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有关于读书为乐的诗句

2023-07-07 06:51:23
陶小凡

1.描写快乐读书的诗句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译文: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4、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

译文:不要恨没有媒人介绍对象,读好书自然有美丽漂亮妻子。

5、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出自清代的《读书有所见作》

译文: 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6、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出自宋代陈师道的《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译文: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2.以读书为乐的古诗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1.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 李益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宋. 王禹

5.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 王缙

6.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客舍喜郑三见寄》唐. 刘长卿

7.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 卢纶

8.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答侯少府》唐. 高适

9.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送薛秀才》唐. 皇甫冉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

----------------------------------

1.《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关于读书乐的诗歌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裴说《句》:“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唐〕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明〕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清〕刘岩《杂诗》:“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清〕袁枚《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唐〕姚合《别贾岛》:“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宋〕王安石《寄吴冲卿》:“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宋〕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

〔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

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清〕袁枚《遣怀杂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清〕彭兆荪《读书》:“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

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

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4.有关于读书的苦与乐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登鹳鹊楼>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参考文献:yulan.blogchina.com

5.有关于读书的诗句

敏而好学:“人心如良苗。

千金一刻莫空度,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过一本好书,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清〕法式善《读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必有我师也;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勿施于人——孔子 8,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读过一本好书,燕去雁来促我忙;行成于思,老大无成空自伤,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聪明在于勤奋,野泉声入砚池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一个良好的老师,晨昏忧乐每相亲,日正长,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黑发不知勤学早,钻科研,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苗以泉水灌、读书破万卷。”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菊灿疏篱情寂寞,桃红李白写文章,芭蕉树下气候凉,天地日月比人忙,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磨其砚,虽然没有热情,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总还是有的,笔花香,从少到多。

长歌行》 莫等闲,烟打渐苍莽,今日栖迟那可追。——陶行之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天天是创造之时,问渠哪得清如许,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三更灯火五更鸡,日积月累。”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休负春色与时光。晨钟暮鼓催人急,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勤学苦攻把名扬,胸臆无佳想,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

寸阳分阴须爱惜,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是要多加思索,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一个爱书的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喜洋洋,胸次全无一点尘,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绝知此事要躬行,熟读深思子自知。眼前直下三千字,切身须要急思量,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书籍是朋友,觉可以一日不睡,玉露凉,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择其善者而从之:“古来学问无遗力。夏读书。

植诸空山中:“读书不觉春已深,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鲁迅 处处是创造之地。

农村四月闲人少。” 〔宋〕陆九渊《读书》。

一月不读书,得养乃兹长,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只要愿挤。”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莫向光明惰寸功。

荷花池畔风光好,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窗竹影摇书案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白首方悔读书迟,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饭可以一日不吃,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读书的人,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读书忌死读。

露叶既畅茂,正是男儿读书时,周情孔思正追寻。不是道人来引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与肝胆人共事,学文章,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谓心到,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韬略终须建新国,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成于乐——孔子 7:“书卷多情似故人,打开书,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

秋读书:“半亩方塘一鉴开,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不在三更五鼓。”

春读书,荒于嬉,但两者缺一,灯下苦读声朗朗,一个可爱的伴侣,思索是难事,耳目失清爽,白了少年头。读书求学不宜懒、己所不欲,兴味长,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旧书不厌百回读,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

未晓不妨权放过,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少年辛苦终事成、三人行,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他日名宦恐不免,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田野勤耕桑麻秀。

一日不读书,不可求骤长,眼到,立于礼,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心以理义养:“读书切戒在慌忙。枫红曲岸事彷徨。

燕语莺歌希顿悟,日来而月往:“读书如树木,涵泳工夫兴味长。” 〔明〕于谦《观书》。”

〔宋〕朱熹《读书有感》,一寸光阴一寸金〔唐〕颜真卿《劝学》。

6.关于爱读书的诗句古诗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夸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诗静听,贱子请县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欲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燊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骏骏。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国古代的“劝学诗”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

7.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王禹偁《清明》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 王维《偶然作六首》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 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 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 高适《答侯少府》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 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 黄庭坚《送王郎》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 谢逸《送董元达》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 王建《寄旧山僧》

又是今年忆去年。 —— 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 于鹄《题邻居》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 谢逸《送董元达》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 欧阳修《咏零陵》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 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 —— 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 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 刘希夷《蜀城怀古》

8.关于读书的古诗

1.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 《劝学诗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5.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6. 《读陆放翁集》

清代: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7.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8.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0.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原序,蘅塘退士引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料读者均知此语,然孰能三思?见诸人乐古诗,善哉,古诗精要,吾辈承之。而些许小子学表失里。欲问之:“果能熟读唐诗三百首?”若“诺”,再问:“何无风骨?”   蘅塘退士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2023-07-06 19:28:231

熟读唐诗300首下一句.

