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盲道上的爱》阅读答案(夏老师为 “我” 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023-08-05 17:25:20
苏萦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2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4分)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3分)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3分)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5.(2分)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参考答案:
  1.(2分)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4分)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3.(3分)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4.(3分)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5.(2分)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meira
没有夏老师啊。如果你问的是方老师,答案是:
讲述了自己的女儿即将失明,自己极力学会在盲道上走路,要把眼睛给女儿的感人故事。
很简单,你就这么写吧
kikcik

这个好像没有夏老师、是方老师吧。你打错了吧

《散步》阅读答案

文章的主要内容
2023-08-04 22:22:426

散步阅读答案: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怎样理解?

这个问题有三个答案,分别是:(1)突出了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了这个艰难的冬天。(2)因母亲又坚持过了一个严冬而感到庆幸。(3)与“太迟太迟”和“总算来了”想照应。
2023-08-04 22:22:582

《散步》阅读答案哥哥姐姐,求解答!

《散步》?梁实秋的作品吗?还有题目呢?
2023-08-04 22:23:142

散步的阅读答案

1、文章对一家人散步的描写是为了展现温馨的家庭亲情,同时也写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延续。2、面对母亲与儿子分歧,作者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这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的心非常深刻。3、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如此的坚强……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最打动我,因为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是觉得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
2023-08-04 22:23:212

散步的阅读答案 1、母亲想走大路是因为什么 儿子想走小路是因为什么 …………

散步的月度达,母亲想走大路是因为什么?儿子想走小路是因为什么?他因为母亲想的多,经验多,大陆人多。宽敞明亮有路灯。危险性极少。儿子想走小路的时候,因为儿子岁数小,经验少,知识也很少,所以他想走小路超劲儿近,但是小路危险性,小路没有路灯,人也少容易有危险性发生。所以妈妈的选择走大路是正确的,危机很小。
2023-08-04 22:23:293

小学生阅读答案《散步》

1.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道德?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 (敬老爱幼。“我劝母亲散步”,“解决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3.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是这个吗?
2023-08-04 22:23:381

散步阅读答案求解答啊!

1、文章对一家人散步的描写是为了展现温馨的家庭亲情,同时也写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延续。2、面对母亲与儿子分歧,作者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这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的心非常深刻。3、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如此的坚强……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最打动我,因为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要是觉得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
2023-08-04 22:23:451

《散步》 莫怀戚 阅读答案 初一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 急用 求求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吧 多谢啦!!

你要把题目打出来呀
2023-08-04 22:24:069

《散步》阅读及答案

信服:母亲相信听从“我‘的意思各得其所: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散步的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的母亲”。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地点:田野,散步中发生的分歧是:我们在田野散步,但在走哪条路的选择上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决定委屈儿子,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后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的走在小路上。3.我会听从奶奶的意见
2023-08-04 22:24:211

散步 阅读答案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几个人? 事情: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主要人物:母亲 我 妻子 儿子(2)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 →(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 ☆☆☆☆ ★★ ★ ★★ ☆☆ 祝你成功 ☆☆ ★★ ★★ ☆☆ ☆☆ ★★ ★★ ☆☆ ☆☆ ★★ ★★ ☆☆ 亲,*^__^* ,不懂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
2023-08-04 22:24:281

散步的阅读答案

阅读题目
2023-08-04 22:24:3914

求初中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的课后题解析 !!!!

莫怀戚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主要经历】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1978年莫怀戚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学,1982年中文系毕业。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思想】 莫怀戚秉承重庆人关注本地小人物的传统,一直注重于都市生活的开掘,尤其是对都市男女的庸常生活的欲望与骚动的持续开掘与表现,一直是他创作的兴奋点。早期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大律师现实录》,主要是借助都市男女的恩怨情仇来一展其心理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超常智慧,带给读者以侦探小说惯有的智性快感,都市生活本身还并不是他要着重开掘的意义对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集中探求种种社会心理现象,他看取生活深入,观察人性细切,在对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因素的挖掘上,客观、准确而深刻,具有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人性深度。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表面看来是社会风貌、物质生活,这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大和更深的变化,是人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20多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中,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上的更新与精神上的“涅磐”,始终是永无完结的主题。莫怀戚抓住这一根本点,在他的小说中探绩索隐,穷形尽相,写思想的冲突、个性的碰撞、情感的迷失。可以说,他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史。(《社会心理的探索者 ——莫怀戚小说解读 》白烨 ) 《经典关系》是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如他自己所说:“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 莫怀戚至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小说四五十部,另外还有各类随笔、小品文近千篇,这方面的作品,作者往往就地取材,任意挥洒,但仍不失大家风度,作品雍容典雅,哲理深蕴,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他善于把一些日常琐事讲得娓娓动听”,“注重描述人生的感性真实”(《成于艰难 出之潇洒——论莫怀戚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不同于池莉对俗世琐碎生活的意义开掘,也不同于方方对都市普通人卑微、残酷生存状况的表现,莫怀戚更热衷于对都市普通男女的“积极”(或嚣张)的生活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与骚动进行开掘与表现——这就是莫怀戚小说创作的个性之所在,也是他可以立足于当代文坛的“本事”之所在。 如:《经典关系》就象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他的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读他的作品,好象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023-08-04 22:25:106

