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读音
听取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听取
(1) 接受;听意见、反映、汇报等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听;听到;听从。今多用于听意见、反映、汇报等。
引《敦煌曲子词·何满子》:“胡言汉语真难会,听取胡歌甚可怜。”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稻花香里説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对,他还是对的,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听取他的话,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
冯雪峰《雪峰寓言·猩猩和野兽们》:“他于是大声吼叫着,要召集一切野兽都来到他的面前,听取他的命令。”
例如:大会听取了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国语词典
听闻采纳。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听取
听取造句
- 谁有功,谁有过,群众知道得最清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
- 老师正在听取班干部的汇报。
- 老师遇事总能听取大家的意见,一点儿也不固执。
- 老师不但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且一一做了记录。
- 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万不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他总是固执己见,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 他敢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敢于引火烧身。
- 他听取组员的意见,再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作出了决定。
- 犯了错误先做自我检查,再听取大家的批评。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听取相关词语
- 1 听课
-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 2 听而不闻
- 听而不闻(tīng ér bù wén)闻:听。意思: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听而不闻》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
- 3 听小骨
- 中耳里三块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的统称,作用是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通称听骨。
- 4 听天由命
- 通常意义上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的意思。
- 5 听聪视明
- 听:听觉;聪:灵敏;视:视觉;明:清楚。 听得清,看得明。形容对事物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 6 听风是雨
- 《官场现形记》
- 7 听命由天
- 郑振铎《桂公塘》:“不,莫管我,且听命由天。”
- 8 听谗惑乱
- 形容专门听别人的挑拨
- 9 听话儿
- (1) 等候别人给以回答 英 wait for a reply
- 10 听取教诲
- 听别人(一般是师长)的教育。
- 11 听觉环境
- 电影的声音。
- 12 听之不闻
-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发展采取漠不关心的状态。
- 13 听觉
- 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其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听觉器官是耳。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感受器是内耳蜗管里基底膜上由听觉细胞组成的科蒂氏器官。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导系统,引起耳蜗内淋巴液和基底膜纤维的振动,并由此激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丘脑后内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进入大脑皮层听区(颞上回),产生听觉。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人类听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听感觉阈限有一个很宽的动态范围。就声波的振动频率这个参数而言,人能听到的纯音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对声波振幅(音强)的感觉,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听觉阈限的个体差异较大,受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音乐听觉比较灵敏的人,能在钢琴的两个相邻键之间分辨出20~30个中间音来。人和动物根据物体的声音及其变化,可以辨别发声物体的性质及其方向和距离等。
- 14 听写
- 听写,又名默书,是一种教学方式,由一个人(通常是老师或者父母来充当这个角色)来读一些词语,或句子,由学生(或子女)来写下相对应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