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试锋芒简介
小试锋芒的意思
解释:
比喻稍微显示一下本领。
出处: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游击队长决不轻易地丢手了,尽管小试锋芒,但双方已经形成剑拔弩张的形势。”
语法:
小试锋芒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例:
他今天在谈判桌上只不过是小试锋芒而已
成语造句
- 1.今天做这种手术,对于他来讲,只不过是小试锋芒罢了!
- 2.今天这场表演他只是小试锋芒而已!
- 3.赵斗知晓,众军缺乏练战,今个还得自个带队挑先锋,小试锋芒即可,一战打完,和士绅内耗也很头疼。
- 4.刚刚只不过是小试锋芒,正餐才刚开始,不甘心失败的突骑施人再次发动猛烈的攻势。
- 5.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 6.端午到,粽子香,大大的粽子送你尝,祝你事业发达,赚大钱,生活富裕,享大福,身体健康,有大寿;端午到,粽传情,小小的粽子真玲珑,祝你小本经营,多赚钱,小试锋芒,本领显,小。
英语翻译
- 英语:
display only a samll part of one's skill
小试锋芒相关词语
- 1 浅闻小见
- 闻:见识。学问浅薄,见解不高出处:明·王守仁《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语法:浅闻小见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等。
- 2 雀小脏全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出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语法:雀小脏全作宾语、定语;用于小而全的机构。示例:雀小脏全的事物司空见惯
- 3 剖毫析芒
- 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远则甫侯子羔,近则于公释之,探情审罚,剖毫析芒。”语法:剖毫析芒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4 腾焰飞芒
- 谓光芒四射。出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昧爽放舟,晓色蒸霞,层岚开藻,既而火轮涌起,腾焰飞芒。”语法:腾焰飞芒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 5 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出处:汉·刘向《说苑·尊贤》:“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语法:江海不逆小流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气度。
- 6 大斗小秤
- 秤:称重的器皿。使用超出标准的斗收进,小于标准的秤出,进行盘剥克扣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大斗小秤、奸盗诈伪、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烧舂锉之苦。”语法:大斗小秤作宾语、定语;用于剥削等。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不存公道,大斗小秤,侵剥百端,以致小民愁怨。”
- 7 大家小户
- 大家:大户人家;小户:地位低微的人。指各种社会地位的人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多有王侯府中送将男女来学棋,以及大家小户少年好戏欲学此道的尽来拜他门下。”语法:大家小户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种人。
- 8 蹈锋饮血
-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出处: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语法:蹈锋饮血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勇敢。
- 9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
- 当:对着。和阎王比较好打交道,与阎王手下的小鬼很难沟通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语法:阎王好见,小鬼难当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慨叹。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尤其是藩司衙门的书办,格外难惹,‘阎王好见,小鬼难当’。”
- 10 作小服低
- 指与人作妾或顺从比己低下者。形容谦退温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 11 柳营试马
- 柳营:军营。比喻带兵的将领纪律严明出处:《史记》景帝本纪语法:柳营试马作宾语、定语;指军纪严明。示例:周亚夫柳营试马的故事广为流传
- 12 不拘小节
-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语法:不拘小节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不注意生活小节。示例: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 13 作作生芒
- 作作:光芒四射的样子。形容光芒四射。比喻声势显赫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张雨帅眼光奕奕,常思染指中原,扩张势力,既得老徐密电,正好乘机展足,作作生芒。”语法:作作生芒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声名。
- 14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 杖:用棍子打。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语法: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对父母的态度。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4回:“古人有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不过谓一家父子之间教训督责,当父母盛怒之时,以大杖加来,或受重伤,反使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