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钵读音
火钵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即火盆。
引证解释
⒈ 即火盆。参见“火盆”。
引郭沫若《行路难》:“他话还没有落脚便向火钵里吐了起来。”
巴金《神·鬼·人》:“他把壶放回到烧着练炭的火钵上。”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火钵 (汉语词语)
火钵造句
- 对于没有集中供暖的南京来说,空调、地暖是现今不少家庭在冬日取暖的必备设施,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家庭在冬季取暖的主要装备却是“火钵子”。
- 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
- 既有火炉、火钵、又有高大的字库、字塔和铜、铁神像。
- 小时候,我们把生豌豆带到学校,放进火钵子里面去炸,教室里发出“啪啪”的声音和烧焦的糊味。
- 野菱去掉利刺后,我们小孩子乘机弄一小部分收藏起来,可以在冬天烘火时,放在火钵子中烧熟,放在衣兜中,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分享。
- 家里取暖有“火钵子”、有煤炉,但到了学校可就没这个条件了,不过对于二三十年前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自有一套“欢乐取暖法”。
- 那个窑场似乎只能制作小口大肚的酒瓮、酒坛之类粗糙的器皿,还有就是冬天装火炭的小火钵。
- 日本老铁壶,连同银壶、火钵等茶道文化器具,正成为甬城收藏界的新宠。
- 父亲有一个小酒壶,放在火钵里温着,杯子空了,便伸手拎起来斟一杯。
- 这个是火钵,里面是灶上烧了柴的火屎。
火钵相关词语
- 1 火龙黼黻
- 火龙黼黻,读音:huǒ lóng fǔ fú,汉语成语;释义: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 2 火轮三昧
- 火轮三昧是一个汉语成语的,读音huǒ lún sān mèi,意思是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出自《清异录·火轮三昧》。
- 3 火马
- 深圳新锐导演火马,代表作品《百分之百》、《BB的后现代生活》、《坠梦天使》。
- 4 火牛
- 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的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
- 5 火尽薪传
- 火尽薪传huǒ jìn xīn chuán,成语,释义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前功尽弃,一切皆空。。
- 6 火镰
- 火镰。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陕北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还比较盛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上点年岁的人谈起它也只是津津乐道而已,想从哪个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为人们注意或被遗忘。而映在岁月记忆里那别样的影象会久久挥之不去,它是一个过去的历史证物。
- 7 火鸟
- 该剧讲述的是一段昔日怨偶因贫富悬殊而分手,数年后重逢并相知相惜再度牵手的爱情故事。
- 8 火不思
-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 9 击钵
- 后以'击钵'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
- 10 击钵催诗
- 击钵催诗,成语,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
- 11 积薪厝火
- 积薪厝火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ī xīn cuò huǒ,意指把火种放在易燃的柴草下面,喻指所行之事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 12 饥火烧肠
- 饥火烧肠,读音jī huǒ shāo cháng,汉语成语,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出自唐·白居易《旱热二首》。
- 13 火柴
- 当今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剂)和S(易燃物)等。当两面者摩擦时,因摩擦产生的热使与KClO3等接触的红磷发火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安全火柴的优点是红磷没有毒性,并且它和氧化剂分别粘附在火柴盒侧面和火柴杆上,不用时二者不接触。所以叫安全火柴。
- 14 火房
- 机构名。清沿明制, 在吏部、户部等机构的一些司内设立火房, 作为郎官们之外客厅,饮食休息皆于此处,屋宇修洁华美,其他人不得擅入,并有专门之胥吏负责管理。又吏部文选及考功等司内,均分前后堂办公,而后堂优于前堂,设备华美,亦即明代所称之“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