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地板流精华
-
李约瑟难题. Needham problem
Why was Chinese civilization, between the first century B.C. and the fifteenth century A.D., so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West in applying human natur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human needs? In other words, what had happened to explain why this lead never led to“modern”science in China?
Why did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the mathematicization of hypotheses about Nature, with all its implication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 only in the West at the time of Galileo?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其问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2023-07-17 15:45:20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怎样解答它?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还有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带来的科技革命的为什么的问题,最早由李约瑟博士提出,而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答案的难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在这里,浅显的我能谈的也只是一些自己浅显的见解罢了。 要问为什么,我们首先就要搞清问题的界定。首先近代科学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它的产生又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就必须拿中国的文明传统来和西方的文明传统作一个比较,同时这个比较应该是多方位的。有人只比较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单了。说到底,科学虽然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要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并隶属与文化,那就离不开关于该文化产生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马克思讲,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科学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来传播,那它绝不会有科技革命。只有把近代科学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有人提出了对李约瑟难题的两个方向的理解:一种是以研究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为主体;一种是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为主体。 我们既然已经把近代科学归结为一种文化来讨论,那么我们首先来从第一种方向进行理解。 欧洲的本土文化中世界可算是荒蛮的,但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科学文化迅速形成,并借助科学的力量有了现代技术而迅速崛起,站在了世界的文明之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让欧洲文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看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到底如何对欧洲文化进行了作用。 这里面主要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欧洲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禁了封建主义对科学探索的禁锢,哥白尼式的命运得到了解放;其次,文艺复兴拿来了本非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中有着早期的科学哲学思想。 欧洲本来就是世俗政权和教皇政权并存的专制制度,宗教改革对于封建专制的进一步解禁使得像古希腊先哲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了更大的研究和教学空间,而崇尚自由,同时又有着自然崇拜的西方思想自然而然地将探索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领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城镇商业文化的兴起,对于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科技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价值基础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同样,文艺复兴借鉴来的古希腊文明的科学哲学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古希腊的先哲们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和工匠,正是这样一种科学与社会、科学家与工匠的结合,促进了西方科技文明的兴盛。 也许正是因为欧洲没有太多经典的本土文化,所以它对于外来文化显得更容易适应,古希腊的科哲文明在他们手重显得更加务实。 尽管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哲学后来有了形而上的风气,可它毕竟成就了欧洲伟大的科学文明,从而带动了欧洲的整个物质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讲,文艺复兴对于欧洲来讲是功不可没的。 但从探讨欧洲科技革命的发生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如果说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了。要想更深的理解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的没落就成了必须,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深的理解近代科学文化的生长环境。网上有评论说探讨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恰恰相反,只有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环境属性,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被我们已经改造了的现代科学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这都是我们现在必需的。 现在沿第二种方向来走。席文说:“中国(过去)有各种‘科学",而没有‘科学"”,因为这句话而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中国过去的确没有像在欧洲那样形成着整合与资产阶级革命同步发生的可革命,可既然讨论的是古代哲学,就绝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过去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中国过去有在过去可以称为科学的科学,那它就是有科学的。 中国古代虽然有科学,但中国的古代科学是和古希腊的哲学科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涉及到文化传统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图纹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西方是图形崇拜和自然崇拜。所以西方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支配人去探索自然;而东方的文化很大程度是要进行对祖先之法的理解,要为比西方强大得多的封建专制服务。中国尽管有科学,但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国的科学都是些工匠科学。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学的阻碍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孔子开始的教学平民化过程中,由于封建专制的束缚,平民文化将科学的探索认为是末学;而把适合封建专制的“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的儒学作为显学。因为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封建等级关系并论证这种关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的。这在意识上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二是教学传统的沿袭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交流,而中国最可能产生科学种子的工匠们没有这样一种适应科学产生的传统体制。古希腊的科学可以由学堂里进行师承,而中国的工匠们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来广泛地把自己的科学思想进行传播。我们的工匠师傅们有了研究成果,就会把它当秘方一样供起来,而不可能把它用与广泛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而与我们不同的西方城镇文明里,他们的意识要比我们开放的多,他们明白交流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明白交流好处的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又是忌讳搞科学的;工匠明白科学的好处,可又忌讳交流。这也是一大阻碍。 对于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单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影响是过于片面了,可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 我们从孔子开始就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我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探索意识。同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宗教,长期受着空前强大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又由于我们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家耕自己的田,向来都把稳定和秩序作为最低底限。保守最后植入了我们的民族个性。最后造成了我们对于人事的理解往往都是靠经验靠感觉进行处理的,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按照传统去执行,成了“礼性社会”。而相反,西方的封建时代比我们要短,同时由于宗教的作用,他们的封建禁锢比我们要少,同时他们的文化有着追求终极理性的传统,所以在15~17世纪封建时代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思想比起我们要自由得多,一个宗教改革,一个文艺复兴,他们就能够苏醒。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批孔倡新的五四革命,我们都没能完全苏醒过来。我们又遭受了十年的偏左的浩劫,直到今天,我们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改造了近现代科学,并广泛地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同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民主的社会体制,我们才有所好转。但尽管这样,我们与西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开放。而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始终都是与长期文明体制的不同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许是由于欧洲本来就能够用于否定的文化不够强大,所以它很容易就完成了否定,并用复兴的方式完成了否定之否定,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过于强大,很难否定,但是由于我们的基数要比他们大,等到我们完成了否定之否定,我们就一定比他们的发展更扎实,更能产生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大文化。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23-07-17 15:45:313
什么是李约瑟问题?
准确的说,这个叫做“李约瑟难题”具体看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106444.html?wtp=tt2023-07-17 15:46:118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 (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2023-07-17 15:46:33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2023-07-17 15:46:402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2023-07-17 15:46:492
中国发展近代科学,“李约瑟难题”是什么?
“李约瑟难题”是一名叫李约瑟的外国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近代科学,因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很多,如四大发明等,但是中国历史上却没有出现真正能与牛顿等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比肩的人。2023-07-17 15:46:574
“李约瑟难题”是怎么回事?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2023-07-17 15:47:232
《李约瑟难题》的个人理解是什么?
