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演讲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那么,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首先要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其次是切实履行维护职责,化解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切实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当职工的贴心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http://post.baidu.com/f?kz=108079202 学习《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一书——心得体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5元、10元、2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http://www.spbxx.cqedu.com/printpage.asp?ArticleID=690 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http://test11.sqnet.cn/TopicOther.asp?t=5&BoardID=15&id=3077 读《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有感 作者:陈泽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1 更新时间:2006-9-13 读《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有感四(3)班 陈泽祖 一提到2005年我国的风云人物,不用说你们也知道,那就是我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叔叔。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二日他们乘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双人“飞天”。你觉得飞天很容易,可是训练起来可不容易。就说跳伞训练吧,他们八天时间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任务。你感觉他们很累是吗?但他们感觉一点也不累,因为有更多的训练任务等着他们。做胸背方向超重训练时,他们胸后像被压了一块几白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按照训练要求要持续60秒钟,但他们每次都坚持做到80秒钟。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到,更让我敬佩。 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上课连笔记也不记。到了考试的时候便来了个“临时抱佛脚”,东找西借蒙混过关。抱着这样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正好应了一句格言:“业精于勤,慌于嬉。”结果,我的成绩不稳定,总是晃来晃去。这就是我没有付出劳动的缘故。今后,我要改掉以前的坏习惯,我们要学习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费俊龙和聂海胜叔叔那样顽强拼搏,努力学习,为共建和谐社会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水元素sl2023-07-25 11:11:453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一概括说明: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在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尽管距离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苏州马小云2023-07-25 11:11:451
和谐社会谁提出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小白2023-07-25 11:11:4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u200dNerveM 2023-07-25 11:11:44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具体要求,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
(一)“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九万里风9 2023-07-25 11:11:431
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左迁2023-07-25 11:11:08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是u200d: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左迁2023-07-25 11:11:082
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次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陶小凡2023-07-25 11:11:0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左迁2023-07-25 11:11:073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家和万事兴 国也一样可桃可挑2023-07-25 11:11:064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呢?
家和万事兴!!水元素sl2023-07-25 11:11:06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谁提出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扩展资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北境漫步2023-07-25 11:10:3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水元素sl2023-07-25 11:10:30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应该是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去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思路去回答这个问题吧。。。左迁2023-07-25 11:10:294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苏州马小云2023-07-25 11:10:29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起人和自然一体的生态伦理观。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第二个层面,社会结构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和谐。 第三个层面,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陶小凡2023-07-25 11:10:291
和谐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1,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提出定义和解释,但是,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认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往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强调了质量方面。这表明我们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连仲则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孙立平指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多元中心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孙立平认为,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中心时代的理论必然具有不足之处。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演化出来的一个具有很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认为,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论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实践意义:解决和应对当前我们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最后演化到和谐社会理论,这是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单纯重视经济指标,逐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最后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包括了社会责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等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三,战略意义:中央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不仅对提升国内的经济硬实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国内的软实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适应了全球化趋势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3,关于和谐社会的要素。尽管专家们分析和谐社会组成要素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丁元竹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分享的平等机会、公正的机会。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最后,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 汪玉凯则指出,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和谐。第三个层面,公共治理和谐,即政府公共治理必须达到和谐。这个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第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第三,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含义。李晓西指出,对“以人为本”有六个方面的理解,即:“以人为本”对公务员是一种管理目标的要求,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思,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对后代人的代际负责,即以后代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制度而言是文明的体现,即以所有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强者而言是对弱者给予帮助的呼唤,即以自己和他人平等为本;“以人为本”对公民是一种基本的理念,即以他人和自己同等为本。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指出,和谐社会有许多要素,但是如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赵晓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有一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冲突,能够使这个冲突最后回归到一种和谐当中去。他以美国为例,美国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的政治框架有一种强大的能力,可以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解决掉、消化掉,使这个社会最后的结构能够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 孙立平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孙立平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分化的结构履行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能体现不同的价值。在各个结构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书面发言中提出,在近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需要防止狭隘化的倾向,即把和谐社会仅仅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问题。常修泽认为,和谐社会内部蕴含了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5 11:10:29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稳定和协调的本质与核心;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有的同志的观点,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个社会能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和谐相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根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基础。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进”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发展。我们的发展是追求和谐的发展。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来讲,达到和谐是目的;对促进当代中国发展来讲,和谐又是手段。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进而形成合力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进发展:既是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组织、人自身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共生共进,也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之间、干群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代际之间,以及社会各要素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又是为了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如何建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多样性的统一产生和谐,以人为本既尊重多样性,又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增强了各类主体的主体意识和竞争观念,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观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大思路:它具有谐合性,在社会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上,强调在社会多样性中追求协调合作、共赢共进;它具有公正性,要求增富济贫;它具有亲和性,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具有包容性,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尊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差异。显然,以人为本有利于人们在多样性中达成认同和共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从制度与机制上保证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引入党的执政活动中,必须从制度与机制上切实保障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执政公正和执政为民。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问题不解决,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难于落到实处。从当前看,应健全政府科学施政制度,确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制度,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健全以关注困难群众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及预警机制等。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和谐,要求确立“以民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开放式选人,给人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人,适度扩大人民群众参与选举的范围;凭能力和业绩选人,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发挥和全面业绩能得到公正回报;公正选人,通过“赛马”的方式,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执政为民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把领导干部的行为引向执政为民实践中去。 第三,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性产生和谐,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府行为中,就是要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一要注重民主协商,尊重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二要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政策和规则、管理和服务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会得到公正回报,而且使自己承担竞争的后果。成者回报社会,败者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三要注重使公共权力受法治的约束,限制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 第四,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中,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及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目前,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而各级领导干部大都往往处在矛盾包围之中。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能力原则扬弃权力原则。奉行能力原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精力用于提高其各种能力上,其中包括:驾驭各种复杂矛盾与防范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注重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追求矛盾双方的共赢,把矛盾一方看作另一方发展的重要环节;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制定的政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康康map2023-07-25 11:09:511
什么是和谐社会?
