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读音
伯阳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
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古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古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引证解释
⒈ 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引《墨子·所染》:“舜染於许由、伯阳。”
孙诒让间诂:“此伯阳自是舜时贤人。”
《吕氏春秋·本味》:“故黄帝立四面, 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注:“伯阳、续耳皆贤人, 尧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校释:“伯阳、续耳係舜七友中之二友。”
⒉ 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引《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注:“伯阳,即老子也。”
宋陆游《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伯阳,袂属关尹肩庚桑。”
⒊ 古地名。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引《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七年, 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
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伯阳故城一名邯会城,在相州鄴县西五十五里,七国时魏邑, 汉邯会城。”
国语词典
人名:(1) 周太史。生卒年不详。《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2) 老子的字。参见「老子」条。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伯阳造句
- 魏伯阳听得瞠目咋舌,心道,华山五散人最后弃道入魔,灵神给三藏魔界的妖物噬掉,肉身亦成了妖魔们的宿体,听起来真有些可怜。
- 魏伯阳探往绳中的左手,在碰及光壁的一刹那,像探入徘徊云端的雷群之中,火绿相杂的幼小的电蛇由虚无中生成,“噼噼啪”。
- 他阅世极广,最善察颜观色,方才朱伯阳几句说话,他已知‘辅镜良背门‘一事,必定另有文章,不动声色间,已将‘背门‘二字换成了‘出走‘
- 弟子李耳李伯阳门下青木兕牛族板角青,打扰前辈清修,乞请见谅。
- 张功略皱眉头,看往魏伯阳,道“这次不知道老二,又想要玩什么把戏?”。
- 夏伯阳咕咚咕咚的一口气灌了下去,用力的抹抹战在嘴边绒毛上的酒沫意犹未尽的说道“还是老大上次带来的酒够劲,这麦酒真没意思!”。
- 待到父死后,伯阳连坐,左迁晋州员外别驾,不久发配流徙岑表在路途中自杀。
-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
- 通过这些天的交往,赵伯阳和张铭永见面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要酸文假醋的寒暄了。
- 天尊安好,伯阳见一物不知其因,特请天尊移驾,但求解去伯阳疑惑。
伯阳相关词语
- 1 伯牙
- 古代传说人物。春秋时民间琴师。善奏《高山流水》。《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演奏的音乐形象,均为钟子期所理解。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后世传为“知音”佳话。
- 2 伯鸾
- 伯鸾,梁鸿的字。梁鸿家贫好学不求仕进,与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夫妇相敬有礼。后因以伯鸾借指隐逸不仕之人,亦作为贤丈夫的代称。
- 3 伯益
- 夏朝君主夏启继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据《元和姓纂》所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可见伯益为颛顼后裔。
- 4 伯禹
- 【释义】夏禹
- 5 伯鸾德耀
- 汉梁鸿字伯鸾,孟光字德耀。夫妇相敬如宾,贫贱而志不移。旧时作为贤夫妇的典型。用以代称贤夫妇。
- 6 伯牛
- 伯牛:1.指冉耕,“定陶三冉”之一、孔子的门徒。2.古代地名。
- 7 伯高
- 伯高,古代医家名。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 8 伯俞
- 伯俞,读音bó yú,是汉语词语,意思是亦作“ 伯瑜 ”。 汉 代人,姓 韩 。古代有名的孝子。
- 9 伯余
- 另有现代作家刘凤仪笔名为伯余。
- 10 伯鱼
- 伯鱼(bó yú)是一个词语,一般用作字,后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 11 伯瑜
- 亦作"伯俞"。
- 12 伯伯
- 伯伯一般只是叫父亲的兄弟为伯伯,旧时也称父亲, 多用于朋友之间亲切的称呼。
- 13 伯夷
- 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14 伯仁
- 晋周顗的字。元帝时为仆射,与王导交情很深。永昌元年,导堂兄江州刺史王敦起兵反,导赴阙待罪。顗在元帝前为导辩护,帝纳其言而导不知。及敦入朝,问导如何处置顗,导不答,敦遂杀顗。后导知顗曾救己,不禁痛哭流涕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见《晋书.周顗传》。后因以'伯仁'代称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