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木死灰简介
槁木死灰的意思
解释: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语法:
槁木死灰联合式;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示例:
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成语造句
- 1.他看起来如槁木死灰,对任何事都没热情。
- 2.不公道使他的灵魂变得槁木死灰。
- 3.阿毛被狼叼走之后,祥林嫂槁木死灰了。
- 4.那残酷的人有个已变得槁木死灰的良心。
- 5.寒风使树叶变得槁木死灰。
- 6.阿毛被狼叨走之后,祥林嫂完全呆傻了,一脸槁木死灰。
成语故事
- 大观园内只有李纨一个寡妇,她原是贾珠的老婆,贾珠死后,她与五岁的儿子贾兰相依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书达理,她青春丧偶后,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外界一概不问不闻,就知道侍亲养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英语翻译
- 英语:
completely apathy <be utterly destitute of passions and desires as rotten wood and dead ashes>
槁木死灰相关词语
- 1 水木清华
-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出处:晋 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语法:水木清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示例:近来又在南城外建造一座更大的花园,引三里河的水流进园中,真是水木清华,入其园如置身江南胜地。(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
- 2 出死入生
-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语法:出死入生作谓语、定语;同“出生入死”。示例:我们该追随丞相出死入生,为国尽力。郑振铎《桂公塘》
- 3 死不死,活不活
- 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才好出处:元·刘庭信《折枉令·忆别》曲:“正是好不好恶不恶的姻缘,正撞着死不死活不活的时节。”语法:死不死,活不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僵持状态。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若差些儿的人,听见了这话,吵嚷起来,把你丢在外头,死不死,活不活,你敢怎么着呢?”
- 4 死不旋踵
-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出处:《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语法:死不旋踵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示例:?蛛人之口,裂肝腐肠,死不旋踵。宋 吕祖谦《管仲言宴安》
- 5 与草木俱灰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出处:明·陈继儒《晚香堂·附赞·有序》:“既为男子,忍与草木俱灰!”语法:与草木俱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贪生怕死
-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语法:贪生怕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曲波《林海雪原》二)
- 7 打死老虎
-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出处: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语法:打死老虎作宾语、定语;指攻击失势的人。示例: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 8 蠹众木折
-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出处:《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语法:蠹众木折作宾语、定语;指不利因素多了造成灾祸。示例:请记住蠹众木折的教训
- 9 继之以死
-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语法:继之以死作谓语、状语;指决心大。
- 10 客死他乡
-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语法:客死他乡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死在异乡。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0章:“当年这里搬走的那些老人,几乎都已客死他乡。”
- 11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 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语法: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明·朱权《冲漠子》第三折:“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
- 12 长生不死
-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语法:长生不死作谓语、定语、宾语;同“长生不老”。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3卷:“儒教忒平常,佛教忒清苦,只有道教学成长生不死,变化无端,最为洒落。”
- 13 认死扣儿
- 14 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出处:《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语法:民不畏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