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难题
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1. 椭圆: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定长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即:{P| |PF1|+|PF2|=2a, (2a>|F1F2|)}。 2. 双曲线: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定值小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动点轨迹叫做双曲线。即{P|||PF1|-|PF2||=2a, (2a<|F1F2|)}。 3. 抛物线: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动点轨迹叫做抛物线。 4.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e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0<e<1时为椭圆:当e=1时为抛物线;当e>1时为双曲线。 圆锥曲线由来: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同属于圆锥曲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对它们已经很熟悉了。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采用平面切割圆锥的方法来研究这几种曲线。用垂直于锥轴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是圆;把平面渐渐倾斜,得到椭圆;当平面和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时,得到抛物线;当平面再倾斜一些就可以得到双曲线。阿波罗尼曾把椭圆叫“亏曲线”,把双曲线叫做“超曲线”,把抛物线叫做“齐曲线”。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 1)椭圆 参数方程:X=acosθ Y=bsinθ (θ为参数 ) 直角坐标(中心为原点):x^2/a^2 + y^2/b^2 = 1 2)双曲线 参数方程:x=asecθ y=btanθ (θ为参数 ) 直角坐标(中心为原点):x^2/a^2 - y^2/b^2 = 1 (开口方向为x轴) y^2/a^2 - x^2/b^2 = 1 (开口方向为y轴) 3)抛物线 参数方程:x=2pt^2 y=2pt (t为参数) 直角坐标:y=ax^2+bx+c (开口方向为y轴, a<>0 ) x=ay^2+by+c (开口方向为x轴, a<>0 ) 圆锥曲线(二次非圆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为 ρ=ep/(1-e×cosθ) 其中e表示离心率,p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焦点到最近的准线的距离等于ex±a 圆锥曲线的焦半径(焦点在x轴上,F1 F2为左右焦点,P(x,y),长半轴长为a) 椭圆:椭圆上任一点和焦点的连线段的长称为焦半径。 |PF1|=a+ex |PF2|=a-ex 双曲线: P在左支,|PF1|=-a-ex |PF2|=a-ex P在右支,|PF1|=a+ex |PF2|=-a+ex P在下支,|PF1|= -a-ey |PF2|=a-ey P在上支,|PF1|= a+ey |PF2|=-a+ey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圆锥曲线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以x0x代替x^2,以y0y代替y^2;以(x0+x)/2代替x,以(y0+y)/2代替y^2 即椭圆:x0x/a^2+y0y/b^2=1;双曲线:x0x/a^2+y0y/b^2=1;抛物线:y0y=p(x0+x) 圆锥曲线中求点的轨迹方程 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如果能够将题设条件转化为具有某种动感的直观图形,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出哪些是变化的量(或关系)、哪些是始终保持不变的量(或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找出的不变量(或关系)出发,打开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 圆锥曲线漫谈 圆锥曲线包括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圆,通过直角坐标系,它们又与二次方程对应,所以,圆锥曲线又叫做二次曲线。圆锥曲线一直是几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圆锥曲线。 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环绕太阳的椭圆轨迹上运行,太阳系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这些行星运行速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它们就会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运行。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或人造行星就要遵照这个原理。相对于一个物体,按万有引力定律受它吸引的另一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轨道了。因而,圆锥曲线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本形式。 由抛物线绕其轴旋转,可得到一个叫做旋转物面的曲面。它也有一条轴,即抛物线的轴。在这个轴上有一个具有奇妙性质的焦点,任何一条过焦点的直线由抛物面反射出来以后,都成为平行于轴的直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探照灯反光镜做成旋转抛物面的道理。 由双曲线绕其虚轴旋转,可以得到单叶双曲面,它又是一种直纹曲面,由两组母直线族组成,各组内母直线互不相交,而与另一组母直线却相交。人们在设计高大的立塔时,就采取单叶双曲面的体形,既轻巧又坚固。 由此可见,对于圆锥曲线的价值,无论如何也不会估计过高。 对于圆锥曲线的最早发现,众说纷法。有人说,古希腊数学家在求解“立方倍积”问题时,发现了圆锥曲线:设x、y为a和2a的比例中项,即。a:x=x:y=y:2a,则x=ay, y=2ax,xy=2a,从而求得x=2a。又有人说,古希腊数学家在研究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时发现了与“立方倍积”问题中一致的结果。还有认为,古代天文学家在制作日晷时发现了圆锥曲线。日晷是一个倾斜放置的圆盘,中央垂直于圆盘面立一杆。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杆影的移动可以计时。而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杆顶尖绘成不同的圆锥曲线。然而,日晷的发明在古代就已失传。 早期对圆锥曲线进行系统研究成就最突出的可以说是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Apollonius,前262~前190)。他与欧几里得是同时代人,其巨著《圆锥曲线》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同被誉为古代希腊几何的登峰造极之作。 在《圆锥曲线》中,阿波罗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尤其是欧几里得的工作,并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去粗存精、归纳提炼并使之系统化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许多自己的创见。全书8篇,共487个命题,将圆锥曲线的性质网罗殆尽,以致后代学者几乎没有插足的余地达千余年。 现在,我们都知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双圆锥面,会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以及它们的退化形式:两相交直线,一条直线和一个点,如图1,所示。 在此,我们仅介绍阿波罗尼关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如图2,给定圆BC及其所在平面外一点A,则过A且沿圆周移动的一条直线生成一个双锥面。 这个圆叫圆锥的底,A到圆心的直线叫圆锥的轴(未画出),轴未必垂直于底。 设锥的一个截面与底交于直线DE,取底圆的垂直于DE的一条直径BC,于是含圆锥轴的△ABC叫轴三角形.轴三角形与圆锥曲线交于P、P",PP"未必是圆锥曲线的轴,PP"M是由轴三角形与截面相交而定的直线,PM也未必垂直于DE。设QQ"是圆锥曲线平行于DE的弦,同样QQ"被PP"平分,即VQ=QQ"。 现作AF∥PM,交BM于F,再在截面上作PL⊥PM。如图3,PL⊥PP" 对于椭圆、双曲线,取L满足,而抛物线,则满足,对于椭圆、双曲线有QV=PV·VR,对于抛物线有QV=PV·PL,这是可以证明的两个结论。 在这两个结论中,把QV称为圆锥曲线的一个纵坐标线,那么其结论表明,纵坐标线的平方等于PL上作一个矩形的面积。对于椭圆来讲,矩形PSRV尚未填满矩形PLJV;而双曲线的情形是VR>PL,矩形PSRV超出矩形PLJV;而抛物线,短形PLJV恰好填满。故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原名分别叫“亏曲线”、“超曲线”和“齐曲线”。这就是阿波罗尼引入的圆锥曲线的定义。 阿波罗尼所给出的两个结论,也很容易用现代数学符号来表示: 趋向无穷大时,LS=0,即抛物线,亦即椭圆或双曲线的极限形式。 在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问世后的13个世纪里,整个数学界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一直没有什么新进展。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曾利用圆锥曲线来解三次代数方程,12世纪起,圆锥曲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但当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仍然没有突破。直到16世纪,有两年事促使了人们对圆锥曲线作进一步研究。一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1571~1630)继承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揭示出行星按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事实;二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得出物体斜抛运动的轨道是抛物线。人们发现圆锥曲线不仅是依附在圆锥面上的静态曲线,而且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普遍形式。于是,对圆锥曲线的处理方法开始有了一些小变动。譬如,1579年蒙蒂(Guidobaldo del Monte,1545~1607)椭圆定义为: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和为定长的动点的轨迹。从而改变了过去对圆锥曲线的定义。不过,这对圆锥曲线性质的研究推进并不大,也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定理或新的证明方法。 17世纪初,在当时关于一个数学对象能从一个形状连续地变到另一形状的新思想的影响下,开普勒对圆锥曲线的性质作了新的阐述。他发现了圆锥曲线的焦点和离心率,并指出抛物线还有一个在无穷远处的焦点,直线是圆心在无穷远处的圆。从而他第一个掌握了这样的事实: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圆以及由两条直线组成的退化圆锥曲线,都可以从其中一个连续地变为另一个,只须考虑焦点的各种移动方式。譬如,椭圆有两个焦点F1、F2,如图4,若左焦点F1固定,考虑F2的移动,当F2向左移动,椭圆逐渐趋向于圆,F1与F2重合时即为圆;当F2向右移动,椭圆逐渐趋向于抛物线,F2到无穷远处时即为抛物线;当F2从无穷远处由左边回到圆锥曲线的轴上来,即为双曲线;当F2继续向右移动,F2又与F1重合时即为两相交直线,亦即退化的圆锥曲线。这为圆锥曲线现代的统一定义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直观基础。 随着射影几何的创始,原本为画家提供帮助的投射、截影的方法,可能由于它与锥面有着天然的联系,也被用于圆锥曲线的研究。在这方面法国的三位数学家笛沙格(Desargue1591- 1661)、帕斯卡(Pascal,1623- 1662)和拉伊尔(Phailippe de La Hire,1640~1718)得出了一些关于圆锥曲线的特殊的定理,可谓别开生面。而当法国另外两位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创立了解析几何,人们对圆锥曲线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阿波罗尼,又不同于投射和截影法,而是朝着解析法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建立坐标系,得到圆锥曲线的方程,进而利用方程来研究圆锥曲线,以期摆脱几何直观而达到抽象化的目标,也可求得对圆锥曲线研究高度的概括和统一。 到18世纪,人们广泛地探讨了解析几何,除直角坐标系之外又建立极坐标系,并能把这两种坐标系相互转换。在这种情况下表示圆锥曲线的二次方程也被化为几种标准形式,或者引进曲线的参数方程。1745年欧拉发表了《分析引论》,这是解析几何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圆锥曲线研究的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欧拉给出了现代形式下圆锥曲线的系统阐述,从一般二次方程。出发,圆锥曲线的各种情形,经过适当的坐标变换,总可以化以下标准形式之一: 继欧拉之后,三维解析几何也蓬勃地发展起来,由圆锥曲线导出了许多重要的曲面,诸如往面、椭球面、单叶和双叶双曲面、以及各种抛物面等。 总而言之,圆锥曲线无论在数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其研究成果又广泛地得到应用。这正好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和规律。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 椭圆的光学性质:从椭圆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经过椭圆反射后,反射光线都汇聚到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双曲线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汇聚到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上 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从抛物线的焦点发出的光,经过抛物线反射后,反射光线都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无尘剑 2023-08-13 09:27:30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劳格数左迁2023-08-10 10:18:041
奥数难题:用一个0、两个1、三个2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六位数?
