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刻舟求剑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07-12 09:59:34
TAG: 故事
余辉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

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犯了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正因为如此,他不能寻找(求)到掉到河里的剑.

再也不做站长了

道理:做任何事不要墨守城规,不要死板,否则会一事无成.懂了吗,道理:做任何事不要墨守城规,不要死板,否则会一事无成

韦斯特兰

道理:做任何事不要墨守城规,不要死板,否则会一事无成.

豆豆staR

做任何事情不要墨守城规,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wpBeta

做事情不要太死板,否则就一无所有

mlhxueli

做人不要太死板,要灵活变通!

小菜G的建站之路

  1. 天天学

ardim

做事不要墨守成规

CarieVinne

做什么东西都要一心一意。

凡尘

道理:做任何事不要墨守城规,不要死板,否则会一事无成.懂了吗,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023-07-11 16:22:1413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我首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07-11 16:23:241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23-07-11 16:24:01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懂得变通 ,不能过于死板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
2023-07-11 16:24:1015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中国古典中的“失败学”有个故事叫“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期间发生的故事。船行至水中央时,他的剑突然掉进水里。慌忙之间,这个人在船舷上留下印记。此时,船夫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此举意欲何为。他回答说:“我的剑由此处落水,因此留印记以便寻找。”船靠岸后,这个人就按照所刻印记下水找剑。剑落入水中,剑不移动但船却一直前行。停船靠岸之后再去找剑的踪影,可见这是个不知变通的人。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在于要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避免因循守旧。然而,依我所见,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偏颇。诚然,这个人在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并死守这一条。船靠岸时,刻着记号的地方当然无剑可找。他要做的是,在剑落水的时候,看看周围的景色,通过这个树和那个桩之间的延长线,来判断此处距离岸边有多远。明白了这一点,找剑应该就不难。就像楚人在船上刻记号那样,如果你将此前不当的想法刻在心里,那也毫无意义。舟行不止,时间流转,周围的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因此,记住此次失败,下一次它就可能引你走向成功的方向。如果有人觉得成功与幸福之剑已经落入人生之河,那么就请好好参考“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以应不测。刻舟求剑的成功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叶公好龙和刻舟求剑分别是什么故事叶公好龙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翻译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使人不解吗?。刻舟求剑的故事道理?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39;是吾剑之所从坠。3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2023-07-11 16:25:131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主观的做事。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会相应变化,否则就会失败。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不要片面、静态、狭隘地看待问题
2023-07-11 16:25:346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什么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人用刻舟求剑来形容别人,那么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就让我来为大家解答疑惑吧。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一般形容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出处 典源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白话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了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还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7-11 16:25:581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023-07-11 16:26:121

攘鸡,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三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2023-07-11 16:26:224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讲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下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幺幺投,说自有妙法。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寻找自己的剑,却遍寻不获。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2023-07-11 16:26:301

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7-11 16:27:0412

刻舟求剑,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他已经在那个地方放在这里了,为什么还要往前寻找?那个间是不会往前寻找的,见识不会
2023-07-11 16:27:453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水去的地方。”船靠岸了,(那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那把掉到水中的)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却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注释】1、涉:过河;渡水。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楚人有涉江者”即“楚有涉江之人”。3、遽(jù):立即;匆忙。4、契(qì):用刀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吾剑:我的剑。7、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求:寻找。9、矣:了。10、若:像。11、此:这样。12、不亦惑乎:不页是太糊涂了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地表示反问的句式。
2023-07-11 16:27:52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包含着两方面的道理,首先指出来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其次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其中也体现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扩展资料   刻舟求剑的`成语出处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其中就叙写了这个刻舟求剑的故事,全文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023-07-11 16:28:121

刻舟求剑文言文带拼音

刻舟求剑文言文带拼音【汉字】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拼音】kèzhōuqiújiàn《lǚshìchūnqiū》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qíjiànzìzhōuzhōngzhuìyúshuǐ。jùqìqízhōu,yuē:“shìwújiànzhīsuǒcóngzhuì。”zhōuzhǐ,cóngqísuǒqìzhěrùshuǐqiúzhī。zhōuyǐhángyǐ,érjiànbúháng。qiújiànruòcǐ,búyìhuòh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刻舟求剑的注音版《刻舟求剑》文言文带拼音: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qíjiànzìzhōuzhōngzhuìyúshuǐ。jùqièqízhōu,?yuē:“shìwújiànzhīsuǒcóngzhuì。”zhōuzhǐ,cóng?qísuǒqìzhěrùshuǐqiúzhī。zhōuyǐhángyǐ,érjiànbúháng,qiújiànruòcǐ,bùyìlèhū!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白话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刻舟求剑》朗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漫画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雕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刻舟求剑漫画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主要批评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2.《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作者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6.不亦惑乎--不是_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9.若--像。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寻找13.止--停下14.入--跳下15.行--行走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反义词有见机行事。3.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漫画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雕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刻舟求剑漫画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主要批评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4.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漫画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雕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刻舟求剑漫画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主要批评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023-07-11 16:28:201