没有黑社会。。。。。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25 11:09:513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特征: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墨然殇2023-07-25 11:09:5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议和谐社会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5 11:09:516
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月27日 16:34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当前贫富矛盾成为社会最突出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我看来,真正的和谐应该定义为“均衡”,即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什么状态更容易趋于稳定?就是制衡的状态。所以,和谐就是制衡。一个失衡的社会,不可能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阶级、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尖锐对立。在我国,不可调和的两大敌对阶级已基本消失。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何必要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所有的中国人都可能成为共和国的劳动者、建设者,起码也是爱国者。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才能达到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是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第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团体,被称为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组织(即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实际上,“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之间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由此,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毫无疑问,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少。我们每千人拥有的社团只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自改革以来,国家政策给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会消失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城乡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学等方面,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第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没有不和谐,还要我们研究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干什么?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抓住建构和谐社会的契机,针对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为制度创新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谐的思想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可以说,在社会思想家马克思和社会学鼻祖孔德那里对“和谐”都有过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好几个“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可以说是均衡论的集大成者。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被理性所吸纳用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正是规范把行动和社会秩序结构了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价值体系。“正是因为社会的规范因素,使得实际社会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战争状态”。这一观点显然对应了我国的现实。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的时候,不和谐便会出现。所以,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帕森斯的语境中被称为规范和价值。在政治话语中对应的是法治和德治。所以说,制度创新应该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或者说,应该从法治、纪治、德治、习制等方面入手。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要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从宏观上打下这些坚实的基础,“不和谐”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在眼前。苏州马小云2023-07-25 11:09:5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什么范畴
政治和社会理论范畴。根据中国共产党官网查询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政治和社会理论范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通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此后故乡只2023-07-25 11:09:501
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康康map2023-07-25 11:09:50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不是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不是追求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如何协调。因此,和谐社会要能够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基本的公平、正义,使人们普遍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收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3、和谐社会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社会管理体制要能够根据新的现实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和谐社会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全国人民的创造激情和辛勤劳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要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也要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基本要求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善士六合2023-07-25 11:09:501
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和尊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等等吧无尘剑 2023-07-25 11:09:49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中国人为何没有危机感,一直被欺负?那是因为上面脑子有问题,文明办、文化部等,都大肆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百姓愚钝,社会才稳定。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提倡“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而恰恰就是这种中庸的思想,使中国人的血性一直原地不前,总想着“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以为世界是“和平”的,可是大环境却与中国的和谐社会大相径庭,这是中华民族的“老病”。电影、游戏还是动漫等内容的和谐化修改以及封禁的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我们不可能让一个成年人和小孩子一样去玩小猪佩奇,也当然不能让一个小孩子去接触到这个社会的复杂,更无法把一切非正面、不和谐的内容从这个世界抹掉,并打上“错误”的标签,因为它也是这个世界,文化和人性的一部分,我们理应接受,并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它们,而不是所谓的“封”,错误的做法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在这个世界太多精彩和快乐的机会。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为何能影响全世界?中国应该打出自己的文化招牌,建立独特的体系,靠封这种方法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自我文化被压制。康康map2023-07-25 11:09: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依据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精神界定,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的这一界定,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理解: 一是从社会人际关系看,在全体人民之中,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由于在人民内部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全体人民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和谐相处是在人民内部,至于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即便我们想和谐相处也不可能做到和谐相处,这些敌对分于唯恐天下不乱,采取恐怖手段,我们对他们只能“露头就打,毫不留情,不能手软”。 二是从社会矛盾状况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社会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占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社会,而且这些矛盾由于不是处于对抗和冲突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民主的、自我调解的非对抗形式解决,因而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批判了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批判和防止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现在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是,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解决发展不和谐的矛盾创造必要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各种不和谐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这里的公平不仅指的是经济公平,而是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 首先,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规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才能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因而也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其次,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再次,公平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在为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才能体现一个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并自觉自愿的为之奋斗和献身。 公平与正义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各级政府组织和权力机构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干群关系才会融洽。就此而言,如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所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这对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适用的。而且。由于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比资本主义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这里安定是相对混乱而言的,有序是相对无序而言的。安定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平稳和安定状态,混乱是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状态,有序是社会的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无序是社会的无政府、无组织的无秩序状态。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义和谐相处的表现。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处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本身就是社会不同群体矛盾激化的表现,是社会冲突得不到化解的结果。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社会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人人自危,相互猜忌,离心离德,一盘散沙,这种状态下社会不仅不可能是和谐的,而且也根本没有条件谈到发展。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稳定。 安定又必须是全面地、动态的安定。所谓“全面”,就是是指安定包括政治安定、经济安定、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政治安定是整个社会安定的核心;经济安定是整个社会安定的基础;社会秩序正常是政治安定和经济安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安定的综合体现。所谓“动态”,是指这种安定不是在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在信息开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稳定。实现全面、动态的安定,要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克服社会各种不安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安定。 当然,仅仅安定还不构成和谐,安定还要和有序相结合,才能构成和谐。因为,在无政府、无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公平与正义就会无人伸张,社会矛盾就不能及时地调节和化解,不同利益群体就不能彼此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只有处在组织程度较高的状态下,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慈善组织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十几万个,而我国只有1000多个,在发达国家慈善组织掌握的经费高达GDP的10%(美国9%),而我国只有GDP的0.5%。 再如自愿者组织,在澳大利亚参加各种自愿者组织的人占人口的20%。在新南威尔士州,专门的消防人员只有2600多人,但参加火灾消防的自愿者人数高达7万人。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制度保障。 一般说来,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即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广义地说,“民主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问题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地说,民主是指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政治制度。过去我们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我们还要补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既有对多数的服从又有对少数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作为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法治的对立物是人治。只有实行法治,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有实行法治,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才能保证社会公正。只有实行法治,坚持依法行政,把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而不是采取“群众运动”和“群体闹事”的方式,才能防止杜会矛盾激化为对抗和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只有实行法治,使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确保民主的实现。 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追求公平与正义、社会稳定有序、实行民主法治,这些都是构建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这些条件又是随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些基本条件的可能,但无论就那一方面而言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或者说,我们现在构建的和谐社会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不论是在和谐的程度还是和谐的水平上,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豆豆staR2023-07-25 11:09: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关键是政府和公众都要摆脱、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我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在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个人信用制度,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和健全。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道德作为支撑,以法律作为保障,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作为制度基础。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继承和兼容的特性,因而道德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如何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作为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动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特别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二是社会管理问题。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说的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长期以来,由于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已成为一种习惯。显然,这样的发展态势,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不仅仅是为人类准备的,它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资源。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质的资源的意义,还以自身为价值尺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价值尺度。人类生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真颛2023-07-25 11:09:12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做的事别做,不该知道的事别知道。懂了么?余辉2023-07-25 11:09:1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谁知道答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他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是的福利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凡尘2023-07-25 11:09:10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具体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6、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7、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8、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hi投2023-07-25 11:09:102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meira2023-07-25 11:09:094
“所以我们学校可以举办一个“爱护校园 创建和谐”的主题活动 呼吁每个同学爱护环境”的英语翻译 急!...
