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解酲简介
以酒解酲的意思
解释: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语法:
以酒解酲作宾语、定语;指用酒来解酒醉。
成语故事
- 刘伶特别馋酒,向老婆要酒喝,老婆把酒器砸烂把酒倒掉,哭着对他说:“你不能再喝了,这样会伤害身体的,赶快戒酒吧。”刘伶答应,但要求在神面前发誓。老婆十分高兴,在神案前摆好酒肉。刘伶向神宣誓,边说边喝酒,结果又醉了
以酒解酲相关词语
- 1 方以类聚
- 谓同类事物相聚一处。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语法:方以类聚作宾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晋·皇甫谧《三都赋》序
- 2 茫然不解
-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语法:茫然不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可理解。示例:十句不过懂得三句,其余都茫然不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六章
- 3 习以成风
- 风:风气。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出处: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语法:习以成风作宾语、定语;指成为习俗。示例:《金史·蒲察合住传》:“南渡之后,习以成风,虽士大夫亦为所移。”
- 4 强作解人
-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语法:强作解人作谓语;指乱发议论的人。示例:林语堂《再论百二十回本》:“谁要再强作解人,雪芹必变成厉鬼以掴其脑。”
- 5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出处:《陈书 虞荔传》:“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于浮辞哉?”语法: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示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目的一失,以后之种种遂不可设想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无政府说》
- 6 以螳当车
- 用螳臂阻挡车轮前进。比喻自不量力。出处: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以人力而欲与理势为御,譬犹以卵投石,以螳当车,多见其不知量而已。”
- 7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 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出处:《吕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 8 醉翁之意不在酒
-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出处: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法:醉翁之意不在酒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 9 赍志以没
- 见“赍志而殁”。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语法:赍志以没作谓语、定语;指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示例: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一卷:“庚子之变,赍志以没。”
- 10 以刺世事
-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语法:以刺世事作谓语;指讽刺。
- 11 率以为常
- 成为经常的事。出处:《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及其当还,高祖及武明后俱有赉遗,率以为常。”宋·文天祥《与朱太博埴》:“骑马囊饭,朝往夕还,率以为常,而山外事一毫不接耳目矣。”语法:率以为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由此蹈隙相会,率以为常。清·王韬《凇滨琐话·魏月波》
- 12 金钗换酒
- 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出处:唐 元稹《三遣悲怀》诗之一:“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语法:金钗换酒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示例:宋·晏幾道《清平乐》词:“归来紫陌东头,金钗换酒消愁。”
- 13 枕戈以待
- 同“枕戈待旦”。出处:明·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臣虽驽钝,亦当枕戈以待。”语法:枕戈以待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提防。示例:[仁皇]与李文贞光地谈《易》,每至子夜,诸待从多枕戈以待。清·昭梿《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 14 不以为耻
- 不认为是可耻。指不知羞耻。出处:《邓析子 转辞》:“今挂劓不以为耻,斯队之所以乱多治少也。”语法:不以为耻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不以为羞耻。示例: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