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专辩论赛。我遇到个辩题“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是正方。我很纠结。
天啦,还有这样一个辨题啊,真的不可思议,90后?80后?唉,何必呢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8-10 10:24:019
大专辩论赛辩题——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
你可以教会一个人去开飞机,你能教会一个猴子吗?北营2023-08-10 10:23:574
辩论:后天环境比先天遗传更重要
辩论最重要就是举例子了,比如牛顿http://baike.baidu.com/view/61712.htm或者霍金http://baike.baidu.com/view/52207.htm和海伦http://baike.baidu.com/view/3751.htm等人,别说他们与生俱来就知道什么规律定理,还不是有了兴趣后,努力的专研,才换来的。这就是努力结果。 所以当然是后天环境比先天遗传更重要!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wpBeta2023-08-10 10:23:572
辩论赛 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
在百度上一搜就有很多慢慢找,所以...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8-10 10:23:556
“与之辩论,言和而色夷”是什么意思?
“与之辩论,言和而色夷”的意思是:同他辩论问题,言辞温和而脸色平和。出处:[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历史评价:①刘基曾评价宋濂的,送东的前五个自然段,从不同侧面,用多种表述手法,充分叙述和阐明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秉持的精神、态度。最后一个自然段,才简要说及题意:因为马生进见,又因为马生年轻善学,所以著文勉励马生。②这种别具一格的文章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先“宾”后“主”。“宾”,着力叙事说理、笔墨酣畅,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过渡到“主”——惜墨如金地点明题意。③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④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阳马生序》可谓其散文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作者身份背景: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参考资料360问答:http://wenda.so.com/q/1373981661060406?src=140meira2023-08-08 09:05:101
失败是成功之母辩论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什么是敢于修正自己?即用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的教训中,从中获得正确的、成功的经验。这是一种良好的必须的成功心态。请问,一个没有敢于修补自己心态的人,一生能有所作为吗? 人的一生是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一生,每个人都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苦苦挣扎,就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两个极端,又只在咫尺之间。有人把它们称之比邻而居的两户,也有人说它们不过是前后步伐,其结果相距那么遥远,又如此紧密相连,成功的转换只是瞬息之间,没有永远的失败都者,也 没有永远的成功者。只有经得起成功,更经得起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在遭遇失败时,我们不妨自己说:“失败只是暂时的成功而己!” 每当出现 错误时,我们常常的反应是:“真是的,又错了,这次是哪里不对?”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会了解错误的潜在价值,而说些类似:“看这个!它能使人们想到什么?”的话,然后 他会利用这错误当做垫脚石,珲产生新的创意。事实上,整个发明史充满了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了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开普勒偶然间得到行星间引力的概念,他是由错误的理由得到正确的假设。再说爱迪生还知道上万种不能制造电灯泡的方法呢。 当出了差错,或遭受某个挫折,造成了某种损失后,成功者会汲取教训,设法补救,以扭转不利局面,变被动为主动。19世纪初,欧美各国的采矿业日益发展起来,但矿下作业的照明工具还十分落后,矿工们需要举着蜡烛在黑暗的矿下艰苦采掘,稍不留神,烛火点燃了瓦斯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许多矿工为此惨遭死亡。应矿界要求,当时身为皇家学会会长的英国科学家戴维,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发明了一种用铁丝网罩着“烛火”的“安全灯”由于这种灯不容易引起瓦斯爆炸,因而深受矿工欢迎。然而,以“清高:自居的戴维,竟在没有及时地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就轻易公开了这一发明成果。于是,不法之徒见利忘义,乘机纷纷粗制滥造,一批又一批的劣等商品抛到了市场。结果矿工们用了“便宜”的劣等品,事故叠起,死伤的人数急剧增加。戴维耳闻目睹此种惨剧,于心不安,深感悔恨,逐渐明白了是他昔日的失策导致了无数矿工的死亡,这实在太蠢了。如果他当初及时申请发明专利,那就会受到专利的保护,不会允许他人侵权,就会进一步激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 性,在他发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研制出一代胜过一代的“安全灯”。 戴维放弃了专利申请,造成了意外的严重后果,他的悔恨己为时晚矣!可惜,可叹! 1984年3、4月,日本富士银行纽约分行的一位主管,从事外汇投机买卖,连续干了20次,差损似滚雪球那样骤然增大,达115亿日元之巨。若头几次买卖发生差损后,立即进行反思,败局还不致如此,甚至还可反败为胜。失败后的反思,可顿悟而后知。美国立后得董事长埃德温。兰德,在创业时先后研制的汽车用品,就产品质量而言,是无可挑剔的,但都遭到了失败,或因己经有人发明,或因用户拒绝购买。他冷静反思,终于悟出了失败的原因,开始在技术与市场的交叉点上开发新产品,研制成风靡全世界的1 秒钟相机和即时显影技术。商战中遭遇失败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地采取 补救措施,以防损失继续扩大,也防止再次重复所犯的错误。亡羊补牢虽有点“马后炮”的味道,但是十分必需和必要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应该说是失败是进步的里程碑,是勇者、强者与懦夫的天然国界。 对于成功者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失败的灭顶之灾,人们才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敢于修补自己的最佳心态! 提到“失败乃成功之母”会令人想起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在宋嘉佑二年登进士第。主张先道而后文。曾巩的文章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与当时很多大家的文章比起来似有逊色,但他长于议论,可谓是自成一体。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精练,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话说有一天,他和一班弟兄们正在屋子里读书,忽然外面有人递进一张纸条,问来由,那人说是从外墙边揭下来的。曾巩接过来一看先是皱了皱眉头,即之轻轻一笑,然后把纸条交给了正埋头读书的大弟曾晔。大弟一看,原来是一首诗,上面写着: “一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曾晔明白是别人嘲笑他兄弟2人多次应考不第。在失败面前他们一直没有气馁,这不他们今天又在习文读史。可是没有想到还是招来了一些好事之人的百般讥讽。人都是这样的,没吃没喝都行,就是不能让人瞧不起。曾巩在地上来回踱着步,不禁思绪万千。他冷静地告诉弟弟:“这张纸条是对我们的鞭挞。”打那以后兄弟俩每天雄鸡一叫便起床读书,两年里不出家门,孜孜不倦地用心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三年后的考试中,两人同时及第。曾巩不是诗人,但他一生作诗不在少数。在他所有的诗稿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全才。他的诗直抒胸臆,流露出不曾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看他的文,并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里面却有所涉及。其中那篇成为传世之作的《咏 柳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把柳树人格化,名为咏柳实则讽世,针时贬俗,寓意深长。 曾家两兄弟的事例告诉我们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对于善于总结的有志者来说,失败或成功都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曾巩他们刚开始是失败了,但是他们善于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正是:而今迈步从头越,敢教日月换新天。寒风乍起,凉彻了心中的那丝丝温存;花飞花谢,零落了人世中那缕缕眷恋;花自飘零水自流,抛伞拈花徒生怨.梨花带雨柔肠断,万箭穿心了情缘.一场云梦一场空,梦醒时分恨绵绵。。苏萦2023-08-07 08:46:353
雨的功过辩论
雨的好处1. 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2. 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3. 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4. 下雨利于水库蓄水, 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5. 下雨了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6制造浪漫气氛,不大不小的雨可以给恋爱中的情侣制造很浪漫的气氛, 特别是两人在同一雨伞下散步更是浪漫. 雨的坏处1. 雨下多了会影响植物生长2.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逢梅雨季节,就会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百物极易获潮霉烂 3. 雷阵雨来时,往往会出现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天气现象。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吹倒墙。风雨之中,街上的东西随风起舞,飞到处都是,甚至还会连根拔起大树。4. 持续的雨天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觉得烦闷、压抑5. 雨下多了会导致交通堵塞,物价上涨6.雨或多或少侵蚀着许多建筑物可怕的酸雨我们上面讲到的奇怪的雨似乎很可怕,但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可怕的雨是酸雨,我们国家酸雨最多的地方是贵阳,它到底有多可怕呢?1.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刺激人的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容易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还能诱发肺病。另一方面,它使农田土壤酸化后,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2.破坏文物酸雨能使一些珍贵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马上被腐蚀。3.动物的天敌酸雨降落到湖里会引起湖泊酸化,湖里的藻类减少、鱼类死亡、虾类甚至灭绝。酸雨引起的酸雾,还会使鸟类受到伤害。4.破坏环境酸雨会引起森林衰退、湖泊酸化、土壤贫瘠、粮菜减产、建筑物腐蚀……严重破坏着我们的家园。什么是酸雨呢?我们能避免它的发生吗?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然后火力电厂燃煤数量日益猛增;接着石油大面积开采,用于工业和交通。遗憾地是,煤和石油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加上燃烧产生的高温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它们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也就是我们要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节省能源,少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不了多久酸雨就会跟我们说再见啦。FinCloud2023-08-06 10:24:391
辩论会雨的功大于过
1. 雨,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 2. 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 3. 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 4. 下雨利于水库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 5. 下雨了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 6. 雨能冲走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环境. 7.雨可以净化空气,雨过天晴心情爽朗 没有雨,几乎就不会有粮食,也就不会有动物,也就不会有人.可桃可挑2023-08-06 10:24:271
正方反方来开始辩论,,题: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
国家是由无数小单位组成的大多数人利益的共同体,既然是大多数,肯定不可能兼顾到所有人。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就是组织和纪律。有组织的生产和受纪律的约束,才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直线上升。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国家和政府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以前,人类个体都是渺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苟且偷生,但是,这两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家都看到了。人性是贪婪的,认为弱肉强食天经地义,所以人类需要保卫自己的地盘,有了地盘,血脉才会得到延续,人生才会产生意义。国家因个体的努力而强盛,强盛的国家又能给予国民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安全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没有个体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的个体就是沧海一粟。 查看原帖>>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8-05 17:27:091
辩论的技巧有哪些?
