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拼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近反义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什么意思
- sǐ死
- shēng生
- yǒu有
- mìng命
- fù富
- guì贵
- zài在
- tiān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简介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
解释: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出处:
《论语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语法: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宿命论。
示例:
岂不闻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惧之有。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楔子
成语故事
- 西汉后期,平庸而贪色的汉成帝整天在后宫享乐,他喜欢班美女,封她为婕妤。班婕妤很有文学才华和修养。汉成帝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赵飞燕为了消灭对手诬陷班婕妤诅咒皇帝。班婕妤辩解死生有命,世上根本没有鬼神。汉成帝认为言之有理
英语翻译
- 英语:
Life and death are determined by fate, rank and riches decreed by Heaven.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相关词语
- 1 贵冠履轻头足
- 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语法:贵冠履轻头足作谓语、定语;指轻重颠倒。
- 2 壶天日月
- 指道家的神仙生活。同“壶中日月”。出处:金 长筌子《西江月》词:“返照壶天日月,休言尘世风波。”语法:壶天日月作主语、宾语;指道家的神仙生活。示例:一场恶梦风吹觉,依旧壶天日月高。元 张养浩《中吕 喜春来》
- 3 豁达先生
- 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出处:《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语法:豁达先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胸。示例:他被人公称为豁达先生
- 4 漏泄天机
- 天机:重要的机密。走漏了不宜外泄的机密。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5回:“与小人酒食吃了,又将此物出来,叫小人付与州官收受,不许漏泄天机。”语法:漏泄天机作谓语、宾语;指泄密。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3卷:“官吏称韦义方不合漏泄天机,合当有罪。”
- 5 大权在握
- 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1回:“总要升到了秤长,这才大权在握,一出一入操纵自如哩!”语法:大权在握作谓语、定语;指手中掌握着实权。示例:王安石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大权在握,就全力来推行一些新的政治。(蒲韧《二千年间》九)
- 6 冒天下之大不韪
-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语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 7 富商巨贾
- 见“富商大贾”。出处: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万民疏》:“闽人多富商巨贾……往往拥有百万,羁栖海外,十无一还。”语法:富商巨贾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大商人。
- 8 物离乡贵
-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出处: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语法:物离乡贵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物品离开产地越远越珍贵。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甚么呢!”
- 9 大有径庭
-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出处:庄周《庄子 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语法:大有径庭动宾式;作谓语;同大相径庭。示例:他这次发言和上次比较,内容大有径庭。
- 10 有钱能使鬼推磨
-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语法:有钱能使鬼推磨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老舍《避暑》:“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不能使鬼做冰激凌吗?”
- 11 祸在眼前
- 灾祸就在眼前。指灾祸马上要发生语法:祸在眼前作宾语、定语;指灾祸临门。示例:祸在眼前,得马上回避
- 12 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出处:《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语法:十死不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倚天拔地
-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出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至杜陵,负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驾《风》、《骚》而上之,则有所不能。”语法:倚天拔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天下归心
-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语法:天下归心作宾语、定语;指政策好。示例:《隋书·郑译传》:“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