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匍匐简介
邯郸匍匐的意思
解释: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语法:
邯郸匍匐作定语、宾语、分句;指盲目崇拜的人。
示例:
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诗之二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只好匍匐前进了
邯郸匍匐相关词语
- 1 匍匐而行
- 蹑手蹑脚地走动或慢慢地走动出处: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语法:匍匐而行作谓语;指慢慢地走动。示例:这段路十分难走,我们只好匍匐而行
- 2 匍匐前进
- ◎ 匍匐前进púfú qiánjìn[crawl] 身体贴近地面以手臂和腿的力量推动身体前进的运动方法。通常有受敌火威胁,遮蔽物较低的场合采用。分为低姿、高姿和侧身三种示例:战士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匍匐前进。
- 3 学步邯郸
-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语法:学步邯郸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学步邯郸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 4 一枕邯郸
- 见“一枕黄粱”。出处: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语法:一枕邯郸作宾语、定语;指做梦。示例:李将军得遇高皇,万里名扬,万户勋偿。一枕邯郸,总是荒唐。清·厉鹗《折桂令·赋得客帐梦封侯》词
- 5 邯郸梦
- 邯郸:古赵国都城。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出处:宋·王安石《中年》诗:“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语法:邯郸梦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能实现的梦想。
- 6 寿陵匍匐
- 寿陵:古燕国地名;匍匐:伏地而行。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来所会的东西也忘掉了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语法:寿陵匍匐作宾语、定语;同“邯郸学步”。
- 7 匍匐之救
- 谓竭尽全力的救助。出处:《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语法:匍匐之救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有忠和之救,匍匐之救。”
- 8 膝行匍伏
- 见“膝行蒲伏”。出处:清·赵执信《海鸥小谱·长句》:“绮罗红粉轻于尘,膝行匍伏擎金樽。”语法:膝行匍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9 邯郸学步
-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语法:邯郸学步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 10 邯郸重步
-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目昏思睡,吕翁授以青瓷枕,卢生进入梦乡,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重步”喻进入梦乡。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目昏思睡,吕翁授以青瓷枕,卢生进入梦乡,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语法:邯郸重步作定语、宾语、分句;指盲目崇拜的人。示例:[阿松]谓曰:‘请母安眠也。’母唯唯应,其音模糊,亡何而邯郸重步矣。叶圣陶《穷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