辩论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玉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五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比,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际和气。 一、 为争辩定下一个积极的格调 (一)避免无益的争辩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知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1.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置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2.你的辩论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3.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二)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换 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去参加辩论。 1.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2.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把辩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辩论者要有高深的涵养;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际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能有制有节的音调语气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亚于如雷贯耳。 3.用真情、善意、美感与人辩论,就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恰恰是列车通往"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有位诗人说过,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是争的目的和取胜的保证。然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如果你在论辩中既能做到以理制理,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辩论将会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们彼此会以这样的话语来结束论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争出了公理,又增进了人际和谐,达到了积极论辩的目的。 二、掌握"解剑息仇"的妙方 经过一阵唇舌剑,胜负已成定局。做好辩论的善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观点的对立极易产生人际间的隔阂。因此,学习辩论语言既要学会辩论技巧,更要懂得如何"解剑息仇",这是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下,社交者做到言谈有"礼"的最高境界。下面就是使你达到这最高境界的三个途径: 1.如果你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下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在人格你们永远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在心理上足以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2.如果你在辩论中已经眼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对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3.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请记住:争论是一回事,人际交情又是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论辩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论辩赛知识,或赛前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论辩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论辩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论辩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某队初次参加论辩赛,到正式临辩时,他们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的辩题为《当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他们事行准备的辩题却是《当今青年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某队经过初赛、复赛进入了决赛,在决赛开赛前,突然听到比赛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许发言时间比初赛、复赛时增加一倍,而他们事先却按初赛、复赛规定的时间准备辩词。更有甚者,进入赛场后,双方才发现谁为正方谁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初赛者缺乏经验,在事先准备过程中缺少仔细核对有关比赛事项这一环所造成的。 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比赛项目,目前虽有"国际雄辩赛"这样大型的论辩赛,但还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事实上,论辩赛的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各主办单位的具体要求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所以论辩赛的规则也很难趋于统一。既然目前论辩赛的规则难于统一,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接到比赛通知后,不能立即简单地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去准备,更不能想当然去准备,而应设法主动地找主办单位仔细核对一下通知上各项比赛规定和要求是否实无误,包括辩题的确切的字面样子,正反方所属,论辩程序细则,各位队员的分工和允许发言时间等,这既是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是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起码保证。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典型说明这个问题,下面试举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一例。 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有一辩题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四素》。南京大学持反方。为了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主要推动因素,南大对"儒家思想""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主要""推动因素"四项词组进行了剖析,发现辩论双方争论焦点肯定会在"主要因素有多个,儒家思想是其中之一。"于是,南大把"主要因素"界定为必须是具有总揽全局功能这一点上。这样一来,南大总论点的方向便明朗了:儒家思想只是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条件,而并非是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推动四小龙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四小龙做得尤为突出的能总揽全局的正确而灵活的战略和政策。 能攻能守的总论点的确立是论辩赛准备的关键,但并不等于说在实际论辩中就一定获胜。如何使这个总论点在实际的唇枪舌剑中充分发挥好,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战术与之配合。所谓战略,是指论辩中用以争取胜利的带有全局性的总的论战方法;所谓战术,则是指论战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上面列举的南京大学一例,就是制定了"避实就虚"的战略和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战术,才保证了整个论辩赛的成功。 由此可见,立论准备包括三个过程:审题、确立总的具体论点、设计相配的战略战术。应该说,这三个过程是整个论辩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昼找一些有一定理信纸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论辩能力的人请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而应在以后的辩词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 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初学者如何撰写辩词由另文介绍) 四、试辩准备 如同其他比赛一样,论辩队要想在正式比赛中获胜,一定要在正式比赛前搞一次尝试性的比赛,以检验自己的赛前准备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为了达到检验的效果,试辩条件和气氛要尽量搞得逼真些,这就需要在正式参赛队员进入准备阶段的同时,应有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假设"对方"也进入准备阶段,并且双方都应处于"保密"状态。不过,为了增加正式队员的一些难度,正式队员应故意泄露些立论方面的要点,来吸引"假设对方"作有针对性的进攻准备,用之在试辩中检验参赛一方的立论和战略战术是否能奏效。 试辩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参赛队员进入角色。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的最大特点就是辩题观点不一定与论辩者本人最初的观点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员本身的性格与剧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进入角色。论辩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有理信纸上的正面交锋,还辩论风度、情态等方面的表演,通过试辩往往能促使参赛队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辩题观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现出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而又通情达理地维护真理的样子。对于初赛者来说,试辩还可以先锻炼一下上场的胆量,培养一下临场的经验。 试辩一般宜在正式比赛前一两天举行,这类似于赛前的热身赛,使参赛队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试辩的程序应严格按照正式比赛的程序进行,不过不管正式比赛是否设有赛后听众提问,试辩赛一定要有听众提问。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管假设的对方准备得如何充分,总比不上众多听众的眼亮耳明,参赛队员在试辩中完整地亮出主要观点和战略战术,"假设对方"可能没有一下子找到"破的"的方法,听众赛后提问揭短则可弥补"假设对方"论战之不得力。 