5乘以6的5次方因为是6位数,第一位不能使0,只有五种可能,剩下的为都可以有6种可能所以就是上面的计算方法北境漫步2023-08-08 09:17:363
请问高中写题目遇到难题是应该继续钻研还是放弃看答案理解?
高中写题目遇到难题一般来讲既不应该放弃,也不主张先看答案,应该多角度思考,这是锻炼提升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一般来说,在范围内的难题全方位思索,应该能自己完成。 应该钻研。 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需要尝试着做,通过做的过程,慢慢的理清思路,寻找灵感,做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了解的过程,思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解题过程,让自己的知识更巩固,让自己更聪明。这样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思考时间,一道题也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当自己尝试了许多方法后也没有解决的方案。等我们把这道题解决后,是非常高兴的,是一次成长。 如果仅仅是看答案,非常容易理解,也可以快速的解题,但是没有深刻的理解,虽然节约了时间,容易形成懒惰的状态。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思维惰性,不想解决难题,就不会成长。对自己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人生需要思考 碰上了难题在所难免,而且考试的时候难题都是拉分的。碰上难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要考的知识点在哪里!切不可粗心大意,很多同学往往粗枝大页把题目看错,结果自然是做错了! 其次,审完题后确定解题思,罗列各知识点进行组织综合思考,明确解题步骤。要用笔一步一步都写在草稿纸上!如果感觉进行不下去了,可以去翻翻资料钻研一番,然后再来解! 最后,如果确实还是想不出来,就果断的去看答案。注意看答案时一定要对照着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来看,这样你就会明白自己的卡在了哪一步,为什么这一步自己的没想到。找到自己的盲点。然后合上答案自己再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做对,如此反复钻研直到自己完全可以轻松自如的解答为止! 当上达所有的完成后。还要记住,要再去找一些问类的题来做,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好了,又是否可以举一反三。这样才算是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看答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完全掌握这类题型的解答!所以必须要多练多做才能达到这个地步。切记不要把答案一看。愰然大悟似的侻:“啊,原来如此”,然后把书一丢就不管了,结果没过两天就忘了一干二净。同样题来了还是不会做! 最后祝你考出好成绩! 看答案理解,理解后再做。做不下来时再看答案,直至理解,学会。 感谢你的提问 首先一名学生,得先给自己定位,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学生,成绩非常好,目标是重本,出国,考一流学校的,那么必须自己思考,实在不知道怎麽做再看答案,然后找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直到真正掌握为止。 如果你属于普通学生,那么太难的题目就直接放弃,太浪费时间,我们的时间应该放在打基础上,把该拿的分都拿到手就可以了 还有根据自己的习惯,如果你看答案之后可以举一反三,那么看答案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看答案就会被答案所限制住,那么还是先自己思考,实在不行再看答案了 继续专研,这样解答出来的会更有印象。 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先自我思考,但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已经没办法解答这题之后,可以看看答案是怎么写的。 但是答案虽然也很详细,看的时候也会恍然大悟,但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该类题型怎么解。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关上答案,首先试着自己解答,可能解到一半就忘了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可能你需要边回忆边解答或者还需要再看答案。这样解答第一遍之后,再多解答几遍便于记住。更好的就是找一些相同题型反复做,做到熟练为止。在高中做题遇到难题,是应该继续钻研,还是放弃看答案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一个学习的习惯。 碰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该轻易放弃。 如果你感觉到这道题是很难的, 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 ,你对这个问题的包含的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 第二个 ,你对这个题目包含的题干、题型还没有明白,不知道怎么解答,也不知道解题的思路。 那么,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 1、查漏补缺 面对这道难题,当作复习知识点的机会,找出自己判断的这道题的知识点,去翻书本或者参考书,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复习,查找自己的遗漏点、没有掌握的地方。 如果复习了之后,返回头来再做这个难题的话,还是解答不出来,应该将它作为重点单独记下来。接下来,可以看答案。 2、分析题型及解题思路 自己看答案的效果,如果没有请教老师或者同学的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还是要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听他们的对这道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式简便可行,类似的考点还会有什么样的题型出现。 如果以这样的习惯来对待难题,一天啃下两道,一周啃下十四道,意味着十四个知识点被我们复习到了,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过一段时间,将所记下的难题,取出来看看。 如果发出,原来是如此简单的感叹,说明相关的内容掌握扎实了。 如果还有些疑惑的话,在经过上面的步骤查找分析,直到弄清楚为止,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所以,碰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该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对待。 高中的题目很多都是在考你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很多题目不是你拿到题目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都需要你先根据题目意思思考,先看看可以求出什么东西,再读题目,审题目,再思考个10分钟左右。实在想不出再看看答案的提示再思考做一下看看自己可以解答吗。然后再对答案。把自己不会的,遗漏的知识点补起来!加油凡尘2023-08-07 09:04:431
六年级语文难题,给50分
自己学gitcloud2023-08-06 10:49:337
设计一个例如八数码难题或者其他复杂的搜索类难题
比如说这个,就有您要的一切题和题解:http://www.rqnoj.cn/能解决楼主的问题。FinCloud2023-08-06 10:31:094
pascal 难题求解
上RQNOJ找题解北营2023-08-06 10:30:583
语文难题
来,丸,舌瑞瑞爱吃桃2023-08-05 17:32:3910
语文趣味难题 语文趣味试题
语文趣味试题 三台金光小学 范德金 (一)趣填成语 (1)泵(水落石出) (2)2.4.3(颠三倒四) (3)八分之七(七上八下) (4)-718(横七竖八 ) (5)加起来十一种颜色(五颜六色) (6)1111111(独一无二) (7)0000(万无一失) (二)成语之“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成语 1.胆子最大——(胆大包天) 2、看得最远——(一目千里) 3、身体最胖——(肥头大耳) 4、力气最大——(九牛二虎之力) 5、行走最快——(风驰电掣) 6、才学最高——( 才高八斗) 7、本事最大——(开天辟地) 8、胸怀最宽——(虚怀若谷) 9、学识最广——(博学多才) 10、挥霍最多——(挥金如土) 11、考虑最密——(深思熟虑) 12、最大的瀑布——(一落千丈) 13、根据最足——(铁证如山) 14、时间最快——(一日三秋) 15、份量最重——(重如泰山) 16、材料最长——(有头无尾) 17、说话最多——(千言万语) 18、写作最快——(一挥而就) 19、事最稳妥——(稳如泰山) 20、性最刚直——(刚正不阿) 21、胆子最小——(胆小如鼠) 22、看得最近——(鼠目寸光) 23、身体最瘦——(弱不禁风) 24、漏洞最多——(漏洞百出) 25、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26、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27、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28、最大的嘴——(口若悬河) 29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30、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31、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32、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33、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34、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35、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36、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三)填颜色,组成语 (银)装素裹 (绿)树成阴 (黄)袍加身 素车( 白 )马 万古长(青) (紫)气东来 漆(黑)一团 灯(红)酒(绿) 半(青)半(黄) 面(红)耳(赤) 姚( 黄)魏(紫 ) 姹(紫)嫣(红) (青)山(绿)水 (白)纸(黑)字 (青)(黄)不接 (黑)(白 )分明 (四)趣味成语 一些成语由前后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和后句往往有相反或补充的意思。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下面有四条这样的成语,你能补充完整吗? (1)前门( 拒 )( 虎 ),后门( 进 )( 狼 ) (2)得道( 多 )( 助 ),失道(寡 )( 助 ) (3)前人( 失 )( 脚 ),后人( 把 )( 滑 ) 【解释】: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4)兼听( 则 )( 明 ),偏信( 则 )( 暗 ) (五)给“食”找座位 饱食终日 布衣蔬食 箪食壶浆 恶衣恶食 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丰衣足食 饥不择食 解衣推食 锦衣玉食 食不甘味 因噎废食 自食其力 自食其言 自食其果 干了坏事,自作自受。( 自食其果 ) 说了不算,不守信用。( 自食其言 ) 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自食其力 ) 吃饱肚子,不做事情。( 饱食终日 ) 衣食简单,生活俭仆。( 布衣蔬食 ) 盛了汤饭,慰劳军队。( 箪食壶浆 ) 衣食粗劣,生活穷困。( 恶衣恶食 ) 刻苦努力,忘了吃饭。( 发愤忘食) 不去睡觉,忘了吃饭。( 废寝忘食 ) 穿的吃的,都很富足。( 锦衣玉食 ) 肚子饥饿,来不及挑选食物。( 饥不择食 ) 关心别人,给人衣食。( 解衣推食 ) 衣食精美,生活奢侈。( 锦衣玉食 ) 心中有事,吃饭不香。( 食不甘味 ) 怕卡喉咙,不敢吃饭。( 因噎废食 ) (六)填成语 猜谜语 先把成语填完整,再把所填的字按顺序连起来作谜面,打一动物。 ( 穿 )针引线 ( 锦 )上添花 ( 衣 )冠禽兽 ( 戴 )月披星 ( 红 )颜薄命 ( 花)言巧语 ( 叫)苦连天 (一 )目了然 ( 声 )东击西 ( 惊)天动地 ( 万 )马奔腾 (家)喻户晓 ( 公鸡) (六)填成语成术语 1、同学们,下面14条成语,都分别缺少一个字,请你把它们补充完整后, 再组成7个语文中的术语,好吗? 甜言蜜(语) (文)质彬彬 无恶不(作) (文)过饰非 妙(笔)生花 (画)蛇添足 死里逃(生) (字)斟句酌 难分难(解) (词)不达意 不择手(段) (意)气风发 物极必(反) (义)不容辞 2、同学们,请你将下边的十条成语补充完整,然后再将补充的字竖着 连成四句数学上用的术语,好吗? ( 五)花( 八 )门 ( 五 )湖( 四 )海 ( 七 )上( 八 )下 ( 七 )擒( 七)纵 ( 三 )头( 六)臂 ( 三)心( 二)意 ( 十 )全( 十 )美 ( 十 )全( 十 )美 ( 五)湖( 四 )海 ( 五 )行( 八 )作 (七)填成语,连句子 炙手可(热) 兴高采(烈 ) 普天同(庆) 馨香祷(祝) 乐在其(中) 豆蔻年(华) 一鸣惊(人) 治国安(民) 患难与(共) 政通人(和) 安邦定(国) 大功告(成) (立)竿见影 (五)谷丰登 (十)拿九稳 (五)湖四海 (周)而复始 (年)富力强 (八)请在括号里填一个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穿针引线) 水上的浮萍(没生根处) 木匠戴木枷(自作自受) 月亮里的桂树(高不可攀 )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猪血煮豆腐(一红二白)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铁公鸡(一毛不拔) 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 (九)填省、市名称读成语 照样子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所填的字应组成我国省、市的名称 重于泰(山 )(东 )山再起 同舟共( 济)( 南)征北战 人山人( 海)( 南)辕北辙 五湖四( 海)( 口)是心非 跃然纸(上 )( 海)阔天空 人定胜( 天)(津 )津乐道 掌上明(珠 )( 海)市蜃楼 一技之(长 )( 春)华秋实 口若悬( 河)(南 )腔北调 万古长(青 )( 海)枯石烂 见多识(广 )( 东)山再起 风卷残(云)( 南)柯一梦 不三不( 四)( 川)流不息 声东击(西 )(安 )居乐业 来日方( 长)( 沙)里淘金 荣华富( 贵)(阳 )春白雪 (十)反义词组成成语在成语中有不少反义词组成的成语,你能根据示例填写吗? 示例:(大)同(小)异 名(存)实(亡) (黑)(白)分明 (里)应(外)合 扶(老)携(幼) (进)(退)两难 自(生)自(灭) (死)里逃( 生 ) 一(无)所(有) 一(劳)永(逸) 三(长)两(短) (大)材(小)用 (无)中生(有) 争(先)恐(后 ) 惊(天)动(地)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积(少)成(多) 七(上)八(下) 眼(高)手(低) 半(生)半(熟) 九(死)一(生) 同(生)共(死) 谈(天)说(地) (深)入(浅)出 (大)惊(小)怪 (南)腔(北)调 (冷)嘲(热)讽 (阴)差(阳)错 (生)离(死)别 (长)吁(短)叹 (明)争(暗)斗 (左)顾(右)盼 (十一)下面是一些两字重叠的成语,你会填吗? (井)(井)有条 (比)(比)皆是 (头)(头)是道 (落)(落)大方 逃之(夭)(夭) 忠心(耿)(耿)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兢)(兢)业业 熙熙(嚷)(嚷) (原)(原)本本 形形(色)(色) (十二)下面以诗句作谜面,各猜一成语。你能猜出来吗?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景生情) 1.危楼高百尺。( 空中楼阁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 3.明月何时照我还?( 归心似箭 )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厚谊 )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望无际 )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 )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 )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无影无踪 ) 9.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日千里 ) (十三)你能写出下面含有十二生肖用来写人的词语吗? 1.比喻人人讨厌、受人谴责的人 ( 过街鼠) 2.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 老黄牛) 3.比喻外貌善良,实际心狠手辣的人 (笑面虎) 4.比喻温顺善良,非常可爱的人 (小白兔) 5.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变色龙) 6.比喻在当地称王称霸、胡作非为的人 (地头蛇) 7.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千里马) 8.比喻代人受过、替人担罪的人 (替罪羊) 9.