So our school can be held a "lov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campus theme called for every student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九万里风9 2023-07-23 19:05:544
瑞雪兆丰年 丰年兆和谐 和谐兆安康 安康兆长寿 以上四句 打一字
瑞雪兆丰年 丰年兆和谐 和谐兆安康 安康兆长寿 以上四句 打一字 ——誂四句话都是在说什么兆什么,即在说兆,说兆合在一起就是誂。水元素sl2023-07-23 17:47:222
关于和谐的英语名言
1、为了世界和谐,偶尔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美德。 For the sake of world harmony, the occasional white lie is a virtue. 2、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All that nature controls is always so ingenious and harmonious. 3、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 The beauty of harmony lies in tolerance. Because there is tolerance, there is harmony. Because there is tolerance, there is harmony. 4、懒散和自由当中,自有另一种隐藏的和谐与次序。 There is another hidden harmony and order beeen laziness and freedom. 5、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Friendship is a harmonious equality. 6、凡是和谐都有强者的克制与弱者的妥协。 Every harmony has the restraint of the strong and the promise of the weak. 7、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Invisible harmony is more beautiful than visible harmony. 8、我是谁不重要,和谐社会最重要。 Who I am is not importan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9、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Kindness brings happiness and civilization brings harmony. Friendship is a harmonious equality. 10、对别人多理解,少要求,自己的内心会越来越和谐。 Understand others more and ask less, and your heart will bee more and more harmonious. 11、一个很和谐的团队,一定有一个吃亏到底的人。 A very harmonious team, there must be a loser in the end. 12、一个人内在的和谐才是真正、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都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The inner harmony of a person is the real and natural harmony. The harmony beeen people is mostly a helpless promise. 13、聪明才智用于正道,和谐家庭,感恩社会。 Intelligence is used in the right way, harmonious family and thankful society. 14、和谐是双方的默契;合适是互相的配合。 Harmony is the tacit agreement beeen the o sides; appropriateness is mutual cooperation. 15、我们每天都在相遇,只是缘分不和谐! We meet each other every day, but the fate is not harmonious!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17、和谐,是能与生活相融,随机应变,而非故步自封。 Harmony is to be able to blend with life and adapt to it at random, not to be self-confident. 18、至少我们很和谐,很和谐的在同一个时空互相看不顺眼。 At least we are very harmonious, very harmonious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each other is not pleasant. 19、友谊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以善意和爱心去连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谐。 Friendship is not something else, but a harmony that connects all the divine things in the world with goodwill and love. 20、人。如果没有贪念之心,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就和谐了。 People. Without greed, the world would naturally be harmonious. 21、歌与诗是对天生和谐的姐妹。 Songs and poems are sisters of natural harmony. 22、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On the contrary, things e together and different tones create the most beautiful harmony. 23、如若内心真得和谐平静,什么也不会撼动你。 If you really have peace and harmony in your heart, nothing will shake you. 24、承诺只是相互和谐的谎言。 Commitment is a lie of harmony. 25、一个人首先要与自己达成和谐,然后才有可能与别人达成和谐。 A person must first achieve harmony with himself, then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harmony with others. 26、成熟是张面具,掩去我们所有不和谐的情绪。 Maturity is a mask that hides all our discordant emotions. 27、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When the soul of beauty and the appearance of beauty are harmoniously integrated, people will see that this is the most perfect beauty in the world. 28、静夜中的我,灯光下的长影,如此和谐,却都如此落寞。 In the quiet night, I, the long shadow under the light, so harmonious, but so lonely. 29、幸福,是欲望与能力的和谐平衡。 Happiness is the harmonious balance beeen desire and ability. 3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Kindness brings happiness and civilization brings harmony. 31、等一等就安全了,让一让就过去了,忍一忍就和谐了。 Wait a minute and it"s safe. Let"s just let it go. Let"s just put up with it and make it harmonious. 32、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于稳定之中。 Happiness always exists in the uneasy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not in harmony and stability. 33、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 The world is a huge temple dedicated to the gods of disharmony. 34、走出师门一定要低调,否则会被和谐的。 Out of the division must be low-key, otherwise it will be harmonious. 35、真正的和谐允许不和谐的存在,真正的美德从不讪笑 *** 。 True harmony permits disharmony, and true virtue never laughs at shamelessness. 36、这充满和谐的一秒钟,够世人享用一千年。 This is a second full of harmony, enough for the world to enjoy a thousand years.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1 09:11:401
赞美黄山松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谐共生的团结精神的句子
Bhi投2023-07-21 09:06:441
我左八荣,右八耻,代表在腰间,和谐在胸口,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二五余辉2023-07-19 10:45:164
c8213是复兴号还是和谐号?
