历程中,有没有一个人,让我们莫名地欣喜、忧伤、怅惘,而我们知道,永远不能也不会向她(他)表白? 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交通、通信工具,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段视频,一次MSN,都足以把这在万里之外的人拉到身边。可是,有时候我们举起电话,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留一声叹息。有时候想见的人就在身边,却永远无法吐露心声。即使是最亲的人,也会把一些话深藏心中,如果你有这些感受,再让你读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时,还会无动于衷吗?咫尺天涯,欲说还休的感觉,可绝不是只存在于分离的恋人之间哪。 由此,我们可能更能体会到织女的幽怨、伤感了。可是,相望而不得相守的恋人就只有幽怨和伤感吗? 在漫长的离别中,在咫尺天涯的阻隔下,织女尽管零泪如雨,可她终归有一个人可以思念,有一份深情可以填补内心的虚空。正如你我,在某个夜阑人静的时刻,突然醒来,心绪纷乱,无法成眠。在清冷的阳台上,仰望星空,突然涌起对父母的怀念,对朋友的牵挂,对某人的无望的思慕,对某个心愿的虚妄的想象……这些东西会让我们伤感,可是如果此时此刻,发现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想念,没有一个愿望萌发,那会怎样?只能是更加焦烦,更加苦痛。 所以,织女的相思“若有憾,亦有寄”。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而天涯之隔也阻不断我们的思忆。因为这份思忆,天涯之外,无望之中也能带给我们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涯咫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的不正是这种感觉吗? 离别带给织女悲伤,相思又给她寄托,悲伤之中的脉脉凝望何尝不是甜蜜? 织女孤独地劳作,却不寂寞,因为她有相思。类似的情怀,我们也不是没有接触过。“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太守欧阳修知山林之乐,知禽鸟之乐,知人民之乐,而山林、禽鸟、人民都不知太守之乐——太守是孤独的。但太守知道自己能领略这些乐趣,能带给人民欢乐,他会满足于自己的心灵,陶醉于自己的理想——他不寂寞。杜甫有一个赠李白的名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京城繁盛,衣香鬓影,华服丽裳,笑语欢颜,可是对于“斯人”来说,他想要的不是这些人、这些事———他不孤独,可他寂寞。 对我们来说,夜阑人静,独对星空,是孤独;无人可怀,无梦可寻,是寂寞。苏州马小云2023-08-05 17:39:592
问一首词的翻译与赏析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陶小凡2023-08-05 17:39:564
如何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
1、形象简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2、原文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两相界离相去也没有多远。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4、简析 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这首诗又多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节奏美,诵读时要把这一节奏美表现出来。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小白2023-08-05 17:39:5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赏析
水鸟和鸣关关唱 歌唱那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 正是我的好对象左迁2023-08-05 17:35:447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文_翻译及赏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佚名《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诗经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 ***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简析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愿君采葑菲,无以 *** 妨。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乾,想君思我锦衾寒。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凡尘2023-08-05 17:35:271
关雎原文及赏析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赏析 作者:佚名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kikcik2023-08-05 17:35:171
古诗词名句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作为<诗经>首篇首句,流传千古,尽人皆知。“好”字为第三声,是美好优秀的意思,并不是喜好;“逑”是配偶,并不是追求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雎鸠在水中欢快鸣叫,成双成对。容貌美丽、品德善良的女子,正是君子的好伴侣。以雎鸠鸣叫起兴,引出所咏内容;以“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统摄全诗。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hi投2023-08-05 17:35:17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佚名《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诗经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 ***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简析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讯息到今朝。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Jm-R2023-08-05 17:35:121
高中古诗方赏析中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余辉2023-08-05 17:33:561
大道之行也赏析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赏析如下: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也》礼记〔两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康康map2023-08-05 17:31:251
西湖的绿赏析
西湖的绿》意境美探微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 陈忠德 “水光潋滟晴方好,三色空蒙雨亦奇”。吟诵宋代诗人苏东坡描写西子湖美丽的佳句,自然地想起了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绿〉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文艺创作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者说,意境就是作家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内涵和无穷韵味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古代文论家常拿意境来衡量作品的高下,当代的宗璞的《西湖的绿》便是意境很高的佳作。 一、绿的逼人气势 “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此节“满湖烟雨,一片迷蒙”、“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这是作者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并用了“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的拟人化手法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别具风味。同时,引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佳句,给西湖增添了几分神韵。这给读者第一印象是,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 接下来作者运用虚实相给合手法,描绘了西湖丰富多姿的“绿”: 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首先领略了一个”绿“字,只凭这一点,已使我留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这一节写出了绿的逼人的气势。写“雨中访灵隐,一下车,绿意扑眼而来”,这是虚写对绿的感受。“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这实写出灵隐的绿,绿得浓郁。写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似乎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也是虚写对绿的感受。写峰上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这又实写了灵隐的绿,绿得深透。写冷泉亭旁平稳中琮琤的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影着一片绿色分外美丽,这些作者运用了虚实给合的方法,都描绘出树木、小径、溪水触眼是绿,无处不绿,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浸透到了每个角落,绿意相争胜,大显伸手,为读者构筑了一绿的世界。作者将绿的气势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似乎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二、绿的意趣美 西湖有很多景点,各有各的特点,而作者抓住了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以及苏堤各自的特点写出了西湖另一种特色: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这里写出了绿的意趣美。文中说到西湖胜景极多,即使一个绿色,也各不雷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幽”与“洞”相关,表现了黄龙洞内绿的浓厚深暗的特点;“野”与“山”相关,山上的绿到处都是,分布广泛,绿得奔放,无边无际;“闲”与“水”相合,如闲云流水,绿得自在,无拘无束。既抓住了特点,又写得富有情趣。“幽”、“野”、“闲”这三者意趣各不相同,写得生动形象。写苏堤两边的树木,“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树身布满绿茸茸的青苔”,使绿荫荫的苏堤更添了几分绿。青苔的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树木,如云霞”,“整片看来,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从颜色、质地、形状、布局、给人的印象等方面写出了青苔给苏堤带来了绿的意趣。这样的描绘简直是画意诗情,极富有绿的诗意美和情趣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 三、绿的茁壮的生命力 “花港观鱼”也是西湖的一大胜景,在这里可观赏到具有生命的价值,从而又看到西湖另一种绿的特点: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地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作者在这一节写出了绿的茁壮的生命力。花港新荷,其姿态“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依在水面”。“圆圆的绿叶,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港边初春杨柳绿枝绿叶,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作者把新荷、初春杨柳的绿色之美写得栩栩如生,赋予动感,富有极强的茁壮的生命力,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四、静动相衬,平添情趣 在作者眼里,西湖山山水水遍地是绿,无处不绿,而湖中一摇船姑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情趣和意境: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这一小节是静动相衬,平添情趣。作者在“兴尽晚归舟”途中所见,远山青中带紫,湖中“碧波如镜”。写至此,作者该歇息了,但见“船儿在水面上滑行”;渐听见“桨声唉乃”,增添了一湖幽静。忽见“一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着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把鱼甩在船板上”。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有声有色,使西湖美景静中有动,景中有人,平添了几分意境和情趣。 通篇描写,无论是古木、小径、溪水、青苔、新荷,还是杨柳、山、洞、小溪、姑娘,无不如潮如海,满湖绿色,满湖生机,满湖诗意,正如作家杨朔所说的:“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本文绿的描绘简直是一首诗,其铺张扬厉,亦大有汉赋之遗风,给人一种壮美的享受。