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士六合
-
a=0
b=1
c=0
d=-1
所以a×b=0
a+b+c-d=0+1+0+1=2
- 大鱼炖火锅
-
a=0 b=1 c=0 d=-1
所以axb=0
a+b+c-d=2
- Chen
-
a b c d 都不相同吗?还是有相同的,如果都不相同那就自相矛盾了
初一上学期数学多选题,一定要快!!!!谢了,我很着急!!!!越多越好!谢谢,非常感谢
在哪里呀?资料呢2023-07-05 13:04:462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多少?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自然数。1是自然数的单位,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正整数、负整数、零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自然数有有序性,无限性。分为偶数和奇数,合数和质数等。2023-07-05 13:05:311
有理数是实数吗?
是,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a和一个正整数b的比,例如3/8,通则为a/b。0也是有理数。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整数也可看做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是有限或为无限循环的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称为无理数,即无理数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数。有理数集可以用大写黑正体符号Q代表。但Q并不表示有理数,有理数集与有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理数集是元素为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而有理数则为有理数集中的所有元素。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0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由于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化为十进制循环小数,反之,每一个十进制循环小数也能化为整数或分数,因此,有理数也可以定义为十进制循环小数。扩展资料1、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3、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理数2023-07-05 13:05:441
有理数的比较大小
有理数大小比较 (1).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0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①正数都大于0; ②负数都小于0; 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 (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3)作差比较: 若a﹣b>0,则a>b; 若a﹣b<0,则a 若a﹣b=0,则a=b.扩展资料:有理数是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整数也可看做是分母为一的分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称为无理数,即无理数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继续学习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直角坐标系、函数、统计等数学内容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有理数集可以用大写黑正体符号Q代表。但Q并不表示有理数,有理数集与有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理数集是元素为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而有理数则为有理数集中的所有元素。2023-07-05 13:06:241
帮我讲解一下这个数学题 谢谢
0.00000000000....0000000001 没底啊 没有正数和负数的中间一个值是零. 可以无穷接近于零,但是你却写不出来这个数了.2023-07-05 13:06:383
一分米等于多少米?
长度常用单位又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所以楼主所提1分米=0.1米。2023-07-05 13:05:082
2.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5:182
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领导人不同,那时候毛只手遮天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举手都是死路一条。2023-07-05 13:05:262
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一分米等于100毫米2023-07-05 13:05:263
怎样对待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不知道怎么对待```因为木有社会主义```2023-07-05 13:05:332
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毫米下有丝米、忽米、微米、纳米、埃等等。具体换算如下:单位编写成符号对主单位的比米M主单位分米Dm1/10厘米Cm1/100毫米Mm1/1000丝米Dmm1/10000忽米Cmm1/100000微米μ1/1000000纳米Nm1/1000000000埃A1/100000000002023-07-05 13:05:342
一微米等于多少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1毫米2等于多少米
一微米等于0.000001米等于0.00001分米等于0.001毫米 1毫米2等于0.0012米 希望采纳2023-07-05 13:05:401
社会主义改造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改革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2023-07-05 13:05:471
1毫米等于多少分米
1毫米等于0.01分米。毫米是长度单位的基本单位之一,而分米则是长度单位的较大单位之一,每个分米相当于10毫米。长度的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有纳米、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长度单位之间的相互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纳米。长度的通用测量工具有量块、角度量块、多面棱体、正弦规、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多齿分度台、比较仪、激光测长仪、工具显微镜、三坐标测量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量度长度或距离的用于标准化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而其他长度单位则是通过与米的比例关系来定义的。因此,1分米等于10毫米,这是因为“分”是长度单位的一个较大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1分米等于0.1米,也就是10厘米。而“毫”则是长度单位的一个较小单位,1毫米等于1/1000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毫米。这两种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和计算,例如衣服尺码、建筑设计和机械制造等领域都会使用这两种长度单位。2023-07-05 13:05:491
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5:54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前后矛盾或完全对立的吗,为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跟社会对改革。不是矛盾的,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07-05 13:06:011
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一分米等于多少纳米
1分米=100毫米1分米=100000000纳米=1.0X10的8次方纳米2023-07-05 13:06:051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6:09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2023-07-05 13:06:231
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你们也太好了吧!2023-07-05 13:06:277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怎样的历史关联
如果是高中历史题可以这样回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2023-07-05 13:06:411
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2023-07-05 13:06:432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不论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探索。(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上世纪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6:482
问下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1分米=100毫米望采纳2023-07-05 13:06:524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怎样看待
如何早知 ? 难道可以穿越?2023-07-05 13:06:563
我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作文带翻译
