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万里风9
-
(一)“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23-07-24 13:55:33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谁知道答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他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是的福利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2023-07-24 13:55:49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具体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6、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7、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8、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2023-07-24 13:55:582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做的事别做,不该知道的事别知道。懂了么?2023-07-24 13:56:15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关键是政府和公众都要摆脱、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我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在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个人信用制度,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和健全。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道德作为支撑,以法律作为保障,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作为制度基础。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继承和兼容的特性,因而道德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如何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作为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动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特别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二是社会管理问题。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说的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长期以来,由于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已成为一种习惯。显然,这样的发展态势,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不仅仅是为人类准备的,它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资源。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质的资源的意义,还以自身为价值尺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价值尺度。人类生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2023-07-24 13:56:3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中国人为何没有危机感,一直被欺负?那是因为上面脑子有问题,文明办、文化部等,都大肆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百姓愚钝,社会才稳定。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提倡“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而恰恰就是这种中庸的思想,使中国人的血性一直原地不前,总想着“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以为世界是“和平”的,可是大环境却与中国的和谐社会大相径庭,这是中华民族的“老病”。电影、游戏还是动漫等内容的和谐化修改以及封禁的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我们不可能让一个成年人和小孩子一样去玩小猪佩奇,也当然不能让一个小孩子去接触到这个社会的复杂,更无法把一切非正面、不和谐的内容从这个世界抹掉,并打上“错误”的标签,因为它也是这个世界,文化和人性的一部分,我们理应接受,并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它们,而不是所谓的“封”,错误的做法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在这个世界太多精彩和快乐的机会。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为何能影响全世界?中国应该打出自己的文化招牌,建立独特的体系,靠封这种方法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自我文化被压制。2023-07-24 13:56:4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依据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精神界定,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的这一界定,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理解: 一是从社会人际关系看,在全体人民之中,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由于在人民内部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全体人民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和谐相处是在人民内部,至于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即便我们想和谐相处也不可能做到和谐相处,这些敌对分于唯恐天下不乱,采取恐怖手段,我们对他们只能“露头就打,毫不留情,不能手软”。 二是从社会矛盾状况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社会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占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社会,而且这些矛盾由于不是处于对抗和冲突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民主的、自我调解的非对抗形式解决,因而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批判了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批判和防止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现在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是,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解决发展不和谐的矛盾创造必要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各种不和谐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这里的公平不仅指的是经济公平,而是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 首先,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规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才能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因而也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其次,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再次,公平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在为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才能体现一个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并自觉自愿的为之奋斗和献身。 公平与正义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各级政府组织和权力机构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干群关系才会融洽。就此而言,如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所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这对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适用的。而且。由于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比资本主义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这里安定是相对混乱而言的,有序是相对无序而言的。安定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平稳和安定状态,混乱是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状态,有序是社会的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无序是社会的无政府、无组织的无秩序状态。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义和谐相处的表现。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处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本身就是社会不同群体矛盾激化的表现,是社会冲突得不到化解的结果。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社会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人人自危,相互猜忌,离心离德,一盘散沙,这种状态下社会不仅不可能是和谐的,而且也根本没有条件谈到发展。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稳定。 安定又必须是全面地、动态的安定。所谓“全面”,就是是指安定包括政治安定、经济安定、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政治安定是整个社会安定的核心;经济安定是整个社会安定的基础;社会秩序正常是政治安定和经济安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安定的综合体现。所谓“动态”,是指这种安定不是在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在信息开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稳定。实现全面、动态的安定,要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克服社会各种不安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安定。 当然,仅仅安定还不构成和谐,安定还要和有序相结合,才能构成和谐。因为,在无政府、无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公平与正义就会无人伸张,社会矛盾就不能及时地调节和化解,不同利益群体就不能彼此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只有处在组织程度较高的状态下,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慈善组织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十几万个,而我国只有1000多个,在发达国家慈善组织掌握的经费高达GDP的10%(美国9%),而我国只有GDP的0.5%。 再如自愿者组织,在澳大利亚参加各种自愿者组织的人占人口的20%。在新南威尔士州,专门的消防人员只有2600多人,但参加火灾消防的自愿者人数高达7万人。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制度保障。 一般说来,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即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广义地说,“民主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问题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地说,民主是指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政治制度。过去我们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我们还要补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既有对多数的服从又有对少数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作为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法治的对立物是人治。只有实行法治,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有实行法治,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才能保证社会公正。只有实行法治,坚持依法行政,把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而不是采取“群众运动”和“群体闹事”的方式,才能防止杜会矛盾激化为对抗和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只有实行法治,使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确保民主的实现。 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追求公平与正义、社会稳定有序、实行民主法治,这些都是构建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这些条件又是随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些基本条件的可能,但无论就那一方面而言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或者说,我们现在构建的和谐社会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不论是在和谐的程度还是和谐的水平上,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2023-07-24 13:57:041