不会吟诗也会吟
2023-07-06 19:28:3210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谚语

不会吟诗也也会吟。1、这段话中引用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可谓脍炙人口。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思是指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2023-07-06 19:29:16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句谚语。在《唐诗三百首》原序中,蘅塘退士引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了《唐诗三百首》的功用和意义。
2023-07-06 19:29:23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23-07-06 19:29:3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典故对应的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解释:指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出处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序》:“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三百余首,编成一编,为家塾读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讲究“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你一定会有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的!试一试?坚持几年,必得好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在诗歌一方面,重在“熟读”二字,熟读是要求读者以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诗歌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相融合,将诗歌的韵,诗歌表达的规律寻着,也就是说要充分理解诗歌内蕴。从而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而“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熟读唐诗之后至少能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吟,在今天来说,也叫诵,即朗诵。朗诵是需要读者充分把握诗歌的情感,充分掌握诗歌的创作方法从而把握好诗歌朗诵所需要的节奏,即诗歌语言表达停顿的把握。而这又恰是熟读之后达到的效果。故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另一方面,是人们利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世上无难事”的道理,是人们鼓励后辈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教育后辈要敢于实践,切莫觉得事事皆辛苦,其实万事只要你肯尝试,你去努力了,就算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你也会从中获益良多。
2023-07-06 19:29:38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后面是不会做诗也会吟大概出自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把
2023-07-06 19:29:46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为什么这样说?

这座艺术高峰并非平地而起,而是根植于前几代肥沃的文化土壤。
2023-07-06 19:29:5510

在家千里好,下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下一句?

出门靠朋友
2023-07-06 19:30:57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出处是。。。

俗语····猜的
2023-07-06 19:31:13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谁写的,出自哪里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孙洙,清代诗人,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无锡,清康熙五十(1711年)进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
2023-07-06 19:32:021

不会作诗也会吟上一句是什么?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上半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这句话出自清·蘅塘居士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意思是: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古人的智慧,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而能够吟诵。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作用,号召人们熟读多记,在熟读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背诵唐诗的方法1、兴趣背诵法包括情景背诵法、配乐背诵法、竞赛背诵法、接龙背诵法。或设置情境,或组织活动,以激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浸入式的朗读、饶有趣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古诗词。2、强化背诵法包括限时背诵法、反复回忆背诵法等。这是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如,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之内、一天之内等限定的时段背诵指定内容,没有完成就会受到处罚。学生迫于压力,只能全身心投入背诵。这种方法虽有效,却令学生感到痛苦。
2023-07-06 19:32:08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下一句标准答案是什么?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会写诗也会诌”又比“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好。“诌”者,瞎编也。就是说,唐诗读多了,即使不会写,也会编造了。文通义顺,合乎逻辑,还带有几分诙谐。而且,“诌”与“首”还押韵。诗之无韵,行之不远;古诗之美,重在押韵。相关信息:“熟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唐诗三百首”是一种泛指,不是指《唐诗三百首》中的那300多首诗。为什么是“三百”而不是“一百”“八百”或其他数字,选择这个数字应该与《诗三百篇》即《诗经》有关。而《诗三百篇》又是“孔子删诗”的结果。《诗全篇》原本有3000首诗,孔子把它删减成了三百篇。班固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南宋王应麟著《困学记闻》引朱子发之言曰:“诗全篇删去者二千六百九十四篇。”
2023-07-06 19:32:271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下句吗

这句出之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中(孙洙,清代诗人,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无锡,清康熙五十(1711年)进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其实没有下句,但经现代人演译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日上吟诗月下歌,逢场作戏笑呵呵。供参考。
2023-07-06 19:32:431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类似的诗句