以下是 英文写作翻译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我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作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请看本站 写作翻译 频道。 I like basketball I"m a tall and lively boy.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I like NBA, too. There are many famous stars in it. Such as Alan, Iveson, Tim, Donken, Jordan, Kobe, O"Neal and so on. Yao Ming is in the NBA, too. He"s Chinese. He plays basketball well. He"s a center forward. He"s our pride. All the ball stars can jump, shoot and pour in the basket. So each game of the NBA is wonderful. Sometimes the players can perform miracles, I think. This year"s champion is Spur Team. It"s one of the strongest contenders. I like NBA. I love basketball. 我喜欢篮球 我是一个个子高高的,活泼的男孩.我很喜欢打篮球因为它是有趣的.我喜欢NBA.有很多的明星.如艾伦,蒂姆邓肯,艾维森,乔丹,科比,奥尼尔等.姚明在NBA.他是中国人.他篮球打得好.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他是我们的骄傲.所有的球星可以跳,射倒在篮子里.所以每一场比赛的NBA是美好的.有时候,玩家可以创造奇迹,我想. 今年的冠军是马刺队.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我喜欢NBA.我爱篮球.2023-07-05 13:06:591
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1. 1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等于多少毫米 1毫米等于多少米 1毫米(mm)=0.001米(m)。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根据毫米的定义:1000毫米相当于1米,可得1000mm=1m,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00,即可得:1毫米(mm)=0.001米(m)。 扩展资料: 长度单位的换算: (1)1km(千米)=1*10^3m (2)1dm(分米)=1*10^(-1)m (3)1cm(厘米)=1*10^(-2)m (4)1mm(毫米)=1*10^(-3)m (5)1dmm(丝米)=1*10^(-4)m (6)1cmm(忽米)=1*10^(-5)m (7)1μm(微米)=1*10^(-6)m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毫米 一厘米等于几毫米 1厘米=10毫米 常用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1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0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km 千米=1000m 米 1m 米=10 dm 分米=100cm 厘米=1000 mm毫米 1dm 分米=10 cm 厘米 1cm 厘米=10mm 毫米 1mm 毫米=10um 微米 1公里=1km 千米=1000m 米 1公里=2里=1000m 米 1里=500m 米 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 1 foot 英尺=12 inches 英寸=0.3048 metre 米 1 yard 码=3 feet 英尺=0.9144 metre 米2023-07-05 13:07:011
请从社会历史角度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
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3、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2023-07-05 13:07:0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三者的关系。
我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顺利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打好基础!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的落后水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而进行的一项伟大工程!!2023-07-05 13:04:583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4:501
1分等于多少毫米
你是想问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吗?这个长度等于100毫米。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显示,因为分米是米的十分之一,毫米是米的千分之一,由此可得出1分米=1/10米(因为1米=10分米)=1/10×1000毫米(因为1米=1000毫米)=100毫米的结论。在计量长度时,常用到各种不同的长度单位,能够转换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比如建筑工程中则常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通过换算单位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2023-07-05 13:04:49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2023-07-05 13:04:431
“毫米、分米”是什么单位?
一、它们都是长度的单位。二、它们之间的换算:1米=10分米(dm)1分米=10厘米(cm)1厘米=10毫米(mm)三、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用具: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几个?生:米和厘米。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点评: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二)新课。1、认识毫米。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生:观察。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生:10个。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学生讨论。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生:思考问题,并回答。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0厘米。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生;进行猜想。2023-07-05 13:04:421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首先,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两者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大产物.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2023-07-05 13:04:184
100毫米等于多少分米
等于1分米2023-07-05 13:04:175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2023-07-05 13:04:021
毫米、厘米、分米都是什么单位?
是长度的单位第二个和第四个。2023-07-05 13:03:594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ue003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ue00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023-07-05 13:03:54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3:474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2023-07-05 13:03:391
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很简单哦1分米等于10厘米,一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10X10等于100毫米哦谢谢2023-07-05 13:03:329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3:30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2023-07-05 13:03:052
一毫米等于多少分米
对了2023-07-05 13:03:018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毛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3、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2023-07-05 13:02:541
1分米等于几毫米???
等于100毫米2023-07-05 13:02:503
试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023-07-05 13:02:473
如何看待现在改革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2023-07-05 13:02:391
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100毫米(mm)=1分米(dm)100毫米(mm)=0.1米(m)100毫米(mm)=10厘米(cm)2023-07-05 13:02:344
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社会主义改革的相互关系?
联系:前者为后者做铺垫,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区别:前者是改变社会性质的,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后者不改变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和发展。2023-07-05 13: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