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这也许与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钟情于山水,爱恋西湖分不开的。在作者眼里,自然界中的一切情趣,富有生命力的绿,看在眼里,爱在心里。作者之所以感觉到西湖有如此之美,把西湖的绿写得具体入微,多姿多彩,富有灵性,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善于感受。那山光水色间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让人大饱眼福,心旷神怡。通读全文,如炎热的盛夏喝了一杯醇香冰凉的饮料,沁人心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我们再深层追究作者心境与情感。 作者写此文的时间是在1962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6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社会,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但是,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英勇奋战,创建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时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正在茁壮成长。至此,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西湖的绿,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充满着勃勃生机;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湖处处是绿,触目是绿,满眼皆是绿色的生命,这不正是中华大地上处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缩影吗?作者借赞西湖的绿色之美,就是来盛赞西湖“茁壮的生命力”;赞美西湖富有“蓬勃的生机”、“茁壮的生命力”,也就是在盛赞、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茁壮”、“成熟”的生命力。作者描绘西湖之变化、赞美西湖之变化,就是描绘祖国之变化,赞美祖国面貌的之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变得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国家。由此发觉:作者面对西湖此景,她看到了灵性的人间天堂,她看到了祖国的锦锈河山,她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激动而自豪,欣然命笔,用诗一般闪亮的语言尽情描绘西湖的绿色之美,抒发了对人间西湖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抒发了对祖国秀丽风光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挚爱和讴歌。阿啵呲嘚2023-08-05 17:28:091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一言一行总关情
总有一句话,拨弄心弦;总有一个动作,温暖心田;总有一些人,一生永记。 ——题记 脚步·抚摸三春晖 “晨兴苦读书,带月苦行归。”苦学途中,几分愁,几分忧。看着桌前墨色的“决战中考”,不禁慨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咚咚咚”,脚步声清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如雨落屋檐轻叩门窗,如钢琴轻弹悠然轻响—— 是的,这是妈妈的脚步声 ,随之飘来一阵茶香。倏然,一双大手抚上额头,轻柔温婉,如阳光倾泻,如柳丝轻抚,如微风拂过波光湖面—— 是的,这是爸爸的抚摸 ,饱含无限疼爱。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只有那一阵脚步声、一个抚摸,却带走我无限愁思,带来无尽暖意。 眼泪·香烟更护花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这句诗是您教给我的。曾记否?您向我们致以最后的鼓励,您红红的双眼,您闪烁的泪珠,您不舍却不能不舍的眼光,那么温润明媚,陪伴我们无数个晨昏朝暮。曾记否?您陪我们苦读,满眼血丝却依然坚守。曾记否?您为我们题词,信心百倍而目光坚定。曾记否?您无数次手拿香烟,熬夜苦思教学方案,只为了我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今晨,您又点燃香烟,指尖微颤。老师,您可知,只一颗泪珉、一支香烟,却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为我们消除远方阴霾。 蝴蝶·信纸若比邻 “百川之上,桑葚之下,光影纵横……”难忘小a那行云流水的文字。你呢?小a,还记得我们相处的时光吗?还记得那只蝴蝶吗?那日,我与朋友争吵,向你倾诉。 你弯弯的`嘴角如同新月,一只小巧的蝴蝶正立在你的掌心,精致美丽,欲振翅而飞。“飞吧,带走烦恼!”你轻柔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还记得那张信纸吗?上面你的字迹清丽温暖,一字一句都激我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你的鼓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你的祝福。不必太多言语,只一只蝴蝶、一张信纸,便铭记一生,怀念一生。 路在走,人在变,不走的总是那些温情,不变的总是有你们相伴的回忆。LuckySXyd2023-08-05 17:23:141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一言一行总关情》
——题记 脚步·抚摸三春晖 “晨兴苦读书,带月苦行归。”苦学途中,几分愁,几分忧。看着桌前墨色的“决战中考”,不禁慨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咚咚咚”,脚步声清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如雨落屋檐轻叩门窗,如钢琴轻弹悠然轻响——是的,这是妈妈的脚步声,随之飘来一阵茶香。倏然,一双大手抚上额头,轻柔温婉,如阳光倾泻,如柳丝轻抚,如微风拂过波光湖面——是的,这是爸爸的抚摸,饱含无限疼爱。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只有那一阵脚步声、一个抚摸,却带走我无限愁思,带来无尽暖意。 眼泪·香烟更护花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这句诗是您教给我的。曾记否?您向我们致以最后的鼓励,您红红的双眼,您闪烁的泪珠,您不舍却不能不舍的眼光,那么温润明媚,陪伴我们无数个晨昏朝暮。曾记否?您陪我们苦读,满眼血丝却依然坚守。曾记否?您为我们题词,信心百倍而目光坚定。曾记否?您无数次手拿香烟,熬夜苦思教学方案,只为了我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今晨,您又点燃香烟,指尖微颤。老师,您可知,只一颗泪珉、一支香烟,却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为我们消除远方阴霾。 蝴蝶·信纸若比邻 “百川之上,桑葚之下,光影纵横……”难忘小A那行云流水的文字。你呢?小A,还记得我们相处的时光吗?还记得那只蝴蝶吗?那日,我与朋友争吵,向你倾诉。 你弯弯的嘴角如同新月,一只小巧的蝴蝶正立在你的掌心,精致美丽,欲振翅而飞。“飞吧,带走烦恼!”你轻柔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还记得那张信纸吗?上面你的字迹清丽温暖,一字一句都激我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你的鼓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你的祝福。不必太多言语,只一只蝴蝶、一张信纸,便铭记一生,怀念一生。 路在走,人在变,不走的总是那些温情,不变的总是有你们相伴的回忆。bikbok2023-08-05 17:23:031
《周敦颐传》文章以及翻译和赏析
1.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2.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NerveM 2023-08-05 17:20:452
《周敦颐传》文章以及翻译和赏析
1.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2.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水元素sl2023-08-05 17:20:452
草虫的村落课文原文及赏析
该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昆虫的喜爱之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子们生活的情景。 草虫的村落课文原文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课文赏析 文章中心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子们生活的情景。 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作者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以虫子的角度来看世界。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大鱼炖火锅2023-08-05 17:18:541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赏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为报倾城随太守”,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显示出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这两句运用了典故,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孙权一样有所作为。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扩展资料《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诗词赏析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LuckySXyd2023-08-05 17:18:021
诗词赏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小题1: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小题1: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一问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以看出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第二问从“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感受到“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典故;“天狼”比喻“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词的古今义的差别。mlhxueli 2023-08-05 17:18:001
千骑卷平岗的赏析
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卷”字表现动态的词,也十分生动形象。 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 与太守一同出猎的随从们个个雄姿英发,原野上,千骑奔驰,万马嘶鸣,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岗。“千骑”,并非实指,而是说随从众多。 如果说前一句是个人豪气的特写,这一句则将镜头推远,以开阔原野和千军万马作为背景;场面愈是壮观,背景愈是宏大,主角的气势也就越发突出。康康map2023-08-05 17:17:593
千骑卷平岗赏析卷的妙处
卷字写出了磅礴气势。 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凸显千骑奔腾而过的气势,同时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更凸显了磅礴的气势。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05 17:17:541
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老当益壮。在文中极尽膏迈之情。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现了作者出外打猎,精神抖擞。一点没有老迈之象,尚可征战沙场。就是左手牵着黄狗,右手驾着苍鹰,穿着锦帽貂裘,浩浩荡荡外出打猎的情景。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仍然是满脸豪气。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点。但希望朝中还会象使用冯唐那样,让自己为国家出力。 可怜苏轼一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了。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kikcik2023-08-05 17:17:521
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这是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作者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英姿飒爽,老当益壮.率领众多随从出城狩猎,一个“卷”字,生动地表现了大批人马呼啸着席卷而来的热烈场面.为下文作者励志报国的主题思想作铺垫北有云溪2023-08-05 17:17:511
千骑卷平冈的卷赏析是什么?
