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耳俯伏简介
弭耳俯伏的意思
解释:
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出处:
《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语法:
弭耳俯伏作谓语;指臣服。
弭耳俯伏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俯首帖耳
弭耳俯伏相关词语
- 1 逆耳忠言
- 逆耳:不顺耳。听起来感到刺耳的话是有益的好话出处: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兴兵,逆耳忠言不肯听。”语法:逆耳忠言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说等。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23章:“罕见的是能够像大帅这样喜欢逆耳忠言,不喜欢听奉承的话。”
- 2 撧耳揉腮
- 见“撧耳挠腮”。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语法:撧耳揉腮作宾语、状语;指焦急无计的样子。
- 3 交头接耳
- 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出处: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语法:交头接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示例:看见门上那些人在那里交头接耳,好象要使贾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说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 4 麇骇雉伏
- 形容惊怕躲藏。出处:《新唐书·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麇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语法:麇骇雉伏作宾语、状语;用于惊慌害怕等。
- 5 俯拾仰取
-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语法:俯拾仰取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极其勤劳节俭。示例:清·曾国藩《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土无寸旷,人无晷暇,俯拾仰取,宾祭有经。”
- 6 震耳发聩
-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 7 雄飞雌伏
- 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出处:《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语法:雄飞雌伏作谓语、定语;用于男性。
- 8 豁人耳目
-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法:豁人耳目作谓语;用于使人开眼界。
- 9 弭耳受教
- 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语法:弭耳受教作谓语;指非常驯服。
- 10 面红耳热
- 见“面红耳赤”。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语法:面红耳热作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羞愧。示例:想到这里,不免面红耳热起来,也就讪讪的进房梳洗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 11 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出处: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语法:国耳忘家作谓语、定语;指人爱国。示例: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12 伏法受诛
- 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出处: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语法:伏法受诛作谓语、宾语;用于案件等。
- 13 褎如充耳
-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语法:褎如充耳作谓语;指服饰与德行不相称。示例:《明史·汤开远传》:“辄浚巡退缩,即严旨屡颁,褎如充耳。”
- 14 撧耳顿足
-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出处: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语法:撧耳顿足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困境。