试辩结束后,参赛队员应与假设对方迅速共同进行总结,对原先准备的辩词和论辩技巧作相应的调整、修正和补充,这样赛前所有的准备便完备了。 孙子曰:"上兵伐谋",高水平的论辩赛首先是认辩双方在论辩思路与立场上的较量。对于一个已经确定下来的命题,如果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思路,确立好自己的立场,那么就能为整个论辩的胜利奠定基础。 在论辩赛中,论辩命题一般可分为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和政策命题三种。价值命题一般是讨论某伯事是否较好,如"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这类命题要求论辩员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辩题的背景知识有通盘、深入的了解。事实命题是讨论某件事是否真实,如"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类命题注重举例实证,要求论辩者掌握大量材料:政策命题是讨论某事该不该做,如"亚太区国家应该成立经济联盟"。它要求理信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需逻辑推理,又应有大量材料佐证,所以论辩比赛中政策命题较为常见。对论辩命题分类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命题的特点和要法语来确定思路、建立框架、组织材料,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立场。在确定思路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知已知彼。对一个辩题,围绕正、反方立场,可以有多种理解。这时候就不仅要找出自己论证辩题的各种思路,而且还要找出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思路,尽可能地把双方可能的思路都逐一考虑,并找出应付之策,这样对已对彼都心中有数,就为我方确立适当的立场找到了根据。 确立立场就是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思路,在我方可以选择的各种思路中找出对本方观点论证最有利、例证材料最丰富的思路。 确立立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一)弱化我方命题,强化对方命题。确立立场不仅应确立我方对辩题的理解,还须限定对方对辩题的理解,也就是必须明确指出对方应该论证的内容。尽可能扩大我方立论范围,从而给我方留下较大的加旋余地。其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对辩题中的主要概念作限制性解释。如在南大队对台大队"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论辩中,正方南大队一辩开头就指出:"人类和平共处""是和战争相对而言",消除了战争也就实现了人类和平共处。这样就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排除在外,为本方以后论述打下了较好基础。另一个方法是对辩题加条作。如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北大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北大队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学队举出许多例子论证许多国家由于具备某些条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成功。北大队马上指出,正方的立场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所以中文大学队跑题了。这实际上是要正方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发展旅游业都利大于弊,当然使正方无从论证,陷入被动。 (二)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把争论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如在北大队和澳门东亚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北大队是正方。具备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更是饱尝贸易保护主义之苦。东亚大学队开始就大谈"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严重"这一层次上与对方纠缠,显然要占下风,而且很可能引起评委和观众的反感。所以北大队经过仔细斟酌,论辩伊始就明确说明,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确实相当严重,在这一点上我们非但不否认,而且还可以举出比你们多得多的例子。但是,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可以抑制,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存在或是否严重。这样就避开了对方拥有大量材料的事实,把论辩中心提高到对我方有利的"可以抑制"层次上来,避其锋芒,争取主动。 确立立场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立意要新奇,要能够"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从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会起到很好的场上效果。同时,对手对此准备不足,也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当然不能故作惊人之语,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和队员们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 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 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Ntou1232023-08-05 17:23:491
关于辩论的名言有哪些
1、和他争辩也是白搭。2、争辩使他们烦躁。3、他们开始为设计中的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争辩起来。4、为它们争辩。5、但是火山爆发了,他甚至不管那些蓝色的标志,开始挑衅般地争辩说我们根本不在高速公路上。6、拥护者争辩,在这个时候,这种刺激将更加有效,不仅仅因为该政策设计,而且因为它的时间点。7、我,和其他人一样,一直为事物的另一面而争辩。8、他不会跟他们争辩,因为他知道他们没有体验过他遭遇的事情。9、你可以争辩说他实际上做到了“借来的时间”的歌词所表达的东西,但你这样做的话,那你就是一个混蛋。10、而其他人则争辩说,它们大一些的嘴巴只是让它们每咬一口就吃下更多的食物。11、在拉玛钱德朗的描述中,我们会欣赏到,大脑的不同部分——也许甚至是几个不同的“自我”在相互争辩的场面。12、尽管有这些反对,却很少有真正的争辩。13、但是其他一些经济学家说,要和成功的事实争辩很难,中国的成功正是它自上而下的策略的明证。14、美国需要争辩的不同移民问题至少有四个,只有其中一个问题有所进展。15、我说如果以那种速度开车时发生了什么事——路上出现一条狗,爆胎,打了个喷嚏——他可能就没命了,他也没有争辩。16、然后就出现了就寝时间的问题,就像父母总是会有节制的关注孩子的睡觉问题一样,我们也常常为了是否应该让她睡在我们的床上而争辩。17、这些抗议者中部分人都争辩道永远不应该将生命支撑物从活人身上撤走。18、他也与同事进行过许多活跃的争辩。19、我想要同她争辩说有,但却从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20、也许你想争辩,果真如此,我们可以另作讨论,但那也许意谓着,美式民主,或任何一种民主,协助产生了,特定种类的民主灵魂。21、很多银行争辩说这样不公平,因为同样的资产过一段时间以后会恢复其价值,他们声称降低这些资产的价值能为当前的信心危机做出贡献。22、是不是因为——正如新无神论者们尝试争辩的那样——尽管他们希望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吗?23、我不急于跟他们争辩,反而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发票,把它撕成四瓣,然后在每一小张上写了不同的字。24、他们争辩说耶稣也吃肉,所以吃肉是可以的。25、支持者争辩说,即使找不到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值得的。26、即使您争辩说编写优雅的代码可能会让您更快地解决问题,但是我想现在还没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学科。西柚不是西游2023-08-05 17:23:491
争论与辩论有什么区别?
争论与辩论有什么区别?——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争论和辩论区别的答案,非常有意思:“争论时,你的右手掌想热烈的拍对方的脸;辩论时,你的右手掌想热烈的拍左手掌。左撇子反之!”这个说法虽然有点诙谐,却很有道理。短短的两句话就精确地概括了争论和辩论的区别。争论和辩论都是在论,但目的和情绪不一样。争论重在争,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争。严重时会不顾事实,歇斯底里的发怒,只想维护自己的立场。更有争论重在争,甚者会大打出手!网络上的杠精,喷子大多属于这一类。现实中的吵架也多是因为争论而起。辩论重在辨,为了公众不同的立场与观点而辩。辩论时语气温和,情绪稳定。辩到精彩处可能也会面红耳赤,但能控制情绪,始终把持着度。kikcik2023-08-05 17:23:471
争辩,辩论与讨论的区别?
争辩:争论辩驳。说话语气比较强烈严肃。各方持不同观点,争论。辩论:辨析论说。语气没有上者强烈。不同观点的辩论,为了赢得对方。讨论:议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较为温和低声的。商量出相同观点,并没输赢。wpBeta2023-08-05 17:23:452
争辩和辩论的区别是什么?
【词语】:争辩 【注音】:zhēng biàn 【释义】:争论,辩驳:有理何急争辩|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词语】:辩论 【注音】:biàn lùn/lún 【释义】: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会ㄧ他们为历史分期问题~不休.苏州马小云2023-08-05 17:23:421
争辩和辩论的区别是什么?
争辩重在争,可以是有道理的,也可以是没道理地争辩论重在论,是有道理地论Ntou1232023-08-05 17:23:422
有关辩论的词语
正方 affirmative反方 negative辩题 topic /issue校园辩论赛 academic debate辩手/辩护 advocate歧义 ambiguity主事者 agent of change(负责采取正方计划的人或单位)论点,论据 argument 辩论 argumentation (正式)辩论 debate断言 assertion佐证 backing"Balance of arguments" judge 裁判式评判人员"Better job of debating" judge 评审式评判人员主张 claim 交锋 clash 资料 data,也作ground 推定 presumption论据 evidence 目标 goals 通案反驳 off-case 命题 propositionRefutation 反驳 Stock issues 核心议题 Topicality 合题性 Warrant正方Government一辩 Prime Minister 二辩 Member of the Government一辩总结 Leader of Opposition Rebuttal反方Opposition一辩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二辩 Member of the Opposition一辩总结 Prime Minister RebuttalA clear gesture or hand signal rejecting the offer用清晰的手势拒绝对方A verbal rejection of the offer语言拒绝A verbal acceptance of the offer语言接受NerveM 2023-08-05 17:23:376
争辩和辩论的区别是什么?