表现出队伍的壮观以及声势浩大。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都赶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而作者在这种背景下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作品出处简介与赏析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苏州马小云2023-08-05 17:17:491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的简要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射天...善士六合2023-08-05 17:17:441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简要赏析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北营2023-08-05 17:17:423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具体如下:江城子·江景苏轼〔宋代〕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中终了,她已经飘然远浙,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大鱼炖火锅2023-08-05 17:17:422
千骑卷平岗的赏析
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卷”字表现动态的词,也十分生动形象。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与太守一同出猎的随从们个个雄姿英发,原野上,千骑奔驰,万马嘶鸣,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岗。“千骑”,并非实指,而是说随从众多。如果说前一句是个人豪气的特写,这一句则将镜头推远,以开阔原野和千军万马作为背景;场面愈是壮观,背景愈是宏大,主角的气势也就越发突出。康康map2023-08-05 17:17:421
散文大家名句赏析
1) 如我,不是成熟,只是看透;不是睿智,只是沧桑;在那么一大群人里稚嫩的像孩子,同样在那么一大群人里苍老的像垂暮,懂的或者不懂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忽然发现微笑就是只要咧开嘴,忽然发现悲伤在心里积郁的死水,在这样的冬天也被吹得蒸发成污浊的空气,忽然发现一次相遇,一次转身是上苍的玩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忘了怎样一个人生活了,忽然发现原来有的东西借了就收不回来了。 2) 如果可以我宁愿做回以前那个单纯的女孩,可以向往常一样累了就躺在床上睡上一觉,烦了就跑到校园后那片绿色的草地上听着优美的旋律,看着蝴蝶妙曼的舞姿。但是一切都回不去了,从那一次之后,两条本来平行的线就相交了,空气里到处都是你的气息,每走到一个地方都有我们共同的足迹,随即悲伤总是会上演。 3) 正如鸣蝉惯于吵闹,黄蜂惯于蜇人,小孩惯于哭叫一样,我的家乡也形成了难以变更,也从来没有变更过的习惯。 4)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5) 大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只见他全身衣服湿透了,裤腿卷得高高的,从膝盖到脚全沾满了泥水,好像刚从泥地里爬起来似的。他手里捧着一包用油布包着落邮件,顾不上抹脸上的雨水,对屋里人说:“《儿童时代》来啦!” 6) 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 7)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8) 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抬头奇峰遮天,脚下清流潺潺,怪石卧波。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如果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如果说它无,它在云雾开合之间露出容颜,倍觉亲切。 9) 我说,我恋上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爱上写诗如梦如画的日子。 可是,今晨,你满怀的愁绪乱了我这一季的情绪呀。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文字和无望的诗歌里穿梭,没有任何欲望和涟漪可以激荡。因为一份最痛楚和执著的守望,在植满诗歌的相思园里长着刺。 10)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ardim2023-08-05 17:12:511
赏析诗中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北境漫步2023-08-05 17:11:42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赏析
首先,想象什么时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烛夜谈,再说那巴山夜雨 何时,我们能相倚在西窗前,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向你倾吐,我对你的无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u投在线2023-08-05 17:11:251
《The Rose》手岛葵 歌词赏析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Midler Bette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When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 long,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s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 中文版: 有人说爱是一条河流, 带着甜蜜和苦涩怅然的流向往昔。 有人说爱是一把刃, 会在灵魂上,留下伤口。 有人说爱是需要, 无论何时何地。 我说,爱是一朵花, 而你,是唯一的种子。 心如此易碎, 却从未停歇。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梦, 直到你学会包容和付出。 夜晚总是那么孤独, 这条路一直那么长。 但只要你相信, 爱,是唯一的救赎。 只有经历了痛苦, 才会懂得坚忍和珍惜。 谎言的种子, 会在阳光的照耀下, 成为,下一个春天。Chen2023-08-05 17:11:02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宋代·杨万里《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行舟 , 赞美儿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喔,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喔,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典故 宋朝诗人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的小孩。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喔!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赏析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tt白2023-08-04 11:23:221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的意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北有云溪2023-08-04 11:21:08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赏析【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wpBeta2023-08-04 11:19:5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这其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已成为当代脍炙人口的话了,给人以极大的启发。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 本寓言选自先秦《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被淘汰。水元素sl2023-08-04 11:19:48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下面是CNFLA网我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集市。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使命。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同“增”,增加。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39、发: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苏萦2023-08-04 11:19:471
生于忧患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 舜在田间被选拔,傅说在水泥匠中的时候被选拔,胶鬲在鱼盐小贩中被选拔出来,管仲在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加以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时候被提拔,百里奚在当奴隶的时候被赎回并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必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身体饥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不没有的才能。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从中受到教训)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之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谈上,之后才能被别人知晓。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忧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必然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无尘剑 2023-08-04 11:19:39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北营2023-08-04 11:18:14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的题目。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出猎,到郊外打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猎狗。苍:苍鹰,狩猎的鹰。全句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锦帽貂裘: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千骑:一般用来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骑(jì),是一人一马的合称。这句说,大批的人马在比较平坦的山冈上奔驰而过。 倾城:这里是全城的意思。即全城人都出来陪同太守出猎。 太守:指作者自己。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作者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 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冯唐:《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会:应当,,一定,将要。 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见《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正与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少年狂”。正因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所以下面的议论“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来启用我,使我能驰骋疆场。“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麻烦采纳,谢谢!苏萦2023-08-04 11:18:061
怎样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小白2023-08-04 11:18:02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赏析
