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汉简介
墙外汉的意思
解释:
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
出处: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语法:
墙外汉作宾语、定语;指非局中之人。
墙外汉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门外汉
英语翻译
- 英语:
outsider <laymen>
墙外汉相关词语
- 1 驰名中外
- 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出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语法:驰名中外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各地都知道的事物。示例: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 2 没里没外
- 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语法:没里没外作宾语、定语;指不分场合。示例:他说话没里没外,不分场合
- 3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出处: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语法: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2回:“那晓得: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4 避世墙东
-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出处:《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语法:避世墙东作谓语;指隐居闹市。示例:著书何必向函关,避世墙东也驻颜。清·毛奇龄《平太翁初度》诗之二
- 5 内重外轻
- 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出处:《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语法:内重外轻作宾语、定语;指政局等。
- 6 祸发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语法:祸发萧墙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示例:汉·袁绍《与公孙瓒书》:“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兴州坏,祸发萧墙,将以定霸,不亦难乎?”
- 7 彪形大汉
- 彪:小虎;比喻躯干魁梧。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子。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汉,浓眉广颡,燕颌虎腮。”语法:彪形大汉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人凶恶的样子。示例:金奎也选了二十名彪形大汉,教他们十八般武艺。(清 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 8 置之度外
- 放在考虑之外(置:放;度:打算;计较)。形容不放在心上。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语法:置之度外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 9 事在萧墙
-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出处: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语法:事在萧墙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示例:衅起他族,事在萧墙。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 10 里出外进
- 出:突出的一部分;进:凹进的一部分。形容物体的表面排列不整齐;表面凸凹不平或参差不齐。语法:里出外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指物体的表面。示例:这面墙砌得里出外进的,只好拆了重修。
- 11 岩墙之下
- 一个汉字词语,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 12 内柔外刚
-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出处:《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语法:内柔外刚作定语、状语;指人的个性。示例:她是一个内柔外刚的女子
- 13 逍遥物外
-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出处: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语法:逍遥物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示例:苟非金石,鲜不销亡。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屣万有,逍遥物外。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卷二
- 14 拔赵易汉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语法:拔赵易汉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示例: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赵易汉。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