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读音
佛理的意思
词语解释:
佛教的教理。
引证解释
⒈ 佛教的教理。
引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佛理
佛理造句
-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约会,每一次约会,都抱持禅门中“一期一会”的稀有心情,这一会是唯一珍贵的,是稍纵即逝,犹如夜半的昙花一现。浴佛节分享佛理。
- 又着力宣传佛理,阐述对佛教教义的解悟。
- 他的散文创作充满了佛理禅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佛的队伍因佛理的流衍,各宗派的解释而发展,还有许多不太著名的佛,与那些名头巨大的佛组成了这一佛国第一阶层。
- “朝闻道夕闻道,找寻佛理消烦恼,东知道西知道,这山又看那山高,春雨丰枝雪落叶,欢喜证得不知道”这段念经一样的话让网友直呼看不懂。
- 朝闻道夕闻道,找寻佛理消烦恼,东知道西知道,这山又看那山高,春雨丰枝雪落叶,欢喜证得不知道。
- 玄言诗的新定义承认了佛理内容,也将玄言诗置于说理诗范围做出标定。
- 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
- 佛教在对本土文化的曲迎中曲藏原始佛义,悲悯被消释,佛理清谈成了论辩技巧、华美言辞的演练场,佛学成为士人摩登的标识。
- 他转眼逼死了四人,却又行若无事的抚恤后事,奇怪的是,数千兵卫眼中竟毫无异色,仿佛理所应当一般。
佛理相关词语
- 1 佛力
- 佛力是 《 佛学大词典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 2 佛头
- 经过多方查证,“母珠”一说确实存在,并非民间迷信;然而却没有“佛头”乃至“佛塔”等别称,那些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或是坊间讹传了。
- 3 佛桑
- 灌木,高达6米。叶宽卵形或狭卵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两面无毛;叶柄长5-20毫米。花单生上部叶腋间,下垂,近顶端有节;小苞片6-7,条形,长8-15毫米,疏生星状毛,基部合生;萼钟形,长2厘米,有星状毛,裂片5;花冠漏斗形,直径6-10厘米,玫瑰红、淡红或淡黄等色。蒴果卵形,长2.5厘米,有喙。
- 4 佛谛
- 佛教教义。意谓真理或实在。主要有四谛、二谛、三谛等不同说法。
- 5 佛佛
- 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 6 佛教徒
-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 7 佛扃
- 佛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ó jiōng,是指佛寺的门户。借指佛寺。
- 8 佛汗
- 传说 北魏 洛阳 平等寺 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溼,时人号曰‘佛汗’。”参见《魏书·灵徵志》。
- 9 佛果
-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又人名。(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参谒五祖山法演禅师而受其印证。宋徽宗敕赐“佛果禅师”之号。
- 10 佛画
-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的不同动作。 佛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
- 11 佛髻
- 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 唐 李商隐 《镜槛》诗:“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
- 12 佛火
- 佛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ó huǒ,是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 13 佛陇
- (人名)唐天台山西南隅有一峰名佛陇。故称天台之智者大师,亦曰佛陇。释门正统三曰:‘及佛陇一出,则南北风靡。’大部补注一曰:‘天台山西南隅一峰名为佛陇,游其山者多见佛像,是故云也。’
- 14 佛郁
- 不安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