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和尊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等等吧2023-07-24 13:57:242
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月27日 16:34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当前贫富矛盾成为社会最突出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我看来,真正的和谐应该定义为“均衡”,即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什么状态更容易趋于稳定?就是制衡的状态。所以,和谐就是制衡。一个失衡的社会,不可能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阶级、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尖锐对立。在我国,不可调和的两大敌对阶级已基本消失。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何必要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所有的中国人都可能成为共和国的劳动者、建设者,起码也是爱国者。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才能达到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是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第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团体,被称为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组织(即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实际上,“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之间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由此,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毫无疑问,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少。我们每千人拥有的社团只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自改革以来,国家政策给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会消失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城乡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学等方面,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第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没有不和谐,还要我们研究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干什么?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抓住建构和谐社会的契机,针对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为制度创新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谐的思想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可以说,在社会思想家马克思和社会学鼻祖孔德那里对“和谐”都有过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好几个“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可以说是均衡论的集大成者。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被理性所吸纳用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正是规范把行动和社会秩序结构了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价值体系。“正是因为社会的规范因素,使得实际社会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战争状态”。这一观点显然对应了我国的现实。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的时候,不和谐便会出现。所以,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帕森斯的语境中被称为规范和价值。在政治话语中对应的是法治和德治。所以说,制度创新应该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或者说,应该从法治、纪治、德治、习制等方面入手。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要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从宏观上打下这些坚实的基础,“不和谐”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在眼前。2023-07-24 13:57:4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什么范畴
政治和社会理论范畴。根据中国共产党官网查询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政治和社会理论范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通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长期稳定发展。2023-07-24 13:58:071
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023-07-24 13:58:14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不是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不是追求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如何协调。因此,和谐社会要能够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基本的公平、正义,使人们普遍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收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3、和谐社会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社会管理体制要能够根据新的现实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和谐社会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全国人民的创造激情和辛勤劳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要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也要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基本要求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2023-07-24 13:58:23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稳定和协调的本质与核心;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有的同志的观点,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个社会能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和谐相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根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基础。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进”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发展。我们的发展是追求和谐的发展。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来讲,达到和谐是目的;对促进当代中国发展来讲,和谐又是手段。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进而形成合力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进发展:既是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组织、人自身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共生共进,也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之间、干群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代际之间,以及社会各要素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又是为了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如何建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多样性的统一产生和谐,以人为本既尊重多样性,又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增强了各类主体的主体意识和竞争观念,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观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大思路:它具有谐合性,在社会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上,强调在社会多样性中追求协调合作、共赢共进;它具有公正性,要求增富济贫;它具有亲和性,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具有包容性,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尊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差异。显然,以人为本有利于人们在多样性中达成认同和共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从制度与机制上保证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引入党的执政活动中,必须从制度与机制上切实保障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执政公正和执政为民。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问题不解决,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难于落到实处。从当前看,应健全政府科学施政制度,确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制度,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健全以关注困难群众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及预警机制等。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和谐,要求确立“以民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开放式选人,给人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人,适度扩大人民群众参与选举的范围;凭能力和业绩选人,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发挥和全面业绩能得到公正回报;公正选人,通过“赛马”的方式,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执政为民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把领导干部的行为引向执政为民实践中去。 第三,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性产生和谐,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府行为中,就是要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一要注重民主协商,尊重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二要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政策和规则、管理和服务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会得到公正回报,而且使自己承担竞争的后果。成者回报社会,败者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三要注重使公共权力受法治的约束,限制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 第四,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中,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及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目前,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而各级领导干部大都往往处在矛盾包围之中。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能力原则扬弃权力原则。奉行能力原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精力用于提高其各种能力上,其中包括:驾驭各种复杂矛盾与防范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注重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追求矛盾双方的共赢,把矛盾一方看作另一方发展的重要环节;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制定的政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2023-07-24 13:58:331
什么是和谐社会?