太多了,不胜枚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夜半桥边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道人不作寻花梦,只道漫山是白云。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023-07-06 19:32:5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若将《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且能够全部理解诗中的意思而写出正确的译文,那这样的优秀学者也就是名副其实的诗人了,定能够有感而发、脱口而出吟咏出最美的诗篇。 然而,又有几人达到了熟读的程度,而能够熟读《唐诗三百首》这本诗书呢?我看几乎人人都不可能,也就不能写出最美的诗篇了。《唐诗三百首》还是有比较深奥的诗篇的,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写出唐诗三百首的正确译文;更有人大笔一挥,也就妄下雌黄了。 如看似浅显易懂的而又朗朗上口的由唐朝诗人李白所写的《静夜思》,诗中第一句的“床前明月光”的“床前”还是“窗前”呢?也有资深学历的专家、学者认为古文中的“床”和“窗”是通假字,也有人认为床前就是床前,窗前就是窗前,而不要将浅显易懂的一句话搞复杂了。 由此可见:唐诗看似简单,其实,唐诗的意境非常深厚,意思也就复杂多变了,正如作者的复杂心情及其深奥文学水平。 又如较为难懂的由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写的《锦瑟》,其中第一句有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句有人译为:弹弦乐器锦瑟共有五十弦,每一弦一个音节都在赞美美好的年华。 看似此诗的意境就是如此,而有非议的大有人在。“无端”一词可以译为“没有理由”,也可以译为“看不见弦的端头”,也可以译为“没有止境”。然而,这句诗究竟要怎样译文才能以理服人,我看目前也是难以下定义的,还需要广大作者、读者来继续体会、来继续琢磨。 且“一弦一柱”的意思也是极为复杂的,也可以译为“每一根弦就像一根柱子,就像一根横梁”,也可以译为“每一根弦就像一处华表”,而鲜明地表达了一个岁月或一座丰碑、或一个图腾标志。 随便谈到两首唐诗,耐人寻味的颇多,也就不难理解代表作《唐诗三百首》的极其深奥了。正如观音山管委会出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以七十万大奖征求下联,几年了都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其他国家不能与我中华文化相提并论和进行媲美的。因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而一些西方国家,才几百年历史的国家也有很多。 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必须日日夜夜读背之,且要将译文牢记于心,以便于自己有空时间仔细琢磨了。若连唐诗原文都没有一一读完,也没有将唐诗的译文一一读完,又怎能知道唐诗译文有哪些错误呢? 研究学问是一件极为伤脑筋的事情,若怕伤脑筋而畏惧探索求真,则这样的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了;只能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且这样的读者往往挑三拣四、心不在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谚语警醒学者、催人上进,也在提醒广大学者、读者:《唐诗三百首》这本诗书,又有几人达到了熟读的程度?
2023-07-06 19:32:58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后一句到底是不会做诗也会吟还是不会吟诗也会吟

不会吟诗也会吟
2023-07-06 19:33:06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怎么理解?事实真是如此吗?

就是只要会读唐诗会背唐诗,即使以后不会作诗也会张口而来。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多读书,以后说话都会不一样,会出口成章。
2023-07-06 19:33:234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上一句是什么,“愿乘风破万里浪”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上一句是熟读唐诗三百首。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出处: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序》: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烟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译文: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愿乘风破万里浪"的下一句为:甘面壁读十年书。乘风破浪,出自沈zhi约撰 《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扩展资料《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2023-07-06 19:34:03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究竟是不是虚言?