比喻活泼好动,随机应变的人 (小猢狲) 10、比喻非常小气、一毛不拔的人 (铁公鸡) 11、比喻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人 (哈巴狗) 12、比喻懒惰的人 (大懒猪) 十四、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十五、 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 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 十六、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 八九不离十)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小九九)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 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 十万八千里) 十七、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 王任重(任重道远 )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甘如饴(甘之如饴 ) 焦若愚( 大智若愚) 十八、 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 (以)牙(还)牙 神(乎)(其)神 欺(人)(自)欺 微(乎)(其)微 十九、 宝塔诗如何读? 开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精(益)(求)精 将(门)(有)将 痛(定)(思)痛 日(复)(一)日 (以)德(报)德 (以)讹(传)讹(倚)老(卖)老 (将)计(就)计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二十、 怪体诗如何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万 国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掉 川川川川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二十一、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二十二、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二十三、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二十四:花丛觅诗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9、有情___芍药____含春泪,无力___蔷薇____卧春枝(秦观《春日》) 10、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桃花__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1、惟有____牡丹___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轻肥》) 12、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___桃花____逐水流。(杜甫《漫兴》) 1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14、竹外____桃花___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__红杏___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6、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__海棠___ (王淇《春暮游小园》) 17、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__葵花___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8、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___梅花__。 (李白《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二十五:填数字 学古诗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数字: 1. 劝君更尽( 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杜牧《山行》) 3. 谁言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 白发( 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5. 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 南朝( 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7. 死去元知( 万 )事空,但悲不见( 九)州同。(陆游《示儿》) 8. (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 )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杂诗》) 9. (二 )月卖新丝,( 五 )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10. (一 )水护田将绿绕,( 两 )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1.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十 )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1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 百 )花残。(李商隐《无题》) 13. 离离原上草,( 一 )岁( 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 14. 烽火连( 三 )月,家书抵( 万)金。(杜甫《春望》) 15. (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 )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6. 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7. 欲穷( 千 )里目,更上( 一 )层楼。(王之焕《登鹤雀楼》) 18. 春种( 一 )粒粟,秋收( 万 )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19. 北斗( 七 )星高,哥舒夜带刀。(无名氏《哥舒歌》) 20. 忽如( 一 )夜春风来,( 千)树(万 )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 ( 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 )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2.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4.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 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7. 潮平( 两 )岸阔,风正( 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8. ( 一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 )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2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 )里船。(杜甫《绝句》) 3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二十六:你知道这些成语吗? 1、三字成语: 安乐窝 杯中物 步后尘 杵臼交 掉书袋 东道主 恶作剧 耳边风 父母官 父子兵 风马牛 黄粱梦 紧箍咒 九回肠 口头禅 闷葫芦 每事问 门外汉 绵里针 迷魂汤 莫须有 马后炮 鸟兽散 破天荒 敲边鼓 敲竹杠 忘年交 无底洞 想当然 直如弦 一溜烟 一窝风 一言堂 眼中钉 应声虫 狮子吼 2、多字成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不做,二不休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动不如一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举手,一投足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问三不知 一物降一物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丁是丁,卯是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不知,鬼不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九牛二虎之力 士为知己者死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大事不糊涂 万变不离其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百闻不如一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巫见大巫 习惯成自然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匹夫不可夺志 井水不犯河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涯若比邻 天有不测风云 无风不起浪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十步笑百步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可同日而语 不得越雷池半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化腐朽为神奇 化干戈为玉帛 风马牛不相及 反其道而行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功到自然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水火不相容 玉不啄,不成器 平地一声雷 东风压倒西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出污泥而不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礼轻情意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民以食为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百闻不如一见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过五关,斩六将 此地无银三百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吃一堑,长一智 岁寒知松柏 行百里者半九十 后浪推前浪 杀鸡焉用牛刀 名师手下出高徒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更上一层楼 远水救不了近火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识时务者为俊杰 言必行,行必果 初生牛犊不怕虎 快刀斩乱麻 庐山真面目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画虎画皮难画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知人知面不知心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挂羊头,卖狗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树欲静而风不止 牵一发而动全身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秋风扫落叶 独木不成林 临时抱佛脚 既来之,则安之 恭敬不如从命 损人不利己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疾风知劲草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欲速则不达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置之死地而后生 满招损,谦受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醉翁之意不在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花木的象征: 菊花___高洁 万年青_____情意深长 梅花______坚贞不屈 铁树___庄严 百合花_____团结友爱 松柏______执着刚毅 合欢___息怒 橄榄枝_____和平 牡丹______富贵荣耀 杜鹃___思乡tt白2023-08-04 11:22:021
求初中化学实验题、计算题(难题)
去天利100的网上自己找一下铁血嘟嘟2023-08-04 10:53:072
初中英语比较级最高级难题
1. I think science is _ than Japanese. A. much important B. important C. much more important D. more much important 2 This pencil is___ than that oneA. longest B. long C. longer D. as long3 These children are ____ this year than they were last year. A. more tall B. more taller C. very taller D. much taller4 It was very hot yesterday, but it is___ today. A. even hotter B. more hotter C. much more hot D. much hot5 Our classroom is____ larger than theirs. A. more B. quite C. very D. much 6 Maths is more popular than____. A. any other subject B. all the subjects C. any subject D. other subject7 China is larger than ____ in Africa A. any other country B. other countries C. the other country D. any country8 Tom is stronger than ___ in his class. A. any other boy B. any boys C. any boy D. other boy 9 When spring comes, it gets____. A. warm and warm B. colder and colder C. warmer and warmer D. shorter and shorter 10 By and by, ____ students in our class came to like English. A. more and more B. much and much C. many and many D. less and least 11 At last he began to cry ___. A. hard and hard B. more hard and more hard C. harder and harder D. less hard and less harder 12 When spring comes the days get ____ and nights ____. A. short; long B. long; short C. longer; shorter D. shorter; longer 13___ I look at the picture, ____ I like it. A. The best; the more B. The more; the less C. The more; less D. More; the more 14___ he read the book, ____ he got in it. A. The more; the more interesting B. The less; the more interesting C. The more; the more interested D. More; more interested 15 Which do you like ___, tea or coffee? A. well B. better C. best D. most 16 Which do you think tastes _, the chicken or the fish? A.good B.better C.best D.well 17 Who jumped____of all? A. far B. farther C. farthest D. the most far 18Li Lei is___ student in our class. A. tall B. taller C. tallest D. the19 The fifth orange is____ of all. Give it to that small child. A. big B. bigger C. the bigger D. the biggest 20 Who is---of you three? A. the oldest B. much older C. oldest D. olderLuckySXyd2023-08-03 10:54:461
学习难题:用“言”“语”,填成语。很少的几句话( )言( )语
(三)言(两)语Chen2023-08-03 10:43:3112
古代的难题,超难!有请大家看看?
