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简介
自利利他的意思
解释:
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出处: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语法:
自利利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 1.道德的底线是不损害他人,不伤害他人,乐善好施则是要在不损害他人、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到自利利他,并进而慈悲待人。
- 2.社会强烈呼唤道德、良知、求真、向善、自利利他的中国精神。
- 3.只有自利利他,才能更好地救助众生。
- 4.这是佛家自利利他的菩萨修炼。
- 5.自信自觉,自利利他;把握根本,不泥表相;超越对立,当下安心;不执是非,勤修正行;逆顺达观,解脱自在。
- 6.“少林传承人既要勇于实践和履行佛法自利利他的使命,也要以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时代与社会对中国佛教与禅宗少林的期待。
自利利他相关词语
- 1 逍遥自在
- 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自在:自由;舒适。形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出处:唐 白居易《菩提寺上方远眺》:“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语法:逍遥自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示例:倒不如院长,放下名心,逍遥自在。(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四回)
- 2 各自为战
- 指各自独立行战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语法:各自为战主谓式;作谓语;指各自独立行战。示例:后来他们被敌人隔开,各自为战。(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 3 怡然自足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出处:《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三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怡然自足,诚心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语法:怡然自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4 临患忘利
- 祸患来临之时,不计较个人得失出处:《吕氏春秋·士节》
- 5 强自取柱
-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语法:强自取柱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6 万物自化
- 自化:自然变化。一切事物都按照本身的规律而自然变化。出处:《老子》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7 自视甚高
-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语法:自视甚高作谓语、定语;多指身分,学识等。示例: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
- 8 植党自私
- 见“植党营私”。出处: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借多陵寡,植党自私,于是战斗以兴。”语法:植党自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结党营私。示例:要预防一个人植党自私,就必须防微杜渐
- 9 有一利即有一弊
- 弊:弊病,害处。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语法:有一利即有一弊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客观看待。
- 10 敝帚自享
- 犹言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处: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刘文清后》:“唯余事斯,素有微契,而敝帚自享,从无连篇累牍之作。”语法:敝帚自享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爱惜自己的东西。
- 11 自贻伊戚
-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出处:《诗经 小雅 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语法:自贻伊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审得甄廷诏误用药而死于淫,春花婢醉汇事而死于悔,皆自贻伊戚,无为可抵。(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 12 善自珍重
- 好好地保重自己。出处:暂时空缺
- 13 利傍倚刀
- 倚:靠着。“利”的偏旁是刀字,意指追求私利犹如倚在刀口上。比喻贪利常得祸。出处:《古诗源·古诗二首》:“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语法:利傍倚刀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4 自杀未遂
- 出现了自杀意念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成功,获得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