这趟列车采用和谐号动车组,具体型号应该是CRH5G型动车组。u投在线2023-07-18 14:11:081
北京2008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中的“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常见的哺乳动物有猪、牛、羊、马等.我国特有的动物有很多,如扬子鳄、白鳍豚等.(2)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哺乳动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之一是食用价值,如猪、牛.如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数量日益减少,其一旦消失,其携带的独特的、珍贵的基因库将永远消失.猴子可供观赏.(3)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闻名世界的我国特产的一级保护动物还有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等.故答案为:(1)猪;牛.(2)猪为人类提供肉食;大熊猫提供珍贵的基因库;猴子可供观赏.(3)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苏萦2023-07-17 08:35:131
奥运福娃向世界传递着友谊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修改病句
是病句,搭配不当 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友谊不是愿望,积极进取也不是愿望.Jm-R2023-07-17 08:35:111
20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鱼类生活在水中,有很多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运动方式为游泳,是专门水中的呼吸器官--鳃,由于血液循环系统比较简单,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体温不恒定.(2)“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属于高等的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食物为稀有的箭竹,由于大熊猫非常稀有是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3)“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4))“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它有很多鸟类共同的适于飞行的特点,如有双翼.故答案为:(1)游泳;鳃;水中(2)一;箭竹;消费者;(3)神经;四肢、陆生(4)翼;气囊;空中CarieVinne 2023-07-17 08:35:091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它们指的是红霞,微风,归巢的鸟儿,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成了一幅静谧安详的乡村景色!LuckySXyd2023-07-16 12:33:503
形容词 什么的浓阴。什么的竹竿。什么的风景 近义词 1 .独特。2 .朴素。 3华丽。 4和谐
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党组织的确让我有没有什么好呢:但不知道该机采用的手段之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域经济特区的士司机都余辉2023-07-16 12:33:432
表达祖国和谐繁荣的成语
参考答案: 繁荣昌盛、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欣欣向荣、五谷丰登、前程万里、开天辟地、欢欣鼓舞、皆大欢喜、发愤图强、安居乐业、光辉灿烂 日新月异 高楼耸立 安居乐业 繁荣昌盛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望采纳~~瑞瑞爱吃桃2023-07-15 09:34:041
表达祖国和谐繁荣的成语
繁荣昌盛Ntou1232023-07-15 09:34:04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怎样体现伦理学的理论?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李景源等,2004]。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诸多弊端的存在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具体来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2)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3)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4)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①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但是,新的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对生态问题呼吁了多年,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趋膨胀的欲望,仍然在许多方面以主人的态度“粗暴”地干预自然,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内在平稳,出现了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观为核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伦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以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正如《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一书导言中所说[P15]:整个自然界、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数十亿年来都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的“寻求”优秀和卓越,并确实通过它的无数尝试和进化,而终于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意识和灵性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确实可以说,“人是万物之灵”,但正像罗尔斯顿所言,我们正要因此而感谢整个生态系统,就像花儿和果实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之主”。人今天恰恰是要运用自己的“灵性”来摆正自己在自然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善待自然,善待非人类存在物,这样,他才真正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称号,而在人类的“灵性”和“知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构成中,也确实蕴藏着能够使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丰富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陈敏豪,2002,P132]。三、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并以功利主义、不计后果的态度掠夺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一方面是人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化自然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界对人的报复,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缩小。这样,不仅人有自然的关系异化了,而且人本身也异化了。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胜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那么,如何来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因此,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道德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从“人是自然”的观念出发,人对人的道德亦是人对自然的道德的表现。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订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如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3、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民用工业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还有人提出,生态文明在当代,应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或政治)文明并列的四大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正在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迅速转化。铁血嘟嘟2023-07-14 06:33:361
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ue004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瑞瑞爱吃桃2023-07-14 06:33:28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怎样体现伦理学的理论?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李景源等,2004]。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诸多弊端的存在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具体来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2)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3)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4)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①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但是,新的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对生态问题呼吁了多年,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趋膨胀的欲望,仍然在许多方面以主人的态度“粗暴”地干预自然,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内在平稳,出现了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观为核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伦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以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正如《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一书导言中所说[P15]:整个自然界、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数十亿年来都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的“寻求”优秀和卓越,并确实通过它的无数尝试和进化,而终于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意识和灵性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确实可以说,“人是万物之灵”,但正像罗尔斯顿所言,我们正要因此而感谢整个生态系统,就像花儿和果实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之主”。人今天恰恰是要运用自己的“灵性”来摆正自己在自然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善待自然,善待非人类存在物,这样,他才真正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称号,而在人类的“灵性”和“知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构成中,也确实蕴藏着能够使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丰富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陈敏豪,2002,P132]。三、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并以功利主义、不计后果的态度掠夺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一方面是人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化自然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界对人的报复,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缩小。这样,不仅人有自然的关系异化了,而且人本身也异化了。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胜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那么,如何来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因此,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道德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从“人是自然”的观念出发,人对人的道德亦是人对自然的道德的表现。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订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如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3、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民用工业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还有人提出,生态文明在当代,应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或政治)文明并列的四大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正在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迅速转化。阿啵呲嘚2023-07-14 06:33:171
什么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谐程度包括哪五个方面
天涯回答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小白2023-07-14 06:33:101
为什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的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对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现现阶段民族关系的和谐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制度建设基础上的利益协调和民族关系和谐氛围的营造。meira2023-07-13 09:31:303
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 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b中共十五大 c
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00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还深刻阐明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强调: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展资料: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必然受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更重要的是现实环境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此, 民族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压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 从性质上说已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是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基本内容的。由于它所处阶段的局限,又表现出相对的不完善性,表现出它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共同繁荣的初步性等特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民族关系mlhxueli 2023-07-13 09:31:28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友好联系与交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党的庄严使命。强调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强调要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提倡各民族相互亲近、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兄弟情谊。 2004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我国的民族关系。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200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还深刻阐明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强调: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光荣职责。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对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过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基础。改革开放的推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关系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种种考验,无论在当今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新中国的民族关系都是最好的。善士六合2023-07-13 09:31:253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中( )是主线。
【答案】:BB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北境漫步2023-07-13 09:31:201
我国为什么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一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九万里风9 2023-07-13 09:31:171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中( )是主线。
【答案】:B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陶小凡2023-07-13 09:31:151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
A瑞瑞爱吃桃2023-07-13 09:31:132
Crea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1. 建设和谐校园很重要 2.