【词语】:争辩 【注音】:zhēng biàn 【释义】:争论,辩驳:有理何急争辩|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词语】:辩论 【注音】:biàn lùn/lún 【释义】: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会ㄧ他们为历史分期问题~不休.bikbok2023-08-05 17:23:292
辩论 小学生该不该多看课外书?
哎 我也在查啊 我们刚好也要啊 不过我是正方 对方太弱了 三下两下就能打败hi投2023-08-04 11:16:1212
小小辩论会 小学生应该多看课外书正方辩论词
读书既能开阔视野,也能增长知识以便拌三丝2023-08-04 11:16:102
辩论赛:小学生应不应该多看或少看课外书?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还是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 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叶圣陶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1、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3、 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5、 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6、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吧!韦斯特兰2023-08-04 11:16:027
中学生多看课外书是否有益辩论会正方辩词
哪位大哥问的,是40中的吗?此后故乡只2023-08-04 11:16:002
急求一篇英语的辩论稿,主题关于“Body language is important and useful”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 Body language is used by people for sending messages to one another. It is very useful because it can help you make yourself easily understood. When you are talking with others,you are not just using words, but also using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For example, waving one"s hand is to say "Good-bye." A *** ile and handshake show wele, and clapping hands means congratulations. Nodding the head means agreement, but shaking the head means disagreement. The gestures are accepted both by Chinese and foreigners as having the same meanings.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For example, men in Russia, France and Arab countries kiss each other when they meet, but men in China or Australia shake hands instead of kissing. People in Puerto Rio like touching each other, but people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do not touth each other. If you touch an English person, you should say "Sorry." People in Arab countries like standing close to one another when they are talking, but English people must keep a distance away when they are talking.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you must not touch the head of another person. In Arab countries, you eat using the fingers of your right land;the left hand is not used at all. In parts of Asia you must not sit with your feet pointing at another person. When you use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the meanings of gestures and movements in the foreign country. Following the customs will help you municate with people and make your stay there much more pleasant and fortable.肖振2023-08-04 11:09:201
哲学中的诡辩论是不是唯物主义,为什么
不是诡辩论讲的是方法唯物主义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性九万里风9 2023-07-28 11:05:282
辩证法的观点与诡辩论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辩证法的观点强调对事物的双重性,即事物有其正面和负面两面,而诡辩论的观点则强调对事物的多样性,即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因此,辩证法的观点强调的是事物的双重性,而诡辩论的观点则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阿啵呲嘚2023-07-28 11:05:281
辩证法和诡辩论怎么区分
辩证法就像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人,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也可能矛盾,但都是真实的反应。诡辩论则是用有色眼镜看,用哈哈镜看,或者让你看了好几个人却欺骗你说那是同一个人,诡辩的方法很多,目的之有一个掩盖真实。简单的说:辩证法用认识的复杂揭示了真实的复杂;诡辩论用逻辑的复杂掩盖了复杂的真实。Jm-R2023-07-28 11:05:272
诡辩论谁提出的的啊
苏格拉底。他的老师就叫浦罗泰格拉,就是曾经的智者学派的泰斗,而智者学派就是诡辩学派。也就是诡辩论的鼻祖。具体是没有人提出诡辩论的阿啵呲嘚2023-07-28 11:05:271
哲学中的诡辩论是不是唯物主义,为什么
正确的理解是:“诡辩论”只是一种“论证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与是否“唯物主义”无关。“唯物主义”则是属于“本体论”范畴。换言之,“诡辩论”者,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者,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者。就像“辩证法”一样,有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有唯心主义辩证法。阿啵呲嘚2023-07-28 11:05:201
什么时哲学里面的诡辩论?
什么是诡辩?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此外,中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苏萦2023-07-28 11:05:191
诡辩论代表人物
诡辩论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认为对于“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真颛2023-07-28 11:05:191
诡辩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呢?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bikbok2023-07-28 11:05:171
诡辩论代表人物有哪些?
诡辩论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相关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认为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墨然殇2023-07-28 11:05:172
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是什么?最好举例论述之!
诡辩论就是瞎说八道,但是最近你居然信了。。。。辩证法是相对的的认知范围内正确认识黑桃花2023-07-28 11:05:176
诡辩论的主要手法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们骗人索财的一个法宝,就是竭力说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3)虚假论据。它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4)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5)以人为据。它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6)诉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7)人身攻击。它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8)机械类比。它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9)以偏概全。它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据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论据去进行论证,以个别情况片面概括为一般。阿啵呲嘚2023-07-28 11:05:171
请分析辩证法与诡辩论有哪些主要区别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在于选项: a、辩证法承认转化,诡辩论否认转化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统一,诡辩论和唯心主义相统一 c、辩证法主张发展的观点,诡辩论主张静止的观点 d、辩证法主张转化需要条件,诡辩论否认转化需要条件c辩证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事物是发展的、联系的”这种观点诡辩论来自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一对对子。形而上学不承认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否认物质有客观、普遍的联系;辩证法正好与之相反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1:05:161
诡辩论的例子是什么?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小白2023-07-28 11:05:151
关于诡辩论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吗
一个人有三个头 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虽然知道甲的论证是错误的,但不能指出错在何处。在甲的论证中,从字面上看“没有人”这三个字前后出现两次,但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没有人有两个头”中,“没有”是一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有人有两个头”这一判断,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没有两个头”。这个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是“人",不是“没有人”;而在“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中,“没有”这个否定词否定的是“人”这个概念,因而“没有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的否定概念——“无人”,即“一个人也没有”。如果前面的“没有人”和后面的“没有人”意思一样,则“没有人有两个头”就是一个虚假的判断。所以,甲的论证是利用字面或语词的相同,暗中偷换了概念,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这是强加于人,因为从来没有的东西,不存在“失掉”或“没有失掉”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欧布利德斯的议论中,“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这位县太爷为了勒索钱财,绞尽脑汁想办法讹人。他的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我们假定原先每只金锭1000 元,店家说只按半价出售,即每只降为500 元。现在县官不是把两只金锭都留下,而是只留下一只,把另一只仍按1000 元计算退还给店家,其中500 元是减了半价之后的金锭的价钱,余下的500 元作为自己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款付给了店家。这里的奥秘就在于,首先,退还的那只金锭不应仍按1000 元计算;其次,这只金锭原先并没有付钱(如果原先已经付了1000 元,减了半价之后也就无须退还了),因而它仍然是店家的而不属于县官,怎么能用它折合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钱呢?把原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顶帐,这就是县官玩弄的强词夺理的诡辩。从概念的角度看,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即把“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等同于“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的价款”。 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老婆听后高兴地说:“你的鬼点子真多,我算是服了你了。”利用多义词、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种狡猾的诡辩手法。诡辩论者在议论中常常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模棱多可,含糊不清,以便见机行事,给自己留下任意解释的余地。这位算命先生正是利用在特殊情况下“一”的多义性进行诡辩,并以此骗取他人的钱财。 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一个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观众席上有几个人高声说话,旁边的一位观众劝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其中一个小伙子倒打一耙说:“嘿嘿,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 在公共场所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妨碍别人看电影,是一种违反起码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这位青年同志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指责批评者“也在讲话”,这就把看电影时的“大声讲话”同制止这种行为的“讲话”以及同一般的“开口对人讲话”混为一谈,是纯属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辩。 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谁说没有矛盾!”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矛盾”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至少可以表达以下几个概念:①表达哲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②指的是“思想矛盾”,它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③指的是“逻辑矛盾”,它是思维的组织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讲话中的自相矛盾;④指的是“不一致”,如“言行矛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团结”现象。甲是在上述⑤的涵义上使用“矛盾”这个词的,而乙却把它偷换为①的涵义,这是故意抬杠。NerveM 2023-07-28 11:05:151
诡辩论经典例子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tt白2023-07-28 11:05:151
诡辩论是形而上学吗?