散步 阅读答案

小朋友,不要乱上网发一些问题。网上有很多怪叔叔的。
2023-08-04 22:25:272

散步阅读答案

下次记得把问题说全,因为网上资料繁杂,我不清楚你说的第三自然段是哪一段,显然不是原文里的第三段,而且有不只一种分段的方法。所以我只能回答你第二、三个问题。2:在第六自然段中找出能具体看出“一切都处决于我”的句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3:展开想象,想出”我“背着母亲走时各自的心理活动。“我”——(都说老人是按天过,往后的日子里要把母亲照料好,多陪陪她老人家。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时间多和母亲在一起。)母亲——(儿子都这么强壮高大了——真像他父亲年轻的时候啊。我这付老骨头可一定要保持健康,不给儿子、孙子、儿媳妇增添负担。真希望一家人能多些时间聚在一起,多一天是一天,这样我就知足了。)
2023-08-04 22:25:451

《散步》阅读答案“

一方面受天其影响。我啊母亲老LE
2023-08-04 22:25:553

《陪母亲散步》的阅读答案 ,

因为这样才能享受生活
2023-08-04 22:26:066

《散步》的阅读答案 大体意识 最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中年的人的社会责任之重大,因为他们负有赡养老人和抚养下一代的责任。
2023-08-04 22:26:333

散步 阅读答案 整个世界如何理解

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上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所以就像整个世界。
2023-08-04 22:26:423

散步阅读答案 文中用了许多分号是为什么

有3处使用了分号。第一处是意思紧密相连的两个独立的句子之间用分号第二处是含有转折意思的两个句子用分号第三处是内容有对比的两个句子之间用分号
2023-08-04 22:26:491

散步阅读答案: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那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因为作者的母亲和儿子以及妻子都相信作者,从而使作者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渲染小路春天的气息,充满生机,照应儿子走小路有意思的原因,也点明母亲担心走不过。
2023-08-04 22:26:582

散步的阅读答案 文章首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能否将其顺序变换,为什么? 在线等!

可以删掉一个,但是需要把逗号改成顿号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主语是要分开的,所以如果不改变标点的话,是不可以删的 应该改成: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因为改成顿号以后,母亲 妻子和儿子都是“我的”,主语一样,同一个句子里是可以省略的.
2023-08-04 22:27:061

散步阅读答案: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怎样理解?

正确的答案我不知道,就我个人的答案跟你说说主要的重点是在"熬"跟"严冬"2个词上熬,代表只能忍受,耐苦支持严冬,极冷的冬天2个词结合到一起,那就是说只能无奈的去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从上面可以广泛的想到各种导致到这个过程的原因1,身体有病2,贫困3,没人帮忙照顾4,大环境的影响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其他的你再联想联想吧
2023-08-04 22:27:132

散步阅读答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怎样理解?

反映了两代人,浓浓的亲情!
2023-08-04 22:27:384

牵蜗牛散步这篇短文的阅读理解答案

牵着蜗牛去散步一钩新月从远处的林子里升了起来,她穿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游荡在湖面上,漾着碧辉。在这荷塘月色中,我牵着蜗牛在散步。我漫步在蜗牛跟后,她轻盈的步伐,慢悠悠的。她携着银白的画笔,在身后勾画了一条长长的细线。那条美丽的银线,是她留下的痕迹,映者皎洁的月光,越发光鲜亮丽。山路遥远,也许她不知道终点在哪,但她美丽的痕迹却告诉人们,她来过这里。不知觉中,朝阳以贴在蜗牛坚硬的背壳上。太阳散出的光芒太刺眼,我几乎看不到她勾画的银线,但我知道,她依然努力往前爬,依旧会留下自己美丽的痕迹。是的,人生之路漫漫,蜗牛教会我们缓缓前进,小心翼翼地,勇敢地往前走,在身后留下细长的痕迹,让自己走过的路有意义。哪怕是“刀身火海”,只要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打垮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终点的信念。人生,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不让生活过得匆忙忙。只需在坎坷的路上,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不懈,在洒尽了泪的生命里,留下完美的韵脚。牵蜗牛去散步,似带着永恒的信念,在梦想的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最纯洁的脚印。
2023-08-04 22:27:552