破解“李约瑟之问”,归根结底离不开科学文化的视角。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的近代的悲剧,根源于近代科技创新文化的残缺。而“李约瑟之问”的实质,正是对火药故乡因重道轻器、禁海闭关而导致思想保守、创新停滞的文化拷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创新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先导作用,从而为我们破解“李约瑟之问”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果不突破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创新的守成主义藩篱,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有益于现代创新的文化思想资源,社会的发展就很难有革命性变化。从思维方式角度叩问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中西思维方式有本质的不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整体、综合的,中国人擅长综合、从整体看待事物。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直观、笼统、模糊的特征。西方看待事物则是从局部探讨、分析事物,采用定量分析手段进行实证。中国古代虽然也出现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极大的四大发明,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局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并没有延续下去,使得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反而被西方超越了。2023-07-17 15:47:301
如何解决李约瑟难题
对李约瑟难题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分析、对比。例如:一.中国落后的原因——1.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中国自然经济对科技的要求低,阻碍了文明演进;2.闭关锁国,视野狭隘;3.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缺乏创新意识。与此对应,二.西欧先进的原因:1.农产品的商品化带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技术的要求高(动力足);2.国家注重对专利权的保护;3.海洋文明下,思想开放,视野广阔。这是我自己写的,你也可以从其它地方找一找,还要注意关注课本。2023-07-17 15:47:502
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科技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西方的科技进步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样16世纪之前,中国保持一个使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得益于当时中国封建盛世的生产力。所以,中国科技会落后西方,就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中国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末,但是很快因为倭寇,明朝实行了海禁。拒绝了贸易,加上朝廷腐败,资本主义萌芽当然就被扼杀了。 随后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而之后的清朝也实行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彻底无法发展了。。2023-07-17 15:48:102
李约瑟难题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2023-07-17 15:48:202
李约瑟难题是什么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2023-07-17 15:48:281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啥近代的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貌似没有什么贡献。平时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经常提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提到近代中国为啥没有贡献的时候,就感觉很难一两句去说明背后的原因。 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有人在探讨了,比如百年前的"李约瑟难题"以及"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 经验科学 很发达,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 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在对中国科学的关注与关怀。 至于如何去回答它们,的确是很难以一次性地说清楚,毕竟这里面有太多的角度去考虑,有太多的思维局限和实际情况的限制。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优先从本体去剖析这个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梯次地去展开破题和改变。 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优先从哲学思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上破题。下面是一些粗浅地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来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 写于2022.4.17早2023-07-17 15:48:361
李约瑟难题的拓展: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只没出现在中国,也没有出现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士农工商,手工业者排在第三位,而商人则是末流。如果宋没有灭亡应该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明没有灭亡应该会出现人文主义思潮,可惜历史不会改变。至于其他国家多数都是小国没有足够的历史积累。2023-07-17 15:48:452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我们应该加强以母语系统性历史性记载中国科技史,明朝郑和下西洋第一个发现了美洲,清朝的古董拍卖天价都可以反映那时的水平,我们要有发言权就必须用自已母语记录本国科学。以过去的四十年为例,明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但如果以诺奖来评价中国科技,情况会怎样?2023-07-17 15:48:543
李约瑟难题怎么来解答
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就必须拿中国的文明传统来和西方的文明传统作一个比较,同时这个比较应该是多方位的。有人只比较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单了。说到底,科学虽然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要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并隶属与文化,那就离不开关于该文化产生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马克思讲,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科学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来传播,那它绝不会有科技革命。只有把近代科学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有人提出了对李约瑟难题的两个方向的理解:一种是以研究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为主体;一种是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为主体。 我们既然已经把近代科学归结为一种文化来讨论,那么我们首先来从第一种方向进行理解。 这里面主要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欧洲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禁了封建主义对科学探索的禁锢,哥白尼式的命运得到了解放;其次,文艺复兴拿来了本非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中有着早期的科学哲学思想。 欧洲本来就是世俗政权和教皇政权并存的专制制度,宗教改革对于封建专制的进一步解禁使得像古希腊先哲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了更大的研究和教学空间,而崇尚自由,同时又有着自然崇拜的西方思想自然而然地将探索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领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城镇商业文化的兴起,对于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科技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价值基础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同样,文艺复兴借鉴来的古希腊文明的科学哲学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古希腊的先哲们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和工匠,正是这样一种科学与社会、科学家与工匠的结合,促进了西方科技文明的兴盛。 也许正是因为欧洲没有太多经典的本土文化,所以它对于外来文化显得更容易适应,古希腊的科哲文明在他们手重显得更加务实。 尽管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哲学后来有了形而上的风气,可它毕竟成就了欧洲伟大的科学文明,从而带动了欧洲的整个物质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讲,文艺复兴对于欧洲来讲是功不可没的。 但从探讨欧洲科技革命的发生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如果说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了。要想更深的理解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的没落就成了必须,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深的理解近代科学文化的生长环境。网上有评论说探讨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恰恰相反,只有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环境属性,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被我们已经改造了的现代科学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这都是我们现在必需的。 现在沿第二种方向来走。席文说:“中国(过去)有各种‘科学",而没有‘科学"”,因为这句话而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中国过去的确没有像在欧洲那样形成着整合与资产阶级革命同步发生的可革命,可既然讨论的是古代哲学,就绝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过去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中国过去有在过去可以称为科学的科学,那它就是有科学的。 中国古代虽然有科学,但中国的古代科学是和古希腊的哲学科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涉及到文化传统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图纹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西方是图形崇拜和自然崇拜。所以西方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支配人去探索自然;而东方的文化很大程度是要进行对祖先之法的理解,要为比西方强大得多的封建专制服务。中国尽管有科学,但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国的科学都是些工匠科学。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学的阻碍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孔子开始的教学平民化过程中,由于封建专制的束缚,平民文化将科学的探索认为是末学;而把适合封建专制的“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的儒学作为显学。因为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封建等级关系并论证这种关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的。这在意识上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二是教学传统的沿袭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交流,而中国最可能产生科学种子的工匠们没有这样一种适应科学产生的传统体制。古希腊的科学可以由学堂里进行师承,而中国的工匠们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来广泛地把自己的科学思想进行传播。我们的工匠师傅们有了研究成果,就会把它当秘方一样供起来,而不可能把它用与广泛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而与我们不同的西方城镇文明里,他们的意识要比我们开放的多,他们明白交流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明白交流好处的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又是忌讳搞科学的;工匠明白科学的好处,可又忌讳交流。这也是一大阻碍。 对于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单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影响是过于片面了,可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 我们从孔子开始就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我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探索意识。同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宗教,长期受着空前强大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又由于我们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家耕自己的田,向来都把稳定和秩序作为最低底限。保守最后植入了我们的民族个性。最后造成了我们对于人事的理解往往都是靠经验靠感觉进行处理的,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按照传统去执行,成了“礼性社会”。而相反,西方的封建时代比我们要短,同时由于宗教的作用,他们的封建禁锢比我们要少,同时他们的文化有着追求终极理性的传统,所以在15~17世纪封建时代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思想比起我们要自由得多,一个宗教改革,一个文艺复兴,他们就能够苏醒。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批孔倡新的五四革命,我们都没能完全苏醒过来。我们又遭受了十年的偏左的浩劫,直到今天,我们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改造了近现代科学,并广泛地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同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民主的社会体制,我们才有所好转。但尽管这样,我们与西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开放。而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始终都是与长期文明体制的不同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许是由于欧洲本来就能够用于否定的文化不够强大,所以它很容易就完成了否定,并用复兴的方式完成了否定之否定,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过于强大,很难否定,但是由于我们的基数要比他们大,等到我们完成了否定之否定,我们就一定比他们的发展更扎实,更能产生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大文化。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23-07-17 15:49:021
李约瑟难题的形成原因
.为什么说固守浓耕经济藩篱会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2.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吗?3.什么是李约瑟难题?----------------------------3才是应该放在第一个的吧。。。。。1 农耕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只需要少量生活必须品的交换,所以无法形成统一市场,阻碍了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无法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交流。而且农耕经济无法积攒大量剩余财富,导致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投入科学研究。2 科举制度一来巩固了农耕经济社会体制,和1一样的原因。二来将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了科举道路上,使得没人关系其他实用学问,阻碍了实用科学的发展,所以也扼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 李约瑟难题就是说中国古代有丰硕的科技成就,为什么在近代科学上被西方超越了。其实很多人不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其前提条件不成立,中国古代的丰硕的科学成就,其实多是实用技术而且缺乏科学精神,所以后来整个社会轻实用而重礼教之后,实用技术还是缓慢发展中的,不过西方科学大发展,2023-07-17 15:49:104
“李约瑟难题”的两段式表述包括:()?
“李约瑟难题”的两段式表述包括:()? A.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科技方面远超当时的欧洲 B.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是无神论者 C.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D.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AC2023-07-17 15:49:171
大家对李约瑟难题有什么看法?
