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母良妻简介
贤母良妻的意思
解释:
见“贤妻良母”。
出处:
鲁迅《坟·寡妇主义》:“在女子教育,则那里候最时行,常常听到嚷着的,是贤母良妻主义。”
语法:
贤母良妻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贤母良妻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贤妻良母
英语翻译
- 英语:
a clever wife and wise mother
贤母良妻相关词语
- 1 贤才君子
- 指有才有德的人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语法:贤才君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才有德的人。
- 2 母难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语法:母难之日作主语、宾语;指自己的生日。示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二章:“妈,今天是我的母难之日,感谢您把我带到人间……”
- 3 推贤进善
- 推荐贤士,引进好人。出处:唐·苏鹗《杜阳杂编》上卷:“上亲自考试,用绝请托之门,是时文学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语法:推贤进善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王谠《唐语林·赏誉》:“是时文学相高,当途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
- 4 水母目虾
- 《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出处:《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语法:水母目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梁启超《答和事人》:“吾尝论中国人之性质,最易为一议论所转移,有百犬吠声之观,有水母目虾之性。”
- 5 进贤黜佞
- 进用贤良,黜退奸佞。出处:《魏书·崔光传》:“博采刍尧,进贤黜佞。”语法:进贤黜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用人等。
- 6 哀哀父母
-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出处:《诗经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语法:哀哀父母作宾语、分句;指父母可怜。示例: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哀哀父母情肠!(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 7 良时吉日
- 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同“良辰吉日”。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新道台择了接印日期,颁了红谕出去,到了良时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门接印。”语法:良时吉日作宾语;指宜于成亲的日子。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8回:“新道台择了接印日期,颁了红谕出去,到了良时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门接印。”
- 8 推贤乐善
- 推:推崇;乐:爱好。推崇贤人,爱好善事出处:《晋书·傅玄传》:“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语法:推贤乐善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丧尽天良
- 丧:丧失;尽:全部;天良:良心。没有一点良心。形容坏人恶毒到了极点。出处:清 钱泳《履园丛话》:“今人既高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语法:丧尽天良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如今丧尽天良的官府要害他们,因此上我家里躲几天。(欧阳山《三家巷》二六)
- 10 抛妻弃孩
-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望烟尘一派,抛妻弃孩,团圆难再。”语法:抛妻弃孩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逃难慌乱时。
- 11 好天良夜
- ①美好的时节。②好时光,好日子。出处:宋·柳永《女冠子》词:“相思不得长相聚,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成绪。”语法:好天良夜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元·马致远《夜行船》套曲
- 12 重生父母
- 重生:再一次获得生命。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恩人。出处: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你是我重生父母,再长爷娘。”语法:重生父母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指救命恩人。示例:某一家骨肉皆足下所再造,虽重生父母不及此恩。”(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 13 称贤使能
- 称:举;使:用。举用贤能人士,使其发挥所长出处:《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语法:称贤使能作谓语、宾语;用于选拔人才。
- 14 良师益友
- 良:好;益:有益;有帮助。能给人教益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出处: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0回:“虽然有那良师益友,苦口婆心的规劝,却总是耳边风,纵有时听得入耳,自己要想发愤为雄,都是一般虎头蛇尾。”语法:良师益友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