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正读音
厘正的意思
词语解释:
厘正
(1) 改正;订正。后也用作请人评定诗文书画的敬辞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考据订正;整治改正。
引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
明张居正《王承奉传》:“而承奉从内佐之,所釐正国家事,不可胜道。”
陈垣《史讳举例·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左户当作左民,亦唐人避讳追改,《通鑑》未及釐正。”
国语词典
整理改正。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厘正
厘正造句
- 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其中国本之《禹贡》,外夷本班固《汉书》,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以朱,刊落疏舛,多所厘正。
- 为此,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缅甸民族的种类和数量作了科学的分析、分类和厘正,并对当代缅甸各民族现有人口状况作了分析。
- 练习赛可以很好地翻开狗的视野,厘正角逐中出现的失误。
- 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幹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 南渡以后,朝廷屡欲厘正这种“目无朝廷”。
- 他们在尊崇儒学使命感的驱使下,逐步寻求厘正的办法。
- 紫电剑,出则瑞光四射,紫色环绕,纯正拙朴,承相佩之,厘正朝纲,调和阴阳,保我大秦,传之千代万世。
- 汉文师心不学,变古坏礼,绝父子之恩,亏君臣之义;后世帝王不能笃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谄谀,莫肯厘正。
- 本会有厘正,将对生在总体上有更主动的见解。
厘正相关词语
- 1 厘金局
- 厘金局,又叫“厘捐”,或“厘金税”,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各省设立厘金局卡以咸丰末年和同治初年最多,估计总数当在三千处左右,光宣之际,全国局卡总数至少仍有二千二百三十六处左右。
- 2 厘订
- 厘订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整理订正。
- 3 厘金
- 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 厘金创行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实即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厘金。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有部分货物实行人量抽厘。
- 4 厘盐
- 厘盐是汉语词汇,拼音为lí yán,指治理盐务。
- 5 厘和
- 厘和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í hé,是指治理协和。
- 6 厘然
- 厘然,形容有条理或指清楚,分明。
- 7 厘降
- 厘降的拼音是lí jiàng,出自《书·尧典》
- 8 厘分
- 整理分类。 明 宋濂 《后记》:“合前后二书,复釐分而附丽之,共成二百一十卷。”
- 9 厘饬
- 厘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í chì,是指治理整顿。
- 10 厘补
- 厘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í bǔ ,是指改革和补救。
- 11 厘剔
- 释义:1、清理剔除;革除。2、指甄别、辨别。3、整理修订。
- 12 厘税
- 厘税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í shuì,意思是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
- 13 厘捐
- 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
- 14 历正
- 历正,拼音lì zhèng,是指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