初一上语文课文《散步》预习作业:1内容概括,要求:简单明了2你有什么疑问,要求:有价值。神马百度,

○教学目标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设计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感知课文内容① 检查生字词。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教师导学」“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教师小结]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重点研读(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023-08-04 22:28:061

想陪母亲散步阅读理解答案简要概括文中母亲形象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但我很少去关心过母亲.这次散步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加体会出了母亲的爱.
2023-08-04 22:28:161

急求书上元夜游文言文阅读答案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过:苏轼的幼子。⑥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予欣然从.之 ( ) ②步.城西,入僧舍( ) ③归舍已三鼓.矣( ) ④孰.为得失 ( ) (2)下列句中“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2分) A.屠沽纷然. B.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C.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D.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不 知 走 海 者 未 必 得 大 鱼 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译文: 11.试说出你对文中苏轼“自笑”与“笑韩退之”的理解。(2分) 8.(1)①跟随,跟从;②散步,步行;③击鼓,打更;④什么,哪个。(4分) (2)B(2分) 9.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分) 10.(1)(在这)美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2分,“良”、“嘉”、“乎”译句时须落实)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2分,“妻子”、“绝境”、“复”译句时须落实) 11.“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安闲自适)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笑韩退之”是笑他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缘自适(1分)。
2023-08-04 22:28:232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林清玄)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1、在樱花林中散步,踩过满地的落英,这人间是多么繁华呀!人间的繁华又是多么容易凋落呀!樱花给我的启示是,不管时间是多么短暂,都要把一切的生命用来开放,如果盛放的时刻是美的,凋落时尽管无声,也会留下美的痕迹。2、我泡在温泉池里,看着茫茫白雾,突然从心底冒出了一句话:“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这是妈妈写信给我,最常用的句子。3、妈妈的信有固定的格式,信封上她写的是“林清玄君样”,春天,她常在信末写着“春日平安”,到了冬天,她总是写“天寒露重,望君保重”。4、每当我看到“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时,内心总会涌起无限的暖流,在这么简短的语言里,蕴藏了妈妈深浓的爱意,爱是弥天盖地的,比雾还浓。5、“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这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钟声,在母亲离世多年以后,还温暖着我,使我眼湿。“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我轻轻朗诵着母亲的话语,感觉这句话就可以供养天地。感觉,在遥远的、如梦的、不可知仙境的妈妈,也能微笑垂听。扩展资料《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赏析:初读李清玄的散文《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感觉作者好怪,一上来便是上阳明山看樱花,跟主题不沾边,而且不仅正在看, 还大谈特谈看樱花的感受, 简直觉得李清玄也太能扯了。问同学,也答不出所以然,上网查,也未能找到答案。再读,三读,再想,再思。深觉李清玄, 真是大家。以上阳明山看樱花, 到带着淡淡的硫磺香气下山,一首一尾,结构严谨。以看樱花之思,感生命之短暂,也保留天地的爱,无一不是恰合着主题。到轻诵着“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感觉这句话就可以供养天地。情感也相呼应,浑然天成。生命是什么?李作家面对樱花,感叹人间的繁华又是多么容易凋落呀!心念所到,才有穿过樱花,泡个温泉吧!才有从心底冒出了“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这句话,才有“美在自然、美在简单、美在含蓄”思想的波涛,回环往复,迤逦而行,越渐进越深刻。
2023-08-04 22:28:331

巷 柯灵 阅读答案

1. 第二段中把江南小巷比做“古代的少女”,从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两方面分别突出了小巷的什么特点?(4分)(每空填一个字,不得超出字数限制) 答:⑴外在形态:□□□□ ⑵内在气质:□□□□ 2. 第三段中“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请分析它在文段中的作用。(4分) 答: 3. 第二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四段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 B.第二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生活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对小巷的挚爱,实质上表明了作者对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生活情趣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最好 的去处。 E.结尾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 [ ] [ ]5.文章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6分)6.从文中一句找出与《岳阳楼记 》登上楼相同意境的句子:7、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8、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它(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为什么说是“可能”?又为什么说它是“现代的乌衣巷”?(4分)18、(4分) (1)深长曲折;(2分)(2)优娴贞静。(2分) 19、(4分) ①进一步表现小巷“无比的悠闲”;(2分)②渲染“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2分) 20、(4分) ①第三段“无人”是为了表现小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2分) ②第四段“有人”说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姑娘的出现更显示出小巷的安全感、温馨感和人情味。(2分) 21、(4分)B、D(第三段中描写的巷的景象并不是别开生面的另一种。文章中表达作者对社会世俗的不满,没有涉及到社会的不平等。)
2023-08-04 22:28:482