涂凡尘2023-07-28 11:05:153
诡辩论的实质
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拌三丝2023-07-28 11:05:151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字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1:05:151
“诡辩论”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白马非马的悖论凡尘2023-07-28 11:05:144
关于诡辩论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吗?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还有,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不还,朋友找他要,欧布里德说:“借钱的是过去的我,你找过去的我要吧!”,朋友揍了他一顿,欧布里德说要去法院告他,朋友说:“打你的是过去的我,你去告过去的我吧!”黑桃花2023-07-28 11:05:143
诡辩论是什么意思?
诡辩论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在宣传中论证一个命题或说明一个问题时,诡辩论者不去如实地、以有力的逻辑力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是从主观出发,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主从关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为其荒谬的言论制造一种骗人的推理形式。扩展资料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之一。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无限和有限、否定和肯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等,都包含着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绝对和相对不是彼此排斥、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达到了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结合的全面的灵活性。诡辩论则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利用并极力夸大概念相对性的一面,否定确定性,否认绝对性,片面强调事物的流动性和认识的相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诡辩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对主义bikbok2023-07-28 11:05:131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哪些?
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谷子落地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字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6、向朋友借钱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不还,朋友找他要,欧布里德说:“借钱的是过去的我,你找过去的我要吧!”朋友揍了他一顿,欧布里德说要去法院告他,朋友说:“打你的是过去的我,你去告过去的我吧!”wpBeta2023-07-28 11:05:131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字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韦斯特兰2023-07-28 11:05:131
诡辩论的定义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NerveM 2023-07-28 11:05:131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哪些?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gitcloud2023-07-28 11:05:131
关于诡辩论的书
方,方才,才开始;两方同意。此句所言,一生二也,讲的就是整体分化,就产生阴阳(亦即矛盾)两部分,也就是一体两面的意思。众生万物,一产生出来,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也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此乃生死之一体两面。是非理论呢,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肯定,也就开始了否定;一开始否定,也就开始了肯定,此乃是非理论之一体两面。庄子此言,意在陈述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事实,并非诡辩。韦斯特兰2023-07-28 11:05:122
诡辩论的理论支持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谣言,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陶小凡2023-07-28 11:05:111
从诡辩论谈起,中国人为什么缺乏逻辑?
本文源于与志宇断断续续的的讨论,因受从网近日对于中国人缺乏逻辑的讨论感染,信手写了下来。 有个讲诡辩论的小例子: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可以回答干净人,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如果回答脏人,是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是脏人去洗澡,还是干净人洗澡?亦或是都洗,或都不洗?为什么会出现矛盾?这用我们熟悉的言说方式解释,就是诡辩论臆造了不存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本来,若A,则不一定B,但诡辩论通过巧妙架构的语句,令读者误以为若A,则一定B。(有时候,若A,则C,但B和C之间互斥,于是就推出了看似矛盾的结果)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身上脏,那么他回去洗澡”和“如果一个人有洗澡的习惯,那么他会去洗澡”都是错误推论,一个人去洗澡的充要条件包括:他需要洗澡,他愿意洗澡,主人家里有盥洗室,主人家的盥洗室里没停水,主人家里的盥洗室里的水温能调到合适度数,主人家没停电,主人家的盥洗室没有被三百只老鼠占据……之类之类,不胜枚举。只有我们考虑并确认了这n项条件都满足时,我们才能够正确推出客人要去洗澡,引号中的句子反映的矛盾源于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不充分。 但诡辩论何以蒙蔽读者呢?何以让读者意识不到论证过程的不严密呢?事实上,一百个身上脏的人中有99个会成功地去洗澡。于是我们用直觉将经验套入了预测中,预测洗澡的结论会成立。构造一个成功的诡辩论的难度就在于这里:你要是说:“他今天出门了,那么他会因车祸而死。”当然没有人会觉得论证严密,因为经验中A事件与B事件同时出现的几率着实不高,所以直觉告诉我们此句荒谬,理智才能趁机告诉我们,A之外,我们必须找到很多个条件,才能使B出现。(事实上,“他出门”和“他身上脏”在逻辑地位上是相同的,都只是必要条件)诡辩的架构不能用这样的句子,而需要“如果一个人身上脏,那么他回去洗澡”和“如果一个人有洗澡的习惯,那么他会去洗澡”这样的两句或以上的符合受众的源自经验的直觉的论证,以使这多个结论在神不知鬼不觉间呈现出矛盾的假象。 在上一段中,我其实已经把问题引向了直觉——直觉源自“若A,则B以极大概率出现”的经验,可能让我们忽视A与B之间可能并不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直觉并不是一种思维过程,我们运用直觉时并不会想到具象化的语言表述,直觉类似条件反射,而且在生活中,我们运用直觉的次数似乎远超运用逻辑的次数。志宇启发我思考直觉的来源,作为非理性的,被广泛使用的,绝对可说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的直觉的来源。一百个身上脏的人中有99个会成功地去洗澡,一千次见到老虎,会有998次老虎试图干掉原始人。若运用逻辑,我们会试图找到足够充分的条件来论证老虎会不会对我有威胁,会考虑这是只病虎吗?这老虎心情好吗?我和老虎之间会不会有玻璃幕墙呢?等考虑完,很可能你早就完了。所以原始人发展出了这样一种本能趋向,不经思考地对某些已得到经验(直接或间接)证实的现象的出现做出本能的反应,这就是直觉。直觉无需思考,也就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这种缩短固然会因非逻辑性而导致或多或少的副作用,比如老虎不追赶原始人的那两次,原始人就白白消耗了体力,但一千次同类事件中,998个原始人保全性命的几率提高了,只有两个原始人消耗了无必要的体力,孰轻孰重,自然选择会帮助作为物种的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直觉具有这样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逻辑具有无必要性,并因此可能增加无必要的消耗。后一方面才终于和“中国人为什么缺乏逻辑”挂上了钩。 原始部落生活的范围很小,身边的动植物、会遇到的情况很少,总共就那么几种叶子和果子能吃,那么几种动物需要被害怕,于是逻辑变得一无用处,看到果子,直觉地去吃就行了,看到异性,直觉地去追就行了,无须逻辑分析。在这一阶段,全世界的野蛮人都没有逻辑,也都不需要,更不想要逻辑。可是,随着农业的发展,情况出现了变化。