在生物或者社会文明的演化历史上有一些重大的突破是多次相对独立发生过的,而有一些只发生过一次。对于第一种突破去询问某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某处产生可能是个好问题。但对于第二种突破,去询问某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某处产生,不是一个好问题。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2023-07-17 15:49:251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古代中国满足于经验科学。满足于“勾三股四弦五”,后人爱面子称“勾股定律”,没有经过严谨的证明,怎么能说是“定理呢”? 古希腊追求理论科学。利用设定的最简单的“点`线`面”等公理,把“勾三股四弦五”推理证明出“毕达哥拉斯定理”。 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时,前者因更直观而易为人们所接受,加上价廉的纸能使更多的人运用将经验大量的纪录而传承,故前期发展更为迅速;而后者因较为深奥,加上主要使用昂贵的羊皮纸而限制了大多数人的参与,故前期发展较慢,当古中国价廉效高造纸术[古埃及用尼罗河的莎草造纸的技术较昂贵]传到西方后,立即促使后者迅猛发展。2023-07-17 15:49:513
李约瑟难题的答案
历史是有其必然的前进方向的,虽然这种前进并非那么简单那么径直那么一蹴而就。对于李约瑟难题而言,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曾经的统治阶级有些发挥了他们作为人在历史的前进里最后的光芒,我作为一个后人,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以一个走到末路的阶级还能左右(你可以认为是阻挡)历史前进百数年而鼓掌;也有些对于他们的权利维护做着垂死挣扎,却是根本无力阻碍历史的前进而被碾得粉碎,在此之上,人类的文明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社会制度的变革我认为是历史中的最大变革。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些比较小的变革。 首先是王朝的更替。在此,先说不好意思,我是个学数学的,不是学历史的,如果里面有什么说错了……番茄不要随便扔。对于欧洲小王朝更替我不是非常了解,那我这里拿中国和日本来比较。 中国,总体评价,是将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做的不错的一个国家。我们不能说哪朝哪代有那么几个权臣啊权阉啊篡权了那就不是很好的中央集权了,毕竟中国那么大块地方,不是像梵蒂冈那么好管的,巡视全国像是散个步一样。而中国的皇帝,却又是离神最远的封建统治者。相比日本,有过太政大臣掌权,有过摄关政治,有过征夷大将军的幕府政权,还有过文官的关白政权……算起来,天皇说了算的日子还真是少之又少,但关键人家还是天皇,不管是文官势力掌权还是武家势力抬头,不管谁来管这天下,他还是做他的天皇,装他的风雅,吟他的风月,搂他的妃子。毕竟,日本的天皇是从神话时代开始一脉(他们说是一脉,其实也就近亲结婚出来的次品)相传的,人毕竟不能颠覆神。这我认为是李约瑟难题答案中的一点,就是,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发生阶级冲突,而在中国,这种阶级冲突更多的表示为农民阶级和封建阶级,即使到了近代,资产阶级还是无法插足,毕竟做一个人说了算的皇帝要比共和制或是联邦制的领袖开心的多。而在日本或说是欧洲,君权神授的观念根深蒂固,农民阶级推翻了一个王朝后很难像中国那样转变为新的封建阶级(关键你那新的君权是哪个神新授的这个问题比较尴尬),所以资产阶级抬头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然后是封建体系的变革。中国有过两个很短的大一统王朝以及一个相当乱乱到我很无语的王朝,我认为都是历史的牺牲品。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无语的是晋朝。这三个王朝都承担了历史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阶级之间的距离变小了。首先是秦朝,这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后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承受了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革,相对来说,奴隶制的阶级独立性要比封建制强的多,一个奴隶要做上奴隶主比一个农民做上封建主难的多。秦朝的建立到覆灭,我看到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屏障第一次变得薄了一点。然后是晋朝,他承担的是封建阶级内部士族和庶族之间差距淡化的变革,至此,至少在封建阶级内部,一生下来的贵贱之分少了很多。最后是隋朝,它承担的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晋朝之后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分裂,各地封建文化的差异被隋朝一统。对此,他们的集权都不能长久,我觉得这不是因为胡亥的昏庸,隋炀的荒淫,也不是因为晋朝有个白痴做了皇帝,只是因为人的力量可以加快或延缓历史的前进,但终究不能改变它的方向,并且,即使加快或延后了,也终将被历史反噬。这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第二点,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的前进有其必然性,不是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权一个历史事件能简简单单改变的。 最后是社会体系的变革。这点是最难说的。因为教育的问题,我们只接受了当今政治下我们可以去知道的那些变革和变革的原因。对于其他的我们不了解或说最多一知半解。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出现在资本主义的最薄弱的环节,同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是出现在封建主义的最薄弱的环节——斯图亚特,而不是最巅峰的满清王朝。道理很简单,套用某寝室的话“穷则思变”。在中国,扎辫子的人统治你,你能温饱甚至有的还小康了你脑子被门夹过了你才去革命;在英国,则是我们些个做生意的不革命你收税都把我明天的饭收掉了我还能不和你玩命?反正不和你闹明天也没饭吃,闹一下说不定就有了,说不定还小康了,说不定以后整个国家就我来拍板了,那~就革命吧。所以这不是谁统治的问题,而是统治的好不好,就算中国那时还是朱姓后人,我要是没饭吃我照样反你丫的。这是我觉得李约瑟难题的最后一点,那时在中国,我活得下去,在英伦,一样是活不下去,我还不如革命博一下,您说是吧?2023-07-17 15:50:211
关于李约瑟难题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对李约瑟难题做出了相关分析,供参考李约瑟难题内涵丰富,解答困难。本文分别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分析“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这一问题,并着重从社会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一.科学的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与“由一般到特殊”的碰撞 古代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与中国科学的本质特点是不同的。他们对于事物的研究是采用分类的方法。例如,他们把科学分成一个一个的大段,从而有一个一个的大的学科,如物理,数学,生物学等,每一个大段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段,每个小段再可细分,如生物学的分类系统就有7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他们科学的任务就是分别研究实是的各个品种。如此的分类就使得他们的科学注重不同事物所特有的东西,因此,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特殊性”,即寻求这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点。然后,再把分类的事物加以整理,归纳,形成一个个大的学科,从而形成科学。相比于西方,古代中国科学的本质特点则是“一般性”,中国古人的科学强调“道理”,也就是推之万物之理。正如老子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意思是说,道理不仅不以实践为基础,过多的实践,沉溺于具体的食物,会妨碍我们对整体道理的把握。因此,古代中国学者总是先去探寻事物的本质道理,在把得出的普遍道理加以应用,推广。 不同的本质特点,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规律。由于中国古代学者的聪明智慧,总可以总结出许多相对正确,科学的道理,并加以实践,应用,因此这种“速成”发使得中国在很早就有了如李时珍的《本草》,勾股定理的之类的发现,相比于西方还在研究事物的“特殊性”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许多相对整体的科学,如“黄帝内经”“水经注”等著作,因此古代中国的科学遥遥领先于西方。但因为中国对于事物特殊性的研究过少,也就是实践的过少,使得理论并不完善,且进步,发展缓慢。而“重学轻用”的特点使得实践是作为对 “道理”的补充而存在的,不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整体中国科学发展缓慢。而西方科学的发展由于几个世纪甚至是十几个世纪对自然认识的不断积累,实践,便可以对各种学术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学。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再加上文艺复兴后,科学家大量的实践研究(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钟摆试验,人体解剖)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又深化了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因此古代中国科学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也是不足为奇了。 二.技术的进步——“经验”与“工具”“理论”的主导地位 技术与实践紧密相关,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服务,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技术大致包括“经验技能”“工具设备”“理论应用”三个方面的要素。在古代,由于工具设备的落后和理论应用的残缺,经验技能起主要作用。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战国),并且社会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内相对稳定,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中国关于生产,生活方面的技术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而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公元后476年)的灭亡为标志的。换句话说,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早950年,长达数个世纪的经验积累以及工具设备、理论的传承保证了中国古代技术相对于西方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的不断发现和创新,特别是重大理论研究的发现(如牛顿力学3定律,能量转移与守衡定律)以及工具设备的不断更新,工具设备和理论应用对于技术的影响渐渐代替了经验技能,对于技术的发展起主要作用。如第一次科技革命: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等工具设备的产生使生产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电机、电动机、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就是建立在科学的电磁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的技术更加依赖科学,理论应用日益成为了影响技术的最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近代由于中国的工具设备尤其是相关的科学知识落后于西方,技术也落后于西方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社会的发展历程——“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新老代替 当然,我认为之所以在科学、技术等方面一直领先的中国在近代被西方超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方社会因素的不同。我认为这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a) 长达2000年的封建制度是把双刃剑。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战国),而相对稳定的社会为经验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与西方。但残酷的封建制度严重的扭曲了劳动人民的人性,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的主体,中国人民在如此的制度下只能仅仅维持生计,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创造,研究,去发展科学。而西方科技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兴起的,资本制度的产生和建立极大的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人们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最大程度的榨取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不断研究科学,研究技术,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生产力以及科技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基础。相对于封建的小农经济,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更有效的推动科技,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而稳定的中国封建统治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的全面落后。 b) “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影响中国科技进步又一重要原因。科技的进步与实践密不可分,而交流是使实践扩大的一种很好的形式,“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看不到西方世界的进步,缺少与世界先进技术的交流,闭门造车,中国便缺少了科技进步的客观因素。再加上国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使得中国人民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把人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中国又失去了发展科技的主观因素。而相比于中国的西方,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探索自然的禁区,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突飞猛进,发生了科技革命。海外贸易和掠夺又使得西方国家为商品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引发了工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久而久之,西方的科学,技术相对于中国已遥遥领先。 c) 千年的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国民的影响深远。中国人民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度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儒家思想重视求道,《论语》《诗经》《周礼》《大学》等都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人道和学问,也就是儒家思想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以及对于道理的理解,对于实践却并不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其次儒家文化重视发展农业,把人民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也对科技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总用。封建科举制度,为平民登上仕途提供了道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对文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科技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毫不变革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明朝开始兴起的“八股文”形式单一,知识 片面,重点在于对个人修养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以及对自然、社会的实践,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创新,牢牢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的阻碍科技的进步。 此文仅仅是个人对李约瑟问题的一些粗浅理解,同时也借鉴了不少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期待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进步。2023-07-17 15:50:301
李约瑟难题的本质是什么?