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2023-07-11 16:28:282

刻舟求剑,告诉我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我们不能主观地做事。一个人不能固守教条。当情况改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改变,否则就会失败。警告人们不要片面、静态和狭隘地看待问题。“刻舟求剑”是从一个语言演变而来的成语。一般指坚持教条,坚持法律,固执己见。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本文中的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
2023-07-11 16:28:374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一个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犯了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正因为如此,他不能寻找(求)到掉到河里的剑。
2023-07-11 16:28:571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讲述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刻舟求剑》故事概括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停下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用这种方法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古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出处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秦代丞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
2023-07-11 16:29:16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什么启示

刻舟求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那么,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和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启示我们什么 《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刻舟求剑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2023-07-11 16:29:421

刻舟求剑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一、《刻舟求剑》古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三、《刻舟求剑》出处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秦代丞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
2023-07-11 16:30:01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我们也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些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刻舟求剑出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刻舟求剑”。
2023-07-11 16:30:25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什么启示

刻舟求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那么,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和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启示我们什么 《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刻舟求剑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2023-07-11 16:30:321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话,生变化能不能四首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否则会失败。
2023-07-11 16:30:488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刻舟求剑的故事后来也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四字成语,它出处是《吕氏春秋·察今篇》。2、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的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坐船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佩剑落入水中,于是他立马在佩剑掉落处的外侧船壁上刻上了记号,等到渡船靠岸的时候,他立刻依着在船上刻着记号的那个位置,去水下寻找自己的佩剑。3、最后的佩剑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在船行驶的过程中,船的位置是改变了的,而佩剑是不会随船一道改变位置。这个故事也是讽刺了那些做事情想当然,思想刻板,并且看不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
2023-07-11 16:31:391

刻舟求剑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辫证思想。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扩展资料: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典源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2023-07-11 16:32:30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给我们什么启示

1、“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2、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2023-07-11 16:32:371

刻舟求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成语刻舟求剑说的什么

1、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 2、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 3、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 4、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023-07-11 16:32:441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刻舟求剑的故事的概念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坐船,船是继续行驶前进的,它的剑突然掉下了河里,他只在船的某一个角用利器刻一下,以为等会上岸,就在这个角能把剑找出来,虽知道船是一直前进的,用利器刻的位置没有变,但是位置已经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此路走不通,不要一成不变,要学会变换方法,路就通了
2023-07-11 16:32:522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扩展资料: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2023-07-11 16:33:18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扩展资料:刻舟求剑故事原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2023-07-11 16:33:37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掉了东西要马上捡起来,不然就丢了呗!哈哈哈
2023-07-11 16:34:521

刻舟求剑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了做人要学会变通。
2023-07-11 16:34:592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 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2、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
2023-07-11 16:36:00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 扩展资料: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2023-07-11 16:36:071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看完全篇你明白了什么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刻舟求剑的故事后来也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四字成语,它出处是《吕氏春秋·察今篇》。 2、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的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坐船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佩剑落入水中,于是他立马在佩剑掉落处的外侧船壁上刻上了记号,等到渡船靠岸的时候,他立刻依着在船上刻着记号的那个位置,去水下寻找自己的佩剑。 3、最后的佩剑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在船行驶的过程中,船的位置是改变了的,而佩剑是不会随船一道改变位置。这个故事也是讽刺了那些做事情想当然,思想刻板,并且看不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
2023-07-11 16:36:151

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2023-07-11 16:36:222

刻舟求剑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 扩展资料: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2023-07-11 16:36:292

读了《刻舟求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刻舟求剑、缘木求鱼,都是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当情况不一样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023-07-11 16:36:384

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任何事物都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做事情不要死板硬套
2023-07-11 16:36:555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了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告诉我们懂得灵活变通。
2023-07-11 16:37:203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1、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2、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相反,拘泥、刻板地办事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2023-07-11 16:37:38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还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1、《揠苗助长》有个宋国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的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2、《自相矛盾》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3、《郑人买履》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4、《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一个树桩上,捡回去卖了几块钱感觉这个比种地来钱快,然后就天天不去干活守着树桩等兔子再来撞,最后就饿死了!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是不可能的。5、《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2023-07-11 16:37:461