k./CarieVinne 2023-08-02 10:31:018
英语难题
1. his assistant was giving in his place 这句话是定语从句,先行词是 the press conference 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was giving的宾语。2.如果用分词去改写的话,定语从句的主语应为the press conference 不应是his assistant 例如: This is the city that was built in 2000 =This is the city built in 2000黑桃花2023-07-30 10:04:041
初二物理难题求完整解答: 1.小雨家电热毯的电阻丝断了,他爸爸将电阻线接上后继续使用,再使用中发现接头
1.电阻丝烧断了在接上,长度变短了,电阻变小,因此,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2.(1)功率P=U*I=12*0.8=9.6W (2)电能E=P*t=9.6*6*60=3456J肖振2023-07-28 12:41:313
初二物理难题求完整解答: 1.小雨家电热毯的电阻丝断了,他爸爸将电阻线接上后继续使用,再使用中发现接头
的vvd北营2023-07-28 12:41:185
初一英语难题
1.he has2.hobbies lives speech difficult thanks know write aunt ourselves themselves 3.on Friday afternoon have a birthday party/hold a birthday party4.a little different fromher free playsgitcloud2023-07-28 11:57:022
初二上学期物理电学难题
ew无尘剑 2023-07-28 11:25:447
关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题 20条
1.3/7 × 49/9 - 4/3 2.8/9 × 15/36 + 1/27 3.12× 5/6 – 2/9 ×3 4.8× 5/4 + 1/4 5.6÷ 3/8 – 3/8 ÷6 6.4/7 × 5/9 + 3/7 × 5/9 7.5/2 -( 3/2 + 4/5 ) 8.7/8 + ( 1/8 + 1/9 ) 9.9 × 5/6 + 5/6 10.3/4 × 8/9 - 1/3 11.7 × 5/49 + 3/14 12.6 ×( 1/2 + 2/3 ) 13.8 × 4/5 + 8 × 11/5 14.31 × 5/6 – 5/6 15.9/7 - ( 2/7 – 10/21 ) 16.5/9 × 18 – 14 × 2/7 17.4/5 × 25/16 + 2/3 × 3/4 18.14 × 8/7 – 5/6 × 12/15 19.17/32 – 3/4 × 9/24 20.3 × 2/9 + 1/3 21.5/7 × 3/25 + 3/7 22.3/14 ×× 2/3 + 1/6 23.1/5 × 2/3 + 5/6 24.9/22 + 1/11 ÷ 1/2 25.5/3 × 11/5 + 4/3 26.45 × 2/3 + 1/3 × 15 27.7/19 + 12/19 × 5/6 28.1/4 + 3/4 ÷ 2/3 29.8/7 × 21/16 + 1/2 30.101 × 1/5 – 1/5 × 21无尘剑 2023-07-28 10:56:181
解缙到底有多聪明?面对朱元璋出的难题都一一化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他就是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鸡兔同笼,他当时就已经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组。康康map2023-07-25 17:08:373
来一道难题,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或方程解应用题
某部队派出一支有25人组织的小分队参加防汛抗洪斗争,若每人每小时可装泥土18袋或每2人每小时可抬泥土14袋,如何安排好人力,才能使装泥和抬泥密切配合,而正好清场干净。包装厂有工人42人,每个工人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圆形铁片120片,或长方形铁片80片,将两张圆形铁片与一张长方形铁片可配套成一个密封圆桶,问如何安排工人生产圆形或长方形铁片能合理地将铁片配套? 某学校七年级8个班进行足球友谊赛,采用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的记分制。某班与其他7个队各赛1场后,以不败的战绩积17分,那么该班共胜了几场比赛?wpBeta2023-07-24 10:01:421
化学难题,请问1mol 二氧化硅(SiO2)含有几个硅氧键s–o??
3善士六合2023-07-23 19:08:463
物理难题
解聘无尘剑 2023-07-23 19:07:074
世界十大物理难题
世界十大物理难题如下:1.表达物理世界特征的所有 (可测量的)无量纲参数原则上是 否都可以推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 仅仅取决于历史或量子力学偶发 霉件,因而也是无法推算的参数?爱因斯坦的表述更为清楚:上 帝在创造宇宙时是否有选择?想象 上帝坐在控制台前,准备引发宇宙 大爆炸。“我该把光速定在多少?” “我该让这种名叫电子的小点带多 少电荷?”56我该把普朗克常数-- 即决定量子大小的参数--的数 值定在多大?”他是不是为了赶时 间而胡乱抓来几个数字?抑或这些 数值必须如此,因为其中深藏着某 种逻辑?2.量子引力如何帮助解释字宙起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是标 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前者利用 量子力学来描述亚原子粒子以及 它们所服从的作用力,而后者是有 关引力的理论。很久以来,物理学 家希望合二为一,得到一种“万物 至理”--即量子引力论,以便更 深入地了解宇宙,包括宇宙是如何 随着大爆炸自然地诞生的。实现 这种融合的首要候选理论是超弦 理论,或者叫M理论--这是其 名称的最新“升级版”,M代表“魔 法”(magic)、“神秘”(mystery)或 “所有理论之母”(mother of all the- ories)。3.质子的寿命有多长,如何来理解?以前人们认为质子与中子不同,它永远不会分裂成更小的颗 粒。这曾被当成真理。然而在70年 代,理论物理学家认识到,他们提 出的各种可能成为“大一统理论” --该理论把除引力外的所有作 用力汇于一炉--的理论暗示:质 子必须是不稳定的。只要有足够 长的时间,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 质子是会分裂的。办法是捕捉到正在死去的质 子。许多年来,实验人员一直在地 下实验室中密切注视大型的水槽,等待着原于内部质子的死去。但 迄今为止质子的死亡率是零,这 意味着要么质子十分稳定,要么 它们的寿命很长--估计在10亿 亿亿亿年以上。4.自然界是超对称的吗?如果是,超对称性是如何破灭的?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把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作用力统一成为单一的理论要求证明两种差异极 大的粒子实际上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超对称现象。第一种粒子是费密子,可以把它们粗略地说成是物质的基本组件,就像质子、电子和中子一 样。它们聚集在一起组成物质;另一种粒子是玻色于,它们是传递作用力的粒子,类似于传递光的光子。在超对称的条件下,每一个费密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玻色子,反之亦然。物理学家有杜撰古怪名字的冲动,他们把所谓的超级对称粒 子称为“sparticle”。但由于在自然 界中还没有观察到sparticle,物理学家还需要解释这种对称性“破 灭”的原因:随着宇宙冷却并凝结成现在的这种不对称状态,在其诞生之际所存在的数学上的完美被打破了。5.为什么宇宙表现为一个时 间维数和三个空间维数?这只是因为还没有想到一个 可以接受的答案,只是因为除了 上下、左右、前后,人们无法想像 在更多的方向上运动;这并不意 味着宇宙原本就是这样的。实际 上,根据超弦理论,肯定还存在着 另外六个维数,每一维都呈卷曲 状,十分微小,因而无法察觉。如 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为什 么只有这三个维数是伸展开来 的,留给我们这个相对幽闭恐怖 的空间呢?6.为什么宇宙常数有它自身的 数值?它是否为零,是否真正恒定?直到最近,宇宙学家仍然认 为宇宙是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在膨 胀。但最近的观察发现,宇宙可能 膨胀得越来越快。人们用一个叫 宇宙常数的数字来描述这种轻微 的加速。这个常数是否如人们早 期所认为的是零,或者是一个非 常小的数值,物理学家现在还无 法做出解释。根据一些基本计算,这个常 数应该很大--是我们观测结果 的大约10到122倍。换句话说,宇 宙应该以跳跃般的速度在膨胀。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肯定有什 么机制在压制这种作用。如果宇 宙真是超对称性的,那宇宙常数 就该被完全抵消掉。但这种对称 性--如果确实存在的话--看 来已经破灭。如果这个常数随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话,那情况就 更加复杂了。7.M理论的基本自由度(M 理论的低能极限是11维的超引 力,它包含5种相容的超弦理论) 是多少?这一理论是否真实地描 述了自然?多年来,超弦理论最大的弱 点是它有5个不同的版本。到底哪 一个--如果有的话--描述了 宇宙?反对这一理论的人最近已 经接受了被称为M理论的最主要 的11维理论框架。但情况却因此 变得更加复杂。在M理论前,所有的亚原子 粒子都被说成是由微小的超弦组 成的。M理论给组成亚原子的物 质增加了一种叫做“膜”(brane)的 更为神秘的物质,它就像生理学 上的膜一样,但最多有9个维数 度。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更基本 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膜组成了弦 还是刚好相反2或者另外存在着 一些更基本的物质单位,只是人 们没有想到罢了?最后,这两种东 西中是否有一种确实存在,或者 M理论仅仅是一种迷人的大脑游 戏?8.黑洞信息悖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根据量子理论,信息--无论 它描述的是粒子运动的速度还是 油墨颗粒组成文件的确切方式 --是不会从宇宙中消失的。但物 理学家基普·索思、约翰·普雷希 尔和斯蒂芬·霍金却提出了一个 固定的假设:如果你把一本大不列 额百科全书扔进黑洞中去,将会发 生什么事?