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木读音
五木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五种取火的木材。
古代博具。以斫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
古代束身的刑具。
引证解释
⒈ 五种取火的木材。
引《尸子》卷上:“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
唐无名氏《灌畦暇语》:“五木之火,皆寄传於木。”
⒉ 古代博具。以斫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参阅唐李翱《五木经》。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蒲, 袁彦道齿不合,遂厉声掷去五木。”
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三:“十岁荒狂任博徒,挼莎五木掷梟庐。”
宋程大昌《演繁露·投五木琼橩玖骰》:“古惟斲木为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后世转而用石,用玉,用象,用骨。”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渐次学到手谈、象戏、五木、双陆、弹棋。”
⒊ 古代束身的刑具。
引《太平广记》卷二七九引五代景焕《野人闲话》:“见有数人引入刘公,则五木备体。”
宋洪迈《夷坚丁志·玉女喜神术》:“命加械杻,囚诸狱……少顷雾散,唯五木狼藉於地,道士不见矣。”
《明史·杨爵传》:“关以五木,死一夕復甦。”
国语词典
五种取火的木材。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五木 (古代五种取火的木材)
五木相关词语
- 1 五雷天心正法
- 五雷天心正法是道教法术之一。喜欢读旧小说的人们对“五雷天心正法”这个名称是绝不会陌生的,它是旧时道士们驱妖伏魔的法术。一般认为,成精作怪的妖物都会在某个时间被天雷劈,所以,“五雷天心正法”是道士们最有说服力、影响最大的法术。
- 2 五毒
- 中国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
- 3 五戊
- 【出处】元·郭钰 《社日》诗:“甲子频书入短篇,细推五戊卜春田。”
- 4 五易
- 指“易”的五种含义,即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义。清·毛奇龄《序》:“仲氏者,予仲兄 与三 ,其言《易》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易者,何也?一曰变易,谓阳变阴,阴变阳也;二曰交易,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此两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祇伏羲氏之易也。是何也?则以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也。画卦重卦,伏羲之事也。若夫三易,则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 毛氏将变易、交易称为“伏羲之易”。反易、对易、移易称为“文王、周公之易”。
- 5 五虚
- 五虚是五脏精气虚损,表现在外的症状的总称,即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 6 五听
- “ 五听”是指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5种方法,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简称这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影响较大。
- 7 五侯
- 五侯是汉语词汇,拼音是wǔ hòu,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
- 8 五技鼠
- 五技鼠即鼫鼠。在诗文中常用来比喻技能多而不精的人。在古籍《荀子·劝学》、《劝学篇》等都有提及。
- 9 五牲
-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麏、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 10 五色云
- 释义:五色云彩,古人寓意祥瑞。
- 11 五权宪法
- 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孙对五权宪法早在十九世纪就有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
- 12 五马
- 五马,表示五马并驰,繁华之象,例如唐 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 13 五岭
- 五岭,汉语词语,原指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五岭。现指通往岭南的五条路。
- 14 五蠹
-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