【范文】Crea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A harmonious campu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t is just like a solid, colorful and appealing textbook. It nurtures the students" mentality, beautifies their minds, sparks their aspirations, enlightens their wisdom and accelerates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When it comes to a harmonious campus, we do not merely mean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on campus. We also mean a health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get along well, while students respect and care for each other. We mean a sustainable campus that bring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ully play their enthusiasm and positivism as well,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inforce campus regulations and campus order. The cre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needs joint efforts of institutes and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roduce advanced campus culture which encourages a variety of creativ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puts first staff, faculty and students. As students, we should behave ourselves, learn to be tolerant and respect each other.大鱼炖火锅2023-07-13 09:30:431
熟语 什么什么和谐与乐器有关 是不是琴瑟和谐
是九万里风9 2023-07-10 09:07:032
暮江吟中哪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创造出了和谐宁静的意境?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hi投2023-07-08 10:15:034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和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第二,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第三,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一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历史。社会和谐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规定的本质要求。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都显现着社会和谐的特征,实现着社会和谐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越是和谐,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越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维护、发展和实现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们党持之以恒、不断奋斗的目标和任务。鲜明指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hi投2023-07-07 15:21:041
节能减排 构建和谐社会 3000字
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分清了责任,根据全年工作重点,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砸死任务和责任;重点实行领导干部分包制,主要领导包难点,其他领导包易点的方式,按照任务量的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分包人;落实县主管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单位年终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年初制定的任务和工作目标,对没有按目标完成的单位和个人,查找原因、分清责任,落实一票否决权,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取消一切评优评先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直接评定为不称职,计入相关档案。推行“月巡查、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一是每月组织纪检、监察、环保等部门人员,组成督导组,深入到各单位和重点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二是每月对节能减排办公室和相关主管部门对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各大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调度,听取汇报。三是每季度对相关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情况,进行汇总、总结、分析,排出位次在全县通报,对开展工作方法好的,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四是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制定节能减排专项考核办法,实行单项考核和全年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年终汇总总成绩,予以公布。NerveM 2023-07-07 15:06:214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 信心足 有干劲 和谐社会 真本领 跳上去 看不到 天气
信心足主谓短语,有干劲动宾短语,真本领偏正短语,跳上去补充短语,看不到补充短语,天气冷主谓短语,远大理想偏正短语,安定团结并列短语,和谐社会偏正短语,健康成长主谓短语,全面考察主谓短语,唱的好听动宾短语,受到尊重动宾短语,讲究策略动宾短语NerveM 2023-07-07 06:59:401
和谐城市插画-怎么做我看世博会的手抄报
陕西高校学生手绘抗疫插画致敬逆行者,这些插画代表了学生怎样的情感?这些插画代表着学生对于抗疫者的敬佩,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疫情。疫情无情人有情,生活在这一个大家庭之中,我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就在这几天之中,部分地区疫情再次爆发,而且情况看似还比较严峻,有的地区已经做好了封城的准备。原本比较热闹的城市如今却变得如此安静,让人心中不免有一丝凄凉之感,虽然说灾难来临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这场困难。社会各界好心人士也都纷纷参与了一些物质的捐赠,同时还有人自愿当志愿者,来为这些人保驾护航。在高校的一些学生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灾难总会克服,他们去做了一些插画,从这里面可以非常清楚地反映出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同时对于他们的尊敬与鼓励。此刻在这名学生的心中也也可以看出她的那种正义感,我们都希望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他们也一样。二、敬佩。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每当有灾难来临的时候,冲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些勇敢的战士。即使在此刻需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也毫不后悔,在他们的身上,我可以看出那种大义凛然的感觉,舍身为己的坚定信念。所以说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向他们学习,同时还要向他们致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历来的传统,万众一心,共同抗疫,我相信不用多久一定会打赢这场战争,我们终将会走向一个幸福和谐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时代。同时我们需要去牢记他们,不要去遗忘这些历史。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下方留言。怎么做我看世博会的手抄报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中英文对照简介BriefIntroductionofWorldExpoShanghai名称: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类别:国际展览局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时间: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FullTitle:TheworldExpositionShanghaiChina2010ShortTitle:Expo2010ShanghaiChinaTheexpositionTheExpoType:ARegisteredInternationalExhibitiontoBureauInternationaldesExpositionsTime:FromMay1,2010toOctober31,2010Theme:BetterCity,BetterLife世界博览会是人们灵感和思想的展示区。自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所有国家的工业盛展,世界博览会已达到日益突出,作为盛大活动,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作为一个重要平台,展示历史经验,交流创新的意念,发扬团队精神,展望未来。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促进国际交流并热爱世界和平。