宇宙中是否有其他同样 的百科全书是无关紧要的。正如物 理学中所定义的,信息并不等同于 含义,信息仅指二进制的数字,或 是一些其他的代码,它被用来精确 地描述一个物体或一种方式。所以 看起来那些特定的书本里的信息 将被吞没,并永远地消失。但人们 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霍金博士和索思博士相信那 些信息确实消失了,而量子力学必 须对此作出解释。普雷希尔博士 推测信息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也许 以某种形式显示于黑洞的表面,如 同在一个宇宙中的银幕上。9.何种物理学能够解释基本 粒子的重力与其典型质量之间的巨大差距?换言之,为什么重力比其他的 作用力(如电磁力)要弱得多?一块 磁铁能够吸起一个回形针,即使整 个地球的引力在把它往下拉。根据最近的一种说法,重力实 际上要大得多。它仅仅是看上去 比较弱而已,因为大部分重力隐入 了某一个额外的维数度之中。如 果我们可以用高能粒子加速器俘 获全部的重力,也许就有可能制造 出微型黑洞。虽然这看上去会引 起固体垃圾处理业的兴趣,但这些 黑洞很可能刚一形成就消失了。10.我们能否定量地理解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夸克和胶子约束以及质量差距的存在?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 强核子力的理论。这种力由胶于 携带,它把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于 这样的粒子。根据量子色动力学 理论,这些微小的亚粒子永远受到 约束。你无法把一个夸克或胶子 从质子中分离出来,因为距离越 远,这种强作用力就越大,从而把, 它们拉回原位。但物理学家还没有最终证明夸克和胶子永远不能逃脱约束。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所有能感受强作用力的粒子必须至少有一丁点儿的质量,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能为零。一些人希望M理论能提供答案,这一理论也许还能提供答案,这一理论也许还能进一步阐明重力的本质。韦斯特兰2023-07-23 19:06:21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和安源的工人纠察队等。起义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最初目的是准备会攻长沙。起义军在战斗中相继失利。这时,毛泽东表现了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本领,看到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便当机立断,命令起义部队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到浏阳的文家市集中。前委在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并于20日带领部队撤离湘东地区,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无尘剑 2023-07-23 19:03:391
出英语难题了,超级悬赏,哦耶
third heavier wrong does earlier that had feet mine read CABCBABBBCBABCCslower making students watches bigger put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3 18:56:267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难题 越难越好 解题方法和答案 随便哪章都可以 拜托了
推荐尖子生题库,题不错真颛2023-07-23 18:23:442
初中数学难题,小女子跪求答案……
1.(1)△ABE与△ACD全等:因为AB=AC,AE=AD,角BAE=角CAD (两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所以全等(2)由△ABE与△ACD全等知:角ABE=角ACD=45°,又角ACB=45°所以角BCD=角ACB+角ACD=45°+45°=90°所以DC⊥BE2.你的条件有问题:在△ABC中,已知“AC=AB,∠ACB=90°“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怎能相等?拌三丝2023-07-23 18:23:332
怎样破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难题
蓝色星球,绿色踪迹 当今世界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进步,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快乐时,蓦然回首,发现后边却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于是人类开始重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改善环境的呼吁也越来越多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难道必然要以污染环境甚至是毁灭人类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代价吗? 童年的流水不再清澈了,儿时的天空不再绽放蔚蓝的光彩,除夕夜打雪仗的场景已经依稀不见了,只有留在画板上凄凉的白雪覆盖在门前……记忆中的一切美好都消失在城市巨大的烟囱里,弥漫在车水马龙的汽车尾气里。 绿色的踪迹悄悄地萎缩,垃圾覆盖在这片黄土上。仅中国而言,虽地大物博,但中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的巨大就足以使之溃乏。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亿吨,而且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塑料袋之所以被称“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因为它作为垃圾难以被处理,这也就成为垃圾处理中的一大难题。这些垃圾使全国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堆存侵占5亿多平方米,到200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了1.5亿吨。成为人类严峻问题之一。 先污染再治理也是西方社会在发展中的剧痛,难道我们在发展中就不知道吸取他们的经验吗?难道我们也要重蹈覆辙吗? 由于发展过快,水源受污染对人类危害的事例不胜枚举,日本的“骨痛病”就属于金属污染水源所产生的重金属中毒。因为突发事件的多样性,使人们一再对于自己饮用的水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怀疑害怕生产自来水过程中使水混有一些有毒气体,因而认为纯净水和矿泉水这类过纯高消费产品更利用健康。事实上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对此的防治措施还是有的。 因此,就算科技的发展要导致污染,也不可先污染再治理,这样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社会发展,我们不能再干杀鸡取卵的傻事了。 虽然发展中避免不了污染,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学会防治结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可以变垃圾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好资源,让人们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和谐发展的平衡点,突现人与自然和谐同处。 你看,蓝色的星球上,闪烁着点点绿色的光芒,像儿时宁静夜空中的星光,……那就是——绿色的踪迹! 同一片蓝天,同一片沃土 天空的幸福,是它穿着一身的蓝;阳光的幸福,是它拥有如水晶般耀眼的光彩;大地的幸福是它孕育出多彩的生命......而我的幸福,是采集了身边友谊的光点。 时光匆匆,我的脚步已即将走过美好的童年。流逝的光阴中,我沐浴着爱的雨露,享受着爱的温柔,让我在天地间快乐地成长,使我的童年生活美妙多姿,这一切来自于我生活在爱的国度,生活在充满亲情的社会。 就在去年12月31日上午4时,一场历史罕见的沙尘暴夹带暴风雪的双重灾难席卷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次雪灾,使内蒙古受灾地区饲草料奇缺,仅2个月之内,死伤牲畜就达65万多头。在这紧要关头,是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调运饲料近八亿公斤,投入抗灾资金达十点九一亿元。99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实施十周年,经过政府和各地群众的努力,援建希望小学七千五百四十九所,使二百二十点九万多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同一片蓝天,同一片沃土。耳濡目染中我们学会了友爱,虽然这些在生活中是那样平凡,但正是这无数的平凡,铸就了我们彼此深厚的友谊。是缘使我们大家相聚,一同沐浴阳光的温暖,一同分享甘甜的雨露,一同品味醇香的花季,但也曾一同顶风冒雨熬过困难与挫折。十几年的生活固然有美丽的回忆,也有酸楚的怀念,但无论哪一件都令我魂牵梦绕:夏令营时,有我们在生病同学榻前的声声安慰,有我们在食堂里的句句礼让,更有我们野炊大赛中互帮互助时的欢笑声;运动会上,大家齐声呐喊,高声助威,百米跑道旁,传递的则是那几瓶不起眼的矿泉水,几块湿手帕,同时也传递着无私的友情``````不仅如此,每一次比赛,我们都会听到“祝你成功”的真诚祝愿,每一次流泪,我们也会耳闻“别哭了,笑一笑”的坦诚宽慰,这一切的一切不胜枚举。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我们拥有了如此多的知己,感受到真挚的爱心,难道不是获得了无尽的财富吗?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3 16:47:194
如果写作业遇到难题,是打开百度知道还是打开作业帮?
打开作业帮Ntou1232023-07-23 14:43:412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难题
1A2蒸发,液化3升华,凝华4凝固,升华5升高,升高,升高,升高,升高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3 13:25:479
数学难题????
