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共鉴简介
天人共鉴的意思
解释:
鉴:审察。天公、众人皆可审察。表示诚实无欺。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29回:“区区之心,唯以地方秩序为主,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始终不渝,天人共鉴。”
语法:
天人共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区区之心,唯以地方秩序为主,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始终不渝,天人共鉴。(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九回)
成语造句
- 1.其心拳拳,其情殷殷,无私无畏,天人共鉴。
- 2.观故迟之,过五日乃起兵,至钟离,云久待矣,闻诏旨,曰陆氏忠心,天人共鉴。
- 3.没有人的喉咙和胸膛试过女子的剑锋,因此没有人知道她的剑到底有多么的锋利,可是她的美却是天人共鉴无可否认。
- 4.温柔告诉我的事,我王小石决不说出去,里天后土,天人共鉴,王小石如果毁约,将如。
- 5.太子说这句话可要有证据,紫家以前对皇室的忠诚可是天人共鉴的。
- 6.这种心情反映在命名的时候,就有了消灾免病一类的名字,寄托着对得名者的深爱,苦心一片,欲邀天人共鉴。
天人共鉴相关词语
- 1 欺人之论
- 欺骗人的话。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三十回:“列公中有温柔乡里的惯家,脂粉场中的老手,一定也晓得这种情形,须不是在下欺人之论。”
- 2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衣服以新为好,身边相伴的人以原来的为好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语法: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天灾地妖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出处:《孔子家语·五仪》:“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语法:天灾地妖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语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作宾语、分句;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是不是‘鬼不觉’,我不晓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5 九天揽月
- 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出处: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语法:九天揽月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志向。示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词)
- 6 人老珠黄
-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出处:清 张贵胜《遣愁集》:“人老珠黄,春残花谢。”语法:人老珠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再下海当舞女吗?人老珠黄不值钱,”
- 7 人多口杂
-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出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语法:人多口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各种说法都有。示例:夏衍《谈自己》:“在人多口杂的地方,我就尽可能的少作些引人注目的行为。”
- 8 视人犹芥
- 芥:小草。把别人看得像小草一样微不足道。形容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刺骄》:“器满意得,视人犹芥。”语法:视人犹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天下为一
- 一:统一。指国家统一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天下为一,春秋之义,王者无外,偃修封域中,而辞以出境何也。”语法:天下为一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 10 天水一色
-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示例: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 11 人不可貌相
- 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语法:人不可貌相作宾语、分句;指不能以貌取人。示例:古华《芙蓉镇》第二章:“所谓‘人不可貌相’,眼下王秋赦不过穿着破一点。”
- 12 共相唇齿
- 唇齿: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出处:《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语法:共相唇齿作谓语、定语;比喻互相依存。
- 13 洞天福地
- 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出处:宋 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语法:洞天福地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如此洞天福地,倘得几间幽室,在此暂住几时,也不枉人生一世。(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 14 以人为镜
-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出处:先秦 墨翟《墨子 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语法:以人为镜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旧唐书 魏征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