首先更正:应当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应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结合这首词来看,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我记得,当时电视播放香港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其片头就有这么一个镜头:在一扇圆月之前,一个人迈起弓步,缓缓拉开大弓,而后又缓缓往上昂(影音中响起雕哨悠扬之声)……意像十分壮观。二十多年来,这张大弓在我心中就一直那么绷着,要多美有多美。一个不经意,“会挽雕弓如满月”便于引而不发之间,把人给收实了。读词背词,认真体会,才能真正领会到词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承启而连贯的意像和张合有度的气势。瑞瑞爱吃桃2023-08-04 11:17:541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_翻译及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 : 苏轼 宋词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豪放 , 狩猎 , 爱国猖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著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译文二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英译 This old man is wild with adolescent bravado A leashed brown dog in the left hand And an eagle perched on the right. Fitted out with brocade headgears and fur A legion of a thousand horses sweeping over rolling plains. Get the whole city out in the wake of Gov"nor To watch him shoot tigers A young Sun Lang.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著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 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宾士,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u25ba 3637篇诗文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宋代·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宋代 :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宋词三百首 , 月亮 , 追求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宋代·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玉楼春·戏林推 宋代 : 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宋词三百首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宋代·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代 : 苏轼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宋词三百首 , 女子 , 生活 , 感叹人生肖振2023-08-04 11:17:501
荆轲刺秦王原文意思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赏析
1、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要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说话不算数,那是竖子所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2、注释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收:占领。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略:通掠,掠夺,夺取。 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长侍:长久侍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说:同“悦”,喜欢,高兴。 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善:好好地。 把:握,抓住。 揕:刺。 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盛:装。 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为副: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说话不算数,那是竖子所为。竖子,对人的蔑称。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比:并,列。 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使使:派遣使者。 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奉:两手捧着。 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陛:殿前的台阶。 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发:打开。 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剑坚:剑插得紧。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郎中:宫廷的侍卫。 提:掷击。 负剑:负剑于背。 废:倒下。 引:举起。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可桃可挑2023-08-04 11:15:061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赏析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分享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荆轲刺秦王 两汉:刘向编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赏析 本文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当然,《刺客列传》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黑桃花2023-08-04 11:15:041
凉州词的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拌三丝2023-08-04 11:12:49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英文评论和赏析
朗读者多处读音有误!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8-04 11:10:044
对首唐诗从美学方面进行赏析
一、读懂标题 1. 有些标题能反映这首诗的大意。如《商山早行》,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在商山这个地方,主人公早早地出发远行。《观祈雨》《题李凝幽居》,我们也可看出这首诗的大意,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标题大致体会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2. 有些标题可以告诉你这首诗抒情的范围。如《出塞》,我们就可知道它要反映边塞生活,抒发的是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是思念家乡的愁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根据“怀古”一词就可了解到本诗要伤今、喻今、讽今。《蜀相》标题中的“蜀相”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是写诸葛亮,但主旨是借古人来写自己。 二、读好作者 读作者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也就是我们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作的风格。我们读作者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人生的态度,他的风格入手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譬如李白,他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风格是清新飘逸,他的诗作部分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如《望庐山瀑布》,更多表达的是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些都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譬如我们从杜甫的诗就可联想到安史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这些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是有益的。 三、读懂诗句 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而古诗的要求又是较严的,怎么办呢? 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去分析。 1. 把握词义 古诗是用文言写成,要想正确理解诗意,须注意词义的把握。古诗诗句的词义我们应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 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我们还可联想到《贾生》一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那就同于我们今天的用法。 (2)一词多义。 《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意义较多,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就可作“出嫁”讲,而“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就只能当作“适合”讲,“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3)词类活用。 在古诗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其他诗中我们也可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4)词的双关义。 在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谐音双关“思”,是说我的情思像春蚕吐丝那样,一直到死才可完结。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不就是双关吗? 2. 把握句式。 古诗词由于格律的需要,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分析得出是宾语前置,应该是“应笑我多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分析得出是主谓倒装,应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一看就可知道诗中“爱的是晚枫林”。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倒装句的代表,那么,省略句在诗中也是较多的。请看下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省略介词“于”。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省略采撷的宾语“此物——红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省略谓语动词“远离”“深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省略关联词“虽然……但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省略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介词,也可是关联词,那么我们在读诗句的时候,就需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样才会更好地理解诗句。 此外,古诗还常常采用一些名词叠加的方式来构成诗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都用名词叠加的方式来构成,那么我们分析的时候就需要发挥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析其中的多个画面,恰当地进行链接,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前两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给我们呈现了一组画面,怎么办,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吧。 3. 把握修辞 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来增加诗歌韵味,丰富诗歌的感情。 (1)大胆的夸张 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和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在现代诗歌中,运用夸张的也有许多,如毛泽东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那么,我们在读解诗句时,就要认真体会。 (2)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两种相反的情况放在一首诗里以便对照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就包含了多种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天阴咽管弦。”就是对比手法的妙用。 (3)衬托手法 此外在诗歌中还运用到通感、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视具体的诗歌而定。 四、读好注解 注解是对诗歌的较好补充,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我们读时,就要分析注解起什么作用。我们可以把注解分一下类: (1)介绍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我们在读诗句时,就可结合注解的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主旨。 (2)交代作者的情况。作者的情况为我们理解诗句的主旨和风格有较大的帮助。 (3)对诗句作注解。诗句的注解往往是诗中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们可把它带入诗句,来理解诗句。 (4)介绍典故。有些诗歌往往用典来增加诗歌的内涵。大家最熟悉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多处用典,注解就对它作了很好的解释,我们就可根据这些很好地把握诗句。 我们读注解,就可充分利用注解很好地把握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为我们的鉴赏服务。 上面我们粗浅地谈了理解诗句的四个方面,那么我们在鉴赏时,除了理解诗句外,还要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语言,这样我们才能较好地鉴赏诗歌。ardim2023-08-04 11:09:012