送小龟回家阅读答案

. 1.流动 央求 跳动 2.“小龟不吃饭,饿吗?”(担心) “小龟回家吧。” (小心翼翼地,轻轻)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很兴奋地,欢呼) 都表现了他关心、爱护小动物。3.“我突然感动的要流泪”是因为“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 见到儿子放小龟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和善良,感慨于父母教育儿女的小心与不易。 “ 而妻,真的流泪了”是被那种温馨、幸福场面感动了;也是为那个善意的谎言而伤感4,《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 神。 《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思家、团聚之情)。
2023-08-04 22:28:5610

《散步》莫怀戚阅读答案

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都不能互换.因为“我”与母亲生活的时间长,所以说 “早已”,儿子与“我”生活的时间短,且儿子还未完全长大,还能听“我”的话。 “强壮”是年迈的母亲眼里“我”的形象,“高大”是幼小的儿子眼里“我”的形象。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描绘春的勃勃生机,表现我对生命的高歌,烘托我对母亲能熬过严冬的欣慰之情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2023-08-04 22:29:322

散步阅读答案

1、家人之间互相的关心2不为什么
2023-08-04 22:29:412

散步阅读答案

运用环境描写
2023-08-04 22:29:503

散步课后题的答案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2、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4、《散步》一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5、《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6、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典型细微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发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个"摸"的动作,生动的表现出"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爱。一家人互谅互爱,愉快和谐的亲情就在这细微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2023-08-04 22:29:571

初一上语文作业本23课《散步》答案、

)蹲
2023-08-04 22:30:089

人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第一课【散步】课后习题答案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有关资料】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母亲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到了垂暮之年,儿子应该好好让其享天伦之乐,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小心翼翼地背着;儿子是未来的希望,是新生事物,是“我”的延续,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这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 只能这样啦,具体的再自己理解理解!
2023-08-04 22:30:331

《散步》

【作者】莫怀戚【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课文解释】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6.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 【有关资料】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请采纳。
2023-08-04 22:30:41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课《散步》课后问题答案,要清晰,完全正确

1.好,题目可换成《背上的世界》,由文中后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可分析出文章的主旨,从而拟题。2."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句话体现主旨)
2023-08-04 22:30:523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0-13】