中国的社会呈现着极强的乡土性,对土地的依赖造成了经年累月居住在一个地方,费孝通先生说:“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乡土中国因其稳定无新意而保存了逻辑的无必要性,正如它保存了文字和记忆的无必要性(费孝通《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谈了文字之无用),也就保存了直觉的优越性。反观希腊,作为地贫之所,不得不早早开拓海洋,把小帆船开得满地中海都是,各个地方的不同地理环境使希腊人不断遇到经验所不可及的新情况,在应对新情况的过程中,直觉再不能体现优越性,逻辑则因有助于克服成见,分析崭新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会产生的必然后果,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迅速崛起。因而,自觉的逻辑学的产生之地也是古希腊,诡辩论的产生并不能说明逻辑的落后,而这种构建特殊矛盾的思维游戏恰恰反映了希腊人对逻辑思考的追求和进步。轴心时代的伟大东西方哲人,就这样分道扬镳了,希腊的传统后来拓展成为了整个西方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 所以,我们找到了一种解释:中国人缺乏逻辑,是因为漫长的小农经济时代使中国人不需要逻辑。接下来,我们告别马林诺夫斯基,告别功能主义,诘问下去:国门被迫打开,工业化开始也这么多年了,作为面对无穷新现状现代人,我们需要逻辑,但我们为什么还是缺乏逻辑?(曾有利于原始人的本能的直觉往往造成现代人的困扰,我们在与本能作战。举两个例子,对于原始人,黑暗意味着很大的未知危险,于是原始人发展出了畏避黑暗的直觉,但对于现代人,逻辑会告诉我们黑暗中的危险恐怕几率很低。再比如,原始人没有精密的政治-传媒系统,但对于现代人,政治传媒利用直觉所造成的误导却可能极大影响公共利益) David Strand说:辛亥革命给中国留下了旷日持久的共和主义政治文化,它以鼓舞人心的演讲,喧闹的集会以及粗矿的示威为特征。这种谁声音大谁牛逼的政治文化可能起源于辛亥革命,但真正被发扬到国人内心里,则是在1949以后了。这个执政党以动员底层群众为特征,通过一次次大动员破坏掉理性较强的知识阶层,而民众事实上也并非成为了真正的政治主体,政党动员是群众唯一的指挥棒。虽然唯一的力量仅仅是政党和动员,但政治生态的体现者却是作为群情激奋者的乌合之众。这就又要扯勒庞了,群体的非理性事实上就是非逻辑性,直觉性,跟着声音最高,说的话看似最正确的那个人走的性质。群众运动中,你没必要严密论证你的观点,群众没耐心听的,你需要的是几个华丽简短的口号一只高音喇叭。知识阶层可能可以保持逻辑性,但知识阶层的话语权已经被消弭掉了。文革彻底打乱了逻辑世界,让已经群情激奋了一百年的中国人几乎彻底失去了在政治参与中保持逻辑性的能力。(逻辑的施展需要温和的心态来排除感性的干扰,群众运动的大行其道所破坏的正是这种心态。熊十力文革时在上海的公园里一遍遍自然自语:“中国文化亡了。”可见至少儒家在心态上是适于逻辑活动的)又加之互联网文化中天然的反逻辑性(微博140个字,你怎么严密举出令结论成立的诸种条件?而喊口号最能吸引来浅阅读成性粉丝),中国网络的非逻辑性便体现得尤其严重了。 不喜欢谈政治,那就这样吧。我觉得我怎么文风变得这么絮絮叨叨?mlhxueli 2023-07-28 11:05:111
诡辩论的表现形式?
诡辩的六种表现形式和技巧 1、只看一点,不懂是非。如: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 2、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如:狼与羊的故事。狼要吃羊,羊问狼吃它的理由,狼说羊把它的水弄脏了。羊说:我在河的下游,你在河的上游,我怎么弄脏了你的水呢? 3、牵强附会,混淆是非。如:三鹿毒奶粉事件。三鹿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奶农;奶农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奶牛,是奶牛产的奶;奶牛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山上的草,我是吃这些草染毒的;青草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土壤,我是从土壤那里吸收养料的;土壤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河里的水,是河里的水滋养了我;河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中国男子足球队队员,是他们在我这里洗脚把水弄脏了、有毒了;足球队队员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要怪就怪三鹿奶粉,我们是吃三鹿奶粉长大的。 4、无中生有,捏造是非。如:从前,某地有一位状师去县衙告状。县长升堂审案:“来者何人,状告何事?”“报告县太爷,我昨天买的一把斧头,前天就被偷了。”状师回答道。“什么话?”县长带着怒气大声地说道。“报告县太爷,(斧头)茶树把!”状师诡辩道。他的目的就是激怒县长,县长不知是计。当县长意识到状师纯粹是来捣乱的,于是宣布退堂。就在县长抬腿走人的刹那,状师趁势扑上前去将县长的一只鞋脱了下来。说道:“身为父母官,不为民作主,抬腿踢人。”就这样,状师拿着县长的鞋去知府、巡府告状,说县长不为他申冤反而踢他。一个县长硬是被状师告倒了。 5、偷换概念,转移是非。如:一天晚自习,某生请假说去老师家问问题,事实上他根本不是去老师家问问题的,而是去了校外干别的事情去了。所以,直到晚上就寝都没见人。第二天,班主任找他谈话。老师问:你昨晚到那里去了。他诡辩道:我昨晚在读书。在读书就没有违背您的宗旨。 6、模凌两可,回避是非。如: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友好关系。对记者问他如何对待台湾国民党政权和大陆共产党政权时,他回答道:我相信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相信自己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前几天,有记者问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泰国前总理他信是不是住在中国?秦刚答道:他信先生曾来中国度过假。希望采纳FinCloud2023-07-28 11:05:111
哲学中的诡辩论是什么?
举个列子 世界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但都不是人,人就是人,男人当然不是人,所以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不是人,所以楼主也不是人。呵呵.在西方哲学中,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人不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住”,当你第二次踏进河流时,遇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河水,而是新的水流。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朴素辩证法的典型语言。据说,赫拉克利特有个弟子名叫克拉底鲁,他进一步发挥老师的这句话,仅仅改动了一个字就把它变成了诡辩论。他的话是:“人一次也不能迈进河流”。两次变成一次,话的性质就完全变了样子。按这句话的意思,既然一切都在变化,在你想要、但还未曾踏进河流之时,河已经变得不是河流、你也变得不再 是你了,一切都不存在,也就没有迈进河流这件事。事情果真变化得如此之快,那就连他说这句话也要划上问号了,因为那样一来,世上就不再是“无物常住”而是“无物存在”了。把辩证法转化成为诡辩论就是这样的容易!中国古代哲学的这类诡辩事例也很多,甚至比西方的还要典型。事物的同与异、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总是相互联结而存在的,只要是离开了“对立统一”,无论把哪个方面绝对化都会走向诡辩。像人们熟悉的惠施与公孙龙关于“合同异”、“离坚白”的辩论,那些所谓的“白马非马”、“犬可以为羊”、“马有卵”、“卵有毛”、“狗非犬”、“白狗黑”、“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等等听来十分怪异的论断,就是通过扭曲对立面的同一关系得出来的。在这里辩证法与诡辩论不过毫厘之差。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28 11:05:111
律师是不是诡辩论者?
当然不是,你误解诡辩的意思了肖振2023-07-28 11:05:114
诡辩论是什么意思
析辩诡辞的解释亦作“ 析辨诡词 ”。谓巧言邪说。 《汉书·扬雄传下》 :“ 雄 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於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颜师古 注:“为巧辩异辞以搅乱时政也。” 宋 曾巩 《上 欧阳 学士 第一书》 :“ 仲尼 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词语分解 析辩的解释 分析论辩。《隋书·天文志上》:“先儒弗斯取验,虚繁 翰墨 ,夷途顿辔,雄辞析辩,不亦迂哉!” 胡蕴玉 《< 中国 文学史>序》:“ 乾 嘉 之世,文网日密,而 奇才 异士, 无以 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 诡辞的解释 ∶说假话, 敷衍 搪塞故土造辟而言,诡辞而出。;;《谷梁传;文公十年》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论。也作;诡词;详细解释亦作“ 诡词 ”。.不透露谈话的真实内容。《谷梁传·文公六年》:“故士造辟而言,诡小白2023-07-28 11:05:111
诡辩论的错误和要害是什么
谬误就是要害呗,不过这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如果你没发现,你都不会认为是诡辩。你发现了蛛丝马迹只能是猜测是诡辩,只要确凿证据才能说是诡辩。九万里风9 2023-07-28 11:05:112
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吗?不是吧,形而上学不是强调静止不变吗?