关键是国家政府不需要那些技术发明之类的东西就可以满足其统治。因此,出头掾子先烂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和治理名言。发明和革新不但不与奖励,还要暗自加以迫害,那么谁还要去发明?2023-07-17 15:50:472
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非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
16.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近代以前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说明:一个时期的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状态总是与其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社会、地理因素紧密相关,请根据近代以前的历史背景概括分析“李约瑟难题”。) 试题答案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近代以前中国科技落后”切入,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本题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考虑,若答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国心理”、“环境气候”、“文化信仰”等因素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注意如果只单纯写出政治腐朽、自然经济、思想专制、闭关锁国等词而不指出对中国科技落后的具体影响可以酌情给分,但不给满分.故答案为:①中国受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不利于科技发展;②中国受固有的自然经济的阻碍,缺乏科技创新的驱动力;③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重人文总结,轻自然探究;研究风格上,中国比较注重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不重视严密论证和抽象的演绎推理;④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不便于广泛吸纳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点评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属于中档题.2023-07-17 15:50:561
如何分析理解李约瑟难题
从思想史,从新生思想的发展环境,社会有无思想活力的客观环境,即可解答李约瑟难题。2023-07-17 15:51:182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概念。公理化思维,这是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以公理或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思维去推理并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的一种方式。 在《第一性原理》这本书中,作者李善友讲述了中西方思维结构的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了实践出真知,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推理出一种结论性的经验成果。而西方人则善于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通过一个不需要证明真伪的第一性原理作为根基,来推导出一个理论上正确的结论,再辅以事践来论证结论的真理性。从以上两段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实践出结果,而西方人则是先出结果,再以实践来佐证。好,我们再回到“李约瑟难题”上,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比如四大发明,但是为什么却没有引发工业革命呢?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项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有可能找到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做到那些不足为奇。倒是西方科学做出的那些发现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这其实就涉及到作者所提到的公理化思维的概念,这恰恰也是我们中国人所缺乏的,早在晚清时期,我们眼看着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我们却无计可施,虽然那时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你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却没有掌握人家的根基。这个根基便是公理化思维。好在中国现代已经非常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在公理化思维的进程上,我们也许起步比别人晚,但是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一定不会落后于人。这里再延伸一下,自从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他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了F=ma的经典力学公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就是把这个公式作为第一性原理,应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引领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我们学习西方人的长处,不是为了向西方人献媚,而是为了时刻保持一种清醒,清醒地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不断地向他人学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强大自身。2023-07-17 15:51:241
“李约瑟难题"的中文原文
为什么中华文明之间的世纪,公元前与公元15世纪,那么多西方高效的人类自然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发生了什么事,解释为何这会不会导致“现代”在中国科学吗? 为什么现代科学,特别是关于自然假说数学化与所有先进技术的影响,只有在发展西方在伽利略的时间?2023-07-17 15:51:331
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为何没有工业革命?
李约瑟难题:“既然古代中国科学那么发达,为何没有发生象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学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的部分见解:中国科技落后的“两因论” 刘里远在《中西自然科学思想——中国古典自然科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思想》(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版)中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即“两因论”)。中国近两千年来越来越缺乏对纯科学的研究,许多处于领先的学科属于工匠文明,最终停止了。明朝已经表现出自然科学兴盛的迹象,但随之而来是伴随三次内战的三次外敌入侵,将现代文明的火种彻底淹灭了,明、清、民国到共和国,环环脱节。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八大原因:(一)以瓷器、纺织、造纸、火药、农业、建筑为例,阐述中国文明停止在工匠文明和经验文明;(二)缺乏持续性发展——中华文明之光淹没在战火硝烟中;(三)缺乏纯科学研究——中华文明终止于工匠文明;(四)缺乏专利与股份——技术发明的催化剂与保护神;(五)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六)缺乏交流与交通——科学是交流的产物;(七)缺乏让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优秀人才发挥潜力的机制——平等机会与天才的随机产生;(八)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技术发明的引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而这些技术文明基本上都不是统治阶级有目的创造,而是普通民众的直接发明——工匠文明。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最终不能登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跑道。总体来说,连续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机制、刺激优秀人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专利机制、让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机制,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科学是否是普遍现象 吴国盛在论及科学是否是普遍现象时(《世纪之交话转折》,《科学》1999年第3期)指出,科学究竟是特定历史时期占支配地位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还是伴随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普遍现象?这是一个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由于秉承了现代主义设定的普遍主义的科学观,便会在研究非西方文化的科学时,出现极大的困惑。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是一个例子。在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科学观的激励下,李约瑟穷毕生精力去发掘中国文明中的科学因素,以致他惊奇的发现,在17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科学极为先进,远远超出西方世界的国度。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李约瑟终究不得不面对现代中国科学非常落后的现实,并且提出了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既然古代中国科学那么发达,为何没有发生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以致从那以后就日益沦于落后? 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姜铁军、李成刚在《军事历史》(1999年第 3期)撰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时认为,第一,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第二,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第三,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第四,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科技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形式相传。更明白的说中国古代的先进是经验得来的,而没有进化为体系--科学。 东西文化差异的新视点 从先秦矛盾律思想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 林鸿伟的《从先秦矛盾律思想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哲学动态》1999年第 3期)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他在与西方思维方式比较后指出了东方思维方式的弱点。首先,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但同时或更注重“学“的研究,即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西方文明自亚里土多德逻辑学之后,产生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其次,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再次,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最后,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 本圈认为: 中国包括东方由于对人思想的束缚严重,使得东方人常以感性观世界。在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难以深入研究问题内部。使得古代科技难以成为完整的体系学科。而西方人则是以理性观世界,同时具有冒险精神,喜欢追求问题的原因。 二是元、清两代对国人的愚民教育,使得宋、明代刚刚出现的思想解放变回落后体制思想。慢慢形成了大多数国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维模式。2023-07-17 15:51:521
浅谈李约瑟难题与科技政策革新
摘 要:从科技 文化 和知志产权制度的差异角度探析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因由。为了更好地振兴我国科技,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对现行科技政策的内涵加以充实,包括建立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学 教育 体系和完善相关科技知志产权制度等。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技政策;科学精神;知志产权 一、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使中国 传统文化 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志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中,文化差异和产权制度的因素最有解释力。有学者将李约瑟难题归咎为传统社会的氛围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束缚。实际上,这些因素都可追根朔源到东西方传统文化特质和知志产权制度差异的问题上。以下笔者将尝试从这个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二、李约瑟难题的解除 如果说把人类现行的知志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可归为最后一种。科学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社会文化系统与构成对科学的孕育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观点认为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主应包含合理性价值、功利性价值、普遍性价值和反对权威义等方面。这些因素恰恰是西方社会所具备的并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道德伦常,修齐治平的道路。知志分子关心的不是自然界的知志与奥秘,相反是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之学。这种文化的形成归因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具备强烈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小农社会不大讲究效率和效益,甚至对这两者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斥。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也使得大家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感兴趣,以致清末的重臣们看到西洋先进的科技还斥之为“奇技淫巧,以为不足学”。