中哪句话体现了文章的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道理: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启发: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7-11 16:38:00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我们不能主观地做事。一个人不能固守教条。当情况改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改变,否则就会失败。警告人们不要片面、静态和狭隘地看待问题。“刻舟求剑”是从一个语言演变而来的成语。一般指坚持教条,坚持法律,固执己见。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刻舟求剑出自: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众所周知,剑只有落入水中才会下沉。在船离得很远的时候,在船下寻找早早掉入水中的剑是愚蠢的。如果船静止不动,剑沉入水底,则标记剑落下的位置。跟随标记,潜入水中寻找宝剑。当然,找到它是可能的。但是剑沉入海底,没有移动,但是船在移动。这一客观事实并没有反映在寻剑者的头脑中。他全心全意地想,无论剑落在哪里,他都会寻找它,并且能够找到它。他的理解与客观事实不符,结果自然是失败的。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坚持教条的人是非常有力的。
2023-07-11 16:38:071

《刻舟求剑》中楚人为何找不到剑?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因为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2023-07-11 16:38:291

愿力量与你同在 用英语翻译应该怎样读?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2023-07-11 16:35:365

谁有大笑江湖中赵本山说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中文发一个,英文发一个,谢谢

愿力量与你同在!
2023-07-11 16:35:523

"青黄不接" 指哪几个月?