中国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靠的是国际社会的支持和信心,对中国改革开放。博览会将会是第一个注册的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也寄予了全球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所以2010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将会向世界呈现什么呢?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将会呈现出一个成功,壮观而难忘的展览会。2010年世博会是将21世纪的城市生活的潜力完全开发以及城市进展重要阶段的一项盛事。预计在2010年将有50%的世界人口会居住在城市。未来的城市生活,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与世界各国,开发或欠发达国家和人民。城市在作为第一个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在2010博览会将吸引政府和人民,世界各国的关注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其184天,参加各国将全力显示其在新世纪的城市文明程度,充分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概念和城市人居环境探索新思路、生活和工作条件。他们将会学习如何创造一个生态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计划。2010世博会的核心是创新和互动。创新是灵魂,而文化交流也是世博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纪元,2010世博会将致力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差异以及双赢的未来合作,因此在新世纪高度的创新和互动将会是组成这一主旋律的重要音符。2010年世博会也是一个宏伟的国际集会。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吸引大约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和7千万国内外的参观者来参加世博会,以确保是史上最盛大的世博会。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全球视野来看世博会,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获得各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为了使2010世博会成为全球各地人民的欢乐地大聚会。此外,2010世博会使跨文化的对话成为可能。在对世博会总结之前,“上海宣言”会先发行。这份宣言,有希望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里程碑,会摘录参展国的见解也包含人们对于未来合作发展的想法以及广泛共同的愿望,因此给全球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关于城市发展的精神遗产。中国政府竭力使2010世博会成为一项盛世可延续的传统,替未来打开了新的展望。我们的口号是“在牢记接下来60余年的发展而准备六个月的博览会”我们会将寄希望于继续关注,支持,参与的热爱世界和平的国家。◆世界博览会的由来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界博览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世界博览会的历史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展期是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其定名中的“Great”在英文有伟大的、很棒的、壮观的意思,借此博览会英国在当时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1867年巴黎世博会已经具备了现代世博会的雏形。二战后,世界人民在满目疮痪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并在恢复生产,复苏经济的基础上,于1958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战后第一个世界博览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了体现科学的这个主题思想,布鲁塞尔世博会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结构的球型展馆,代表着人类进入了科技进步的新世纪的象征,它独特新颖的造形,虽然时隔快半个世纪之久,但仍然历历在目。博览会的辉煌和丰富,几乎使以往的所有世博会都默然失色。1962年美国西雅图举办了一次规模不大的专业性的博览会“太空时代的人类”。博览会展出全新的先进科技,自动售货机和单钢轨铁路,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4年为了纪念纽约建城300周年,纽约又一历届世博会标志次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虽主题的格调高雅“通过理解走向和平”。然而这次世博会浓重的商业气氛,使观众驻足不前,失去了纪念活动的意义。1970年在日本大阪首次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日本人称之为万国博览会,体现“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向观众展示了继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得益于这次博览会,日本在以后10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1985年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会址是在新城筑波市,一座距东京50多公里的全新科学文化城。博览会的主题是:“居住与环境人类的家居科技”。时隔一年,加拿大为纪念温哥华建城100周年,又举办了一次以“交通运输”为主题的博览会。1988年是英国人在澳洲建立居住点200周年,为铭记这一日子,澳大利亚在东部黄金海岸城市布里斯班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体现了人类在当今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中休闻和娱乐。各国都围绕这个主题大做文章,以体育、文娱、旅游、休闲、烹调、园艺等等各种内容来体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1990年日本大阪举办丁AI类专业性的国际花绿博览会,主题是:“人类与自然”。展出以世界园艺为内容,作为庆祝大阪“新的开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次展览会共有82个国家参加,55个国际组织与日本各省市和大企业都单独设了展馆或展台。百次在亚洲实现了大型国际园艺博览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为此,西班牙政府在塞维利亚举办了世博会,把博览会历届世博会标志的主题命名为“发现的时代”。世博会占地面积478万平方米,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长征系列火箭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1993年韩国大田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认可类)。主题为:“新的起飞之路”。中国馆展示了航天科技,三峡工程等,共接待观众350万人次,为各展馆之最,被评为五大最佳展馆之一。199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览会。1998年是联合国批准的国际海洋年,博览会的主题为:“海洋——未来的财富”。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人类、自然、科技”,参展国家和组织共计172个,为往届世博会参展国家、地区和组织最多的一届。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是最近的一次注册类世博会,中国馆接待观众570万人次,为接待观众最多的展馆。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水塔是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萨拉戈萨城市最高的建筑。水塔是世博园中三大主题展馆之一,展览“水,生命之源”主题的场所,为此也称水塔馆。◆世界博览会分类简介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也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也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不同于一般的贸易促销和经济招商的展览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认可类博览会分为A1、A2、B1、B2四个级别。A1级是认可类博览会的最高级别。中国申请的上海世博会属于注册类世博会。◆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主要规定根据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规章的规定:①A1博览会必须包括含园艺业的所有领域;②最小展出面积:50公项(5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物所占最大面积为总面积的10%(不包括用于室内展览的建筑面积);③展览面积用地面积的至少5%应留给国际参展者;④至少有10个不同的国家参展;⑤财政保证金:20,000瑞士法朗;⑥A1级博览会每年不超过一次;⑦每个国家每10年中不能举办一次以上A1级博览会,举办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⑧免费提供场馆对不发达国家提供资助。『历届世博主办城市和主题』1933年美国芝加哥“一个世纪的进步”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竞争获取和平”1937年法国巴黎“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39年美国旧金山“明日新世界”1958比利时布鲁塞尔“科学、文明和人性”1962年美国西雅图“太空时代的人类”1964年美国纽约“通过理解走向和平”1967年加拿大蒙持利尔“人类与世界”1968年美国圣安东尼奥“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1970年日本大阪“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74年美国斯波坎“无污染的进步”1975年日本冲绳“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能源-世界的原动力”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85年日本筑波“居住与环境人类的家居科技”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交通与运输”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1990年日本大阪“人类与自然”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发现的时代”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哥伦布-船与海”1993年韩国大田“新的起飞之路”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1999年中国昆明“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2000年德国汉诺威“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5年日本爱知“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名言』“唯有自然才是真正的工程师”——英国园艺师约瑟芬·帕克斯腾“我们国家从此拥有了自由的象征!”