NO!bikbok2023-07-22 13:23:171
有关九年级杠杆问题和浮力问题的典型难题和答案
浮力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B、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D、体积相等的铁球和木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2、将一个铜块挂在弹簧秤上,当铜块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之差表示铜块受到的( )A、浮力大小 B、重力大小 C、重力和浮力之差 D、重力和浮力之和3、同一木块先后漂浮在酒精、水、水银中,比较三种情况中,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A、酒精中最大 B、水中最大 C、水银中最大 D、一样大4、一只新鲜鸡蛋,沉没在盛有水的烧杯里,要使鸡蛋离开杯底,可采用的方法有( ) A.加热 B.加盐 C.加酒精 D.加水5、重力为0.3牛的石蜡漂浮在水面上,这时石蜡受到的浮力是( )A、大于0.3牛 B、等于0牛 C、等于0.3牛 D、无法确定6、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将(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7、把某一实心金属球放入某种液体,它一直沉到底,这是因为( )A.金属球不受浮力 B. 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 C. 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 D.金属球所受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8、质量为1kg,密度为0.4×103kg/m3的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所受浮力是( )A.1kg B.2.5kg C.9.8N D.24.5N9、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某一种液体中,若将此物体均匀地切成两块,并轻轻地取出一半,余下的一半在液体中( )A、将上浮 B、将下沉 C、仍然是悬浮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出现10、潜水艇潜入水下越深,受到水的压强和浮力(忽略潜水艇的体积变化)将是 ( ) A、压强越大,浮力越小 B、压强越大,浮力不变C、压强不变,浮力不变 D、压强越小,浮力越大11、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是( )A.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B. 液体对物体的向上的压力 C.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向下的压力有压力差 D液体对物体的向上的压强12、一个空心的铜球放在水中,则( ) A.一定沉在水中 B.一定浮在水面上 C.一定悬浮在水中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3、某物体的质量为60克,当把它放进盛满水的容器时,溢出50毫升的水,则此物体 ( ) A.浮在水面上 B.沉到容器底部 C.悬浮在水中 D.无法判断 14. 如下图所示,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左图为甲液体,右图为乙液体),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个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甲种液体的密度较大 D.密度计B处的刻度值应大于A的处的刻度值15.一块冰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为P1,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压强为P2,则两压强关系一定是( )A.P2=P1 B.P2<P1 C.P2>P1 D.若原来装满水,则P2≠P1二、填空题:16.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受到的重力,物体就上浮,如果浮力__________重力,物体就下沉,如果浮力__________重力,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的地方(呈悬浮状态)。17.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飞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气囊,在里面装着____________比空气小的气体,当飞艇受到的重力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浮力时就能升空。18.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3×105千克,它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g=10N/Kg)19.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把它放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它排开的液体体积__________ (填“较大”或“较小”)。 20.在河边有一打在水中的木桩,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10分米3,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为2分米3,木桩受到的浮力是 牛。21.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冰块的密度为0.9×103kg/m3,若它们等重,且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冰块所受到的浮力,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______冰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三、计算题:22、如下图所示,重为10N的小球悬浮在盛水杯中,用力的图示法 表示小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23、一个重为5牛的小球,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它浸没在水中,它是上浮还是悬浮还是下沉?(g=10N/Kg)24、一个体积为5升的氢气球,自重(包括气球和吊篮及里面氢气)为0.01牛,要用多大力拉住它才能使气球不会飞向空中?(ρ空气=1.29千克/米3,ρ氢气=0.09千克/米3, g=10N/Kg)25、求一个金属球用弹簧称测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4牛,把它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变为34牛,求(1)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2)金属球的体积是多少米3?(3)该球可能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g=10N/Kg)26、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秤称,读数为1.6牛,或把物全部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为0.6牛。求①此物体所受的浮力②物体的体积 ③物体的密度。27、有一根最多能承受4牛力的绳子,用它将一个密度为0.6×103千克/米3,质量为0.9千克的木块固定在水中(如图所示),绳子会断吗?请通过计算回答。28.算一算:(1)总质量为400千克的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停留在空中,此时气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顿?若该气球的体积为320米3,则此高度空气的密度多大?29.体积是100厘米3的正方体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如果此时正方体的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是2.5牛,则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是多少牛?30.把一个质量为200克的金属球放入盛有水的量杯里,杯中水面上升的体积为150厘米3,这个球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31.一个重为88.2牛的球放入油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78.4牛,若将该球放入水中,静止时,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油的密度为0.8克/米 )32.一物体浮在水面时,露岀水面的体积与浸在水中的体积之比为2 :3 ,则这个物体的密度是多大?荅案:一.选择题。1-5,BADBC,6-10,CBCCB,11-15,CDBCA二.填空题。16,大于、小于、等于,17,自身的重力、密度、小于。、18,3×10 。19,液体密度,较少。20,021,等于、等于。22,觧:G=F =10N23.。觧:F = gV =1.0×10 千克 /米×10N/Kg×0.5×10 m =5N G=5N= F =5N 悬浮24.觧:F = gV =1.29Kg/m ×10N/Kg×5×0.001m = 0.064NF =F -G =0.064N-0.01N=0.054N25.。觧:(1)F =G-G =54N-34N=20N(2)V =V = = =2×10 m (3) = = =2.7×10 Kg/m 26.觧:(1)F =1N, (2)V =10 m (3) =1.6×10 Kg/m 27. 觧:F =6N 会断28,觧:(1)4000N (2)1.25Kg/m 29,觧:(1)1N (2) 3.5N30,觧:下沉31,觧:88.2N32,觧:400Kg/m铁血嘟嘟2023-07-21 09:40:26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您好!本题答案是迎客松是黄山的第一棵松树,陪客松相当于陪衬,送客松在你走时会在门口,祝你学习进步!无尘剑 2023-07-21 09:07:231
12个乒乓球的难题是什么?
有12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不合规格,但不知是轻是重。要求用天平称三次,把这个坏球找出来。[答案: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逻辑推理题。这个题目难就难在不知道不合格的坏球究竟是比合格的好球轻,还是重。要解出这个题目,不仅要熟练地运用各种推理形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机灵劲呢。用无码天平称乒乓球的重量,每称一次会有几种结果?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即左边的重量重于、轻于或者等于右边的重量,为了做到称三次就能把这个不合格的乒乓球找出来,必须把球分成三组(各为四只球)。现在,我们为了解题的方便,把这三组乒乓球分别编号为A组、B组、C组。首先,选任意的两组球放在天平上称。例如,我们把A、B两组放在天平上称。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天平两边平衡。那么,不合格的坏球必在c组之中。其次,从c组中任意取出两个球(例如C1、C2)来,分别放在左右两个盘上,称第二次。这时,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天平两边平衡。这样,坏球必在C3、C4中。这是因为,在12个乒乓球中,只有一个是不合格的坏球。只有C1、C2中有一个是坏球时,天平两边才不平衡。既然天平两边平衡了,可见,C1、C2都是合格的好球。称第三次的时候,可以从C3、C4中任意取出一个球(例如C3),同另一个合格的好球(例如C1)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就可以推出结果。这时候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天平两边平衡,那么,坏球必是C4;如果天平两边不平衡,那么,坏球必是C3。2.天平两边不平衡。这样,坏球必在C1、C2中。这是因为,只有C1、C2中有一个是坏球时,天平两边才不能平衡。这是称第二次。称第三次的时候,可以从C1、C2中任意取出一个球(例如C1),同另外一个合格的好球(例如C3),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就可以推出结果。道理同上。以上是第一次称之后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分析。第二种情况,第一次称过后天平两边不平衡。这说明,c组肯定都是合格的好球,而不合格的坏球必在A组或B组之中。我们假设:A组(有A1、A2、A3、A4四球)重,B组(有B1、B2、B3、B4四球)轻。这时候,需要将重盘中的A1取出放在一旁,将A2、A3取出放在轻盘中,A4仍留在重盘中。同时,再将轻盘中的B1、B4取出放在一旁,将B2取出放在重盘中,B3仍留在轻盘中,另取一个标准球C1也放在重盘中。经过这样的交换之后,每盘中各有三个球:原来的重盘中,现在放的是A4、B2、C1,原来的轻盘中,现在放的是A2、A3、B3。这时,可以称第二次了。这次称后可能出现的是三种情况:1.天平两边平衡。这说明A4B2C1=A2A3B3,亦即说明,这六只是好球,这样,坏球必在盘外的A1或B1或B4之中。已知A盘重于B盘。所以,A1或是好球,或是重于好球;而B1、B4或是好球,或是轻于好球。这时候,可以把B1、B4各放在天平的一端,称第三次。这时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如果天平两边平衡,可推知A1是不合格的坏球,这是因为12只球只有一只坏球,既然B1和B4重量相同,可见这两只球是好球,而A1为坏球;(二)B1比B4轻,则B1是坏球;(三)B4比B1轻,则B4是坏球,这是因为B1和B4或是好球,或是轻于好球,所以第三次称实则是在两个轻球中比一比哪一个更轻,更轻的必是坏球。2.放着A4、B2、C1的盘子(原来放A组)比放A2、A3、B3的盘子(原来放B组)重。在这种情况下,则坏球必在未经交换的A4或B3之中。这是因为已交换的B2、A2、A3个球并未影响轻重,可见这三只球都是好球。以上说明A4或B3这其中有一个是坏球。这时候,只需要取A4或B3同标准球C1比较就行了。例如,取A4放在天平的一端,取C1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这时称第三次。如果天平两边平衡,那么B3是坏球;如果天平不平,那么A4就是坏球(这时A4重于C1)。3.放A4、B2、C1的盘子(原来放A组)比放在A2、A3、B3的盘子(原来放B组)轻。在这种情况下,坏球必在刚才交换过的A2、A3、B2三球之中。这是因为,如果A2、A3、B2都是好球,那么坏球必在A4或B3之中,如果A4或B3是坏球,那么放A4、B2、C1的盘子一定重于放A2、A3、B3的盘子,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所以,并不是A2、A3、B2都是好球。以上说明A2、A3、B2中有一个是坏球。这时候,只需将A2同A3相比,称第三次,即推出哪一个是坏球。把A2和A3各放在天平的一端称第三次,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天平两边乎衡,这可推知B2是坏球;(二)A2重于A3,可推知A2是坏球;(三)A3重于A2,可推知A3是坏球。根据称第一次之后,出现的A组与B组轻重不同的情况,我们刚才假设A组重于B组,并作了以上的分析,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论哪一个球是坏球。如果我们现在假定出现的情况是A组轻于B组,这又该如何推论?请你们试着自己推论一下。]小白2023-07-20 10:00:201
语文难题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像“丸”(球),怎么知道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验证。月亮本来不会发光,像银色的丸子,太阳照射它才发光罢了。月光开始产生,太阳在它的边上,因此照亮了侧面而所看见就好象钩子;太阳渐渐远了,则斜着照射,因而月亮发光部分就显得圆满。好象一个弹丸,用粉涂它的一半,侧着看它,那么着粉处看起来像钩;正面看着它,那么就是整个圆了。因此有办法知道它像丸子阿苏萦2023-07-20 09:54:083
初一语文难题
1. 淮河流域: 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 海河流域: 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 渭河流域: 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个地区86个县市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诗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们课堂上。 3..《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了 慧骃国(国名)。 有一篇新闻的标题: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在这里指代假冒伪劣纯净水 。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苏州马小云2023-07-20 09:53:462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小石潭凄寒幽静 琅琊山蔚然深秀小石潭凄寒幽静 岳阳楼壮美雄奇小石潭凄寒幽静 桃花源和平宁静FinCloud2023-07-20 08:42:53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sunny cloudy rainy windy foggy snowly韦斯特兰2023-07-19 10:31:28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well左迁2023-07-19 10:31:241
数学难题,积极急急急急,不要方程,要算式,一定要又对又快!
