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两寿简介
三节两寿的意思
解释: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成语造句
- 1.当时官场的规矩,三节两寿、“冰敬”“炭敬”都必须送礼。
- 2.当时官场叩见要送门包,每年三节两寿,下属都要向上司送礼,此外还有别敬、炭敬、冰敬、瓜敬等名目,实际都是变相贿赂。
- 3.古代的地方官把收例钱和三节两寿收礼视为当然。
- 4.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5.什么冰敬、炭敬、三节两寿……这样有什么事才会有人给挡着,你看辽东巡抚换了多少人,我还是巍然不动。
- 6.商业的交往应酬和财富的聚集,使天津人习于繁华热闹,而岁时节日和喜庆日都是热闹应酬的好机会,因此在天津人特别讲究过“三节两寿”。
三节两寿相关词语
- 1 两道三科
-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语法:两道三科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 2 三拳两脚
-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语法:三拳两脚作宾语、状语;指动作迅速。示例:也就经不起三拳两脚,一样跌倒地下,想《拳经》不起来了。《何典》第二回
- 3 奉三无私
- 奉:奉行;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 4 到三不着两
- 谓说话做事不仔细、不踏实。
- 5 隔三差五
- 比喻时常发生出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语法:隔三差五作状语;指时常发生。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于是,隔三差五,便有新作。”
- 6 晚节不终
- 晚节:指晚年的节操。指到了晚年却不能保持节操。出处:《明史 于孔兼传》:“疏论都御史吴时来晚节不终,不当谥忠恪。”语法:晚节不终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 7 垂涎三尺
-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语法:垂涎三尺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见了别人东西眼红。示例:对面坐着一个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挤眉弄眼的希望吃些……。(老舍《赵子曰》第三章)
- 8 首施两端
- 见“首鼠两端”。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语法:首施两端作谓语、定语;指左右摇摆。
- 9 心挂两头
- 指人操心两头的事情出处: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语法:心挂两头作谓语、定语;指人很操心。示例: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我去了,省得你心挂两头,不好专心专意搞工作。”
- 10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示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高阳《胭脂井》)
- 11 益寿延年
- 指延长寿命,增加岁数。同“延年益寿”。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南阳有菊潭,又有甘谷泉,人饮其水,皆得益寿延年。”语法:益寿延年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祝颂。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9回:“于是他便认定知了儿未尝不可益寿延年。”
- 12 无事不登三宝殿
- 比喻没事不上门。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语法:无事不登三宝殿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没事不上门。示例:巴金《猪与鸡》:“他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了总没有好事情。”
- 13 身名两泰
- 见“身名俱泰”。出处:南朝·陈·周弘让《与徐陵书荐方圆》:“吾荷朝思,得安丘壑,身名两泰,夫复奚言。”语法:身名两泰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
- 14 三妻四妾
- 妻妾众多的意思。出处:清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语法:三妻四妾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妻妾众多。示例:在今天,男人三妻四妾是可耻的事,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