你这里说的“形而上学”强调的静止是世界的静止状态,比如认为世界是不生不灭,不动不变,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一”,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描述;而诡辩论是一种辩论方法,表面符合逻辑而悄悄地违背逻辑,却让你觉得很有道理,不能说他强调运动。诡辩论作为方法,并不包含具体内容,既可以为形而上学观点做诡辩,也可以为辩证法的观点进行诡辩。此后故乡只2023-07-28 11:05:102
请分析辩证法与诡辩论有哪些主要区别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在于选项: a、辩证法承认转化,诡辩论否认转化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统一,诡辩论和唯心主义相统一 c、辩证法主张发展的观点,诡辩论主张静止的观点 d、辩证法主张转化需要条件,诡辩论否认转化需要条件c辩证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事物是发展的、联系的”这种观点诡辩论来自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一对对子。形而上学不承认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否认物质有客观、普遍的联系;辩证法正好与之相反苏萦2023-07-28 11:05:101
关于诡辩论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吗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称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他们两个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学生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老师摇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立即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了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爱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 学生眨着眼睛,犹豫不决地说:“那看来就是两个都洗了。”“又错了!”老师笑道,“两人都没有洗澡。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那……老师你每次说得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样理解呢?”“这很简单,这就是诡辩真颛2023-07-28 11:05:101
辩证法和诡辩论怎么区分?
辩证法是建立在总体性基础上,把差异作为这个总体的实体,然后这个差异看成是这个实体自己否定自己产生的自异。而诡辩论,则是不遵守同一律,他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是外在地添加多个角度看问题。举个例子,当我们说wg死了很多人,于是就有人说,可是我们有了原子弹。这就是典型的诡辩论,我们讨论的是死亡人数(这是一个角度),而他所说的原子弹,则是科技的角度。他在不同角度游移。这就是所谓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诡辩本质。他是多次添加多个角度,然后再去外在地组合起来,所以要求我们一分为二,不要只盯着坏的一面。这就是诡辩论的核心。诡辩论的基本特征是:1、诡辩论打着逻辑的旗号反逻辑,诡辩论者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往往会采取假冒逻辑、歪用逻辑的方式来套用不同逻辑下的概念定义。2、诡辩论具有极端主义倾向,当辩证法讨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时,诡辩论极端的抓住一个属性来攻击另一个属性,例如绝对真理是绝对正确的,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相对真理不是真理。却不知道所有的绝对真理都是从一个个相对真理中提炼出来的。3、诡辩论具有强烈的目的指向,诡辩论的根本目的是胜利,而胜利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追求名利、地位、利益等现实诉求。4、诡辩论的世界观不明确,一方面是不可知论导致的世界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所以一切的固有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但是他们又用这种自认为不确定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确定的。另一方面是立场多变导致的价值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同样立场下进行价值评价,一会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会从上帝视角出发,在同一个讨论中会换好几把尺子,换好几个标准来评价问题。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1、辩证法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在万事万物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是数万年来人类认知革命的产物。世界具有辩证性、人类社会具有辩证性,人类思维具有辩证性,一切的存在和发展都普遍遵从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2、辩证法是一种思维逻辑,辩证法作为一种思想工具,他有着自己的认知对象和运用范畴,虽然万事万物都具有辩证性质,但是只有在辩证法自己的五大范畴之中,辩证法才具有可使用性。3、辩证法的是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大规律揭示了万事万物的一般规律、共性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上,需要讨论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法的运用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需要一定的思维训练。4、辩证法立足于人的世界,人有世界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二者对立而又统一。“以人为本”思想体现的是,衡量万物价值的是人,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始终站在人的立场来认识世界。瑞瑞爱吃桃2023-07-28 11:05:091
什么是诡辩论?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如下:1、一个人有三个头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2、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3、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4、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5、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28 11:05:091
诡辩论的意思是什么?
诡辩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聪明但有欺骗性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在宣传中论证一个命题或说明一个问题时,诡辩论者不去如实地、以有力的逻辑力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是从主观出发,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主从关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为其荒谬的言论制造一种骗人的推理形式。为什么要学习诡辩并不是要列位看官伤害他人,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习诡辩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现问题,从而深层次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拨开云雾见青天。当然,同样可以运用诡辩的方法给对手制造问题,迷惑对方使情形对己方有利。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余辉2023-07-28 11:05:091
诡辩论经典例子有哪些?
诡辩论的例子故事一:《艾子杂说》中有如下一个故事。有个营丘人,很不通事理,却喜欢跟人家瞎争。有一天,他去找艾子问:“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如果它们在夜里行车,有人突然狭路迎面而来,来不及让路就会出事。有了铃,叮当叮当地响着,双方就能准备互相让路了。”营丘人说:“塔的上面也挂着铃,难道也是为了叫人准备让路吗?”艾子笑着说:“你这个人不通事理到这个地步!鸟雀喜欢在高的地方做巢,鸟粪会把高塔弄得很脏。塔上挂了铃,风一吹,叮当一响,鸟雀就会被吓散。你怎能拿它跟大车和骆驼比呢?”营丘人还要争辩:“猎人养的鹞鹰尾巴下也挂着铃,哪有鸟雀到鹞鹰的尾巴上去做窝呢?”艾子大笑说:“你这个人呀,不通事理得太奇怪了!鹞鹰出去捉鸟雀,它脚上系着绳子,有时会在树枝上缠住,如果它一扑翅膀,铃就会叮当响起来,人们就可以朝着铃声去寻。你怎能说是为了防鸟雀来做巢呢?” 营丘人仍然争辩道:“我曾经见过送丧的挽郎,手中摇着铃。嘴里唱着歌,难道也是为了怕给绊在树枝上吗?”艾子不想跟他再争辩下去了,就说:“那挽郎是给死人开路的。因为这个死人生前专门喜欢跟人瞎争、诡辩,所以,摇铃让他乐一下!”诡辩论的例子故事二:有两个15岁的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地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解释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苏州马小云2023-07-28 11:05:091
诡辩论经典例子
一个人有三个头 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虽然知道甲的论证是错误的,但不能指出错在何处。在甲的论证中,从字面上看“没有人”这三个字前后出现两次,但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没有人有两个头”中,“没有”是一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有人有两个头”这一判断,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没有两个头”。这个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是“人",不是“没有人”;而在“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中,“没有”这个否定词否定的是“人”这个概念,因而“没有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的否定概念——“无人”,即“一个人也没有”。如果前面的“没有人”和后面的“没有人”意思一样,则“没有人有两个头”就是一个虚假的判断。所以,甲的论证是利用字面或语词的相同,暗中偷换了概念,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这是强加于人,因为从来没有的东西,不存在“失掉”或“没有失掉”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欧布利德斯的议论中,“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这位县太爷为了勒索钱财,绞尽脑汁想办法讹人。他的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我们假定原先每只金锭1000 元,店家说只按半价出售,即每只降为500 元。现在县官不是把两只金锭都留下,而是只留下一只,把另一只仍按1000 元计算退还给店家,其中500 元是减了半价之后的金锭的价钱,余下的500 元作为自己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款付给了店家。这里的奥秘就在于,首先,退还的那只金锭不应仍按1000 元计算;其次,这只金锭原先并没有付钱(如果原先已经付了1000 元,减了半价之后也就无须退还了),因而它仍然是店家的而不属于县官,怎么能用它折合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钱呢?把原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顶帐,这就是县官玩弄的强词夺理的诡辩。从概念的角度看,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即把“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等同于“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的价款”。 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老婆听后高兴地说:“你的鬼点子真多,我算是服了你了。”利用多义词、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种狡猾的诡辩手法。诡辩论者在议论中常常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模棱多可,含糊不清,以便见机行事,给自己留下任意解释的余地。