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姓改物简介
更姓改物的意思
解释: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出处:
《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语法:
更姓改物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
示例:
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三国蜀 刘禅《出军诏》
更姓改物相关词语
- 1 辨物居方
-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出处:《周易 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语法:辨物居方作谓语、宾语;指要具体看待事物。示例: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汉徐斡《中论·智行》
- 2 物微志信
- 微:小;志:心意;信:诚实。生物虽小,主地诚实。本指虫吟鸟鸣,准确及时。比喻人身份不高而内心诚实。出处:《后汉书·襄楷传》:“臣闻布谷鸟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
- 3 物力维艰
-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出处: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法:物力维艰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梁实秋《养成好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 4 物以羣分
- 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同“物以类聚”。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语法:物以群分作宾语、定语;指同类的东西聚合。示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侯张两个的素行,这是“右仰知悉”,谁不知道?
- 5 庞然大物
-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语法:庞然大物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巨大而愚笨的东西。示例:这家伙看上去像个庞然大物,其实一点能耐也没有。
- 6 物极则衰
- 极:尽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衰败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语法:物极则衰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7 一物一偏
- 万种中的一种;一偏:全面中的一面。指一知半解,不全面。
- 8 高名上姓
-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语法:高名上姓作宾语、定语;用于客气用语。示例:能告知您的高名上姓吗?
- 9 九流人物
-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出处: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语法:九流人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派人物。
- 10 物阜民丰
-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示例:当今的社会由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因此人们无不过着物阜民丰的生活。
- 11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语法: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本性很难改变。示例: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难移”,我知道自己终于不能安分守己。(鲁迅《淮风月谈 后记》)
- 12 引物连类
-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出处: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语法:引物连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粤歌》
- 13 不改其乐
-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语法:不改其乐作谓语;指为人处世。示例:(孔子)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朱自清《论吃饭》)
- 14 物伤其类
- 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语法:物伤其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示例:晴雯一死,贾府中的其他丫环难免不物伤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