曾子杀彘翻译和原文赏析
1、译文: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想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于是就杀猪做菜了。2、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参教子》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于孩子。扩展资料:一、词句注释1、彘(zhì):猪。2、适:到……去。3、特:只。4、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5、子:你,对对方的尊称。6、而:则,就。7、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8、烹(pēng):杀.9、女:通“汝”第二人称。你,你们。10、反:通“返”,返回。11、止:制止。12、曾参:孔子的学生13、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二、作品赏析1、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2、启示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们的父母也应学习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实的做法证实说法。三、作者简介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参教子墨然殇2023-08-04 11:06:421
韩非《曾子杀彘╱曾子烹彘》原文及翻译赏析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翻译及注释 翻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i):猪。3.适:往、回去。适市回:去集市上回来。4.戏:开玩笑。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6.待:依赖。7.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8.而:则,就。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10.之:到11烹(pēng): 烹饪,煮。12.是:这13.反:同「返」,返回14.顾反:等到回来。15.特:只、仅、独、不过。16.女:同「汝」,你的意思17.杀:宰18.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19.欲:想要20.止:阻止21.遂:于是,就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文言现象 通假字 汝: 汝通你;如"汝还"。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汝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一词多义 还: (1)huan,动词,回去;如"汝还,顾反为汝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huan,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xua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1)动词,回来;如"顾反为汝杀彘"。 (2)动词,回头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3)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1)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1)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2)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1)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1)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2)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1)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成: (1)动词,实现,完成;如"非所以成教也"。 (2)动词,成为,形成;如"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待父母而学者也"中的判断主语"婴儿"省略,"待父母而学者"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婴儿)是向父母学习的啊"。 (2)"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教子欺"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顾反为汝杀彘"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顾反为汝杀彘";该分句可译为"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2"特与婴儿戏耳"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特与婴儿戏耳";该分句可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2)省略宾语 1"婴儿非与戏也"之中,介词"与"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婴儿",即"婴儿非与(之)戏也";该分句可译为"孩子不能欺骗啊"。 2"是教子欺也"之中,动词"欺"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别人,即"是教子欺(之)也";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3)省略介词 "妻适市来"之中,谓语动词"适"后面省略介词"于",表示"适"的处所,即"妻适(于)市来";该分句可译为"妻子从集市回来"。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寓意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诗词作品: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诗词作者:【 先秦 】 韩非 诗词归类: 【小学文言文】、【教育】、【寓理】、【故事】北营2023-08-04 11:06:421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翻译及赏析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作者: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玉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注解】 ⑴ 丹青:指绘画。行:古时诗歌的一种体裁。曹霸:唐代名画家,以画人物及马著称,颇得唐高宗的宠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称他曹将军。 ⑵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⑶庶:即庶人、平民。清门:即寒门,清贫之家。玄宗末年.霸得罪。削籍为庶人。 ⑷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晋代有名的女书法家,擅长隶书及正书。 ⑸王右军:即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⑹这两句是说曹霸—生精诚研求画艺甚至到了忘老的程度.同时他还看轻利禄富贵,具有高尚的情操。 ⑺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711年)。引见:皇帝召见臣属。 ⑻承恩:获得皇帝的恩宠:南薰殿,唐宫殿名。 ⑼凌烟:即浚烟阁,唐太宗为了褒奖文武开国功臣,于贞观十七年命阎立本等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少颜色,指功臣图像因年久而褪色。开生面:展现出如生的面貌。 ⑽进贤冠:古代成名,文儒者之服。大羽箭:大杆长箭。 ⑾褒公:即段志玄、封褒国公。鄂公:即尉迟敬德,封鄂国公。二人均系唐代开国名将,同为功臣图中的人物。 ⑿先帝:指唐玄宗。死于公元762年。五花骢:玄宗所骑的骏马名。骢是青白色的马。山:众多的意思。貌不同:画得不—样,即画得不象。貌,在这里作动词用。 ⒀ 赤墀:也叫丹墀。宫殿前的台阶。阊阖:宫门。 ⒁ 诏:皇帝的命令。意匠:指画家的立意和构思。惨澹:费心良苦。经营:即绘画的“经营位置 ,结构安排。这句说曹霸在画马前经过审慎的酝酿,胸有全局而后落笔作画。 ⒂九重:代指皇宫,因天子有九重门。真龙、古人称马高八尺为龙,这里喻所画的玉花骢。 ⒃ 圉人,管理御马的官吏。太仆:管理皇帝车马的官吏。 ⒄韩干:唐代名画家。善画人物,更擅长鞍马。他初师曹霸,注重写生,后来自成一家。穷殊相:极尽各种不同的形姿变化。 ⒅这两句说韩干画马仅得形似,不能传神。 ⒆盖有神:大概有神明之助,极言曹霸画艺高超。写真:指画肖像。 ⒇干戈:战争,当指安史之乱。貌:即写真。 (21)坎凛:贫困潦倒。 【韵译】 曹将军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孙,而今却沦为平民百姓成为寒门。 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家文章丰采却在你身上留存。 当年为学书法你先拜师卫夫人,只恨得没有超过王羲之右将军。 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 开元年间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见,承恩载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 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曹将军你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 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 褒公鄂公的毛发似乎都在抖动,他们英姿飒爽好象是正在酣战。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玉花骢图如真马倒在皇帝榻上,榻上马图和阶前屹立真马相同。 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赏赐你黄金,太仆和马倌们个个都迷惘发怔。 将军的门生韩干画技早学上手,他也能画马且有许多不凡形象。 韩干只画外表画不出内在精神,常使骅骝好马的生气凋敝失丧。 将军的画精美美在画中有神韵,偶逢真名士才肯为他动笔写真。 而今你漂泊沦落在战乱的社会,平常所画的却是普通的行路人。 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间还未有人象你这般赤贫。 只要看看历来那些负盛名的人,有谁不终日坎坷穷愁纠缠其身? 【翻译】 曹将军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孙,而今却沦为平民百姓成为寒门。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家文章丰采却在你身上留存。当年为学书法你先拜师卫夫人,只恨得没有超过王羲之右将军。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开元年间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见,承恩载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曹将军你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褒公鄂公的毛发似乎都在抖动,他们英姿飒爽好象是正在酣战。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玉花骢图如真马倒在皇帝榻上,榻上马图和阶前屹立真马相同。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赏赐你黄金,太仆和马倌们个个都迷惘发怔。将军的门生韩干画技早学上手,他也能画马且有许多不凡形象。韩干只画外表画不出内在精神,常使骅骝好马的生气凋敝失丧。将军的画精美美在画中有神韵,偶逢真名士才肯为他动笔写真。而今你漂泊沦落在战乱的社会,平常所画的却是普通的行路人。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间还未有人象你这般赤贫。只要看看历来那些负盛名的人,有谁不终日坎坷穷愁纠缠其身? 【讲解】 曹霸是盛唐著名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识,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写下这首《丹青引》。 诗起笔洗炼,苍凉。先说曹霸是魏武帝曹操之后,如今削籍,沦为寻常百姓。然后宕开一笔,颂扬曹霸祖先,曹操称雄中原的业绩虽成往史;但其诗歌的艺术造诣高超,辞采美妙,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开头四句,抑扬起伏,跌宕多姿,大气包举,统摄全篇。清诗人王士禛十分赞赏,称为“工于发端”(《渔洋诗话》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翻译及赏析小白2023-08-04 11:05:30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卡片8张,格式为书名: 章节: 好词: 好句: 赏析:
铁血嘟嘟2023-08-04 11:00:182
槭树下的家赏析
在看席慕容的诗时,总感觉她是一个美丽而情感细腻,又带点高傲的女子,而在这本《槭树下的家》里,她却是一个温柔、体贴、有点稀里糊涂、还非常爱哭鼻子的小妇人。有点像自己,怪傻的……却,很真实很温暖。书中的那个小妇人,没有特别美丽的容貌,却心地善良。她爱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姐妹,认真的画画,写文,教书,努力的在家庭的幸福与事业的追求上取得平衡。她爱花,所以笔下画了大量的花,她爱树,所以连家都安在这样一棵槭树下,每天在鸟语花香中幸福的起床。没有很伟大的事业、理想,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子,书写着自己的浪漫和细腻的书。但是从中细细渗透出善良而正直的品行,体贴而坚强的人格,依然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感动,让我一次又一次的落泪。 作品赏析 读席慕容老师的书,要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了,总是感觉文笔细腻,清新而阳光,平平静静,实实在在,一切看似淡而无味,却总能让人体会到生活意义。我想,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因为它是一段段的生活片段,读读停停,伴随着时刻的心情,在想念的时候,所以,它一直都在身边。不是很喜欢它的写作风格,因为总像自己的手笔,字里行间看似琐碎,却透着深深的感情,含蓄且暧昧,总是会给别人留下猜想的空间,不是故意,只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是不会懂得的感受,如此而已。小时候就很喜欢槭树,只是那时不懂,常常把它唤作枫,犹记得那年于香山拾获的叶子,保存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槭树,那一片片耀眼的红,看起来就是暖暖甜甜,很幸福的味道。若是真的可以住在院子里种满槭树的房子里,想必一定是快乐的日子。后来才知道,槭树区别于枫树的地方就是它的叶片是两两相对而生,且叶落较慢,所以才会整株红红的,异常漂亮。以前,我喜欢在心烦的时候读这本书,借书中的平淡无奇来弥补急于看到结果的心,在作者一个个真实的境遇中比较,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安好,该来的总会来,于是,我耐心等待。在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默默地读上一小段,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那真正存在于美丽的槭树下,属于我的家。然而,期待往往是空的,画面编织得再温馨却也比不上那短短一刻中真实的温度,于是,我渐渐懂得,渐渐失望。我不求什么结果,但我渴望一份安定,平淡而温馨,有根有果,有兴有败,在阳光下切实地存在着,总好过浮萍一只,游离于人世,却总是与风为伍,无意无情。 网友分享 席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温暖的父母的家,成年后又能在最初最好的时光便遇上一个深爱她的男人并从此携手半生。与她相比,许多的人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幸运——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现代人的感情经常是受伤的。但,即便如此,我依然不喜欢太沉重太阴暗的文字,有许多作者,还有在各种网站看到的许多年轻人文字,总是这样,充满黑暗与绝望,用诡异美丽的文字堆砌出一个个煽情的故事一种种悲伤的场景。我却不喜。不是说那种悲哀不真实,也不是说那种苦难不真实(另一种风格另一种作家,如前段时间刚读的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还有彭小莲的《回家路上》,我怎么都读不下去),但是,我还是喜欢老辈文人的从容散淡,以及包括像席这样写字女子的单纯天真。写现世绝望,如果没有黄碧云那种看透生命本质后的犀利尖锐,似鲁迅那种直面人生惨淡的勇气,还是不读的好。不如就看点简单清淡的文字,如席这样的温暖,苏的澄明,天文天心的自如,钟的委婉、三毛的率性……这些都是好的。真颛2023-08-04 11:00:151
槭树下的家佳句及赏析
1.槭树下的家赏析 在看席慕容的诗时,总感觉她是一个美丽而情感细腻,又带点高傲的女子,而在这本《槭树下的家》里,她却是一个温柔、体贴、有点稀里糊涂、还非常爱哭鼻子的小妇人。 有点像自己,怪傻的……却,很真实很温暖。书中的那个小妇人,没有特别美丽的容貌,却心地善良。 她爱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姐妹,认真的画画,写文,教书,努力的在家庭的幸福与事业的追求上取得平衡。她爱花,所以笔下画了大量的花,她爱树,所以连家都安在这样一棵槭树下,每天在鸟语花香中幸福的起床。 没有很伟大的事业、理想,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子,书写着自己的浪漫和细腻的书。但是从中细细渗透出善良而正直的品行,体贴而坚强的人格,依然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感动,让我一次又一次的落泪。 作品赏析 读席慕容老师的书,要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了,总是感觉文笔细腻,清新而阳光,平平静静,实实在在,一切看似淡而无味,却总能让人体会到生活意义。我想,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因为它是一段段的生活片段,读读停停,伴随着时刻的心情,在想念的时候,所以,它一直都在身边。 不是很喜欢它的写作风格,因为总像自己的手笔,字里行间看似琐碎,却透着深深的感情,含蓄且暧昧,总是会给别人留下猜想的空间,不是故意,只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是不会懂得的感受,如此而已。小时候就很喜欢槭树,只是那时不懂,常常把它唤作枫,犹记得那年于香山拾获的叶子,保存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槭树,那一片片耀眼的红,看起来就是暖暖甜甜,很幸福的味道。 若是真的可以住在院子里种满槭树的房子里,想必一定是快乐的日子。后来才知道,槭树区别于枫树的地方就是它的叶片是两两相对而生,且叶落较慢,所以才会整株红红的,异常漂亮。 以前,我喜欢在心烦的时候读这本书,借书中的平淡无奇来弥补急于看到结果的心,在作者一个个真实的境遇中比较,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安好,该来的总会来,于是,我耐心等待。在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默默地读上一小段,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那真正存在于美丽的槭树下,属于我的家。 然而,期待往往是空的,画面编织得再温馨却也比不上那短短一刻中真实的温度,于是,我渐渐懂得,渐渐失望。我不求什么结果,但我渴望一份安定,平淡而温馨,有根有果,有兴有败,在阳光下切实地存在着,总好过浮萍一只,游离于人世,却总是与风为伍,无意无情。 网友分享 席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温暖的父母的家,成年后又能在最初最好的时光便遇上一个深爱她的男人并从此携手半生。与她相比,许多的人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幸运——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现代人的感情经常是受伤的。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不喜欢太沉重太阴暗的文字,有许多作者,还有在各种网站看到的许多年轻人文字,总是这样,充满黑暗与绝望,用诡异美丽的文字堆砌出一个个煽情的故事一种种悲伤的场景。我却不喜。 不是说那种悲哀不真实,也不是说那种苦难不真实(另一种风格另一种作家,如前段时间刚读的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还有彭小莲的《回家路上》,我怎么都读不下去),但是,我还是喜欢老辈文人的从容散淡,以及包括像席这样写字女子的单纯天真。写现世绝望,如果没有黄碧云那种看透生命本质后的犀利尖锐,似鲁迅那种直面人生惨淡的勇气,还是不读的好。 不如就看点简单清淡的文字,如席这样的温暖,苏的澄明,天文天心的自如,钟的委婉、三毛的率性……这些都是好的。 2.槭树下的家阅读答案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2.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2分) 3.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 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 3.槭树下的家阅读答案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2.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2分) 3.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 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 4.《槭树下的家》席慕荣阅读答案 ufeff我先是 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 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 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 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 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 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 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 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 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 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15.“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16.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17.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 (2分)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5.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16.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2分)17.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18.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 (意思相同即可)(3分)。 5.槭树下的家的推荐 《槭树下的家》里,席慕蓉是一个温柔、体贴、有点稀里糊涂、还非常爱哭鼻子的小妇人。书中的那个小妇人,没有特别美丽的容貌,却心地善良。她爱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姐妹,认真的画画,写文,教书,努力的在家庭的幸福与事业的追求上取得平衡。她爱花,所以笔下画了大量的花,她爱树,所以连家都安在这样一棵槭树下,每天在鸟语花香中幸福的起床。没有很伟大的事业、理想,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子,书写着自己的浪漫和细腻的书。…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槭树下的家席慕容br/> 【答案】【小题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 (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 (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 (2分)。 【小题2】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0.5分,共2分。)