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准读音
折准的意思
词语解释:
抵偿。
引证解释
⒈ 抵偿。
引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你那里夺来的富,折准我那从前受过的苦!”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折准
折准相关词语
- 1 折腰禄
- 折腰禄一般是指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该典故出自《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 2 折腰五斗
- 解释: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 3 折页
- 折页就是将印张按照页码顺序折叠成书刊开本尺寸的书贴,或将大幅面印张按照要求折成一定规格幅面的工作过程。折页是将印刷好的大幅面印张,按照其上所标页码的顺序和规定的幅面大小,用机器或手工折叠成书帖的工作过程,是成帖的主要工作。
- 4 折纹
- 折纹,汉语词语,读音是zhé wén,释义是皱褶,褶子。
- 5 折要步
- 见“折腰步 ”。
- 6 折账
- 折账
- 7 折射线
- 折射线是指在一种媒质中沿直线进行,碰到第二种媒质时,发生折射而进入第二种媒质里的光线。
- 8 折声
- 折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é shēng,基本意思是放低声音。
- 9 折帛
- 南宋初﹐在和买演变为定额税的同时﹐又将夏税与和买绢帛之类折纳钱币。广西路在北宋时已将夏税麻布改纳折布钱﹐南宋时又加重税额。川峡四路有两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畸零绢估钱﹑四川激赏绢(后利州路与夔州路减免﹐则称两川激赏绢)﹑两川绵估钱﹑西川(成都府路)布估钱﹐则将绢﹑绵﹑麻布等折铁钱与纸币钱引输纳。在江南﹑两浙等路﹐则有东南折帛钱。最初在建炎三年(1129)﹐规定两浙路全部上供紬绢﹐每匹折钱二贯。后又按夏税﹑和买紬绢一半折钱的比例﹐推广于各路。
- 10 折漕
- 折漕亦称“漕折”。指明、清漕粮改折银两或其他实物。明代漕粮,向来纳米,称“漕米”,有时折征布匹或其他谷物以及货币。明宣德八年 (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奏定加耗米折征例,为漕粮改折之始。英宗正统元年 (1436年) 规定,可将一部分漕粮改折货币,每军以银100万两为额 (约合米麦400余万石)。孝宗弘治年间 (1488—1505) 更定折漕之制。万历 (1573—1619) 时折漕渐增,运京漕米大减。
- 11 折刀
- 折刀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 厘米一40厘米之间。
- 12 折捶
- 折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é bó,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 13 折杖
- 折杖是宋初的一种刑法名,折杖法(shé zhàng)是宋初的一种刑罚制度。宋太祖赵匡胤为“洗五代之苛”于建隆四年定折杖之制。
- 14 折正
-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臣谏君以义,故折正之也。”《新唐书·韩休传》:“ 休 临事或折正 嵩 , 嵩 不能平。”《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与 契丹 通好岁久,故事、仪式,遗散者多,每使人生事,无以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