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缊举火简介
束缊举火的意思
解释:
同“束缊请火”。
出处:
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缊举火,轹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语法:
束缊举火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束缊举火相关词语
- 1 如蹈水火
- 比喻处境艰难。出处:《元史·张德辉传》:“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语法:如蹈水火作谓语、定语;指处境危险。
- 2 束带结发
- 束系衣带,挽起发髻。谓出仕。出处:唐·韩愈《争臣论》:“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语法:束带结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近火先焦
-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语法:近火先焦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跟祸事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4 称觞举寿
- 同“ 稱觴上壽 ”。汉 崔寔 《四民月令》:“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 5 举纲持领
- 举:提出;纲:网的总绳;领:衣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衣领一抖,衣服就顺了。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出处:汉·王充《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语法:举纲持领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处事。
- 6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语法: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示例: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 7 油浇火燎
- 形容焦急。出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一章:“齐标虽认为有理,却油浇火燎地问:‘依你说该咋办?’”语法:油浇火燎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8 束椽为柱
- 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出处:明·刘基《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饪瓦釜。截梁为牫兮,束椽为柱。”语法:束椽为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9 赴蹈汤火
- 赴:前往;蹈:踩;汤:热水。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语法:赴蹈汤火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示例: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
- 10 一举两利
- 举:举动、动作。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出处:《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 11 兔死凫举
-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出处:《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 12 传风煽火
-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出处:康濯《春种秋收·故事》语法:作谓语、宾语
- 13 束发封帛
- 《新唐书 列女传 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后以“束发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出处:《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语法:束发封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4 櫜甲束兵
-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唐·孔颍达疏:“《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师行过周,王孙满曰: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语法:櫜甲束兵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