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基本与科学、尤其与自然科学绝缘,呈现出一副具有浓重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和经世致用的功利色彩的人文学科知志体系。 历史上,传统中国也没有建立起完善和有效的私有产权,尤其是知志产权。这也使得科技生长的产权制度环境比较欠缺。统治者的意图只是为了思想控制和方便统治的需要,并非为民众提供技术专利的保护和鼓励社会进行技术创新,或许这正是传统中国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知志产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三、李约瑟难题对我国科技政策革新的启示 (一)完善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比古人更全面客观。尽管现在人们都知道科学知志的重要性,但谈起文化的含义,人们或多或少还是首先将其与人文学科知志体系挂钩,对于科学知志,则更多的归到知志技术范畴。为此,我们应改变狭义的文化观,将代表人类知志发展最高水平的现代科学知志体系纳入文化的视野。尤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是不能缺少科学精神的培育。“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是推动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因素”。大学科学教育应重视科学史知志的讲授,强化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授,关注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大力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内涵和价值的把握与理解,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科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科学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不足。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科学和技术被认为是一种仅仅为政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工具,没有发掘出隐藏在技术层面背后的科学精神内涵。当然,科学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精神,但不代表热”既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重要信号,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强劲的竞争力。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被现代科学话语解读为讲究和谐统一,注重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后工业化时代,饱受工业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后,人们深深的体会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提供源远流长的理论支持。 此外,吸收西方科学文化中有益养分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说过,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有二:“一是不晓得利用科学工具,二是缺乏科学精神”。我们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在大力培养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恰到好处地调节科学中的“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改变将科技看成一种纯粹工艺技术的偏颇观点,发掘科技背后的精神内涵。简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振兴我国科技,构建创新型国家科学精神的培育应成为未来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关于中国科技政策革新的若干建议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揭示了我国近代科技的普遍衰落与缺乏知志产权制度有关,使得即便有调整科技生产活动的法律法规也未能催生现代意义的科学技术。适度的经济利益对科学知志的传播与应用具有导向作用,当然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鼓励。当代中国科技政策的革新要通过完善知志产权制度来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私有产权写入宪法必将赋予民众更多的自由与权利,必将保障科技创新权利主体的产权利益。另外,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关法律政策保障科学研究与言论自由。古代宋明理学使科学赖以生存的自由宽容丧失,最终令科学技术倒退。西欧的文艺复兴洗礼倡导自由理性精神,相反中国民众却被儒家思想禁锢了理性科学精神的生长。“中国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主张尊古读经,限制了思想自由;重文轻理,鄙视技艺,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致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青灯面壁,发愤求知”。 近代中国虽从形式上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都进行了知志产权立法,但其实际效果却极其有限。这个例子说明了除重视知志产权立法和严格司法等正式制度之外,还要重视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科技 政策法规 固然可进行移植,但科技法律法规功能的实现必然有赖一个有利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学者就形象地指出,“科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科技文化”。很多时候,光有制度并不足够,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这个道理。2023-07-17 15:52:091
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
很清楚是体制的问题,人的天性被严重压制了!2023-07-17 15:52:242
关于“李约瑟难题”相关探究
很简单,中国在成长最脆弱的时期被蛮族入侵,文明被破坏了。而欧洲没有被第三次蛮族入侵。2023-07-17 15:52:313
“李约瑟难题”给我们什么启发?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毕其一生之精力,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辉煌所折服,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近代科学的条件,但令其不解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对此李约瑟难题,应该从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去找原因,而不能归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易》、老子、孔子这些古代典籍和古人,子孙不肖、不求上进而怪祖宗的基因不好,这是不公平的,既然古代的遗产不佳,为何可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年之久?!我以为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明清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妄自尊大”,以天朝大国自居,坐享安乐,对外闭关自守,对内苛政重敛,形成办事效率极低的腐败官僚制度。这犹如一系统是封闭的,没有外部负熵流的输入,内部就会腐败、变质、死寂乃至最后泯灭。一个人如果与外界隔绝,没有新的信息激发,也会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会顽固、僵化、落后。明朝的后期,清朝乾隆后期都施行的是封闭政策,禁止民众出海贸易,禁止外国自由进入国境,以致西方列强打来,对其一无所知,盲目尊大,一交战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致被历史淘汰。建国初期,由于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处于半开放半封闭时代,虽然也很努力,但社会发展的滞缓也是明显的。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很快就有所改善,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这种“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对比的例子,在北朝鲜与南韩更看得分明。这种“闭关锁国”政策,是与《周易》思想背道而驰的。《周易》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穷→变→通→久”,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把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怪罪于《周易》是没有道理的。有趣的现象是,在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一切以西方为中心的思潮正在泛滥,这种以大国自居,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以西方的文化、民主、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科学的标准也都是西方的,从而见不到大千世界的多种文化、多种生活方式、多种宗教信仰、多种思维范式、多种类型的科学,则物质不交流了,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能量不交流了,实行能源控制,信息不交流,实行单边主义,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自我封闭”行为,是重蹈明清的复辙,是自取落后之道。2023-07-17 15:52:411
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为何没有工业革命
李约瑟难题:“既然古代中国科学那么发达,为何没有发生象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学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的部分见解:中国科技落后的“两因论”刘里远在《中西自然科学思想——中国古典自然科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思想》(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版)中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即“两因论”)。中国近两千年来越来越缺乏对纯科学的研究,许多处于领先的学科属于工匠文明,最终停止了。明朝已经表现出自然科学兴盛的迹象,但随之而来是伴随三次内战的三次外敌入侵,将现代文明的火种彻底淹灭了,明、清、民国到共和国,环环脱节。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八大原因:(一)以瓷器、纺织、造纸、火药、农业、建筑为例,阐述中国文明停止在工匠文明和经验文明;(二)缺乏持续性发展——中华文明之光淹没在战火硝烟中;(三)缺乏纯科学研究——中华文明终止于工匠文明;(四)缺乏专利与股份——技术发明的催化剂与保护神;(五)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六)缺乏交流与交通——科学是交流的产物;(七)缺乏让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优秀人才发挥潜力的机制——平等机会与天才的随机产生;(八)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技术发明的引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而这些技术文明基本上都不是统治阶级有目的创造,而是普通民众的直接发明——工匠文明。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最终不能登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跑道。总体来说,连续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机制、刺激优秀人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专利机制、让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机制,是发展的根本出路。科学是否是普遍现象吴国盛在论及科学是否是普遍现象时(《世纪之交话转折》,《科学》1999年第3期)指出,科学究竟是特定历史时期占支配地位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还是伴随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普遍现象?这是一个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由于秉承了现代主义设定的普遍主义的科学观,便会在研究非西方文化的科学时,出现极大的困惑。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是一个例子。在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科学观的激励下,李约瑟穷毕生精力去发掘中国文明中的科学因素,以致他惊奇的发现,在17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科学极为先进,远远超出西方世界的国度。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李约瑟终究不得不面对现代中国科学非常落后的现实,并且提出了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既然古代中国科学那么发达,为何没有发生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以致从那以后就日益沦于落后?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姜铁军、李成刚在《军事历史》(1999年第 3期)撰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时认为,第一,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第二,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第三,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第四,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科技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形式相传。更明白的说中国古代的先进是经验得来的,而没有进化为体系--科学。 东西文化差异的新视点从先秦矛盾律思想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林鸿伟的《从先秦矛盾律思想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哲学动态》1999年第 3期)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他在与西方思维方式比较后指出了东方思维方式的弱点。首先,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但同时或更注重“学“的研究,即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西方文明自亚里土多德逻辑学之后,产生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其次,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再次,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最后,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 本圈认为: 中国包括东方由于对人思想的束缚严重,使得东方人常以感性观世界。在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难以深入研究问题内部。使得古代科技难以成为完整的体系学科。而西方人则是以理性观世界,同时具有冒险精神,喜欢追求问题的原因。 二是元、清两代对国人的愚民教育,使得宋、明代刚刚出现的思想解放变回落后体制思想。慢慢形成了大多数国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维模式。2023-07-17 15:52:481