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2分)【小题3】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小题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 (意思相同即可) (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文章前几段中“然后”“然而”两个提示性词语,从鸟鸣和人的说话(孩子和丈夫)两方面概括。摘引文中关键词表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试题分析:叙事文体中的景物描写作用用有,设置情节环境、烘托气氛、衬托人物、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题。找到作者写槭树四季中生长姿态的文字概括,从初托这个角度分析写树的“美”是表达家庭生活和谐的“美”。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试题分析:阅读最后一段,从作者生活的充实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来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 本句都是描写人物的,点明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人物哪方面的特点。 要使用评价语,比如“突出”“形象生动”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胎教《槭树下的家》节选(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月色两章之明月夜很晚了,她才和母亲从台北回来。 车子开上了乡间那条小路的时 候,月亮正从木麻黄的树梢后升了起来,路很暗,一辆车也没有,路两 旁的木麻黄因而显得更加高大茂密。一直沉默着的母亲忽然问她:“你大概不会记得了吧?那时候,你还太小,我们住在四川乡下,家在一个山坡上,种着很多松树,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像今天晚上这样……”那么,妈妈,那多年来的幻象竟然是真实的了!她怎么会不记得呢?心里总有着一轮满月冉冉升起,映着坡前的树 影又黑又浓密,记得很清楚的是一个山坡,有月亮,有树,却一直想不 起来会在哪里见过,一直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大概不会记得了,你那时候应该只有两三岁,还老是要我抱的 年纪。 ”那么,妈妈,那必定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了,在家门前的山坡上, 年轻的妇人抱着幼儿,静静地站立着。那夜,一轮皓月正从松树后面冉冉升起,山风拂过树林,拂过妇人 清凉圆润的臂膀。 在她怀中,孩子正睁大着眼睛注视着夜空,在小小漆 黑的双眸里,反映着如水的月光。 原来,就是那样的一种月色,从此深植过她的心中,每个月圆的晚 上,总会给她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给她一种恍惚的乡愁。 在她的画 里,也因此而反复出现一轮极圆极满的皓月,高高地挂在禾上,在画面 下方,总是会添上一丛又一丛浓密的树影。妈妈,生命应该就是这样了吧?在每一个时刻里都会有一种埋伏,却要等待几十年之后才能够得到答案,要在不经意的回顾里才会恍然,恍然于生命中种种曲折的路途,种种美丽的牵姅。 到家了,她把车门打开,母亲吃力地支着拐杖走出车外,月光下, 母亲满头的白发特别耀眼。月色却依然如水,晚风依旧清凉。 8.分别求《童年》和《昆虫记》的好句(30字以上)加赏析(40字以上) 1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赏析:简单的一句话,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2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3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4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5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章《石蚕》 6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 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7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和石蚕的斗争,“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8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 赏析: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石蚕的鞘的完美。 ?第五章《蝉》 9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赏析:作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四年和一日作对比,突出蝉生命的不易,表现出对蝉的喜爱,对美丽一生无悔一生的叹服。 ?10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赏析:以这样一句结尾,让人感慨非常,蝉是聒噪的,但同样也是勇敢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9.榕树下的家阅读答案 你说错话了 那个字脸QI 字也写错了 2012-11-13 09:4515.“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16.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17.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16.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2分) 17.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18.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小白2023-08-04 10:59:591
巫山一段云·琪树罗三殿原文_翻译及赏析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宋代·柳永《巫山一段云·琪树罗三殿》 巫山一段云·琪树罗三殿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 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写人神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树分布于神仙居住的宫殿,龙形金铺首守护着天门。西王母居住的上清府有神仙名册,记载并统领群仙。群仙乘五色祥云前来朝拜。 昨夜天帝下诏书,紧急呼唤传递天书的使者,传令馈赠天书降下祥瑞的云霞,重新赐予汉黄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明代·宋濂《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明代 :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写人 , 读书励志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青青云粉状。——五代·佚名《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青青云粉状。 池塘 , 写景 , 写人女子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清代·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送别 , 写雨感伤水元素sl2023-08-04 10:58:481
《春天》 《春风》赏析
《春风》鉴赏: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在写法上另鸣新声,不拘一格。 一、 欲扬先抑、抒写怀念之情 作者开门见山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时间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争春斗芳菲”的胜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接着用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意见:“哪里有什么春天,只是起风、起风,成天的刮土、刮土,眼睛都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来贬斥春风的不是,埋怨春风的无情无意,极力诉说春风带给人们的是:遭糕透顶的漫天飞舞的尘土,黄沙飞扬,浑黄的天空,一片茫茫,遮挡了人们前进的视线;呜呜吹号,哄哄呼啸的寒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好一个北国春风之恶势,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的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然而不久,作者在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时,突然笔锋一转,难道“北京的春风真的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用这么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当北国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冷森森、凉飕飕之时,一夜之间,春风忽然来了,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吹开了冰冻的河流 ,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勤劳的山民们,背着羊粪,满怀喜悦地把粪肥抛撒在高高的梯田,用宽阔的胸襟,灿烂的笑容,迎接那粗犷豪放、迅猛强劲的春风,甚至连捎带来的粗暴,也令他们觉得解气,好一个北国春风之能势,怎能不令人欣喜,令人怀念呢? 二、对比烘托,突出春风的可爱 本文两处对比非常强烈,一是作者起初无限怀念江南春风,觉得它抚摸大地,像柳丝的吹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可后来多次下乡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而北国的春风却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催生了万物。通过这一对比,北国春风的形象显得尤其可爱。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 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 的阳光”,“蒙蒙的细雨”。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三、语言粗犷,透出春风的阳刚之美 《春风》一文语言“粗犷豪放、贮满哲思”。全文散句中夹杂着许多急促的短句 ,运用一系列动宾短语,巧妙构成了排比与反问,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句用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再如:“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这两句反问,将北国山民喜欢春风这种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淋漓尽致。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极富表现力。读来语言质朴自然,音调铿锵,感情真切,气势宏魄,显示出了一种阳刚之美。思想内容:懂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春天是一本书赏析/雪舟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浪漫的。描写春天的儿童诗也很多,当然大多离不开从声音、色彩等方面去描述去赞美。这首儿童诗虽然诗人也是从声音、色彩等方面去描述赞美春天的,但有其独特的新颖性。春天是一本书,一本彩色的书,一本会笑的书,一本会唱的书,这是多么优美、新颖的比喻呀;春天是会笑、会唱的书,又是多么奇特的拟人化的描述;并且全诗三个小节的开头结构相似,形成了排比,增强了情感的渲染。诗歌中,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而诗歌的韵脚取“a”韵,读起来顺畅,一气呵成,又以排比近似于反复吟诵的手法,使全诗形成了回环辗转的旋律,更增强了音乐性。春天是甜甜的笑。小朋友们,在美好的春天里,你们的笑也很甜很甜吧!阿啵呲嘚2023-08-04 10:57:221
春风 林斤澜 句子赏析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赏析:引用名句,描写了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字短句,充满韵律美。 2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赏析:这句话运用细腻的笔触写北京的春风,长短句结合,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扑面的感受如无数针扎,表现了北国春风的凛冽。 3“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赏析:运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春日到来的景象,多用象声词:“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写出了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 4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赏析:“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Jm-R2023-08-04 10:57:081
林斤澜的春风的赏析?