二分之一的竹竿等于四分之三+六分之五等于十二分之十九,恰好水深是十二分之时九。那么一竹竿长为十二分之十九乘二等于六分之十九。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19 10:30:434
关于比热容的难题??需要!!
http://zhidao.baidu.com/q?word=%B1%C8%C8%C8%C8%DD%B5%C4%C4%D1%CC%E2&ct=17&pn=0&tn=ikaslist&rn=10豆豆staR2023-07-18 14:22:023
初2的数学难题
回答:(1)设乙单独完成要m天,那么就有方程:(30+20)/m+20/40=1 解方程得m=100(2)根据题意就是要解一个二元一次的方程x/40+y/100=1 又有条件 :x小于15,y小于70,化简该方程可得:5x+2y=200,那么符合题目要求条件的只有(x=14 ,y=65)保证绝对正确!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境漫步2023-07-18 14:12:55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难题版)五十道
这样的题目太多了,简单列举50道:210/21= 230/10= 648/24= 650/25= 308/14= 552/23= 744/24= 465/15= 384/16= 286/26= 580/29= 462/22= 750/25= 170/10= 775/31= 702/26= 182/13= 810/27= 638/29= 400/16= 276/23= 464/29= 208/16= 651/31= 169/13= 195/13= 440/20= 208/13= 598/26= 286/11= 121/11= 324/27= 486/18= 437/19= 520/20= 476/28= 351/13= 132/11= 154/14= 360/15= 330/15= 504/28= 256/16= 600/25= 493/17= 320/16= 676/26= 550/55= 399/21=288/24=黑桃花2023-07-18 14:09:2115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fat的反义词是short,wear的同音词是where,are not缩写是aren"t,cheap的反义词是dear,many的近义词是much,son的同音词是some,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的话,一定要点赞哦!meira2023-07-18 13:58:071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诞生于欧洲?——关于李约瑟难题!
近代诞生于欧洲原因。第一,社会制度,中国的封建制不适应。第二,教育体系,中国的僵化,欧洲的开放,第三,文化传播,欧洲比较频繁,中国闭塞。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8 13:50:071
从科学产生的三个条件分析李约瑟难题的涵义
(1)中国古代科学停留在经验阶段并只有原始型理论;(2)尽管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没有创造出“希腊奇迹”,但中国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具有较高理论和方法论水平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前面;(3)尽管中国在15世纪以前有着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并能使之有效地加以运用,但中国始终未能创立出“近代科学”。十分明显,他不仅不认为中国在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方面比欧洲先进,而且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比欧洲落后的,这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存在的弱点”。九万里风9 2023-07-18 13:50:071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当今国家只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转向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科技和人才上占领
可以围绕多个角度,比如:“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实质;多角度分析会导致之一现象的原因;指出国家和社会应该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青少年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也可以为人一个方面深入分析... ...苏萦2023-07-18 13:50:071
以下正确描述李约瑟难题的是
关于李约瑟难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0分) 1.0 分A 、它表达了中国古代科技很落后B 、它包含了许多预设,例如中西科学不具有可比性C 、它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存在一定的愚昧D 、它提出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正确答案:D 我wpBeta2023-07-18 13:50:061
李约瑟难题和韦伯疑问一样吗
李约瑟之谜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第二个方面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维持原来的领先?韦伯疑问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实行?具体的可以翻阅林毅夫写的《中国经济专题》。大家把韦伯疑问和李约瑟难题搞混了。九万里风9 2023-07-18 13:50:063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诞生于欧洲?——关于李约瑟难题!
应该说和国运有关吧。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达,尤其到宋朝国家受到政府的重商主义引导,国家丰裕,社会进步,科学技术远远领先同期欧洲。造船、造纸、印刷、织布、火器、瓷器等等行业都已经形成大规模经济,世界最早的货币也出现在这个时代,1078年宋朝的华北钢铁产量达到一百二十万吨,而1788年的英国也不过七万多吨的产量。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中华国运不济,宋朝虽然科技发达,国富民殷,却在军事上始终被北方异族压制(这根源还是因为石敬瑭这千古罪人割让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华失去了最重要的产马基地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重要天然屏障)。宋朝的火器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哪怕再有五十年,汉人也可以开发出足够击溃游牧民族的大规模火器军队。但是老天不给中国人时间,宋朝毁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元朝在中国的经营是毁灭性的,大量耕地被改为牧场,知识分子因为不能生产而沦为社会最下等公民,在这个时期中国长期积累之财富被摧毁,文明进步被打断。明灭元后,朱元璋因其出身和见识原因,没有延续宋朝的发展策略,而是采取了重农抑商和高压政治的治国方式,之后朱棣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个时期中国依然对西方占有一定优势),但此后再无海上事业之突破,而中国的文明文化科技进步,也开始大大放缓脚步。明末的欧洲已经产生了航海大发现、宗教政治改革等巨大变化,清初更是开始了工业革命,这些因素使得欧洲文明飞速发展。而清朝没有把握最后的机会,反而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开发近代科学的机会。以上诸多事件,多有运气因素,因而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中国未能开发出近代科学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国运对一个国家,犹如人运之于个人,实在不可忽视。NerveM 2023-07-18 13:50:061
结合中华文明特性和视频内容,思考李约瑟难题形成原因。
一、社会制度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二、文化差异文化对一个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根植于人民心中,对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三、经济原因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自然无法产生相应的科学技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没有钱怎么搞科研?如果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还有什么心思去搞发明创造?四、地理位置因素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优良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农业用的是灌溉体系,在此孕育下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自己的农耕文明,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加上国土辽阔,大一统的统治,缺乏长久强大的外敌,缺少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民众普遍自给自足,没有危机意思,也就没有意愿去改变甚至是革新,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五、战争因素有人曾说:战争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和试验场。战争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历史经验证明,新技术的运用对战争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18、19世纪火枪大炮的运用,一战时的坦克、飞机,二战时的雷达、航空母舰,海湾战争时的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等等。可以说,正是不断有战争,才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综上所述,李约瑟难题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的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原因。但不管产生的原因如何,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及至当今科学技术实力和社会发展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当今所要做的就是,自身不断努力,同时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取长补短,缩小差距,以求占领未来的科学技术高地。豆豆staR2023-07-18 13:50:061
李约瑟难题
请参考看<明朝那些事儿>凡尘2023-07-18 13:50:053
请你破解"李约瑟难题”说明导致中国在近代前业发展迟滞,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a肖振2023-07-18 13:50:052
李约瑟难题的英文原文是什么?谢谢!