没有黑社会。。。。。2023-07-24 13:58:453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特征: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2023-07-24 13:58:5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议和谐社会2023-07-24 13:59:056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应该是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去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思路去回答这个问题吧。。。2023-07-24 13:59:364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2023-07-24 13:59:57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起人和自然一体的生态伦理观。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第二个层面,社会结构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和谐。 第三个层面,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023-07-24 14:00:061
和谐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1,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提出定义和解释,但是,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认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往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强调了质量方面。这表明我们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连仲则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孙立平指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多元中心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孙立平认为,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中心时代的理论必然具有不足之处。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演化出来的一个具有很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认为,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论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实践意义:解决和应对当前我们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最后演化到和谐社会理论,这是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单纯重视经济指标,逐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最后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包括了社会责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等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三,战略意义:中央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不仅对提升国内的经济硬实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国内的软实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适应了全球化趋势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3,关于和谐社会的要素。尽管专家们分析和谐社会组成要素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丁元竹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分享的平等机会、公正的机会。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最后,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 汪玉凯则指出,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和谐。第三个层面,公共治理和谐,即政府公共治理必须达到和谐。这个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第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第三,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含义。李晓西指出,对“以人为本”有六个方面的理解,即:“以人为本”对公务员是一种管理目标的要求,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思,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对后代人的代际负责,即以后代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制度而言是文明的体现,即以所有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强者而言是对弱者给予帮助的呼唤,即以自己和他人平等为本;“以人为本”对公民是一种基本的理念,即以他人和自己同等为本。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指出,和谐社会有许多要素,但是如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赵晓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有一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冲突,能够使这个冲突最后回归到一种和谐当中去。他以美国为例,美国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的政治框架有一种强大的能力,可以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解决掉、消化掉,使这个社会最后的结构能够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 孙立平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孙立平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分化的结构履行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能体现不同的价值。在各个结构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书面发言中提出,在近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需要防止狭隘化的倾向,即把和谐社会仅仅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问题。常修泽认为,和谐社会内部蕴含了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2023-07-24 14:00:1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023-07-24 14:00:3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谁提出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扩展资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2023-07-24 14:01:012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家和万事兴 国也一样2023-07-24 14:01:324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呢?
家和万事兴!!2023-07-24 14:01:403
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次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2023-07-24 14:02:0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2023-07-24 14:02:103
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23-07-24 14:02:2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是u200d: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023-07-24 14:02:362
和谐社会谁提出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2023-07-24 14:03:06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u200d2023-07-24 14:03:2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023-07-24 14:03:416
什么是共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演讲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那么,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首先要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其次是切实履行维护职责,化解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切实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当职工的贴心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http://post.baidu.com/f?kz=108079202 学习《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一书——心得体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5元、10元、2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http://www.spbxx.cqedu.com/printpage.asp?ArticleID=690 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http://test11.sqnet.cn/TopicOther.asp?t=5&BoardID=15&id=3077 读《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有感 作者:陈泽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1 更新时间:2006-9-13 读《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有感四(3)班 陈泽祖 一提到2005年我国的风云人物,不用说你们也知道,那就是我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叔叔。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二日他们乘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双人“飞天”。你觉得飞天很容易,可是训练起来可不容易。就说跳伞训练吧,他们八天时间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任务。你感觉他们很累是吗?但他们感觉一点也不累,因为有更多的训练任务等着他们。做胸背方向超重训练时,他们胸后像被压了一块几白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按照训练要求要持续60秒钟,但他们每次都坚持做到80秒钟。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到,更让我敬佩。 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上课连笔记也不记。到了考试的时候便来了个“临时抱佛脚”,东找西借蒙混过关。抱着这样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正好应了一句格言:“业精于勤,慌于嬉。”结果,我的成绩不稳定,总是晃来晃去。这就是我没有付出劳动的缘故。今后,我要改掉以前的坏习惯,我们要学习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费俊龙和聂海胜叔叔那样顽强拼搏,努力学习,为共建和谐社会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2023-07-24 14:04:063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一概括说明: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在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尽管距离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2023-07-24 14:04:2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六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落脚点和出发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重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023-07-24 14:05:262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
和谐社会就是人人讲公德,看见了需要帮助的人要主动去帮助,不要在各家只扫门前雪,令这社会人与人的相处融洽!2023-07-24 14:05:3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常简称和谐社会,是中 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 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2023-07-24 14:05:442
辨析: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稳定是外在不是原因.实现军事化管理也能稳定,但不和谐.2023-07-24 14:05:566
什么叫和谐社会?