《春风》赏析一: 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在写法上另鸣新声,不拘一格。 一、 欲扬先抑、抒写怀念之情 作者开门见山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时间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争春斗芳菲”的胜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接着用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意见:“哪里有什么春天,只是起风、起风,成天的刮土、刮土,眼睛都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来贬斥春风的不是,埋怨春风的无情无意,极力诉说春风带给人们的是:遭糕透顶的漫天飞舞的尘土,黄沙飞扬,浑黄的天空,一片茫茫,遮挡了人们前进的视线;呜呜吹号,哄哄呼啸的寒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好一个北国春风之恶势,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的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然而不久,作者在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时,突然笔锋一转,难道“北京的春风真的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用这么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当北国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冷森森、凉飕飕之时,一夜之间,春风忽然来了,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吹开了冰冻的河流 ,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勤劳的山民们,背着羊粪,满怀喜悦地把粪肥抛撒在高高的梯田,用宽阔的胸襟,灿烂的笑容,迎接那粗犷豪放、迅猛强劲的春风,甚至连捎带来的粗暴,也令他们觉得解气,好一个北国春风之能势,怎能不令人欣喜,令人怀念呢? 二、对比烘托,突出春风的可爱 本文两处对比非常强烈,一是作者起初无限怀念江南春风,觉得它抚摸大地,像柳丝的吹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可后来多次下乡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而北国的春风却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催生了万物。通过这一对比,北国春风的形象显得尤其可爱。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 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 的阳光”,“蒙蒙的细雨”。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三、语言粗犷,透出春风的阳刚之美 《春风》一文语言“粗犷豪放、贮满哲思”。全文散句中夹杂着许多急促的短句 ,运用一系列动宾短语,巧妙构成了排比与反问,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句用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再如:“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这两句反问,将北国山民喜欢春风这种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淋漓尽致。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极富表现力。读来语言质朴自然,音调铿锵,感情真切,气势宏魄,显示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思想内容:懂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春风》赏析二: 林斤澜先生写的春天,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春天的样子。人们心里头的“标准春天”,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天,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春天吧!可读了林先生的《春风》,谁都会说一句:真的,谁规定的,春风一定要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呢?谁说春天就一定要是春暖花开,日头暖洋洋,惹得人心也痒痒的样子呢? 别样的春风,别样的春天,有别样的风情。 文章结构很是精巧讲究。以抑笔起首,先写人们对北方春天的意见,这是对北方春天的普遍看法。作者不直接加以辩驳,而以“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将笔锋轻轻拨转开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事实来说话,告诉人们北国春风的好处。到结尾,却不忘把江南的春天也贬一笔,揶揄地说是“有死耗子味儿”,别无他意,只是为突出北国春风的叫人难忘。那浓浓的情意,让人不由想到作者必是和北国的春风相依相伴,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才能够与春风相知,知道它的性情,它的风骨,所以为它叫好。 写北国春风的好处,都暗暗和江南的春风作比较。江南的春风是“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北国的春风则是在一夜之间,“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江南的春风必是吹面不寒的,北国的春风,却是“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江南的春风该是无声无息的,北国的春风却能“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作者抓住北国春风的特点,写了它的与众不同,写得叫人心服口服。这才是北国春风该有的样子。若不是这样的春风,“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本文的用词很有特点。拟声词和叠词的运用虽只那么几处,却很是出彩。北地的春风若也没有风声,那就失去了个性。作者写春风“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扑在窗户上,也是“撒拉撒拉”,便陡然生出一分豪情。最精彩的是这一句,“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呼哧呼哧”的春风原来也是一条可亲可敬的好汉哩。写河冰开裂是“轰的一声”,病枝刮折是“嘎的一声”,都干脆得仿佛就在你耳边。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的晃动声,比作冬眠惊醒浑身关节松动的声音,那“格拉拉、格拉拉”的响声,惊得人都好像要从房子里冲出去避一避了。 这样的春风,是不是也在邀请着你,去和它亲近呢?左迁2023-08-04 10:57:012
春风 林斤澜 句子赏析 3-4句就OK啦~亲们帮帮忙哦(^o^)/~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赏析:引用名句,描写了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字短句,充满韵律美. 2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赏析:这句话运用细腻的笔触写北京的春风,长短句结合,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扑面的感受如无数针扎,表现了北国春风的凛冽. 3“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赏析:运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春日到来的景象,多用象声词:“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写出了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 4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赏析:“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铁血嘟嘟2023-08-04 10:56:531
赏析 林斤澜《春风》第7节
段落: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赏析: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风来时的雄浑辽阔写北方春风的非凡气势。以“扑”、“漫”、“插”、“灌”、“呼啸”等准确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北方春风强劲的力度。“呜呜”、“哄哄”、“撒拉撒拉”、“轰”、“嘎”等拟声词从听觉写北方春风的雄壮的声威。江南的春风更具柔性,北方的春风更多一份豪壮,更具阳刚之美,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wpBeta2023-08-04 10:56:481
春风林斤澜课文赏析
林斤澜先生写的春天,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春天的样子。下面一起看看春风林斤澜课文赏析吧~ 春风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春风林斤澜课文赏析 林斤澜先生写的春天,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春天的样子。人们心里头的“标准春天”,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天,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春天吧!可读了林先生的《春风》,谁都会说一句:真的,谁规定的,春风一定要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呢?谁说春天就一定要是春暖花开,日头暖洋洋,惹得人心也痒痒的样子呢? 别样的春风,别样的春天,有别样的风情。 文章结构很是精巧讲究。以抑笔起首,先写人们对北方春天的意见,这是对北方春天的普遍看法。作者不直接加以辩驳,而以“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将笔锋轻轻拨转开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事实来说话,告诉人们北国春风的好处。到结尾,却不忘把江南的春天也贬一笔,揶揄地说是“有死耗子味儿”,别无他意,只是为突出北国春风的叫人难忘。那浓浓的情意,让人不由想到作者必是和北国的春风相依相伴,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才能够与春风相知,知道它的性情,它的风骨,所以为它叫好。 写北国春风的好处,都暗暗和江南的春风作比较。江南的春风是“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北国的春风则是在一夜之间,“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江南的春风必是吹面不寒的,北国的春风,却是“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江南的春风该是无声无息的,北国的春风却能“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作者抓住北国春风的特点,写了它的与众不同,写得叫人心服口服。这才是北国春风该有的样子。若不是这样的春风,“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本文的用词很有特点。拟声词和叠词的运用虽只那么几处,却很是出彩。北地的春风若也没有风声,那就失去了个性。作者写春风“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扑在窗户上,也是“撒拉撒拉”,便陡然生出一分豪情。最精彩的是这一句,“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呼哧呼哧”的春风原来也是一条可亲可敬的好汉哩。写河冰开裂是“轰的一声”,病枝刮折是“嘎的一声”,都干脆得仿佛就在你耳边。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的晃动声,比作冬眠惊醒浑身关节松动的声音,那“格拉拉、格拉拉”的响声,惊得人都好像要从房子里冲出去避一避了。 这样的春风,是不是也在邀请着你,去和它亲近呢?无尘剑 2023-08-04 10:56:371
林斤澜的春风的赏析?
《春风》通过南国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的对比,歌颂了当时的人民大众反对“四人帮”的摧枯拉朽式的滚滚浪潮。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发现北国春风的独特之处,抒写北国春风的美好,诠释北国春风的精神,将文人的个性与北国春风的品质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在《春风》一文表面充满寒意的春风中,滚动着一颗作家激动滚烫的心。林斤澜《春风》一文的语言,可以用“涩”字来形容,涩而不滞,涩而顺畅,如温州家乡的“老酒汗”,酽而有味,《春风》一文的语言,说白了,是以普通话作底,把温州方言、北京方言和塞外方言合理地融合起来,耐人咀嚼,_冽芳香。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风》写在粉碎“四人帮”后,林斤澜借南国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的对比,歌颂了当时的人民大众反对“四人帮”的摧枯拉朽式的滚滚浪潮。写作手法1、运用适合贴切的词语作者笔下的春风,是雄性的春风。它有力而不娇媚,干脆而不拖沓。如动词的使用,第5段的“扑过、漫过、插、灌”等就写出了春风从塞外草原、沙漠滚滚而来的情形,表现了春风雄健、宏大、粗犷、勇猛的气势。再如拟声词的使用,第6段的“轰、嘎、格拉拉”等词具有力度美,有生命的复苏,有劳动者的快感,还有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2、运用得体的句式如运用了短句,情感强烈,有力地表达了北国的寒冷,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如运用了整句,更能突出北国春风的低沉与浑厚,也把北国春风发出的巨大、响亮的声音特点表现了出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风瑞瑞爱吃桃2023-08-04 10:56:361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翻译: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扩展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晚春江南的田园景色。作者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共记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CarieVinne 2023-08-04 10:56:301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原文_翻译及赏析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通 唯) 田园 , 写景劳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諡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ue83du4149肥。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阿啵呲嘚2023-08-04 10:55:171
在山的那边妙词佳句赏析
在山的那边啊!铁血嘟嘟2023-08-04 10:49:134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题解 这是杜甫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meira2023-08-04 10:48:391
石壕吏的赏析,一定要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 ,只说“ 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故乡只2023-08-04 10:48:371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赏析
也不求悬赏,给你个完整的,别人的赏析,你觉得好给个采纳也行。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康康map2023-08-04 10:48:321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CNFLA网我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苏萦2023-08-04 10:4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