——美国格兰特总统“我们人类的祖先竟然是杰出的艺术家。”——西班牙索图拉“以最小限追求最大限”——巴克敏斯特·富勒“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是精神上的,也是技术上的。”——阿姆斯特朗“原子被放大了一亿五千万倍,愿人类合理利用原子能”——安德·沃特凯恩◆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局经国务院批准,并获国际展览局确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并于1993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应该始于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托运往英国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谋、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淹没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虽然他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览会。◆新中国参加过的历届世博会从1982年起到现在,受中国政府委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累计10次组织中国馆参加了世界博览会。即: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能源”世博会;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水源”世博会;1985年日本筑波“科技”世博会;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交通运输”世博会;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科技时代的业余生活”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船与海洋”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发现的时代”世博会;1993年韩国大田“新的起飞之路”世博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爱地球”世博会。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维利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二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一次被评为“最佳外国馆”。◆中国历次世博会、世园会1.1999年昆明世园会;2.2006年沈阳世园会;3.2010年上海世博会;4.2011年西安世园会◆1999昆明世园会级别:99世园会是由国际展览局(BIE)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并经正式注册的A1类专业博览会。主题: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主办: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办,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会址:会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北部距市区4公里处的昆明金殿名胜风景区,西起云山村,东至六合石碾村,南接呼马山。园区南低北高,占地218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6.7%,其中120公顷为灌木茂密的缓坡,水面占10%-15%。会址中茂密的植被,丰富的灌木丛及现有水面为博览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展期:99世园会于1999年5月1日至1999年10月31日召开,历时184天。参展单位:99世园会是中国政府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主办的高规格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展示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经济、科技、文化方面建设成就的一次全球性盛会。参加此次世园会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达95个,其中亚洲26个,欧洲20个,美洲8个,非洲14个,大洋洲1个,国际组织26个,国内包括港澳台共34个省(区、市)参加此次盛会。预计参观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展区构成:世博园展区构成包括5大室内展馆,即中国馆、国际馆、人与自然馆、大温室、科技馆;6个专题展园,即树木园、药草园、盆景园、竹园、茶园和蔬菜瓜果园;3大室外展区,即国际展区、中国展区和企业展区。另外还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海关等。◆2006沈阳世园会2004年9月1日,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第56届大会正式批准沈阳举办“2006”世界园艺博览会”,类别为A2+B1级专业国际展会,展会将于2006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展期184天,主办单位为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花卉协会、沈阳人民政府承办,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与中国公园协会协办,地点在中国沈阳棋盘山旅游休闲度假区。“世园会”以沈阳植物园已建成的南区和正在开发建设的北区为核心区进行建设,并向东、南方向拓展,总规划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是历次“世园会”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世园会”建设将分为两大板块,即园艺观赏区和休闲娱乐区。具体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园艺展示。这是“世园会”的主体和核心,将在满足AIPH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和发挥。也建设内容包括园区主入口广场、两个室外国区(国际园区和国内园区)、两个室内展馆(综合馆和热带雨林馆)、二十个专题园、特色花街和绿谷。二是休闲娱乐。即在植物园东侧拓展区内建设休闲娱乐区,用花草树木打造休闲娱乐区的环境,使园林艺术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体现另一种类型的园林风格。其标志性建筑是大型演出广场,还包括不同国家风情的农业庄园、大型游乐场、儿童乐园、世界标志性建筑微缩群、世界风情街和动感影城等休闲娱乐设施。三是综合服务。将与园林建筑融为有机整体,建设内容包括旅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旅游纪念品商店、花卉交易中心、美食街、咖啡厅和酒吧等。四是展会活动。将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包括庆典活动、馆日活动、文艺演出、展示交易、学术交流、竞赛评奖和休闲娱乐活动等。主题--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与自然,组成世界。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自然,是草木、是动物、是山水。同是生命,同为彼此的环境、和谐才能共生,共生才有未来。“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张、是召唤、是姿态,是一种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世园会”选址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位于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该区距市区20公里,沈棋公路(6车道)、马宋公路、集锡调整公路、沈抚北道与沈抚铁路线在此汇集,交通极为便利。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占地190平方公里,风光秀美、景致万千、被中外游人称喻为“中国山水画的原本”,“世园会”就建于开发区的几何中心“沈阳植物园”原址之上,由2.46平方公里的核心园区和5平方公里背景区构成。“世园会”背景区背景区连接浑河水系与核心区,包括一座0.6平方公里的岛屿。背景区将建成为自然生态区,岛屿建成生态鸟岛。“世园会”核心区“沈阳世园会”用地246公顷,目前在历届世园会中用地规模最大。蜡笔小新。大人帝国的反击一部以1970大阪万国博览会(大阪世博会)为背景的蜡笔小新经典剧场版。[编辑本段]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2010)是一个筹备中的世界博览会,2010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主体形象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含义。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嘴巴:永远都是笑着的,总是发出“嗨—嗨—”的声音,向四海的人们发出邀请。画师G-TZ(TaejuneKim)2020插画作品赏析TaejuneKim韩国二次元画师,P站ID:35241916,2014年开始从事photoshop绘画。个人插画图一直受到网友的喜爱。画风极具个人风格,辨识度高,特别赞,画面整体用较为淡雅的颜色,各种颜色搭配和谐舒服,人物表情、形态到位,暗戳戳的撩,很适合当壁纸。以下是画师G-TZ(TaejuneKim)2020插画作品部分图片欣赏。参考资料:韩国画家TaejuneKim插画作品赏析拌三丝2023-07-07 06:50:571
从广州东站坐和谐号动车组到东莞票价是多少?距离和时间是多少?