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原因:1.政治:近代前期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科技的发展,近代后期中国受外来侵略和内战的影响,政治环境不稳定,缺乏科技发展的政治条件; 2.经济:近代前期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近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影响,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科技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中国传统的官僚政治,重理论,忽视实践,且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束缚人们思想,使科技发展缺乏思想基础。2023-07-17 15:52:571
李约瑟问题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求好心人士解答 最好分开来答
不太懂 你可以看看这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17349.html2023-07-17 15:53:072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是伪问题
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观照近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中国“领先”又从何说起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向东走,一个人向南走,你不能说向南走的人是落后还是领先向东走的人——只有两个人在同一条路上,并且向同一个方向走,才会有领先和落后之分。就某种具体的装置而言,比较先进落后,可以是有意义的(当然也要看怎么比法),因为这可以看成双方是在同一条路、同一方向上走。但某些具体装置或知识,不能等同于整体。如果找到若干具体装置方面中国领先的例子,就得出中国在整体上领先的结论,那么同样还有具体装置方面中国落后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科学史家那里也多得是,只是我们通常绝口不提,比如有的科学史权威认为,机械钟表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难道就要得出中国在整体上落后的结论吗?就某种具体的装置而言,比较先进落后,可以是有意义的(当然也要看怎么比法),因为这可以看成双方是在同一条路、同一方向上走。但某些具体装置或知识,不能等同于整体。如果找到若干具体装置方面中国领先的例子,就得出中国在整体上领先的结论,那么同样还有具体装置方面中国落后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科学史家那里也多得是,只是我们通常绝口不提,比如有的科学史权威认为,机械钟表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难道就要得出中国在整体上落后的结论吗?2023-07-17 15:53:14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怎样解答它?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还有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带来的科技革命的为什么的问题,最早由李约瑟博士提出,而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答案的难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在这里,浅显的我能谈的也只是一些自己浅显的见解罢了。 要问为什么,我们首先就要搞清问题的界定。首先近代科学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它的产生又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就必须拿中国的文明传统来和西方的文明传统作一个比较,同时这个比较应该是多方位的。有人只比较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单了。说到底,科学虽然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要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并隶属与文化,那就离不开关于该文化产生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马克思讲,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科学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来传播,那它绝不会有科技革命。只有把近代科学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有人提出了对李约瑟难题的两个方向的理解:一种是以研究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为主体;一种是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为主体。 我们既然已经把近代科学归结为一种文化来讨论,那么我们首先来从第一种方向进行理解。 欧洲的本土文化中世界可算是荒蛮的,但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科学文化迅速形成,并借助科学的力量有了现代技术而迅速崛起,站在了世界的文明之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让欧洲文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看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到底如何对欧洲文化进行了作用。 这里面主要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欧洲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禁了封建主义对科学探索的禁锢,哥白尼式的命运得到了解放;其次,文艺复兴拿来了本非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中有着早期的科学哲学思想。 欧洲本来就是世俗政权和教皇政权并存的专制制度,宗教改革对于封建专制的进一步解禁使得像古希腊先哲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了更大的研究和教学空间,而崇尚自由,同时又有着自然崇拜的西方思想自然而然地将探索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领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城镇商业文化的兴起,对于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科技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价值基础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同样,文艺复兴借鉴来的古希腊文明的科学哲学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古希腊的先哲们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和工匠,正是这样一种科学与社会、科学家与工匠的结合,促进了西方科技文明的兴盛。 也许正是因为欧洲没有太多经典的本土文化,所以它对于外来文化显得更容易适应,古希腊的科哲文明在他们手重显得更加务实。 尽管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哲学后来有了形而上的风气,可它毕竟成就了欧洲伟大的科学文明,从而带动了欧洲的整个物质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讲,文艺复兴对于欧洲来讲是功不可没的。 但从探讨欧洲科技革命的发生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如果说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了。要想更深的理解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的没落就成了必须,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深的理解近代科学文化的生长环境。网上有评论说探讨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恰恰相反,只有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环境属性,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被我们已经改造了的现代科学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这都是我们现在必需的。 现在沿第二种方向来走。席文说:“中国(过去)有各种‘科学",而没有‘科学"”,因为这句话而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中国过去的确没有像在欧洲那样形成着整合与资产阶级革命同步发生的可革命,可既然讨论的是古代哲学,就绝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过去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中国过去有在过去可以称为科学的科学,那它就是有科学的。 中国古代虽然有科学,但中国的古代科学是和古希腊的哲学科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涉及到文化传统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图纹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西方是图形崇拜和自然崇拜。所以西方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支配人去探索自然;而东方的文化很大程度是要进行对祖先之法的理解,要为比西方强大得多的封建专制服务。中国尽管有科学,但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国的科学都是些工匠科学。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学的阻碍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孔子开始的教学平民化过程中,由于封建专制的束缚,平民文化将科学的探索认为是末学;而把适合封建专制的“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的儒学作为显学。因为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封建等级关系并论证这种关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的。这在意识上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二是教学传统的沿袭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交流,而中国最可能产生科学种子的工匠们没有这样一种适应科学产生的传统体制。古希腊的科学可以由学堂里进行师承,而中国的工匠们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来广泛地把自己的科学思想进行传播。我们的工匠师傅们有了研究成果,就会把它当秘方一样供起来,而不可能把它用与广泛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而与我们不同的西方城镇文明里,他们的意识要比我们开放的多,他们明白交流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明白交流好处的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又是忌讳搞科学的;工匠明白科学的好处,可又忌讳交流。这也是一大阻碍。 对于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单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影响是过于片面了,可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 我们从孔子开始就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我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探索意识。同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宗教,长期受着空前强大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又由于我们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家耕自己的田,向来都把稳定和秩序作为最低底限。保守最后植入了我们的民族个性。最后造成了我们对于人事的理解往往都是靠经验靠感觉进行处理的,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按照传统去执行,成了“礼性社会”。而相反,西方的封建时代比我们要短,同时由于宗教的作用,他们的封建禁锢比我们要少,同时他们的文化有着追求终极理性的传统,所以在15~17世纪封建时代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思想比起我们要自由得多,一个宗教改革,一个文艺复兴,他们就能够苏醒。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批孔倡新的五四革命,我们都没能完全苏醒过来。我们又遭受了十年的偏左的浩劫,直到今天,我们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改造了近现代科学,并广泛地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同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民主的社会体制,我们才有所好转。但尽管这样,我们与西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开放。而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始终都是与长期文明体制的不同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许是由于欧洲本来就能够用于否定的文化不够强大,所以它很容易就完成了否定,并用复兴的方式完成了否定之否定,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过于强大,很难否定,但是由于我们的基数要比他们大,等到我们完成了否定之否定,我们就一定比他们的发展更扎实,更能产生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大文化。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23-07-17 15:53:373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李约瑟本人也尝试做出过解答,但是他自己对于解答也很不满意。 本人谈一下自己的拙见,我认为如同斯塔夫里阿洛斯所说的“受到阻滞的领先” ,落后的文明往往可以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已经发展领先的社会——古代的中国,却拒绝进行学习和转变。西欧文明得以在这个转型时期发展并影响世界。 其他的解答也有很多,可以参考百科。2023-07-17 15:54:144