不是。因为我们只要熟悉了一件事情,即使没有记住,也应该有个大概,所以这个道理是真的。
2023-07-06 19:34:19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说起我百看不厌的书,那肯定非《唐诗三百首》了。最初接触到唐诗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前班,那天老师教了我们一首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寥寥数语,几只可爱的大白鹅就跃然于纸上了。不要说幼年的骆宾王喜欢鹅,背会这首古诗以后,我们班好几个小朋友也喜欢上了鹅。上了小学以后,我便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唐诗。一年级的时候,李绅的一首《悯农》教会了我要节约粮食。 农民伯伯辛苦地在烈日下除草,他的汗水就这样一滴一滴地滴进泥土里。此情此情,不正是我的爸爸妈妈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场景吗?不久,我们又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一开始我是十分不解的:冷冷清清的夜晚有什么好写的?大晚上不好好睡觉,却爬起来看月亮。 乡下的空气很新鲜,天空总是那么蓝。白天的时候,天空中的云朵就像棉花糖一样令人垂涎欲滴。到了晚上,夜空中的小星星都会眨眼睛。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我终于感受到李白独自一人的思乡之情。再大一点,我接触到了七言绝句。贺知章在《咏柳》中所描绘的柳树,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样惹人怜爱。 原来“碧玉”可以用来形容柳树的叶子,“绿丝绦”可以用来形容柳树的枝条。二月春风竟然成了春姑娘手里的剪刀,这样的比喻真的是太美了!等我上了初中,就认识了另外一位唐代诗人——王昌龄。他被誉为“七绝圣手”,非常善于写边塞诗。 这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希望战争终止,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希冀。整首诗意境深远,格调高昂,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王昌龄除了边塞诗,他的另外一些作品也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芙蓉楼送辛渐》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用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既表现了自己的高贵品质,又十分巧妙地表达了与友人共勉的情愫。我最喜欢的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正是流传千古的佳句。除了王昌龄,我还特别喜欢和杜牧有“小李杜”合称的李商隐。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这首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喜欢诗歌的人无不乐道喜吟。我和唐诗的不解之缘是从幼年结下的,站在不惑之年的门槛上,我依然喜欢唐诗。如今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的唐诗已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闲暇之余,泡一杯香茗,一本唐诗在手,这样的生活何其惬意!
2023-07-06 19:34:53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选段: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扩展资料:《训学斋规》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训学斋规》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文章认为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义,无不需要细致周密。
2023-07-06 19:34:59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

今天学习了一首新唐诗《蜂》,作者唐代罗隐。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在平地或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甜蜜呢? 这是诗的最后两句是对动物界的大英雄蜜蜂的最大的赞美与慨叹! 诗人罗隐出生于唐朝衰落时,他多次考试,却多次名落孙山。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有皇帝嘴,乞丐身的说法。而且关于这,还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呢。 在罗隐少年的时候,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每天都有一位白发老翁准时等候在这里背他过河,这正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他的神仙。没想到,天机却被罗隐的母亲得知了,她兴奋极了,得意忘形,一边做饭,一边数落着以往得罪她的人:昨天邻居千千找她借米,她不肯,同城的万万我从她借盐也不肯,等着瞧,看我们罗隐将来长大当皇帝了,你们怎么办?谁知,罗隐母亲的话被灶王爷听见了,吓得赶紧上天禀告玉帝,说这罗隐不能当皇帝,这罗隐现在还是个小孩子,他母亲就说要杀千千万万的人,将来罗隐真当皇帝了,她还不知要杀多少人呢? 玉帝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拆了罗隐的帝王骨骼,换了叫化子骨骼,就这样生有帝王命的罗隐最终只落了个聪明傲世、颠沛风波的一介书生。皇帝嘴,乞丐身的传说,说的就是他,不仅如此,连曾护着他的三十二天罡七十二地煞也遭了厄运,被天兵天降困于江西龙虎山。这到了北宋末年时被误放了出来,水泊梁山的108条好汉又有了故事的渊源。 一只蜜蜂每天的劳动量很大,每天要采1400朵花,才采得一蜜囊的花蜜。一只蜜蜂平均每天要采十次。如此瘦小的身躯却蕴藏了如此伟大的精神:勤劳与坚持。 罗隐的身世传说的真假无法去考证,但我们却果真要学蜜蜂勤劳与坚持的精神。 让我们也来反思:占了平地与山尖风光的小蜜蜂,你们辛勤酿出蜜来为谁辛苦又为谁甜呢?
2023-07-06 19:35:191

为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熟悉了唐诗的韵律和格式;(2)丰富了诗歌的用词和表达能力;(3)体会到其中的意象和意境。所以久读成吟就很正常了
2023-07-06 19:35:28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思是指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出自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序》:“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三百余首,编成一编,为家塾读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无疑会有很大的裨益。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这是前人学习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023-07-06 19:35:36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6、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8、读书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9、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 10、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一段话,一哲理,每天一次的心灵之旅。
2023-07-06 19:35:431

唐诗300首,分别是哪几首?