【 #中考# 导语】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文章;冷静细心,发挥如鱼得水;心想事成,努力备考,考到理想院校!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0-13】》供您查阅。 【第一篇: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 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4、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4分)   15、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粗糙”和“光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16、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18、分析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3分)   19、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选文标题中的“拐杖”一语双关,既指父亲递给老人的拐杖,也指人们善良品性的精神支柱。   B选文第⑧段中“轻描淡写地笑笑”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在救助老人之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C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与第⑥段“如同万千枯藤上鲜活的叶子”一句相照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助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D选文第?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批判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冷漠。   参考答案:   14、(1)善良(乐于助人、有担当),因为他扶起一位中暑的老人,并将一支拐杖给了老人。(2)吃苦耐劳(有责任感、勤劳),因为他在摔断了右腿需要休养时,还顶着烈日去发广告单挣钱养家。(3)爱孩子,因为他不让“我”帮他发广告单,督促“我”读书。   15、“粗糙”是形容父亲的脸布满皱纹(饱经沧桑),“光滑”指父亲关心他人的心灵十分美好(品质高尚)。   16、自然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表现了父亲发广告单的不易,为后文老人中暑摔倒的情节做了铺垫。   17、对比(衬托)。将父亲的焦急与众人的冷漠形成对比(用众人的冷漠反衬出父亲的焦急),突出表现了(衬托出)父亲善良的品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赞美)之情。   18、(1)为父亲拄着双拐还能去帮助老人的行为而震撼。(2)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感到羞愧。(3)对父亲善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19、B 【第二篇: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盲道上的爱》阅读答案:   第一部分:   1.为什么医生会要求方老师做好心理准备呢?方老师又做了怎样的决定呢?为了这个决定方老师做了怎样的准备呢?   答案:医生要方老师做好心理准备是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会失明,医生担心方老师无法接受这个事情因此要求方老师做好心理准备。而方老师决定要将自己的眼睛捐给自己的孩子,方老师为了这个决定已经开始锻炼自己了,方老师开始闭眼做家务以及走盲人道等等。   2.在方老师走完盲人道之后,她的爱人以及她的女儿都哭了,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哭的呢?   答案:他们在看方老师走盲人道的时候,他们知道方老师要为自己的女儿捐眼膜的事情了,他们在这个时候被方老师对女儿的关爱所感动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方老师会哭泣。   3.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盲人道的爱”,你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哪些爱呢?怎样感受到的呢?   答案:主要是感受两种爱,第一就是母爱,方老师为自己的女儿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伟大的母爱,第二就是感受到我们要对盲人对所有的残疾人表示我们的关爱,我们要帮助这些弱小的人。   4.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看到盲人的时候都是怎样做的呢?   答案:在看到盲人的时候,我会主动给他们让路,为他们清理前路上的障碍,给他们尊重和关爱,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为美好。   第二部分:   1.(2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4分)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答案: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3.(3分)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答案: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4.(3分)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答案: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5.(2分)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答案: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第三篇: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翻译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   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   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渡汉江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渡汉江》阅读答案: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案: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3)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案:原诗更好。(第一步)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第二步)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而“情更切”和“急欲问”则显得平淡和一般化。(第三步)   二: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案: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第四篇:解码蜜蜂的舞蹈】 ①蜜蜂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实现了相当高级的社会性生活方式。个体分化成几种生理和职能均显着不同的类别,有一类雌蜂专司育幼及采集食物等职能,称为工蜂。当工蜂的“先头部队”外出觅食找到食源之后,会飞回蜂房,通过一种复杂的近似舞蹈的运动形式将食物的方位距离等信息传递给同伴。这在相当程度上承载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效,称之为“舞蹈语言”并不为过。   ②蜜蜂的这一奇特行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人类所观察到。直到20世纪初,奥地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弗里施的工作将这一研究大大推进。   ③他的研究认为,蜜蜂以一种精密编码的舞蹈为手段来告知同伴哪里有食物。这一舞蹈是在蜂房的垂直面上表演的。如果它找到的食物很近,那么很简单,它就急促地兜小圈圈,同伴们就会争先恐后地飞出蜂房,在四周寻觅。   ④真正的通讯发生在食物较远的情况下,这时,跳舞蜂必须把食物的方位和距离相对精确地告诉大家,才不至于让同伴迷失方向,保证蜂群采食的效率。这一对于人类轻而易举的行为对蜜蜂而言却显得有些困难,但我们随后将看到自然赋予了这一小昆虫以相当的灵性。蜜蜂在回到巢后,吐出花蜜,接着就跳起8字形的摆尾舞:先爬半个圈,然后爬一个直线,回到起点,紧接着向另一方向再爬半个圈,完成一个“8”字形。舞蹈隐含的秘密在于爬直线时,它的腹部会左右摆动,仿佛在提示同伴要注意观察了。如果蜜源位于太阳的同一方向,它就头朝上爬直线;如果蜜源位于太阳的反方向,它就头朝下爬直线(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蜜蜂跳舞的平面是在蜂房的垂直面上,所以,这条直线指的是重力线)。当然,多数情况下,蜜源与太阳的方位是存在一定夹角的,于是跳舞蜂也会同样爬一个夹角来表明蜜源的方位。它们仿佛在说,嗨,这个方向有好吃的。   ⑤仅有方向是不够的,跳舞蜂还以舞蹈的速度来表示食物的远近;距离越近,舞蹈过程中转弯越急、爬行越快;距离越远,转弯越缓,动作也慢。这也颇合常理,试想,蜜蜂从较远处飞回的话,必然会累一些,所以动作也慢一些。   ⑥其他的蜜蜂随后来到蜂巢门口,观察太阳的方位——这是指太阳在水平面上的方位角。然后,它们就沿着给定的方向直线飞去。有趣的是,如果原来那只蜜蜂为了寻找食物而飞了弯路的话,它向同伴们指引的方向,不是它所飞过的弯路,而是调整过的直接飞向食物的方向。   ⑦觅食回来的工蜂用弗里施的规则跳着蜜蜂舞,用翅膀发出声音讯号,同伴用触角上的约翰斯通氏器靠近它,感知它移动的轨迹,从而获得食物的方位和距离信息。明白了以后,这些追随者便设法使蜂房振动,跳舞蜂在感知这个讯号后,即停下舞步,吐出一点所采集的食物,以便让同伴知道食物的气味、味道和种类。   ⑧在“倾听”舞者的动作之后,其他的蜜蜂从黑暗中来到蜂巢门口,观察太阳的方位,随后出发。   《解码蜜蜂的舞蹈》阅读答案: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蜜蜂的“舞蹈语言”。   答案:它们是用一种复杂的近似舞蹈的运动形式将食物的方位距离等信息传递给同伴。   2.在食物较远的情况下,蜜蜂用舞蹈行为向同伴主要传递了哪两种信息?作者在介绍信息的传递过程时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答案:(1)1.仅有方向是不够的,跳舞蜂还以舞蹈的速度来表示食物的远近;距离越近,舞蹈过程中转弯越急、爬行越快;距离越远,转弯越缓,动作也慢。2.觅食回来的工蜂用弗里施的规则跳着蜜蜂舞,用翅膀发出声音讯号,同伴用触角上的约翰斯通氏器靠近它,感知它移动的轨迹,从而获得食物的方位和距离信息。   (2)作者在介绍信息的传递过程时主要使用了空间顺序。   3.文段④的括号里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因为去掉后句子不易被人理解,句意容易扭曲。
2023-08-04 22:31:101

