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妇将雏简介
挈妇将雏的意思
解释:
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出处: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语法:
挈妇将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家庭。
挈妇将雏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说是行人,其实都是些往南逃难的人,或是三五一群,或是拥挤不堪,大多是肩扛手提,也有推着小车,挈妇将雏,看架势是举家南逃。
- 2.挈妇将雏鬓染霜,拼将老朽度残年。
- 3.为逃人命官司,挈妇将雏,携带全家大小来到安化,躲进青龙界深山老林,结庐栖身,畲耕度日,直至解放后方从老林中走出,到了现在的鹰崖村参加土改,入籍定居。
- 4.看着同学们都挈妇将雏了,她却仍然顾影自怜,心中不由一阵哀伤。
- 5.果然,后面的几日大批绅民从各门外出,多挈妇将雏,拖儿带女的。
- 6.成朝建义元年,贺欢挈妇将雏,前往阳城上任,开始了别样人生。
挈妇将雏相关词语
- 1 使羊将狼
-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语法:使羊将狼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
- 2 纲提领挈
- 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出处:明 宋濂《〈杜诗举隅〉序》:“一览之顷,纲提领挈,不待注释而其大旨焕然昭明矣。”语法:纲提领挈作谓语、状语、补语;指简明扼要。
- 3 斩将夺旗
-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出处:《群音类选 官腔类 八义记 拷问如姬》:“只消受得瘗粉埋香,索强似斩将夺旗。”语法:斩将夺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为文者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为武者冲围破阵,斩将夺旗。《孤本元明杂剧 万国来朝》第一折
- 4 踊跃输将
- 群众纷纷捐献东西以表支持。出处:《清史稿·田文镜传》:
- 5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 祯祥:吉兆。国家兴盛必定有某种征兆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语法: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破公孙渊》:“‘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当避凶就吉;今若背反,必丧身矣。”
- 6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教子》:“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语法: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指对一个人施教应该及早。
- 7 扶老将幼
- 扶:挽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出处:宋·陆游《董逃行》诗:“逾城散走坠空壕,扶老将幼山中号。”语法:扶老将幼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出行。
- 8 老之将至
-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出处: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语法:老之将至作宾语、定语;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9 将欲取之
- 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 10 大厦将倾
- 高大的房屋即将倒塌。比喻即将崩溃的形势。出处:明 梁辰鱼《浣纱记 论侠》:“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有大厦将倾,一木怎扶!”语法:大厦将倾主谓式;作定语;指即将崩溃。示例:其实,这也难怪,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谁又不是这样?(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 11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 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语法: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12 下马冯妇
-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出处:《孟子 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语法:下马冯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公”,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 13 再作冯妇
-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语法:再作冯妇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曾经有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再作冯妇的。(鲁迅《而已集 反“漫谈”》)
- 14 将功折罪
- 将:拿;用;折:抵偿。用功劳来抵偿罪过。出处: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权饶你将功折罪,点起人马,随我追赶出来。”语法:将功折罪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拿功劳补偿罪过。示例:也亏他至蜀中赚你回来,使我母子相会,将功折罪,莫怨他罢。(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