唐诗三百首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一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二 卷一 五言古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卷一 五言古诗 月下独酌 卷一 五言古诗 春思 卷一 五言古诗 望岳 卷一 五言古诗 赠卫八处士 卷一 五言古诗 佳人 卷一 五言古诗 梦李白之一 卷一 五言古诗 梦李白之二 卷一 五言古诗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卷一 五言古诗 送别 卷一 五言古诗 青溪 卷一 五言古诗 渭川田家 卷一 五言古诗 西施咏 卷一 五言古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卷一 五言古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卷一 五言古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卷一 五言古诗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卷一 五言古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卷一 五言古诗 春泛若耶溪 卷一 五言古诗 宿王昌龄隐居 卷一 五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卷一 五言古诗 贼退示官吏 卷一 五言古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卷一 五言古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卷一 五言古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卷一 五言古诗 长安遇冯著 卷一 五言古诗 夕次盱眙县 卷一 五言古诗 东郊 卷一 五言古诗 送杨氏女 卷一 五言古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卷一 五言古诗 溪居 卷一 五言古诗 塞上曲 卷一 五言古诗 塞下曲 卷一 五言古诗 关山月 卷一 五言古诗 子夜吴歌 卷一 五言古诗 长干行 卷一 五言古诗 烈女操 卷一 五言古诗 游子吟 卷二 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古意 卷二 七言古诗 送陈章甫 卷二 七言古诗 琴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卷二 七言古诗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夜归鹿门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卷二 七言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卷二 七言古诗 金陵酒肆留别 卷二 七言古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卷二 七言古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卷二 七言古诗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卷二 七言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卷二 七言古诗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卷二 七言古诗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卷二 七言古诗 寄韩谏议注 卷二 七言古诗 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山石 卷三 七言古诗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卷三 七言古诗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卷三 七言古诗 石鼓歌 卷三 七言古诗 渔翁 卷三 七言古诗 长恨歌 卷三 七言古诗 琵琶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韩碑 卷四 七言乐府 燕歌行 卷四 七言乐府 古从军行 卷四 七言乐府 洛阳女儿行 卷四 七言乐府 老将行 卷四 七言乐府 桃源行 卷四 七言乐府 蜀道难 卷四 七言乐府 长相思之一 卷四 七言乐府 长相思之二 卷四 七言乐府 行路难 卷四 七言乐府 将进酒 卷四 七言乐府 兵车行 卷四 七言乐府 丽人行 卷四 七言乐府 哀江头 卷四 七言乐府 哀王孙 卷五 五言律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卷五 五言律诗 望月怀远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卷五 五言律诗 在狱咏蝉(并序) 卷五 五言律诗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卷五 五言律诗 杂诗 卷五 五言律诗 题大庾岭北驿 卷五 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 卷五 五言律诗 破山寺后禅院 卷五 五言律诗 寄左省杜拾遗 卷五 五言律诗 赠孟浩然 卷五 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 卷五 五言律诗 送友人 卷五 五言律诗 听蜀僧浚弹琴 卷五 五言律诗 夜泊牛渚怀古 卷五 五言律诗 春望 卷五 五言律诗 月夜 卷五 五言律诗 春宿左省 卷五 五言律诗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卷五 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 卷五 五言律诗 天末怀李白 卷五 五言律诗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卷五 五言律诗 别房太尉墓 卷五 五言律诗 旅夜书怀 卷五 五言律诗 登岳阳楼 卷五 五言律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卷五 五言律诗 山居秋暝 卷五 五言律诗 归嵩山作 卷五 五言律诗 终南山 卷五 五言律诗 酬张少府 卷五 五言律诗 过香积寺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梓州李使君 卷五 五言律诗 汉江临眺 卷五 五言律诗 终南别业 卷五 五言律诗 临洞庭赠张丞相 卷五 五言律诗 与诸子登岘山 卷五 五言律诗 宴梅道士山房 卷五 五言律诗 岁暮归南山 卷五 五言律诗 过故人庄 卷五 五言律诗 秦中寄远上人 卷五 五言律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卷五 五言律诗 留别王维 卷五 五言律诗 早寒有怀 卷五 五言律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卷五 五言律诗 饯别王十一南游 卷五 五言律诗 寻南溪常道士 卷五 五言律诗 新年作 卷五 五言律诗 送僧归日本 卷五 五言律诗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卷五 五言律诗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卷五 五言律诗 赋得暮雨送李曹 卷五 五言律诗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卷五 五言律诗 阙题 卷五 五言律诗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李端 卷五 五言律诗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卷五 五言律诗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卷五 五言律诗 喜外弟卢纶见宿 卷五 五言律诗 贼平后送人北归 卷五 