左倾15度阅读答案我为什么没再和母亲一起散步

我总是说我没有时间,一直忙于学习、工作。所以没再和母亲一起散步。
2023-08-04 22:31:172

《庄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阅读 小题1:(1)做宰相 (2)国都 (3)栖息 (4)怎么,哪里 (4分) 小题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分) 小题1:恐 搜 (2分) 小题1: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4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够体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的词语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争论的问题来分析庄子的思想即可。 2. 文言文阅读(13分)《庄子》故事两则①惠子相梁②搜 1。 (1)做宰相 (2)国都 (3)栖息 (4)怎么,哪里 (4分)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分)3。 恐 搜 (2分)4。 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4分)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够体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的词语即可。 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争论的问题来分析庄子的思想即可。 3. 庄子故事两章 1,濠梁之辩文言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白话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2,惠子相梁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前往拜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大梁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恐慌,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猫头鹰)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4. 庄子寓言 文言文 解析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 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 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 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5. 【庄子的文言文《逍遥游》为什么以“逍遥游”来命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因此,《逍遥游》为什么以“逍遥游”来命题.如果觉得多,可以只写第一段.。 6. 《庄子》中的文言文小故事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2023-08-04 22:31:241

小学三年级阅读题(要有答案)

做阅读题得专门买书,做一篇怎么行
2023-08-04 22:31:343

常春藤林清玄阅读答案?

  中华常春藤,攀援墙垣、山石。南方多地栽于建筑物前,为立体绿化的优良植物材料,北方多盆栽。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常春藤》林清玄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常春藤》林清玄   ***1***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倒散成一片片木板。   ***2***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著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还有人居住。   ***3***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著一珠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抹,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溼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恒的怒放著,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有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4***沿着木板壁的尖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A***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著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5***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6***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乾,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污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视窗,倘若他也像我一们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7***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著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8***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著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9***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捡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10***没想到第三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嫩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的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一正。我觉得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能长成一片了。”   ***11***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的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12***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B***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13***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视窗;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地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泥!”   《常春藤》习题及答案   17.文章开头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与写常春藤有什么关系?***1分***   作者以“常春藤”作为抒发感情的线索,一方面写其经历过台风的袭击后更见坚强,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老人在艰苦环境下努力生存的乐观与顽强,传达出作者对强大生命力的景仰与赞叹。   18.第***3***段里作者说老人的常春藤“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从全文看,这株常春藤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①土地阴凉潮溼,枝条被夹壁压着,却毫无忌惮地怒放著;   ②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子都是完整饱满的,完美,干净;   ③它生长的不同姿势都每到了极点;   ④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向上向四周延伸.***每点1分***   19.从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就写法和内容方面作简要赏析。***2分***   _____B___处: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常春藤"的不同生长情形,又构成了上下句的对比,相互衬托,形象鲜明***3分***.   20.本文在写法方面的特点是借物喻人,请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常春藤与卖牛肉面的老人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答案:①作者的"常春藤"种在阳台的花盆里,脱离了滋养它的泥土,找不到扎根的地方,所以长不大;***2分***②人也是一样,要把根深深地植人滋养他的生活的地,热爱生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2分***   21.仔细揣摩文章结尾处老人的话,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作者这样写是通过"常春藤"和卖牛肉面的老人的互相映衬,借物喻人***2分***: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的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覆的木屋里,"常春藤"长在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都省后在不被注视的一角;***2分***常春藤顽强执著地向上生长著,老人靠面摊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台风后,老人又搭建起了自己的木屋,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2分***
2023-08-04 22:31:401

《清净之莲》的阅读及答案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头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心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地孤独地站立在街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极像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惟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惟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惟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惟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阅读题:   1、请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找出与文中第六段画横线部分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2、请以妈妈的爱为表述对象,仿照下列语句写一段话:(3分)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3、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清净之莲中清净一词的含义。(4分)   4、请简述你对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这个语句含义的理解。(4分)   5、请概括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答对前面一句也可给满分,只答对后面一句不给分,共2分)   2、例:妈妈的爱是我迷惘彷徨时的明灯,妈妈的爱是我失落消沉时的号角,妈妈的爱是我独处异乡孤枕难眠时的摇篮曲。   (仿写要求:语言优美,比喻得体。写对一句给1分,共3分)   3、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4、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   (答案要点:世俗生活;把持自己(不随波逐流);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清明、充实、自由。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顺序可调换,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四点给5分,共5分)   《清净之莲》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清净之莲》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2023-08-04 22:31:471