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什么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2023-07-17 15:54:201
李约瑟难题
32023-07-17 15:54:372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有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为什么在现在却落后于西方国家2023-07-17 15:54:463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444.htm这个是百度百科上给的答案,想必你应该看了。季羡林先生说中西差异在于思维上的。我看了些材料大致归为东方求整体性,西方重个人主义,东方讲人文主义自身修养,西方讲理性主义,东方求同,西方求异,就会有创新精神。 还有一条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中国在16世纪以后,乃至现在都有一个思想的玻璃天花板没有打破,那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像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悖论之一种提到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是中国一样如此依赖体力劳动,又如此鄙视体力劳动。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由于理论知识由教士一层掌握,实践知识多为技工掌握,所以发展也是很缓慢,但是随着12世纪西方大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后会古希腊探索精神的提倡,西方抓住了自然科学有经验层面向理论层面提升这样一个转机,迅猛发展起来。 从纯思维的角度的话,我最近看人类文明史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东西方论述研究上的分歧:西方人的论述是逻辑归纳推理,把个因素给你讲清楚了,才可能下一个小小个类似定论一样的东西;而我们的学术特别社科类,习惯先亮观点,先定性,是一种演绎推理。一个明显的不足是觉得它的不充分,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不够鲜活。而西方的思维方式,让你在看完之后,会明白为什么,是什么,中间的联系、演进,关联因素的变动,虽然去提炼出来的话对东方式思维有些难,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是在读爱德华 伯恩斯的人类史两卷本与青年出版社的人没精神文明史4卷本的直观感受)既然是难题,就有长期争论的原因、价值所在,关键是理解的角度。当然如果能系统把握原因,形成破解方案的话,相信不仅的将来中国定能破解钱学森之问。2023-07-17 15:54:541
李约瑟难题的简介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方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2023-07-17 15:55:01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2023-07-17 15:55:163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怎样解答它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解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扩展资料西方研究者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分析如下:1、那些超群的技术所依赖的不是那些悠闲学者的天才发明,而是在家族内手手相传的工艺技能。2、(关于科举考试)指定的文本和评注旨在记忆而不是批评,因此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一致性并最终变成了国家教条。这种僵化不仅扼杀了原创性,而且还意味着许多学者更注重道德和古代哲学辩论,而不是现实问题或科学疑问。3、不同于欧洲多种多样的小封地,而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4、哲学和宗教的态度分歧。中国的宇宙学家们没假设有某种不动的第一推动者通过自然法则来管辖宇宙,而是相信天体的行为与凡间的人类社会相关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约瑟难题2023-07-17 15:55:221
“李约瑟之谜”原因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2023-07-17 15:55:513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三
中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对此,李约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特别是诺贝尔科学奖截止如今已经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却没有一人为中国本土华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谈到这一问题。(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使得这块大陆迄今与诺贝尔奖无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 中国13世纪初是处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时期,中国在北宋和特别是南宋时期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特别是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经济贸易发展来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样也就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南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贫富差别加大。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现为民众为追求工商业发展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更加宽松倡明的社会环境,要求封建统治者在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工商业者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愈来愈向商贸化金钱化方向发展,私欲膨胀、只认利益而轻视道德规范,特别是缺乏对封建道德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众、军队的爱国热情严重低下。当时的状况使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国家政治通过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专制而使社会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更进一步地加强对民众的政治思想统治。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家政治终究还是走向了反动的一面,自南宋统治朝廷稍微稳固以后,宋高宗就开始大肆迫害功臣,通过秦桧等一帮人杀害了岳飞、去除剥夺了戍边大将的军事政治权力,不但使国家统一大业功败垂成,更使得封建统治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加强。封建专权的形成使得民众自由意志不能得以伸展,其反作用的抑制力使得民众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意识更加低下,社会思想道德意识更加趋于混乱,对社会秩序形成了更大的破坏性。在这种状况下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根据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以让人们回归所谓“善的本性”,也就是回归人们愚昧混沌的幼儿时状态为目标,以消除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企望、愿望为理论上的手段,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的理论思想。“中庸之道”表面上看好似是很合乎情理,但这一“中庸之道”在集权制度下的实际社会效果却只是导致了只认“天”不认“人”,道理逻辑归于权位,只认君父不认平等权益的“三纲五常”制度。自此以后,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而在与南宋至明朝几乎同时期,西欧自1215年英国《大宪章》以来,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别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西欧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造成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民主是很重要的,民主是科学的基石,没有说哪个国家民主不如别的国家但科学技术却比别的国家强的。即使是说中国自战国建立中国式的封建制度以来由汉至唐宋一直执世界科学技术之牛耳,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就当时世界来说还算是最民主的。即使是象欧洲当时所谓的希腊民主制度、罗马共和国其民主也只是对奴隶主阶层、对平民阶层的民主,对占相当多数人口希腊、罗马的奴隶何尝有民主可言?公元476年,中国农业生产早已于公元前就进入了以雇佣方式为主的封建劳动生产关系,大部分农民有基本的人身权力与自由。但此时的罗马社会仍是在奴隶社会的后期,当时虽然中国已经广泛采用了牛拉犁耕等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但此时的罗马社会仍是将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只有劳动的义务,不能从较高效率的劳动生产中获得相应的个人收益。所以面对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罗马奴隶缺乏劳动生产热情与主动性,从而使这些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不但难以普及,有些甚至还遭到奴隶的有意破坏。公元476年后,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代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终结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但此后古欧洲的庄园制经济模式除了庄园内隶农私田耕种收获部分可以归隶农所有以外,与中国西周奴隶井田制下的奴隶一样仍无人身自由可言。更何况,欧洲中世纪人们的言论、舆论、行为自由遭到天主教会的严格限止,其当时的社会民主性与中国宋、明以前的状况更是无可比之处。自中国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到戊戌的变法维新、自中国“土地改革”到邓小平提倡的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无数成败的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民主开放的思想与制度,科学技术乃至经济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 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中国人应该进一步摆脱受集权制度下奴化的思想,进行一场如西方式“文艺复兴运动”类似的“道家”、“墨家”、“佛教”思想的复兴运动,提倡政治上的“大道无为”、提倡行为上对人类与世界的“兼爱”与慈爱,从思想上建立起还权于民、自律而又倡明的意识,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到来作好思想上的基础与准备。 就现代中国以扩展工商贸易为主而缺乏科学技术根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应当清醒的是:GDP的总量虽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但这还不是国家昌盛的根本。国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于民众的凝聚力、二在于技术的进步。首先就民众凝聚力来讲,中国北宋南宋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那么高,但朝廷专制、腐败,贫富差别剧大,导致民不聊生,半亡于辽金,最后亡于元。宋朝虽然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地位、科技水平,但在一盘散沙的状况下,仍然不免被严酷自然环境下锻炼出来的少数民族的铁骑所踏破。所以,国民的凝聚力是国家存在的根本。那么怎么样建立国民的凝聚力呢?从政治上来说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是国民凝聚力建立的根本,只要那个国家那个时代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别,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民众凝聚力肯定是成问题的,因此也就很难有效抵御内部的抗争和外来的侵略,就中国来说西汉、东汉、东晋、北宋、南宋、明等等的灭亡,从经济上来说无不是封建土地兼并造成的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抗日战争前后,中国国民乃至政府的军队在战争中士气低落有目共睹,而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怎么就能在朝鲜战争中打败比日本帝国主义还强大的美国军队呢?这就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创造的经济平等确实是给了中国人极大的凝聚力。但马上可得天下,马上可治天下吗?毛泽东主席力主“一大二公”,积极推行平均主义政策,其结果是国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严重低下,造成国民经济整体的倒退。可见平均主义政策虽然可以提高国民凝聚力,但却是不能当饭吃的,所以中国社会在保障基本凝聚力水平的前提下必须寻求另一条发展的道路。其次再说说技术进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清代GDP虽然居于当时世界首位,但在世界民主风潮的影响下顽冥不化,拒绝进行社会变革。结果怎么样?还不是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接着又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甲午之战中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技术进步可说是国家存在的另一个根本或者说是另一条发展的道路。那么,如何求得国家技术的进步呢?国家技术的进步,最重要是在于国民思想的开放,而国民思想的开放最重要的是在于政治制度的民主开放程度。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医学、特别是与劳动生产相关的物理等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得益于当时的“百家争鸣”的政治言论环境,而这种“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又是瓦解打破旧的“井田”等奴隶主制度,建立土地私有化等封建制度的时代需求。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较低,GDP确实需要进一步地推进发展,但我们知道现代人类的生活水平追根究底不过是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GDP追究是要有走到头的一天,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实是一个真理。但要实现科学技术进步这一真理,推进国家的民主水平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要推进国家的民主程度,靠受耳濡目染、儒家思想文化透到骨子里的中国人是不行的,所以中国应从中国人的幼少时期就向他们灌输民主思想和文化习惯,特别是破除权威意识,但愿我们中国的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有幸能迎来民族民主的复兴昌盛。 