其实这种社会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2023-07-24 14:06:1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挪威是目前最接近社会主义的社会,你可以上网查查2023-07-24 14:06:2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是什么
1、法治;2、公平3、正义四、民生2023-07-24 14:06:362
和谐社会是谁提出来的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005年以来,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023-07-24 14:06:551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 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直接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他们一方面高度评价资本主义文明带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不和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体现“社会更加和谐”的特征。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作出具体概括和具体规定。 此后,包括上海在内,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抓手、载体和具体路径。比如,上海的一些街道社区,近年来围绕和谐社区建设,探索党的基层社会工作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新体制、新途径,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一系列新认识新实践,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在我国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涵。 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 总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23-07-24 14:07:10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 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用心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持续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23-07-24 14:07:2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023-07-24 14:07:322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按照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体现到党和国家的一切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和全部工作之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放眼“大社会”,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认识、来思考、来谋划,始终按照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来统筹考虑我们的战略规划、决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又要着眼“小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023-07-24 14:07:40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2023-07-24 14:07:531
向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2023-07-24 14:08:03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既总方针),可以概括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麻烦采纳,谢谢!2023-07-24 14:08:113
辨析: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稳定是外在不是原因.实现军事化管理也能稳定,但不和谐.2023-07-24 14:08:336
文学体裁有哪些《木兰诗》是什么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 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 小说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 、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1 以主人公命题,如《孔已己》;2 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遇仙女》;4 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5 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 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 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4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 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 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6 明、清出现了章回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1 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三、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按照不同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丝路花雨》; 按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 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四、诗歌 (一)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二) 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三) 诗歌的分类: 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 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 韵脚 韵文句末押韵的字。 如李白的《静夜思》其中的"光""霜""乡"就是韵脚。 押韵 诗歌词赋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就叫押韵,如李白的《静夜思》押ang韵。 律诗、绝句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 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为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从意义的表达上看,有时因表达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文人创作的诗歌、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过文人整理而形成的。 《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 如《伐檀》《硕鼠》《木兰诗》《敕勒歌》《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民歌。 有些文人模仿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就不再称为民歌了,只能说用民歌的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如《王贵与李香香》是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 "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quot;赤壁"。 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 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书写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 体裁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散曲 是金元时代兴起,由词退化而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 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quot;煞"。 用多少遍没有规定顺序一般倒写。 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 元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 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等。 宫调、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旦、末、净、丑、外、卜儿 旦、末、净、丑、外、卜儿,都是戏剧中的角色名称,旦是扮演女主角的。 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末是扮演男主角的,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 外,扮演老年男子。 扮演老年妇女称为卜儿。 科、白 科、白都是戏剧剧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等动作。 白,是宾白,是剧中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可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人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古代文学体裁集锦 (一) 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 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留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杂记。 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 笔记文。 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类文体。 (十三)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十四)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 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 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 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六、史书体例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唷H缭?嗟摹锻??褪卤灸?贰?br>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2023-07-24 14: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