这位算命先生正是利用在特殊情况下“一”的多义性进行诡辩,并以此骗取他人的钱财。 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一个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观众席上有几个人高声说话,旁边的一位观众劝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其中一个小伙子倒打一耙说:“嘿嘿,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 在公共场所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妨碍别人看电影,是一种违反起码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这位青年同志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指责批评者“也在讲话”,这就把看电影时的“大声讲话”同制止这种行为的“讲话”以及同一般的“开口对人讲话”混为一谈,是纯属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辩。 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谁说没有矛盾!”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矛盾”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至少可以表达以下几个概念:①表达哲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②指的是“思想矛盾”,它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③指的是“逻辑矛盾”,它是思维的组织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讲话中的自相矛盾;④指的是“不一致”,如“言行矛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团结”现象。甲是在上述⑤的涵义上使用“矛盾”这个词的,而乙却把它偷换为①的涵义,这是故意抬杠。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8 11:05:091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
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这句名言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尽管开卷有益是个成语,但我任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这句名言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开卷未必有益,因为我们觉得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他好的没有学到,坏的倒学了不少.我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是觉得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书,内容不健康,它们根本无法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还有负面的影响。我们认为现在人们阅读,只有选择性的阅读才能有所收获,那些不加选择的阅读对增长人的才干是没用的。bikbok2023-07-28 11:02:451
开卷有益辩论会正方辩论词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苏州马小云2023-07-28 11:02:4313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资料,简短些
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如今却有了二种对此话的不同认知。一方说“开卷有益”;另一方说“开卷并非有益”。开卷有益,名副其实,因为就算一目十行,也聊胜于无;开卷并非有益,指的是有时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书,反而伤害了身心。我赞同后者。开卷,因不知道是什么书,很多时候会吸取一些书中的不良信息,给人生带了一条弯路;再者,读书一目十行,既没有真正体会书中的人物感情,又没有用心摘录和批注,岂不既延误了时间,又耽搁了学习,一举两失?总之,开卷是否有益还得看是什么书以及看书的态度,以总结出一书对人们的影响。看的好书多了,自然会让你一步一步往上走;相反的,看的坏书多了,人生也只能是得过且过。拌三丝2023-07-28 11:02:435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作文500
大姐们儿媳妇的时候回来的人呢吗呢个屁话说你好像素菜谱曲折腾了水元素sl2023-07-28 11:02:405
以开卷是否有益为题的辩论会
临 行 密密 缝,CarieVinne 2023-07-28 11:02:402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词
开卷未必有益wpBeta2023-07-28 11:02:3613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词
这个辩题网上很多,含有视频呢hi投2023-07-28 11:02:162
辩论会 开卷未必有益 请告诉我理由
e可桃可挑2023-07-28 11:02:156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词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只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还有第二层。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有些人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多看书确实有好处,但是万一看到对青少年不宜的书刊,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有害处。如果你看了书又不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看了也没有益处。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认为一切书皆读,而不作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不讲有的被坏书引人歧途,就是漫无边际地读好书,也会使人滥用精力、收效很少。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已所需要的读物。”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爱好读书,但他们往往缺乏施肥辨别能力。有的同学读书不加选择,良莠不分,要么是刀光剑影的武侠,要么是花前月下的言情,更为有甚者沉迷于反动的、腐蚀身心健康的黄色书刊,“开卷”则废寝忘食,爱不释手,不但荒废学业,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走上邪路。他们看书可谓“破万卷”,可却没能“下笔如有神”。看什么书也很重要,看不健康的书,吸收不好的。就像《蜡笔小新》这本漫画书,我认为这本是给成年人看的休闲读物,而现在看这本书的都是毫无判断是非能力的儿童,学了里面一些不良的语言和习惯。所以,我觉得开卷是否有益是不能一锤定音的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 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越读地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1)一些来自国外的漫画书,里面包含了一些不适于我们看的漫画,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有什么益处;(2)一些武侠小说,使人成瘾,险在里面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了学习下降,还谋杀了宝贵的时间;(3)一些不良书刊像精神毒品一样,毒害了我们纯洁的心灵,从而大大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机率;(4)一些人沉迷于所读书中,而不参加各响活动,不求全面发展,成为“书呆子”;(5)一些关于暴力的书,让我们小学生看了会心理扭曲,造成不良的后果……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把你推入歧途。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格调低下或粗制的书充斥市场。这些“精神垃圾”,能让我们“吞下肚”吗?少年时代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身心正在发育,此时若接触到这些“精神垃圾”,这些坏书,如同不慎交上了恶友,在其影响、引导下步入歧途,岂不追悔莫及?放眼看看,刀光剑影、光怪陆离、血雨腥风……如此熏陶,也不知毒害了多少人?坏书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你的头脑,最终使人坠入黑暗的万丈深渊,而难以自拔。例如:w中学校的a同学一向学习成绩优异,因为沉迷于黄色小说,竟然因为调戏女同学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又如:y小学的五年级z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因为看武打小说,学飞人被成残废。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一失足铸成千古恨”!你又能说“开卷”都“有益”吗?其实,“开卷”有益与否,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读好书固然有益,读书也须经过选择。试想,书海浩瀚,无所不包,而人生又有几何?花费毕生精力来读书,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多把精力放在一些精辟之作上。像有些人读古诗,不加分析,抓过一本书就读,平庸之作看了不少,结果呢,非但谈不到收益,更甭说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了。gitcloud2023-07-28 11:02:122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反方词
应该说关点NerveM 2023-07-28 11:02:1010
辩论会: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
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看好书,不看不健康的书就行了,所以开卷有益。。。。kikcik2023-07-28 11:02:094
辩论:开卷有益VS开卷未必有益。我方为正方,如何对反方提问
要看就要看李雨城写的<<扫把+吃手指秘籍>>韦斯特兰2023-07-28 11:02:058
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词
????????????????????????????????????????????????????????????????????????????????????????????????????????????????????北境漫步2023-07-28 11:02:054
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 益”——辩论赛
jnkjjjjjjjjjjjjhhhhhhhhhhhhhhhhh水元素sl2023-07-28 11:02:024
辩论赛开卷未必有益的理由,
给你几个点吧,具体的文字还是要你自己扩充才最自然最有说服力。这个辩题有一个技巧,就是要先承认“开卷有一定益处”,同时还有许多情况下是“无益”的,所以结论是“未必有益”。不要全面推翻,要给自己留有余地,随时可以转弯。另外记得要提前找一下正方有可能会用的辩论点,准备的时候尽可能根据那些点来举反例推翻对方观点。这种辩题的反方很难提出观点,但是推翻正方观点还是不难的。辩词要点:”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开卷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性和可行性。(注意我说的是”容易造成“,而不是一定会造成,因为对方有可能会用”理论基础“的点)书卷有很多种,可以说是太多了,因此在翻阅这些书卷的时候经常要用很多的时间,甚至有可能用了很长时间依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浪费时间和精力。市面上的书卷各式各样,只有健康向上的”卷“才”有益“,而那些不健康的则百害无一益。若沉迷其中更是对人的身心均无益。”卷“指的是书籍(这个解释我还不确定,你们应该自己查一下这几个字的具体含义),而其实网络资源比书籍更有益,不仅资源充足还容易查找,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省事省力省地方,而且更环保。(注意,如果要用这个点的话,必须非常清楚这四个字的含义,先给出确切的定义)暂时我能想到的是这些了,全部是我自己想到一字字打上来的。最后,还是建议从你们正方观点入手,对想自己的观点很有帮助的。FinCloud2023-07-28 11:02:001
辩论赛:“知识就是力量”反方怎么辩?
光有知识还要善于运用···Chen2023-07-26 14:40:038
什么时哲学里面的诡辩论?
什么是诡辩?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此外,中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26 13:1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