凤凰,那条长长的古巷的阅读答案答案

这个网上有真题,输名字就行了到搜搜
2023-08-04 22:31:553

呵护世界 阅读答案 4.读到短文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让你想到了一件类似的往事了吧?用几句话写下来。

自己想
2023-08-04 22:32:152

藏在拐杖里的爱阅读答案我的心也湿润了如何理解

答:我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父母之间没有了爱情,没想到他们之间的爱深深藏着,通过拐杖这件事体现了出来。藏在拐杖里的爱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脾气有些暴躁; 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 性格 又很固执。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 总有吵不完的架。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 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事故并不是很严重, 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动自如, 必须拄着拐杖走路。 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 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 陪父亲聊天; 天气晴朗 的时候, 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 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 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 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 我看在眼里颇为惊讶。 心想,或许因为父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医生曾说, 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 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父亲的腿伤似乎仍不见好转, 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 母亲着急了, 怕是伤口恶 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 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 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 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去黄昏的夕阳中漫 步, 跟你平静地说说话。 其实腿伤早好了, 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 ” 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 我的心也湿润了。 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里还 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第二天,母亲精心地收藏好那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 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 在父亲的臂弯里。
2023-08-04 22:32:242

在海边 阅读答案 在海边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 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1)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使生命变成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故乡的海和北方的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故乡的海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写海,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文章倒数第3段写“海风”“面包车”“红砖小楼”“青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1)时光流逝不会倒转,我不能回到童年,人类也不能回到混沌的远古;要直面真实严酷的现实,思考如何在时光流逝中保有新鲜生命 (2)六亿年的时光使海洋藻类生物成为化石,海洋藻类化石又成为了一部宇宙沧桑史。2. 故乡的海湛蓝澄碧,温婉妍丽,怀抱宽广,给人温馨;北方的海恢宏壮阔(广袤苍茫),灰暗滞重,阴郁沉雄,使人战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故乡的海反衬北方的海,引发作者对宇宙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的感叹,以及想回到童年、故乡的梦幻(写乡愁也对),为下文写无法回到童年作铺垫,使文势跌宕(曲折)。3. 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渴望,虽劳而无功却义无反顾 ;人类面对“人类的悲哀”还是要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使这一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4.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寓理于景,形象地表达出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以及人类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2023-08-04 22:32:336

我的祖国 阅读答案

1.认识过程:无知------看电影,被电影里的片段所感动,从而知道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坐火车,知道了黄河-----当了作家,懂得了我国古代的历史2.民族精神是 自强不息、克己、宽容、和睦、3.当你忧郁时,散散步吧;当你烦恼时,说说心里话吧;当你高兴时,一起唱首歌吧,当你忧愁时 ,看看云吧,当你寂寞时,看看海吧,这会是一处天晴地朗的感觉,当太阳炎热的时候,当打雷下大雨的时候,同学们照样上学。
2023-08-04 22:32:501