反驳方:1、科学技术的产生和民主文化自然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由于民主文化而产生了科学技术,恰恰相反,是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才催生了近现代的民主文化(资产阶级的民主)。所谓西方的民主传统不过是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的民主,而这种民主在其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已经被抛弃了。因为它不适应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正像民主不适应中国的的封建皇权社会一样。西方近代的民主是在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新提出来的,而这时也正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兴起等西方近代文明萌芽的时期。2、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环境是不可能产生民主文化的,若要产生民主文化只有改变那个社会的环境,即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文化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一种新的文化提前出现,那么就必然要求经济基础的变革,否则这种文化便不能持久。观点持有方的辩驳:1、反驳方认为“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才催生了近现代的民主文化(资产阶级的民主)”,但应提醒反驳方的是:这是在讨论“李约瑟猜想”,而李约瑟用大量的史料证明了中国在南宋以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大大高于西方的,如按反驳方科技发展促生民主文化,则“民主文化”产生应该是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所以这一结论是很荒谬的,特别是在讨论“李约瑟猜想”时特别显得如此。2、反驳方认为“文化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环境是不可能产生民主文化的”。但是经济基础只是决定文化发展的一项因素,且不是决定性的。那么先来看中国人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单位乃至一类人的体能、性格、气质、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人是什么文化?中国人是黄皮肤、性格谦逊、气质内向、行为方式更重于情感交流、地方方言众多、各地风俗不一,包括象形字、诗、书、棋、画、戏剧格式等等。实际上,经济发展是可以推动相应文化的多样化繁荣发展的,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社会的民主程度,愈民主则经济对文化带来的整体效应愈大愈多,否则就愈小愈少。就像明清时期专权制度的加深加大,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连孟子所谓“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的言论都不能容忍,硬是要把孟子从天下庙堂中赶出去,在这种专权制度下经济虽然还在缓慢发展,但建筑、瓷器、家具格式样式愈来愈仿皇室化,中国上至衙门下至社会、家庭,对人们思想行为控制的手段愈来愈花样翻新,社会黑暗,而所谓“女人的小脚”等等封建恶习大都产生于这一时代。所以说,文化虽说是受经济发展影响的,但更是人类与社会环境斗争的结果,更是千百年来思想行为教育与统治的结果,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不承认孔孟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就等于不承认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别。2023-07-17 15:56:151
李约瑟难题怎么来解答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还有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带来的科技革命的为什么的问题,最早由李约瑟博士提出,而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答案的难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在这里,浅显的我能谈的也只是一些自己浅显的见解罢了。 要问为什么,我们首先就要搞清问题的界定。首先近代科学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它的产生又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就必须拿中国的文明传统来和西方的文明传统作一个比较,同时这个比较应该是多方位的。有人只比较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单了。说到底,科学虽然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要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并隶属与文化,那就离不开关于该文化产生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马克思讲,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科学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来传播,那它绝不会有科技革命。只有把近代科学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有人提出了对李约瑟难题的两个方向的理解:一种是以研究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为主体;一种是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为主体。 我们既然已经把近代科学归结为一种文化来讨论,那么我们首先来从第一种方向进行理解。 欧洲的本土文化中世界可算是荒蛮的,但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科学文化迅速形成,并借助科学的力量有了现代技术而迅速崛起,站在了世界的文明之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让欧洲文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看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到底如何对欧洲文化进行了作用。 这里面主要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欧洲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禁了封建主义对科学探索的禁锢,哥白尼式的命运得到了解放;其次,文艺复兴拿来了本非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中有着早期的科学哲学思想。 欧洲本来就是世俗政权和教皇政权并存的专制制度,宗教改革对于封建专制的进一步解禁使得像古希腊先哲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了更大的研究和教学空间,而崇尚自由,同时又有着自然崇拜的西方思想自然而然地将探索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领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城镇商业文化的兴起,对于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科技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价值基础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同样,文艺复兴借鉴来的古希腊文明的科学哲学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古希腊的先哲们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和工匠,正是这样一种科学与社会、科学家与工匠的结合,促进了西方科技文明的兴盛。 也许正是因为欧洲没有太多经典的本土文化,所以它对于外来文化显得更容易适应,古希腊的科哲文明在他们手重显得更加务实。 尽管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哲学后来有了形而上的风气,可它毕竟成就了欧洲伟大的科学文明,从而带动了欧洲的整个物质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讲,文艺复兴对于欧洲来讲是功不可没的。 但从探讨欧洲科技革命的发生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如果说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了。要想更深的理解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的没落就成了必须,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深的理解近代科学文化的生长环境。网上有评论说探讨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恰恰相反,只有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环境属性,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被我们已经改造了的现代科学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这都是我们现在必需的。 现在沿第二种方向来走。席文说:“中国(过去)有各种‘科学",而没有‘科学"”,因为这句话而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中国过去的确没有像在欧洲那样形成着整合与资产阶级革命同步发生的可革命,可既然讨论的是古代哲学,就绝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过去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中国过去有在过去可以称为科学的科学,那它就是有科学的。 中国古代虽然有科学,但中国的古代科学是和古希腊的哲学科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涉及到文化传统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图纹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西方是图形崇拜和自然崇拜。所以西方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支配人去探索自然;而东方的文化很大程度是要进行对祖先之法的理解,要为比西方强大得多的封建专制服务。中国尽管有科学,但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国的科学都是些工匠科学。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学的阻碍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孔子开始的教学平民化过程中,由于封建专制的束缚,平民文化将科学的探索认为是末学;而把适合封建专制的“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的儒学作为显学。因为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封建等级关系并论证这种关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的。这在意识上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二是教学传统的沿袭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交流,而中国最可能产生科学种子的工匠们没有这样一种适应科学产生的传统体制。古希腊的科学可以由学堂里进行师承,而中国的工匠们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来广泛地把自己的科学思想进行传播。我们的工匠师傅们有了研究成果,就会把它当秘方一样供起来,而不可能把它用与广泛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而与我们不同的西方城镇文明里,他们的意识要比我们开放的多,他们明白交流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明白交流好处的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又是忌讳搞科学的;工匠明白科学的好处,可又忌讳交流。这也是一大阻碍。 对于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单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影响是过于片面了,可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科技文明的没落。 我们从孔子开始就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我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探索意识。同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宗教,长期受着空前强大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又由于我们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家耕自己的田,向来都把稳定和秩序作为最低底限。保守最后植入了我们的民族个性。最后造成了我们对于人事的理解往往都是靠经验靠感觉进行处理的,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按照传统去执行,成了“礼性社会”。而相反,西方的封建时代比我们要短,同时由于宗教的作用,他们的封建禁锢比我们要少,同时他们的文化有着追求终极理性的传统,所以在15~17世纪封建时代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思想比起我们要自由得多,一个宗教改革,一个文艺复兴,他们就能够苏醒。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批孔倡新的五四革命,我们都没能完全苏醒过来。我们又遭受了十年的偏左的浩劫,直到今天,我们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改造了近现代科学,并广泛地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同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民主的社会体制,我们才有所好转。但尽管这样,我们与西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开放。而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始终都是与长期文明体制的不同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许是由于欧洲本来就能够用于否定的文化不够强大,所以它很容易就完成了否定,并用复兴的方式完成了否定之否定,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过于强大,很难否定,但是由于我们的基数要比他们大,等到我们完成了否定之否定,我们就一定比他们的发展更扎实,更能产生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大文化。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23-07-17 15:56:311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介绍
1、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2、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3、李约瑟难题又称为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问。 4、“李约瑟之问”是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2023-07-17 15:5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