春天到夏收之前.
2023-07-11 16:35:2710

半份礼物 短文答案

  一、听话(本大题含4个小题,共6分)  请耐心专注地倾听,录音只播放一次。  1、请认真听下面一句话,判断句子中最后一个词语的读音是( )(1分)  A.chéng xìn B.céng xìng C.chéng xìng  2、请认真听下面一句话,判断它适合哪类公益广告的宣传语。( )(1分)  A.节约用水 B.保护环境 C.医疗卫生  3、请仔细听下面一组对话,概括你从中获得的有关写作的启示。(2分)  答: 。  4、认真听下面一则短文,文中说“这些特殊的品质不应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些特殊的品质”具体指。(2分)  二、阅读 (共64分)  (一)阅读积累(20分)  5、传诵的千古名句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启迪和美的享受。请你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10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 ,千里共婵娟。  ④ ,濯清涟而不妖。  ⑤学而不思则罔, 。  ⑥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表现感伤雨后花残的句子是:知否?知否? 。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  ⑧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  6、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姓名。(选做两题)(4分)  ① 雪夜上梁山 《水浒》  ② 大战流沙河 《西游记》  ③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7、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8、仿照下面这则短信的形式,以父亲节为祝福内容拟一条短信。(4分)  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一步步踏实的向上攀登;你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语段,回答9-13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蝉则千转不穷 (2) 负势竞上  10、单项选择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 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 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2)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1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2分)  12、 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3分)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现代文阅读(共31分)  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为自己减刑  余秋雨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选自《春风。意林版》)  14、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赦免( ) 恐怖( )  15、文章第四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16、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3分)  17、作者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Ⅱ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8-22题(13分)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  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呻,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竞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香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⑥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  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⑧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选自2004.9《少年文摘》)  18、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2分)  19、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2分)  20、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2分)  21、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4分)  ①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②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2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3分)  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5题。(8分)  现代科技中“颜色的语言”  韩吉辰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颜色的语言”更加丰富,可以表达出更多更准确的内容。  ②在现代生活中,卫星云图已被广泛应用。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从高空拍摄、发回地面 的地表黑白照片。电视天气预报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图片,据此,人们不仅能够纵览云飞,还可推知其发展变化,预知未来天气。  ③现在,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也十分重视“颜色的语言”。现代高空监测卫星,日夜不断地向地面发回彩色图象,这些图像中不同的颜色,准确地表明了该地区不同的环境状况。譬如在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时,监测卫星发回的彩色图像中就有红色图形表示火灾的地点和范围。  ④最近有一种“变色涂料”很受重视。在工厂的各种设备中,有一些部件容易发生损坏, 以致造成事故。人们发现,这些部件发生损害之前,自身的温度往往会升高,但是技术人员用眼睛很难观察出来。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变色涂料”,这种涂料有特殊的本领,一旦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自身颜色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由黄色变成了“橙色红”。把这种“变色涂料”涂在昂贵的精密车床上,一旦某个部件温度升高,这一部件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工作人员看见“颜色的语言”的提醒,就马上停机,找出升温原因,更换变色的部件,十分快捷可靠,可以有效地避免造成事故。  ⑤这是热敏技术的应用,由于涂料中加入了变色剂,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变色剂中的高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变色剂是可逆型的。也就是说,当温度改变达到变色温度时出现的颜色。温度降低后会消失:但是当温度再次恢复到变色温度时,同样的颜色还会出现。  ⑥你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原来“颜色的语言”这么丰富,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选自《现代科技报》)  23.文中写了哪三种“颜色的语言”?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2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说明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语作答。(2分)  25.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分)  ①电视天气预报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 动态图片。  ②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变色剂中的高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三、写作 (50分)  26.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做人处世的问题,这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人”之间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它展现的是交往的过程、情感的聚焦、利益的取舍,思想的撞击……面对这一人生课题,你或许有过切身的体验,领略过其中的幸福与欢乐、苦闷与彷徨,而产生心灵的冲动与震撼;你或许有过思索与探究,迸发出洞察的火花,形成独有的见解和发现;你或许有过情感与理智的交汇,酿成富有诗意的憧憬和遐想。引发许多的感慨……  请你打开思路,从生活与思想的积淀中,撷取有意义的题材,以“自我与他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⑦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语言规范。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只有“用心”、“用脑”,才能写出真挚感人有深度的作品。4.淳朴、自然、机敏的品性;对他人的信赖和对生活的坦荡胸怀。5.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③但愿人长久 ④出淤泥而不染 ⑤思而不学则殆 ⑥应是绿肥红瘦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⑧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 ①林冲 ②猪八戒 ③诸葛亮7. 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 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8. 参考示例:您是高山,用伟岸的身躯为我遮风挡雨;您是海洋,用宽广的胸怀给予我温暖;您是灯塔,用深邃的目光为我指引人生方向。我爱您,亲爱的爸爸!9.尽 凭依 10.(1)B(2)A (3)D 1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12.(1)(2)略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3.(1)湍急的水流,比箭更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4. shè bù 15. 过渡段,承上启下16. 在受约束时寻找自我解脱的办法,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于能使自由和不自由合理转化。17. 同意不同意皆可,关键是说明理由。如:同意,真正的恐怖不一定要在监狱里,而在于自己关押自己,其恐怖心理才是真正的监狱。或:不同意,敌人的残暴、摧残人性,把亲人朋友关进监狱,迫使人屈服才是最恐怖的。18. ①乡情 ②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③爱情 ④亲情19.①与父亲和家人的“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我”的“小家子气”符合“我”的年龄特征)。20. “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21. ①a“我又闻到花香哦”写出了老师亲切、幽默的形象;b.一个“又”字很含蓄,说明送花是经常的事。②形象地写出了“我”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22. 如:花缘、玉兰飘香、美丽的玉兰花。23. 卫星云图 人们不仅能够纵览云飞,还可推知其发展变化,预知未来天气彩色图像 准确地表明某地区的环境状况 变色涂料快捷方便地发现机械故障,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24. 可逆 25. ①卫星云图本来是黑白照片(彩色动态图片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而成的)。 ②“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地表明了颜色变化的温度条件。  附:听话材料  一、听话(本大题含4个小题,共6分)  请耐心专注地倾听,录音只播放一次。  1、请认真听下面一句话,判断句子中最后一个词语的读音是( )(1分)  A.chéng xìn B.céng xìng C.chéng xìng  几乎每个人在翻看新年日历的时候,都会萌生许多希望。面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欺骗,我祈愿,在21世纪,中国人能保持和重拾诚信。  2、请认真听下面一句话,判断它适合哪类公益广告的宣传语。( )(1分)  A.节约用水 B.保护环境 C.医疗卫生  楼房高了,马路宽了,而鸟声却渐远了。其实,渐远的何止是鸟声?还有你我的良心。  3、请仔细听下面一组对话,概括你从中获得的有关写作的启示。(2分)  答: 。  男:“我的宝贝,你怎么把我的打字机搞坏了?你叫我现在用什么写作?”  女:“爸爸,你一贯用什么就用什么吧。”  男:“噢……我想想……,是用手吗?”  女:“不,爸爸,老师说了,要用心,,而且有可能的话,还用一点脑。”  男:“宝贝,爸爸明白了。”  4、认真听下面一则短文,文中说“这些特殊的品质不应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些特殊的品质”具体指。(2分)  一位朋友寄来了一份礼物——一只红色风筝。我以为是送给两个孩子的,可当我翻看礼品卡时,上面写着:“送给你未泯的童心。”  “我们去放风筝吧,妈妈!”孩子们请求道,我扫了一眼写字台上堆着的等待批阅的论文。可今天的确是个放风筝的好天气,蔚蓝的天空,阳光灿烂,微风徐徐。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去了附近的田径运动场。  我细心地看着孩子们巧妙地使风筝在变化莫测的风里上下翻飞。“您为什么不试试,这是送给您的啊。”儿子叫道,在孩子们的鼓励下我丢掉羞怯,扯过风筝跑了起来,倾刻间风筝迎风而起,越来越高地飞向碧空,我的笑声也随之飘荡而去。  这时,那摇曳的风筝触动了我久已忘怀却深藏在心底的童趣。在我们步入成年时,我们确信必须抛掉童年的稚气而显得举止庄重些。我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一位心理专家说:“没有童心,我们就会失去淳朴、自然、机敏的品行,失去对他人的信赖和对生活的坦荡胸怀。”  这些特殊的品质不应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我们要保留这有益的童心,就要坦率地接受孩子们每天给予我们的启示。
2023-07-11 16: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