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布裙简介
荆钗布裙的意思
解释:
钗;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饰物。荆条当作钗;粗布做成裙。形容妇女朴素的服饰。多指贫家妇女的装束。
出处:
晋 皇甫谧《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语法:
荆钗布裙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况荆钗布裙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与其后悔,莫若无成。(清 沈复《浮生六记 坎坷记愁》)
荆钗布裙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
成语造句
- 1.那荆钗布裙难掩的天生丽质,那嫣然一笑,即使铁石人见了也会动心的羞涩。
- 2.他不知道荆钗布裙的母亲,曾是一颦一笑皆能牵动无数人心的大雍公主。
- 3.只是,她又终究可笑,嫁给了完颜洪烈,却又运来家中故物,继续荆钗布裙,睹旧物思旧人。
- 4.飒飒的雪片飞落到我身穿的荆钗布裙上,一阵寒意沁入骨髓。
- 5.虽然荆钗布裙,但是却遮挡不住那股青春美丽的动人气息。
- 6.荆钗布裙亦难掩国色,正可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
成语故事
- 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孟光用荆条作钗,穿着粗布衣服,举案齐眉,夫妻十分恩爱
英语翻译
- 英语:
have only a thorn for a hairpin and plain cloth for a skirt
荆钗布裙相关词语
- 1 善言暖于布帛
- 好话比衣服还温暖。 形容有益的语言能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安慰。出处:《荀子·荣辱》:“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 2 夫人裙带
- 指因妻子方面的关系使丈夫得到官职或其他好处。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三卷:“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语法:夫人裙带作宾语、定语;指亲属关系。示例:他是靠夫人裙带关系而当上局长的
- 3 棘地荆天
- 到处是荆棘。形容变乱后的残破景象或困难重重的处境出处:清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千年辽鹤,望人民城郭以怆神;何处铜驼,向棘地荆天而长涕。”语法:棘地荆天作宾语、定语;指困难重重的处境。示例:要从棘地荆天里,还我金刚不坏身。周实《感事》诗之一
- 4 张设布列
- 指陈设安排出处: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语法:张设布列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5 舞裙歌扇
- 见“舞衫歌扇”。出处:宋·晁补之《南歌子》词:“东园捶鼓赏新醅,唤取舞裙歌扇,探春回。”语法:舞裙歌扇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歌舞或歌舞妓。
- 6 布衣疏食
-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语法:布衣疏食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 7 施仁布恩
- 施:给予;布:布施。给人以仁德和恩惠出处: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刘皇叔施仁布恩,爱惜军卒养下民。”语法:施仁布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 8 星罗云布
- 犹星罗棋布。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列卒周匝,星罗云布。”语法:星罗云布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唐·卢照邻《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地宝天花,星罗云布。”
- 9 穿荆度棘
- 穿:穿越;度:通“渡”,越过。穿越荆棘丛生的地带。形容旅途艰辛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原来那孙大圣与八戒、沙僧,牵着马,挑着担,一夜不曾住脚,穿荆度棘,东寻西找。”语法:穿荆度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途。
- 10 铜驼荆棘
-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出处:《晋书 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语法:铜驼荆棘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三卷:“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
- 11 荆棘满腹
- 比喻内心尽是不良的念头。出处:《择友》
- 12 裙布钗荆
- 钗:妇女的发饰;荆:灌木名。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裙布钗荆,任是村妆希罕。”语法:裙布钗荆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女性。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 13 云布雨施
- 比喻遍布。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语法:云布雨施作宾语、定语;指广施恩泽。示例: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 14 推诚布公
- 示人以诚,公正无私。出处:明·刘元卿《贤奕编·官政》:“亦使士大夫识得行记己用世规模,须在推诚布公,集谋广益。”语法:推诚布公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示例:张孝若《张季直先生传记》:“为今之计,惟有蒙汉合力,推诚布公,结合共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