五言律诗 蜀先主庙 卷五 五言律诗 没蕃故人 卷五 五言律诗 草 卷五 五言律诗 旅宿 卷五 五言律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卷五 五言律诗 早秋 卷五 五言律诗 蝉 卷五 五言律诗 风雨 卷五 五言律诗 落花 卷五 五言律诗 凉思 卷五 五言律诗 北青萝 卷五 五言律诗 送人东游 卷五 五言律诗 灞上秋居 卷五 五言律诗 楚江怀古 卷五 五言律诗 书边事 卷五 五言律诗 除夜有怀 卷五 五言律诗 孤雁 卷五 五言律诗 春宫怨 卷五 五言律诗 章台夜思 卷五 五言律诗 寻陆鸿渐不遇 卷六 七言律诗 黄鹤楼 卷六 七言律诗 行经华阴 卷六 七言律诗 望蓟门 卷六 七言律诗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卷六 七言律诗 送魏万之京 卷六 七言律诗 登金陵凤凰台 卷六 七言律诗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卷六 七言律诗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卷六 七言律诗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卷六 七言律诗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卷六 七言律诗 积雨辋川庄作 卷六 七言律诗 赠郭给事 卷六 七言律诗 蜀相 卷六 七言律诗 客至 卷六 七言律诗 野望 卷六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卷六 七言律诗 登高 卷六 七言律诗 登楼 卷六 七言律诗 宿府 卷六 七言律诗 阁夜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三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四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五 卷六 七言律诗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卷六 七言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卷六 七言律诗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卷六 七言律诗 赠阙下裴舍人 卷六 七言律诗 寄李儋元锡 卷六 七言律诗 同题仙游观 卷六 七言律诗 春思 卷六 七言律诗 晚次鄂州 卷六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卷六 七言律诗 西塞山怀古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三 卷六 七言律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卷六 七言律诗 锦瑟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 卷六 七言律诗 隋宫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筹笔驿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 卷六 七言律诗 春雨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利洲南渡 卷六 七言律诗 苏武庙 卷六 七言律诗 宫词 卷六 七言律诗 贫女 卷六 七言律诗 独不见 卷七 五言绝句 鹿柴 卷七 五言绝句 竹里馆 卷七 五言绝句 送别 卷七 五言绝句 相思 卷七 五言绝句 杂诗 卷七 五言绝句 送崔九 卷七 五言绝句 终南望馀雪 卷七 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 卷七 五言绝句 春晓 卷七 五言绝句 夜思 卷七 五言绝句 怨情 卷七 五言绝句 八阵图 卷七 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卷七 五言绝句 送灵澈 卷七 五言绝句 弹琴 卷七 五言绝句 送上人 卷七 五言绝句 秋夜寄丘员外 卷七 五言绝句 听筝 卷七 五言绝句 新嫁娘 卷七 五言绝句 玉台体 卷七 五言绝句 江雪 卷七 五言绝句 行宫 卷七 五言绝句 问刘十九 卷七 五言绝句 何满子 卷七 五言绝句 登乐游原 卷七 五言绝句 寻隐者不遇 卷七 五言绝句 渡汉江 卷七 五言绝句 春怨 卷七 五言绝句 哥舒歌 卷七 五言绝句 长干行之一 卷七 五言绝句 长干行之二 卷七 五言绝句 玉阶怨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一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二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三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四 卷七 五言绝句 江南曲 卷八 七言绝句 回乡偶书 卷八 七言绝句 桃花溪 卷八 七言绝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卷八 七言绝句 芙蓉楼送辛渐 卷八 七言绝句 闺怨 卷八 七言绝句 春宫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凉州曲 卷八 七言绝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 卷八 七言绝句 下江陵 卷八 七言绝句 逢入京使 卷八 七言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卷八 七言绝句 滁州西涧 卷八 七言绝句 枫桥夜泊 卷八 七言绝句 寒食 卷八 七言绝句 月夜 卷八 七言绝句 春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征人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宫词 卷八 七言绝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卷八 七言绝句 乌衣巷 卷八 七言绝句 春词 卷八 七言绝句 宫词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内人 卷八 七言绝句 集灵台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集灵台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题金陵渡 卷八 七言绝句 宫中词 卷八 七言绝句 近试上张水部 卷八 七言绝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卷八 七言绝句 赤壁 卷八 七言绝句 泊秦淮 卷八 七言绝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卷八 七言绝句 遣怀 卷八 七言绝句 秋夕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别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别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金谷园 卷八 七言绝句 夜雨寄北 卷八 七言绝句 寄令狐郎中 卷八 七言绝句 为有 卷八 七言绝句 隋宫 卷八 七言绝句 瑶池 卷八 七言绝句 嫦娥 卷八 七言绝句 贾生 卷八 七言绝句 瑶瑟怨 卷八 七言绝句 马嵬坡卷八 七言绝句 已凉 卷八 七言绝句 金陵图卷八 七言绝句 陇西行卷八 七言绝句 寄人 卷八 七言绝句 杂诗 卷八 七言绝句 渭城曲 卷八 七言绝句 秋夜曲 卷八 七言绝句 长信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出塞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三 卷八 七言绝句 出塞 卷八 七言绝句 金缕衣
2023-07-06 19:36:04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谁说的?

