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读音
梆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梆子
(1) 见“梆 1 ”
(2) 一种用开有纵长口的空心树干制成的打击乐器
英
(3)即“梆子腔
英
(4) ”:河南梆子
引证解释
⒈ 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引《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史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史家庄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⒉ 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⒊ 指梆子腔。
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国语词典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
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词语翻译
英语
法语
网络解释
梆子
梆子造句
-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
- 这种被称为梆子腔的戏曲几乎就是跟随着陕西商人的脚步走遍全国。
- 在这里,她除了跟著名歌唱家白秉权学唱陕北民歌外,还学唱苏州评弹、山西梆子、河南坠子、眉户、碗碗腔等。
- 高大全愕然的看着刘殷,发现这老梆子的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心里面后悔的要死要活的。
- ,他们村原先就有剧团,不过唱的不是平剧,是河北梆子,他把平剧“箭杆河边”。
- 村中心的舞台搭好了,演员们纷纷上台唱大戏,河北梆子等戏剧惹得戏迷心痒痒,不少村民也登上台,与演员互动表演。
- 靠近后院墙的石坎前,有个用松木、石板和茅草搭建的羊圈,小承元一手敲打竹梆子,一手均匀地往食槽里撒粗盐。
- 但“金屋藏娇”,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在老戏里浸润,当自己动手写新编京剧,就不会看着“南梆子”曲牌不知如何填词了。
- 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兼具哭头、高拨子、四平调、南梆子、娃娃调等,这才最终形成了京剧。
- 比如说‘楼台十八相送’那一场,词、曲都换了,充分发挥‘南梆子’曲调的特点,非常欢快。
梆子相关词语
- 1 梆子腔
- 梆子腔,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 2 梆子戏
- 梆子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江苏梆子是明末清初山、陕梆子(说山东梆子)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至今仍还有。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
- 3 梆子头
- 形体像促织的一种昆虫。
- 4 梆鼓
- 梆鼓是以一节一尺二寸长的竹筒蒙上水鸡(青蛙)皮或猪油,以圆竹箍紧为鼓,演唱者腋下挟梆鼓,右手击鼓,左手握长约三寸、阔约一寸二分的竹片两相击作为伴奏,由一引路小童带领,沿途流浪卖唱。多是乞丐盲人演唱的曲艺,每每演唱至一半时由小童端起小盘向听众募钱。若是被请去演唱的,开头一般都唱一个开篇,如:“手拿竹板是一双,身背梆鼓响咚咚,唱好唱歹请原谅,一分二分你惘送”;唱完开篇,就由引路小童把曲目折子交给主人“点曲”,并由主人付给基本酬金后开唱。
- 5 梆锣
- 梆锣,拼音是bāng luó,汉语词语,是指梆子和铜锣,报更的响器。
- 6 梆硬
- 梆硬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极坚硬。在四川话等西南官话中,“梆硬”就是很硬、硬邦邦的意思。
- 7 梆梆枪
- 《红色歌谣集·赤卫队之歌》:“背上背的嘛嗹嗹,梆梆枪那嘛溜溜,见了嘛敌人嘛哎哟打一仗啊!”
- 8 梆梆硬
- 示例:上了冻的土地——梆梆硬。
- 9 棒头出孝子
- 棒头出孝子是一个词语,拼音bàng tóu chū xiào zǐ,是指对子女要实行严格的教育。
- 10 棒子
- 2、北方地区对玉米的俗称。
- 11 棒子骨头
- 杨朔 《乱人坑》:“他们吃的是高粱面、黑豆面、云豆面,磨面时奸商还给带上棒子骨头、高粱帽子,掺进沙土、木渣、树皮、山药梗子,以及杂七杂八的东西。”
- 12 棒子糊涂
- 棒子糊涂,拼音是bàng zi hú tú,汉语词语,释义是玉米面粥。
- 13 帮子
- 帮子,释义:1. 鞋帮。2. 犹身子。3. 白菜一类的蔬菜外层叶子离根近而较厚的部分。
- 14 斑子
- (2).指河豚。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今 浙 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参见“ 斑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