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九例简介
十法九例的意思
解释:
十种法律倒有九种是民间的成例。
出处:
明·罗懋登《三保太监下西洋记》第二十一回:“那是个例子,常言道:十法九例,无例不成法。”
十法九例相关词语
- 1 十鼠同穴
-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语法:十鼠同穴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我们等待十鼠同穴的时机
- 2 横行不法
- 指不守法纪,放肆妄为出处:《辛亥革命》:“福建漳浦县天主教民,平日横行不法,县令又极意袒护,故平民衔恨次骨。”语法:横行不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肆无忌惮做违法的事。示例:郁达夫《回忆鲁迅》:“鲁迅是向来喜欢打抱不平的,看了章士钊的横行不法,又兼自己还是这学校的讲师,所以……”
- 3 一夕九升
- 比喻次数多;夕:晚上;兴:升起。一夜之间心绪多次起伏波动。
- 4 十面埋伏
-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出处:《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语法:十面埋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示例: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十面埋伏,我预先布置好啦。”
- 5 大明法度
- 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出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语法:大明法度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十死之地
- 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出处:《六韬·犬韬·战车》:“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 7 九儒十丐
-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语法:九儒十丐作宾语、定语;指下等人。示例:清·赵翼《陔余丛考》:“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8 一目十行
-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语法:一目十行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示例: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 9 数九天寒
- 数九天寒一般指数九寒天。数九寒天,“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冬季的一种中国民间节气。
- 10 奉公守法
- 奉:奉行;遵守;公:公务。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形容行为端庄、规矩。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语法:奉公守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我们每个人都要奉公守法,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 11 以一当十
-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出处:《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语法:以一当十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陈忠实《白鹿原》第22章:“咱们红军不是一个顶仨,而是以一当十。”
- 12 数九寒天
- 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出处: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十回:“到了那十二月,数九寒天,下的大雪,把破瓦窑门屯住。”语法:数九寒天作宾语、定语;指冷天。示例: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一部:“数九寒天,这山沟里却热得人连气也喘不过去。”
- 13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各有各的巧妙之处出处:鲁迅《现代史》:“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语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14 军法从事
- 按照军法严办。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语法:军法从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按照军法严办。示例:军队的纪律是很严明的,谁违反了军令,就会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