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读音
伏枥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伏歷”。
⒉ 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⒊ 喻指养育。
引清纳兰性德《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
⒋ 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引《汉书·梅福传》:“虽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
⒌ 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引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明杨珽《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
华罗庚《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
国语词典
枥,马槽。伏枥指马被关在马房中或指驯养的马。亦用以比喻英雄无用武之地。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伏枥
伏枥相关词语
- 1 伏维
- (1)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例 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 2 伏犀
-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发际隐起也。”《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 3 伏腊
- 伏腊,汉语词语,读音是fú là, 亦作“ 伏臈 ”,一指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也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 4 伏尔加河纤夫
- 油画。俄国列宾作于1870-1873年。描绘一队衣着破烂、疲惫不堪的纤夫拉着货船,以沉重的步子,缓缓地行进在伏尔加河畔的沙滩上。画中人物形象各异,气质、性格和生活阅历迥然不同,画家以写实手法赋予他们生命的活力,从而使作品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 5 伏尸
- (5)僵尸的一种。《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品种: 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
- 6 伏羲氏
-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 7 伏辰
- 本谓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亦以指隐伏的星辰。《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 孔颖达 疏:“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 汉 应瑒 《正情赋》:“愍伏辰之方逝,哀吾愿之多违。”
- 8 伏线
- 前文为后文预先埋下的线索或暗示,类似伏笔.林纾 《序》:“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於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
- 9 伏龙凤雏
-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 10 伏吟
- 伏吟,在奇门遁甲的预测中经常会出现。有星伏吟和门伏吟以及值符伏吟凡九星在本宫不动叫星伏吟,门在本宫不动叫门伏吟;六甲值符在本宫不动叫值符伏吟。伏吟利主不利客,伏吟主迟主慢。
- 11 伏蛰
- 闻一多 《<西南采风录>序》:“让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
- 12 伏莽
-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唐 李德裕 《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 清 黄宗羲 《阎公神道碑铭》:“伏莽一发,必不可支。”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
- 13 伏法
- 指罪犯被执行死刑。往往有许多人误认为是罪犯服刑的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罪犯认罪,依法受刑,服从法院的判决是服法,应注意区分。
- 14 伏笔
- 伏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bǐ,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