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S=6r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原因:因为长方体它有六个面,有12条棱,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就是把他每个面积加起来,长×宽是求它前面的面积,长×高是求它上面的面积,而宽×高是求它右面的面积(也可以是后面,下面,左面)长方体有六个面,我们只加了三个面,所以还有三个面就要乘二,所以才是这样。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因为正方体跟长方体一样,也有六个面,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非常好求,因为它每个面的面积相同,所以只用把它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023-07-25 09:43:011
立方体面积怎么算
立方体表面积=(底面积+前面积+侧面积)*2=(长×宽+长×高+宽×高)×22023-07-25 09:43:141
知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怎么算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用棱长总和除以12,得出棱长棱长乘棱长再乘以6,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是用上面得出的棱长乘棱长再乘以棱长望采纳2023-07-25 09:43:231
正方体和长方体叠起来的表面积怎么算
第一步:正方体长方体的面积分别算,相加。第二步(分三种情况):1、正方体的边长比长方体的宽还小,那就总面积减去(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乘2)2、正方体的边长比长方体的长还大,那就总面积减去(长方体相交面的面积乘2)3、正方体的边长在长方体的长和宽之间,那就总面积减去(长方体宽乘正方体的边长乘2)2023-07-25 09:43:482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s=6a的平方2023-07-25 09:43:593
正方形的表面积怎么求啊?(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1、正方形的表面积怎么求啊?。 2、求正方体表面积怎么求。 3、面积怎么求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4、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体表面积:S=6×边长2。 3.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4.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5.四个角都是90°。 6.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8.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90°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9.只有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平分90°的直角是分成两个45°的角。2023-07-25 09:44:431
正方形表面积怎么算?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边长_,用字母表示就是:S=a_(S指正方形面积,a指正方形边长)。正方形的判定定理: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6、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7、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8、一组邻边相等,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9、既是菱形又是矩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2023-07-25 09:45:072
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底面积乘以62023-07-25 09:45:2815
正方形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方形的表面积公式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62023-07-25 09:46:304
如何用正方体的表面积求它的棱长
表面积除以6,就是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然后再开平方,就是棱长。 如果是小学生,不会开平方,就用可能的数去试,看哪个数自己与自己相乘等于一个面的两种。 如正方体表面积是864平方厘米 则一个面的面积是864/6=144(平方厘米) 12*12=144 所以棱长为12cm2023-07-25 09:46:461
正方体组合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正方体共有六面,且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边长的平方乘以6.设边长为a,表面积为s,则s=6aa2023-07-25 09:46:552
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求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么求:1.正方体一共有6六个面,且每个面的面积是一样的2.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积X63.总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个面的面积之和或其中1个面X62023-07-25 09:47:051
正方体知道体积怎么求表面积
将体积拿去开3次方,得出棱长【比如体积是8,是2x2x2,棱长就是2】然后求出一面的面积,再乘6面,就得出表面积2023-07-25 09:47:171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怎么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己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只能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为(长X宽+宽ⅹ高+长x高)ⅹ2。如果是求与长方体体积相同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应是6[(长ⅹ宽x高)^(1/3)]^2=6(长X宽x高)^(2/3)。2023-07-25 09:47:281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正方体表面积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正方体体积正方体的体积(或叫做正方体的容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V=a×a×a。拓展内容: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动态定义:由一个正方形向垂直于正方形所在面的方向平移该正方形的边长而得到的立体图形。2023-07-25 09:47:511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表面积求法
1、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 2、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面组成的正多面体,故又称正六面体、正立方体。它有12条棱(边)和8个顶(点),是五个柏拉图立体之一。 3、正方体的动态定义:由一个正方形垂直于正方形所在面的方向平移该正方形的边长而得到的立体图形。 4、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2023-07-25 09:48:081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表面积求法
1、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 2、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面组成的正多面体,故又称正六面体、正立方体。它有12条棱(边)和8个顶(点),是五个柏拉图立体之一。 3、正方体的动态定义:由一个正方形垂直于正方形所在面的方向平移该正方形的边长而得到的立体图形。 4、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2023-07-25 09:48:151
正方体的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x棱长×6=底面积*6。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正方形的面积等于棱长x棱长,因为正方体六个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x棱长x6。 正方体的定义: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都是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的特征: 一、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二、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 相关图形的计算公式:1、长方形:周长=(长+宽)×2,面积=长×宽。 2、正方形:周长=边长×4,面积=边长×边长。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圆周长=π×d=π×r×2,面积=π×r×r。 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体积 =长×宽×高。 8、圆柱: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积=底面积×高÷3。2023-07-25 09:48:521
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乘 6。如果两个正方体的大小一样,就是边长乘边长乘 12。2023-07-25 09:49:042
正方体给了体积,求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有6个面,用总面积除以6,再开方,把得到的数再三次方就可以了.公式如下: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s,体积为v,则有:v=(根号下s/6)的三次方2023-07-25 09:49:521
正方体给了体积,求表面积怎么求
正方体有6个面,用总面积除以6,再开方,把得到的数再三次方就可以了.公式如下: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s,体积为v,则有:v=(根号下s/6)的三次方2023-07-25 09:50:181
正方体的底面积怎么求,表面积怎么求
底面积=体积÷棱长表面积=6×底面积=6×棱长×棱长2023-07-25 09:50:261
表面积怎么求?