票价:40-45时间:26分钟Chen2023-07-06 07:57:526
跪求:最新的广州东站-深圳罗湖(来回)和谐号的时刻表
车次 始发站—终点站 列车类型 出发站—目的站 发车时—到达时 D736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06:20 - 07:34 1小时14分 D856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07:13 - 08:24 1小时11分D702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07:40 - 09:02 1小时22分D774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08:24 - 09:33 1小时9分D846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08:56 - 10:10 1小时14分D714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0:03 - 11:20 1小时17分D704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0:45 - 11:59 1小时14分D776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1:26 - 12:38 1小时12分D788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2:30 - 13:39 1小时9分D716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3:00 - 14:14 1小时14分D778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4:38 - 15:47 1小时9分D730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5:45 - 16:59 1小时14分D708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6:20 - 17:29 1小时9分D864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8:10 - 19:26 1小时16分D710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9:07 - 20:21 1小时14分D854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9:32 - 20:48 1小时16分D782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19:58 - 21:08 1小时10分D878 深圳 - 广州 动车组 深圳 - 广州 21:58 - 23:19 1小时21分CarieVinne 2023-07-06 07:57:284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三大主题是“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意在倡导人们合理、科学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
(1)根据盖斯定律和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O(g)+2H 2 (g)═CH 3 OH(g)△H 1 =-90kJ?mol -1 ;②CO(g)+H 2 O(g)═CO 2 (g)+H 2 (g)△H 2 =-41kJ?mol -1 ,可知二氧化碳、氢气制备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由①-②得出,即:CO 2 (g)+3H 2 (g)═CH 3 OH(g)+H 2 O(g)△H 2 =-49kJ?mol -1 ;故答案为:CO 2 (g)+3H 2 (g)═CH 3 OH(g)+H 2 O(g)△H 2 =-49kJ?mol -1 ;(2)①由图可知,10min到达平衡,平衡时甲醇的浓度变化为0.75mol/L,v(CH 3 OH)=0.075mol/(L?min),由方程式CO 2 (g)+3H 2 (g)?CH 3 OH(g)+H 2 O可知:v(H 2 )=3v(CH 3 OH)=3×0.075mol/(L?min)=0.225mol/(L?min),故答案为:0.225mol/(L?min);②CO 2 (g)+3H 2 (g)?CH 3 OH(g)+H 2 O(g)起始浓度 1 2.5 0 0转化浓度 0.75 2.25 0.75 0.75平衡浓度 0.25 0.25 0.75 0.75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CH 3 OH)c(H 2 O)/c(CO 2 )c 3 (H 2 )=144;故答案为:144;③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故A错误;B.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 正 (H 2 )=3v 逆 (CO 2 );故B错误;C.将H 2 O(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右移,可提高CO 2 和H 2 的转化率;故C正确;D.再充入1molCO 2 和3molH 2 ,相当于充入1molCO 2 和2.5molH 2 达平衡后再通入0.5molH 2 .等效为在定温定压达平衡后增大压强再增大H 2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O 2 的转化率增大,CH 3 OH的产率提高;则n(CH 3 OH)/n(CO 2 )增大,故D正确;故答案为:CD;(3)①该燃料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为氧气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得电子,所以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 2 +2H 2 O+4e - =4OH - ,故答案为:负;O 2 +2H 2 O+4e - =4OH - ;②阳极上金属锌、铜都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析出铜,根据转移电子守恒以及锌比铜相对原子质量大但价态相同,可知A电极上质量减少的量大于B极质量增加的量;当阴极质量增加64g铜时,根据电子守恒:n(Cu)×2=n(O 2 )×4,得n(O 2 )=0.5mol,V(O 2 )=11.2L故答案为:大于; 11.2.真颛2023-07-05 07:03:061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陶小凡2023-07-04 07:09:02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不仅仅中国需要和谐,国外也需要,不仅这个时代需要,任何时代也需要,只是以前没人明确地提出来,而现在提出来了,也是社会很不和谐才提出来的,是紧迫的问题,你要是了解中国现状的话就会明白Chen2023-07-04 07:09:023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无法理解豆豆staR2023-07-04 07:09:024
论述题 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FinCloud2023-07-04 07:09:022
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化解不和谐因素?怎样促使和谐因素的生成?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还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它既表现为个人品德,也表现为群体品格,还表现为社会公德。如果社会缺少最基本的诚信和友爱,家庭、邻里、单位、组织乃至国家就无法存在,基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而与这种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其它领域,也必然要求诚信化。 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和经济、政治、社会呈现高度平和稳定状态的社会。安定有序,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问题后必然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一个社会稳定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时社会纠编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而且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此作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协调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培养人们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协调各种利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俗点:两句话可以概括!!官不再贪,民不再怨。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数据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是一般的说,当然要说得多还可以说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照顾的社会,是一个共赢互利的社会等等。 我个人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确实表明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最高层治理国家和社会一个根本战略观念的转变,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我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研究和推进社会良好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已任的中国社会学和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应该而且都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想它们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是自觉的适应世界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潮流;第二、深刻的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中用破坏旧世界的思路和方法来建设新世界这样一个经验教训;第三、是深入参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人际和谐,天人协调这样一个精华的思想;第四、认真吸取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成果。最后是积极应对我国进入矛盾和不协调因素活跃期和多发期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当前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迫切需要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民心工程”,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总结: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于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化解不和谐因素?怎样促使和谐因素的生成?我想看完上文您应该知道答案了(这2个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呵呵)meira2023-07-04 07:09:011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无尘剑 2023-07-04 07:09:0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百度说,我发表的有不合适的内容,不让我发,你给个方式吧u投在线2023-07-04 07:09:015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社会、自身...)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九年级P115 第一段落(自身)2008年时事第三期待 P25 (国家)九万里风9 2023-07-04 07:09:002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1.富人不能太富,穷人不能太穷;2.平衡才是和谐;3.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余辉2023-07-04 07:09:002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The sad way to balance hate.铁血嘟嘟2023-07-04 07:09:003
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我们党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呢? 首先,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我们在进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逐步消除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其次,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化。相比而言,社会管理体制由于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反过来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影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第三,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并且,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可桃可挑2023-07-04 07:09:002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凡尘2023-07-04 07:09:003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哲学1.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需要。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建设和谐社会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由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所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五个统筹”渗透和推进到社会结构层面,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5.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反映出党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谐与不和谐是一对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的效协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针对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去创造条件。作为政府,要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个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个人主义。10.认识不断扩展深化推移。在理论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的发展倾向。1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新认识的提出,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13.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在社会和谐方面正面临新的挑战。正是在这一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必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Chen2023-07-04 07:0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