李约瑟难题. Needham problemWhy was Chinese civilization, between the first century B.C. and the fifteenth century A.D., so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West in applying human natur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human needs? In other words, what had happened to explain why this lead never led to“modern”science in China?Why did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the mathematicization of hypotheses about Nature, with all its implication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 only in the West at the time of Galileo?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18 13:50:041
如何看“李约瑟的世纪难题”?及评价我国儒家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左右?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内外各界学术人士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探索,而且角度各异,有从历史的维度进行深层剖析的,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的,也有从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的。在现代,更有学者认为该问题是个“伪问题”而呼吁学者跳出“李约瑟问题”的怪圈。此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孕育了灿烂技术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也即,作为曾引领世界十几个世纪,唯一有历史延续的中华文明,为何会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个人认为李约瑟所讲的近代科学是根据西方的标准而言的,假使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标准,那情况如何呢?其次,我认为即使按李约瑟所说的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我认为这也跟儒家思想文化也没多少联系,那也只是一个科研方法上的差别问题。当西欧已开始运用实验探求科学真理的时候,中国人还沉浸在搜集整理材料之中。西方人擅长于演绎法,而中国人擅长归纳法。中国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中途转向。而西方人一做就做到底。再次,中国走的一种和谐的“仁”的发展道路,而资本主义产生以后,走的是一种“暴”的道路,追求暴富。他们实际上是利用中国人创造的“四大发明”技术加以深化,生产枪炮来征服中国人,使中国人倍受战争之苦,从而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这大概就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所鼓吹的恶推动历史前进的理论的体现吧!而且16世纪前后中国大陆内部的内乱持续时间也很长,从而加剧了这一局面,把大量的财富运用于外内战争,大量的百姓、官员无暇顾及科研及生产。但从现在及长远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的暴行还是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它们中大多数国家现在只是平平而已,而我们中国在深受帝国主义蹂躏之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现在仍然实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德治”,却已步入了世界先进的尖端技术大国。“假使我们再退一步讲,将儒家不适应工业社会的话,那么它也会更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更有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至于儒家对现代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儒家文化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这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土壤。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知识,故儒家文化可定位为知识文化。儒者们运用知识谋生,属于知识集团这一类职业集团,这就决定儒者本身须有丰富的知识。所谓儒者,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书人,就是指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家。所以大凡能号称为大儒者,必为温文尔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之士,必为人们所羡慕之人。所以儒家的理念就可以为人们从事科技事业提供精神上的动力。 儒家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科学思维,科研活动均以自然界的现象,变化过程与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一现实过程中,因为受客观规律内在性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主观思维能力的限制,在科学活动总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同时由于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果一取得成绩就止步,如果没有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那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的话,那科学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儒家文化中有两句名言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它们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O(∩_∩)O~ardim2023-07-18 13:50:041
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可桃可挑2023-07-18 13:50:043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对我国当代的科学研究有何启发
中国的政治和科学必须分开研究。北营2023-07-18 13:50:043
大家对李约瑟难题有什么看法?
看法如下:在生物或者社会文明的演化历史上有一些重大的突破是多次相对独立发生过的,而有一些只发生过一次。对于第一种突破去询问某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某处产生可能是个好问题。但对于第二种突破,去询问某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某处产生,不是一个好问题。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水元素sl2023-07-18 13:50:041
自然辩证法.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很发达,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Jm-R2023-07-18 13:50:021
谁能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答案补充 1.2.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台湾周哲水在[9]认为,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则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 答案补充 1.2.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林鸿伟的[10]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 答案补充 1.2.7 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我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1.3 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3.1 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11] 1.3.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1.3.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答案补充 1.3.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各种的 钱兆华的[12]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 答案补充 1.3.5 数学的不足 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1.3.6 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式几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认识到并且开始时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验证因果关系。到了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结合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手段两方面的利器,终于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之后的牛顿将这两个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 答案补充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回答作以下汇总和分类 一、政治,体质,经济角度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2缺乏持续性发展 3缺乏专利与股份 4缺乏交流与交通 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6熵增原理的解释 二、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 2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 3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5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6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7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三、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3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 4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5数学的不足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2. 对于李约瑟问题本身的质疑和讨论 答案补充 2.1近现代科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13]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 从这里我们能都看到爱因斯坦对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定义,即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 这其实是我们在讨论李约瑟问题时所要注意到的一个前提。 2.2 科学,技术和经验 之前我已经引用了爱因斯坦对于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我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这是对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善。左迁2023-07-18 13:50:021
李约瑟难题对现实的意义
借鉴与启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李约瑟难题”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明确和清醒的,这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切实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关键性链条和杠杆性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墨然殇2023-07-18 13:50:021
对李约瑟难题争论的看法
李约瑟难题是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我也很认同 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扼杀了科技的创新凡尘2023-07-18 13:50:021
李约瑟难题的李约瑟个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李约瑟个人见解还认为中国科学技术难以得到发展,还是因为缺乏科学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朝的统一),以李约瑟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李约瑟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最后李约瑟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kikcik2023-07-18 13:50:02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古代中国技术很发达,但发达的技术并未导致科学的出现,其原因是什么?豆豆staR2023-07-18 13:50:013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一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1]2 、缺乏持续性发展[2]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3 、缺乏专利与股份[3]专利与股份可以成为古代民众技术名的强大动力,同时专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技术,或者是还未成形只有雏形的简单科学形象和概念,使之可以进一步的发展。4 、缺乏交流与交通[4]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末期,中国缺少与外部周边国家的交流,知识很难传递,再加上我们当时国内的交通很不发达,即使有一部分人在搞一些研究,但总是单兵作战,无法协同对科学的发展起协同的作用。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所有这些问题(李约瑟难题)的答案,首先要到不同文明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到知识分子结构和经济结构里去寻找。” [5]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多侧面、多层次考察科学、揭示科学的本质,特别是他们开创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把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要求自觉应用科学,科学成了一种生产力,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指出,科学要归功于生产的、比生产要归功于科学的要多得多;社会的技术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 、熵增原理的解释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熵值总不断增大,即混乱度增大,当著名的熵增原理提出后,有人便试图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李约瑟问题,认为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体系,所以国家社会趋于混乱,导致近现代科学的起源不在中国。 1、 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6]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爱因斯坦[13]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中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这是对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善。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7]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3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像沈括那样有空来整理钻研一下科学问题。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8]古代希腊和中国神话都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观概念。但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从神话到自然哲学的转换,两个文化不同的宇宙神话导致了两个文化的自然科学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中国自然哲学的主要动力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而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从而导致中国对自然和谐与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台湾周哲水在[9]认为,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则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林鸿伟的[10]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7、 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1、 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11]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钱兆华的[12]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显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5 、数学的不足。中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6、 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式几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认识到并且开始时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验证因果关系。到了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结合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手段两方面的利器,终于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之后的牛顿将这两个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但是,据解答七(紫色文明-儒家全球化 等),欧洲近代科学的开始 - 尤其实验天文学(望远镜观察)恰好位于丝绸之路的南(意大利)与北(波兰),而且罗吉尔·培根正是在希腊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综合中形成了最早的实验方法,弗兰西斯·培根在其基础上总结出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还法国笛卡儿提出了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这两种建立起近代科学的方法论(见,实证主义哲学)恰不同于希腊的形式逻辑,并且,光的波动学说建立用的衍射方法正是中国的小孔成像实验(见,杨氏干涉实验等),物理学场的理论又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进而导致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等发展。人类科技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前仆后继、彼起此落、继往开来的发展历程。 这一观点中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可能并未高于西方,指尽管中国人有不少发明创造,但中国可能仍然落后于西方,因为中国以实用技术为主,缺乏科学论证与抽象化的理论研究。”这里涉及到一个科学的概念与定义问题,如果把发现事实发现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那一项科技发明不是在发现事实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获得发明的呢?但如果以近现代系统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作为科学,以此苛求中国古代人的话,17世纪以前的西方人岂不更无科学可言?总不能仅因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本能而总结出了逻辑学,就要说自古以来中国人连逻辑思维都不会了?最后,这一观点中还是矛盾地说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区也未能在同时代独立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显然也是觉得自己的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是立不住脚的。实际上,如果照这一观点再推论下去,归根究底只能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的智力不如西方人而已,而显然这是很荒谬的说法。水元素sl2023-07-18 13:50:01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难题试解的几种主流观点
李约瑟难题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但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这个问题我觉得吴国盛老师说的比较好,因为中国文化不需要科学。详细请看他的讲座:什么是科学。黑桃花2023-07-18 13:50:013
如何正确看待李约瑟难题?
个人认为是政治制度,还有儒家文化的弊端导致的meira2023-07-18 13:50:013
李约瑟难题怎样理解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康康map2023-07-18 13:50:001
李约瑟难题
有百度百科词条《李约瑟难题》的究竟想说什么?左迁2023-07-18 13:49:592
求解李瑟约难题的解释?
难题介绍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李约瑟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难题表述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李约瑟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肖振2023-07-18 13:49:591
李约瑟难题是指什么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凡尘2023-07-18 13:49:59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难题试解的几种主流观点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李约瑟难题”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明确和清醒的,这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切实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关键性链条和杠杆性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kikcik2023-07-18 13:49:591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8 13:49:591
“李约瑟难题”的答案?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答案补充 1.2.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台湾周哲水在[9]认为,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则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 答案补充 1.2.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林鸿伟的[10]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 答案补充 1.2.7 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我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1.3 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3.1 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11] 1.3.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1.3.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答案补充 1.3.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各种的 钱兆华的[12]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 答案补充 1.3.5 数学的不足 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1.3.6 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式几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认识到并且开始时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验证因果关系。到了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结合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手段两方面的利器,终于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之后的牛顿将这两个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 答案补充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回答作以下汇总和分类 一、政治,体质,经济角度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2缺乏持续性发展 3缺乏专利与股份 4缺乏交流与交通 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6熵增原理的解释 二、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 2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 3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5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6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7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三、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3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 4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5数学的不足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2. 对于李约瑟问题本身的质疑和讨论 答案补充 2.1近现代科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13]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 从这里我们能都看到爱因斯坦对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定义,即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 这其实是我们在讨论李约瑟问题时所要注意到的一个前提。 2.2 科学,技术和经验 之前我已经引用了爱因斯坦对于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我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这是对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善。余辉2023-07-18 13:49:591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余辉2023-07-18 13:49:581
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什么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余辉2023-07-18 13:49:571
李约瑟难题的形成原因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瑞瑞爱吃桃2023-07-18 13:49:571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李约瑟难题”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明确和清醒的,这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切实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关键性链条和杠杆性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mlhxueli 2023-07-18 13:49:571
李约瑟难题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Ntou1232023-07-18 13:4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