把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出来,然后减去两个底面就好了2023-07-25 09:50:362
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计算?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x棱长x棱长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32023-07-25 09:51:024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怎样求
(n/n)62023-07-25 09:51:272
知道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怎么求表面积和体积
用棱长总和×6就可以得出表面积再用能成再用。棱长乘棱长乘棱长就可以得出体积2023-07-25 09:51:453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6个面的面积的和。(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十长×高十宽×高)×2。(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1)计算装修房屋、粉刷墙壁、蓄水池铺瓷砖等的面积。(2)计算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铁桶、包装盒、金鱼缸、通风管等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面积。2023-07-25 09:52:081
怎么求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表面积、体积?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正方体表面积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正方体体积正方体的体积(或叫做正方体的容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V=a×a×a。拓展内容: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动态定义:由一个正方形向垂直于正方形所在面的方向平移该正方形的边长而得到的立体图形。2023-07-25 09:52:191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没有底面) 他的公式?五分之内 长方体没有底面怎么求?
(没有底面) 正方体(只有5个面):设棱长为a 5(a×a) (没有底面) 长方体(只有5个面):设长为a,宽为b,高为c. 1(a×b)+2(b×c)+2(a×c)2023-07-25 09:52:401
正方体知道体积怎么求底面积? 又怎么求表面积?重赏100了
z三尽。。凡2023-07-25 09:52:542
正方体给边长给了求表面积
边长的立方米。2023-07-25 09:53:127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原因:因为长方体它有六个面,有12条棱,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就是把他每个面积加起来,长×宽是求它前面的面积,长×高是求它上面的面积,而宽×高是求它右面的面积(也可以是后面,下面,左面)长方体有六个面,我们只加了三个面,所以还有三个面就要乘二,所以才是这样。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因为正方体跟长方体一样,也有六个面,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非常好求,因为它每个面的面积相同,所以只用把它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023-07-25 09:53:391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推导:1、把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得到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长方形)长方体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六个面的面积总和为:长×宽×2+长×高×2+宽×高×2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得到六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求六个面的面积。2023-07-25 09:53:514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推导:1、把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得到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长方形)长方体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六个面的面积总和为:长×宽×2+长×高×2+宽×高×2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得到六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求六个面的面积。)2023-07-25 09:54:24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正方体的表面积=c×c×6;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b+bc+ca)。因为相对的2个面面积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为S = (ab+bc+ca)×2,也等于2ab+2bc+2ca,还等于2(ab+bc+ca);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扩展资料:长方体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垂直。2023-07-25 09:54:341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边长的平方乘以62023-07-25 09:54:502
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表面积、体积怎么求?要求给出公式
底面积=长×宽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体积=长×宽×高2023-07-25 09:55:081
长方体表面积怎么求
1、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abc=Sh。3、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4、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或叫做正方体的容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体积为:V=a×a×a。扩展资料:正方体的特征:1、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2、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3、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长方体的特征:1、有6个面。每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方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方体2023-07-25 09:55:181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不知道拒订盒饭IWGIa我故意给我发个IWEFWF2023-07-25 09:55:428
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再用字母表示。
设正方体边长为a,则体积V=a^3,其表面积S表=6a^2;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a、b、c,则体积V=abc,其表面积S表=2(ab+bc+ca)2023-07-25 09:56:162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怎么求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2023-07-25 09:56:401
怎么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圆柱的表面积?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u0405=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2023-07-25 09:56:531
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常规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边长*边长*62023-07-25 09:57:001
1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的表面积怎么求
先计算出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先计算出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14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等于14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即14x6xa^2,其中a为小正方体的边长,6为一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计算出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整个长方体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因此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倍一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即6xa^2。2023-07-25 09:57:071
正方形的表面积公式是?
正方形的表面积公式:S=axa即边长x边长。2023-07-25 09:57:202
有了正方形的底面积,怎么求表面积和体积
应该是求正方体吧。表面积=底面积×6体积=底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因为正方体六个面大小是一样的所以表面积乘以6,而真正的体积公式是体积=底面积乘以高,可是正方体边长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表面积乘以正方形的边长2023-07-25 09:58:371
正方体5个面表面积公式
玻璃:1、2乘1、2等于1、442023-07-25 09:58:49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 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 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篇三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2023-07-25 09:55:061
分析朱光潜的 咬文嚼字
一、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二、问题探究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2023-07-25 09:55:191
咬文嚼字的文章释义
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二、问题探究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关于练习一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参考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三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参考答案: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四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设题意图:“套板反应”的现象在诗文中比比皆是,本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及其危害性,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参考答案:略。2023-07-25 09:5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