学苑新报语文天地《回家回家》阅读理解答案拜托各位大神

回家 回家 陈忠实 祖居的屋院在白鹿原北坡根下的一个小村子里,距西安城不过50华里。得着路程近的方便,有事要做很快就能回到那个小院,无事也常常想回去便回去了。其实,无论有事无事,就是想在那个曾经生活过50多年的屋院里坐一坐,到门前的灞河沙滩上遛一遛,似乎心理上的某些亏缺就获得了补偿。这种感受只有在这一方小小的地域才会发生,回家走走就成为永无遏止、永无满足的欲念游存心底。 近日我又回到原坡下祖居的屋院。车子在愈加稠密的高楼之间的公路上行驶,不觉间便驶上浐河大桥。我的心在那一瞬便发生微妙的变化,顿然亢奋起来,这是走世界上任何一条路、过任何一座桥都不曾发生的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反应;更为奇异的是,每次回归老家,车子刚刚驶上这座大桥,我的情绪便发生这种亢奋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次例外。我至今说不准这是一种生理反应,抑或是一种心理反应。我唯一能想到的因由,大约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是我回家的桥,或者说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座桥,过了这座桥,便进入我大半生都跑跑颠颠于其中的一方地域了。 这条浐河发源自横亘在关中平原南部的终南山,自南向北从白鹿原西坡根下流过,形成一道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河川,新石器时代的一个人类聚居的村庄——“半坡遗址”就在河岸东边;晴朗的天气里,站在浐河岸边,可以看到白鹿原西坡上绿树掩映下的白墙红瓦。过了浐河桥不过三四里地,就进入白鹿原北坡下的灞河川道了,北坡上和河川里排列着稠如藤叶似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村庄。无论作为乡村教师或基层干部,抑或后来有幸成为专业作家,我在浐河灞河两道河川和白鹿原上整整跑跑颠颠了30多年,在进入传统习惯所划的老年年龄区段时进入西安城。在城里待过几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却也难以抑压灞河岸边家园的诱惑,决然一人回到那个祖居的屋院,读书写字,煮一碗妻子在城里擀成藏在冰葙的面条,日落的霞光里到灞河水边的沙滩上散步,不党间竟有两年…… 我后来才意识到,白鹿原西坡根下的浐河和北坡根下的灞河,真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好水,滋润着一道好原。我有幸出生在这原下且在这里生活过大半生,先是为这里的乡村孩子教授识文断字,后来组织乡民造梯田修河堤,再用笔叙写对这原这川里的历史和现买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人生经历就很难用通常所说的情感纠结来表述了,反倒是每次车上浐河桥的一瞬所发生的那种微妙的亢奋情感,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难以分清生理或心理的本能性反应,这是在任何地方不曾有过的。 回到祖居的屋院,烧一壶源自村中深井的自来水,三五下清扫了院中走道上的积尘和落叶,坐在院中喝一口茶,在车过浐河桥时发生且持续到开锁进院时的那种亢奋情绪,顿然消失了,不觉间转换为一种沉静,既区别于在城市住室里的沉静,也区别于过去常住这里时的那种沉静,当属重新回归时独有的一种沉静。这种独有的沉静心境也是只有坐在这个小院里才会发生。在城市待得久了,少不得忙忙乱乱,也多有来来去去,有得意也难免懊丧,在走进祖居的屋院坐在小院里抿一口茶的时候,似乎“宠辱”被荡涤得丝毫不留了,任何欲望也都隐退无痕了……这种独有的沉静,就成为回归祖居屋院的诱惑,一种永难满足更难得淡化的念想潜存心底。我总是想到村前的灞河边上遛遛。走出家门再下一道小坎,便是村人赖以生存的早涝保收的田地了。现在的河川里几乎看不到麦子和包谷苗了,整体变成了樱桃园。如果清明前后回家,沿路满眼看到的都是粉白的樱桃花;到5月初,坡原河川的樱桃树上都挂满紫红的淡黄的樱桃,西安城里的居民,或扶老携幼或搭帮结伙来摘樱桃,车拥人挤,盛况持续大半月。乡民喜不自胜地说,城里人给乡下人送钱来了……无论在村巷无论在河川,碰到一位乡党,拉起闲话便说到樱桃,两棵樱桃树的收入超过一亩地麦子的价值,自然就不种麦子包谷全种樱桃了……我几乎每年5月都会上原摘樱挑,既为品尝这北方第一料成熟的鲜果,更重在看那些乡党往钱袋里塞钱时生动的喜悦脸色…… 这是冬天,我又漫步在浦河边上,冷风飕飕,河水清透见底,我的心里愈加沉静。我走过一些名山大河,多是以观赏的眼光去看的,新鲜的惊喜是自然发生的,也曾把那种感受诉诸文字。然而,那些感受完全区别于面向眼前这条灞河的沉静心态。这是家园。回归家园所发生的沉静心态,是在家园之外的别处不曾有过的。 哦,我的家园。 (有删节) 19.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作者为什么在车过浐河桥时情绪亢奋,而坐在祖居的院中喝一口茶就转换为一种沉静呢?(4分) 21.文章三、四两段中,作者对家园的深厚情感是如何体现的?(4分) 22.文中作者说“回归家园所发生的沉静心态,是在家园之外的别处不曾有过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联系文本与实际加以探究。(6分) 题目答案: 19.开头一段交代了祖居的屋院的位置,(1分)突出了希望经常回家走走的特定感受,(1分)既照应了题目,(1分)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1分) 20.因为在作者的潜意识里,浐河桥是他回家的桥,是离他家最近的一座桥,所以作者在车过浐河桥时悄绪亢奋。(2分)而坐在祖居的院中喝一口茶,在城市生活的“宠辱”被荡涤得丝毫不留,任何欲望也都隐退无痕,就转换为一种独有的沉静。(2分) 21.(1)反复赞赏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反复强调自己在家园从亊过多种职业并感到有幸;(3)禁不住家园的诱惑独自一人从城市返回家园。(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2.示例:回归家园可以补偿心理上的某些亏缺,可以化解城市生活的得意与懊丧,可以体味乡民们纯朴而真实的感情。离开家园,虽然可以体验观赏名山大河时新鲜的惊喜,但不会有回归家园时所产生的沉静心态。(3分)随着时间推移与经历的增加,“家园”会成为人们灵魂的栖息地,尤其在远离家园后,人们对家园的感情会更加浓烈,“回家”是中国人永远不变的情结。(3分)
2023-08-04 22:3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