孙沫
2023-07-06 19:36:254

老师常用一句名言教育我们多读文章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这句名言是什么?

老师常用一句名言教育我们多读文章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这句名言是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书读的次数多了,其意思就自然而然显露出来了,也自然而然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23-07-06 19:36:39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不会吟诗也会吟.哪个才是对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023-07-06 19:37:05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不会吟诗也会吟.哪个才是对的?

不会吟诗也会吟
2023-07-06 19:37:2115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是出自哪本书或哪个人写的

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
2023-07-06 19:37:441

熟读唐诗三百首是什么意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这是其合理性。 其局限性就是,现代人如果要吟出好诗,不仅仅要掌握谴词造句等文字运用技巧,还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题材,提练意境,深化主题。
2023-07-06 19:37:512

古诗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意思

c
2023-07-06 19:38:009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上一句是什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望采纳~(^3^)
2023-07-06 19:38:175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唐诗三百首》原序,蘅塘退士引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料读者均知此语,然孰能三思?见诸人乐古诗,善哉,古诗精要,吾辈承之.而些许小子学表失里.欲问之:“果能熟读唐诗三百首?”若“诺”,再问:“何无风骨?” 蘅塘退士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2023-07-06 19:39:13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不会作诗也会吟

1、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2、《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3、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2023-07-06 19:39:221

求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啊

《唐诗三百首》原序,蘅塘退士引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料读者均知此语,然孰能三思?见诸人乐古诗,善哉,古诗精要,吾辈承之.而些许小子学表失里.欲问之:“果能熟读唐诗三百首?”若“诺”,再问:“何无风骨?” 蘅塘退士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材料要精,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三百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第二,要熟读.三百首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读到透读到烂为止.根据这样的材料,相信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23-07-06 19:39:331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会作诗也会吟”
2023-07-06 19:39:48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出自哪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中。谚语,意思是指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讲究“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你一定会有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的。出处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序》:“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三百余首,编成一编,为家塾读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2023-07-06 19:40:1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是谁写的?

孙洙,清代诗人, 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无锡,清康熙五十(1711年)进士
2023-07-06 19:40:312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后一句到底是不会做诗也会吟还是不会吟诗也会吟

第一种意思不会吟诗也会吟,初看起来确有点不对.但在唐诗三百首书籍序上是 不会吟诗也会吟.第一个吟其实就是作诗的意思. 第二种意思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讲究“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你一定会有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的!试一试?坚持几年,必得好处!2、出自——清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求采纳啊。。。采纳。
2023-07-06 19:40:46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传二百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者指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原江苏无锡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2023-07-06 19:41:05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的理解

熟能生巧,用心了就一样可以吟出诗!
2023-07-06 19:41:15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差不多。熟能生巧吧。
2023-07-06 19:42:06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出处是. 就算的俗语=.= 那么.是谁说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意思是: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
2023-07-06 19:42:17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不会吟诗也会吟.哪个才是对的

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对的
2023-07-06 19:42:273

不会唐诗300首,下一句是什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材料要精,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三百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第二,要熟读。三百首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读到透读到烂为止。
2023-07-06 19:42:331

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我们看到深秋之景,也许会呤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3-07-06 19:42:41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怎么回复

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
2023-07-06 19:4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