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平意简介
虚心平意的意思
解释:
平:宁静。心意空舒宁静,如同说心平气和
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九守》:“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语法:
虚心平意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鬼谷子·符言》:“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虚心平意相关词语
- 1 打定主意
- 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七回:“打定主意,就把自己狎妓旷职的缘由,详细叙述,参了一本,果然奉旨革职。”语法:打定主意作谓语、定语;指决定。示例:丁寅生《孔子演义》第18回:“南宫敬叔和夫子最契合,请他先容,最为合宜,打定主意,便一径往访敬叔。”
- 2 心高气傲
- 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安老爷这一开口,原想姑娘心高气傲,不耐烦去详细领会邓九公的意思。”语法:心高气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示例:张恨水《夜深沉》第38回:“月容这个人,心高气傲。”
- 3 青云得意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语法:青云得意作谓语、定语;用于仕途等。
- 4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语法:三心二意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误了大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 5 深藏若虚
-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语法:深藏若虚偏正式;作谓语;比喻有真才不外露。示例:钱钟书《围城》:“不料学生大多数对自己的卷子深藏若虚,不肯拿出来献丑。”
- 6 麻痹大意
- 麻痹:一种病态;身体某部分肢体失去知觉。比喻对事物现象不经心;失去警觉;粗心大意。出处:巴金《坚强战士》:“我要当心,不能麻痹大意,我应当找个隐蔽的地方。”语法:麻痹大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工作上的麻痹大意,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 7 心不在马
- 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太在意输赢。
- 8 苞藏祸心
- 苞:通“包”,包藏;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主意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语法:苞藏祸心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示例:宋·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而遣人纳和,此固苞藏祸心,别营凶计。”
- 9 胆大心小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出处:《旧唐书 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语法:胆大心小作谓语、定语;用于办事。
- 10 语重心长
- 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出处: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语法:语重心长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 11 太平无象
-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出处:《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语法:太平无象作宾语、定语;多用于讽刺。
- 12 洗心革志
- 革:改变。洗去邪恶的想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出处:《晋书·潘岳传》:“皆延颈以视,倾耳以听,希道慕企,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风,歌来苏之惠。”语法:洗心革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鉴空衡平
- 犹言明察持平。出处:清·杨潮观《开金榜朱衣点头》:“今司文柄,鉴空衡平,不受一毫请托。”语法:鉴空衡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伤心疾首
-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出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吾民伤心疾首之事,孰有过于是耶!”语法:伤心疾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